编辑推荐
马汉的战略论核心观念是海上力量。对海上力量的认识,马汉更为重视的是广义上的理解,即“海上军事力量不仅能以武力控制海洋的全部或一部分海域,还包括保障和平通商和海运”。
——日本学者 伊藤宪一
内容简介
《海军战略》是艾?塞?马汉将1887至1911年自己在海军学院所讲授海军战略理论的讲稿整理并出版的书籍,相比之前所著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海军战略》是一部更为成熟、详细且系统的伟大著作——艾?塞?马汉提出了海权学说及制海学说。
在《海军战略》中,艾?塞?马汉详细叙述了海洋战略的重要性——谁能控制海洋,也就能控制整个世界。国家的强盛与贸易的繁荣首要因素就是控制海洋的交通线。
《海军战略》还全面分析了有关海上战争的案例,阐述了各国海军战略的基本理论。本书的创作有着明确的目的——为了让国家在和平时期牢牢掌握自己的制海权,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保证自己国家的繁荣盛强。本书在出版后受到了各国的重视,无论是当时的德国的皇帝霍亨索伦还是当时正在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都对此连连称赞。
作者简介
艾?塞?马汉,美国海军学院院长,海军少将,历史学家,理论家,出生于美国西点的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自幼受其父(西点军校工程教授)的影响,博览群书。马汉在美国海军界倍受重视。马汉两度出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美西战争爆发后,马汉被聘担任海军战略委员会成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战略战术——水上要塞与强大入侵者的直面交锋
1.自然优势:天然险隘对战争的决定作用
2.战略艺术:17世纪西欧海防分析
3.兵家必知的战略三要素
4.战争中分守要津的中央位置
5.攻伐之下举足轻重的交通线
6.集中原理对于战争的意义
7.边境防守要面对的战略问题
8.无法忽视的“但是”和“假如”
第二章 领海要素——西方各国的“超级海防战略”
1.逐渐明朗的17世纪欧洲局势
2.英国海军改革与霸权崛起
3.英荷海战之于集中的意义
4.英国主导下的三次海军行动
5.从法国崛起看巩固内防的重要性
6.基地:海战不可忽略的另一要素
7.威廉三世的政治家战略和眼光
第三章 海军战略——如何构筑牢不可破的洋面工事
1.门罗主义下的美洲和日渐强大的德国
2.先期海战人们漠视海军战略的原因
3.蒸汽机海军战略形成的催进作用
4.据点之于海军战略的意义和影响
5.战略位置:决定战略价值的重中之重
6.防御:如何对港口进行军事防御
7.进攻:海军进攻力量的三个保障
8.自然与人工资源之于军事用途的意义
第四章 战略基础——如何构筑牢不可破的洋面工事
1.补给与后撤:交通线的双重价值
2.战略据点在具体战争中的突出作用
3.宗主国同其殖民地的关系因素
4.英法海军18世纪优劣对比
5.海上远征占领据点的可行性分析
6.基地设防需要的选择和准备
7.美国港口设防的战略思考
第五章 海上远征——远程作战与远征原理
1.海洋中战略位置的选择与作用
2.海上战争的基本条件及特点
3.舰队补给与远程作战
4.近距离入侵与远程一般原理
5.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雅典远征
6.拿破仑远征埃及的得与失
7.战略部署错误时的海军运用
第六章 战略运用——海战在军事和商业上的价值
1.进入内陆海的航道价值有何不同
2.主要战略据点具备哪些价值
3.特殊港口的进攻价值
4.水道:为海军提供更多便捷的战略要塞
5.海峡价值与最佳航线之间的特殊关系
6.资源匮乏对军港设置会产生巨大影响
7.从哪个方面确立特定港口位置
第七章 战略范畴——海军战略据点的重要性
1.海军为何无法过于延长基地交通线
2.战略据点:决定国家优越性的重要因素
3.航线离敌方舰队越近越好
4.军事控制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5.小安的列斯群岛所拥有的先天优势
6.海军策略的更改源于战局的变化
7.基韦斯特对于美国海军的意义
8.战略屏障:强化海峡控制力的重要措施
9.优异海港:海军打开海上边境的一把密匙
第八章 日俄战争——探寻两国海战中的经验与教训
1.以失败观察海战中的其它问题
2.海军战略中的“折中”与“协调”
3.反映俄国民族气质的军事思想
4.结合:中央控制下的一种战术配置
5.俄国海战的失利与“协调”有关
6.“存在舰队”论具备何种风险
7.俄军屡次失利的关键因素
8.舰队方案的制定与现实的关系
第九章 日俄战争——在实例中寻找失败的原因
1.客观性与俄国海军传统思想
2.何人要对总体形势有足够的了解
3.作战时怎样做才不会错失战机
4.如何带领舰队扭转战局
5.战争原理:只有遵守,才能避免犯错
6.“栅栏”:日军最具战术价值的部署手段
7.在冒险中确保成功的必要性
第十章 基础原理——从战略上运行海军兵力
1.海军战略:打造一支名副其实的海岸防御者
2.港口:为舰队提供防御功能的掩蔽所
3.敌方舰队位置决定了作战偏向?
4.舰队给养基地要拥有充足的资源
5.海战胜利的魄力源于拥有优质基地?
6.运输船——最好的防御就是攻击敌人
7.补给港口越多,对敌海战难度越大
第十一章 防御论述——较之进攻更为强健的战争方式
1.防御中如何掩护交通线的安全?
2.海上防御:逆境时的自我保护措施
3.海上作战基地控制海域的特殊意义
4.设防据点具有多面性
5.海上设防哨所比陆上的更为重要?
6.战争的艺术使命在于变劣为优?
第十二章 海岸设防——设防同海军战略的关系
1.以守为攻,海岸要塞的主要职能
2.对海岸要塞进行设防的必要性
3.不同位置海岸要塞对设防的要求
4.“要塞舰队”论,俄国失败的根源
5.旅顺口作为要塞所具有的价值
6.海军同海上贸易之间的关系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战略战术——水上要塞与强大入侵者的直面交锋
我们必须从不同环境和性质的形势之下,去分析和探索这些战争原理所具有的共通性。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又很多,但无论如何,都必须同影响战略的因素紧密结合,无论是陆战还是海战、进攻还是防守,都无法离开位置、内线和交通线这三个基本要素。
这三者在战略布局和战争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作用和影响,对战争产生决定性意义,而所有的战略战术,也都是围绕它们而展开。对此,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其中的原理领悟透彻,并能在诸如舰船设计、舰队组建和部署、作战计划等方面加以运用,那么他一定能从中获得匪浅的教益。
1.自然优势:天然险隘对战争的决定作用
一个战区或战场,无论它是实际存在还是可能的预设,最先需要考虑这一战区或战场是否存在天然的条件,以便战争一旦打响就能成为控制战场的主要部分。而一个战略研究者,他应该具备基本的战场控制分析能力,如此才能具备正确的战略思想,将经验传授于人。
奥地利帝国皇子,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查理大公,在对日耳曼及莱茵河广大战区的研究中指出,两千年以来,乌尔姆到雷根斯堡这片区域多瑙河流经的路段,无论战争形式和武器样式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这里一直都属于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对于交战双方而言,谁占领了这片区域,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就能左右、赢得整个战争。
查理大公指出,这一区域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先决自然条件表现在多瑙河两岸陡峭的峡谷。两道峡谷成为天然的屏障,无论自由运动还是渡越都难度极大,尤其是从乌尔姆到雷根斯堡之间。这片区域不仅隶属于多瑙河中段,而且还是整个战区、两军阵地的中心。
在两军对垒的战况下,只要越过这道天然障碍,就能获得绝对优势;同样,如果一方兵力分隔两岸,那么横渡会和的难度也极其巨大。
除了两岸陡峭的悬崖让这里成为军事要塞之外,多瑙河这一流域还设有许多结构坚固的桥梁。设计独特桥梁起到连接河道、汇集奥利地交通路线的作用。在过去的三百年里,法国和奥地利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此展开争夺,双方都期望自己成为日耳曼地区的唯一控制者,于是政治的角逐演变成军事战争,而这个战区则成为双方军事战略的实验场。
查理大公做为拿破仑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将领,虽然他在1809年因败给拿破仑光荣隐退,但是其不朽功勋却因多瑙河流经乌尔姆到雷根斯堡这一战区而建立。1796年,查理大公在此击败了两支法国军队,当时两支法国军队都由出色将领率领,无论是规模合还是力都远超奥地利军队。但是查理大公凭借自身占据的自然优势以弱胜强。
法国军队的布局计划是这样的:多瑙河以北由将领儒尔当率领一支军队开进;多瑙河以南由将领莫罗率领另一支军队开进。于是,横贯南北的河流成为一道屏障,将法军一分为二。在法军布局的同时,查理大公并未发起进攻,而是引兵后退,扼守险隘;法军分开后,他先是利用天险快速出击,击败了儒尔当率领的北路法军,将其逼退至莱茵河;然后转而应对南路法军。莫罗看到气势汹汹的奥利地军队,自知力量悬殊,不战而退。
19世纪后,法国曾这片区域又发生过两次著名战役,一次是由莫罗指挥的霍恩林登战役;另一次是由拿破仑指挥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两次战争都是以法国胜利为结局,而这片区域也成为左右奥地利甚至整个欧洲局势的关键。
我之所以对查理大公的论点如此重视,不仅仅是因为他战场上的卓越功勋,而且还在于他的军事能力。多瑙河战区对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他则不断积累经验,以战场为依据,对自我和他人的成功与失误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形成了后世所瞻仰的真知灼见。
再拿奥法1796年那次战役为例。查理大公击退北路法军,而当时的南路法军并不知道儒尔当已经撤退,依旧前进。后来,莫罗发现身中查理大公的诱敌之计,才停止了前进,但查理大公的军队已经近在眼前,莫罗想紧急撤退,但是为时已晚。在他还未赶到莱茵河时,早有准备的奥地利军队就已经在那里布防,所以莫罗只能从南部的布赖萨赫渡河。
从这场战役奥地利和法国双方的成败中可以看出,在这类战场中战争双方一定要注意四点:集中、集中的方法、军队运动内线和交通线。而为了详细阐释这四点的重要性和价值,接下来我会从一百多年以来的著名战争中引取实例,详细说明。这些例子兼具陆军和海军特色,相当于陆海两军联合作战。
这些战役分别为:日耳曼境内陆战(1792);法国及其同盟国对抗奥地利西班牙同盟的陆海混战(1635-1648);英荷海战(1652-1654)。
在介绍这些战争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英国与地中海》一书的作者科贝特,他在这本书中为法国及其同盟国对抗奥地利西班牙同盟的陆海混战和英荷海战这两场战役,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详细资料和建议。科贝特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英国与地中海之间的相互影响,向读者呈现出一个地中海强国的同时,也说明了英国在地中海的优势海军,为海军历史提供了翔实而有价值的篇章。
2.战略艺术:17世纪西欧海防分析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局势由明朗转向复杂。截至1640年,国王同议会之间的斗争致使英国的国力被削弱;同时,法国同奥地利之间近百年的斗争开始萌芽。其中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是波旁王朝和奥地利皇室斗争的一部分,而这一时期的战争范围,已经远远波及到整个欧洲大陆。
除去信仰的因素,两个皇室的斗争还源于当时奥地利控制下的日耳曼,在皇帝的支持下不断加强诸邦联合。为了应对这种联合,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制定了阻止奥地利扩张的国策,并得到宰相西塞留的支持。为了有效实施,法国联合瑞典、荷兰以及众多独立于日耳曼的新教诸邦,成立同盟。因为特殊的利益关系,这些国家结合在的,也标志着欧洲国家通往政治联合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法国,因其处于依附奥地利国家的中间位置,并在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所以它采取了隔离的方式,让双方无法相互增援。对于军事研究者来说这种策略是司空见过的方式,但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法国当时所面对的,同1796年查理大公面对两支法军的情形几乎一致,而在类似的所有实例当中,虽然呈现出的样式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原理是一样的。法国就好比多瑙河这样的天险,横亘在西班牙和奥属日耳曼之间,一旦开战,西班牙的物资想要运送至日耳曼,就只能通过海路。
如果对比海上战略布局,那么法国的优势就远逊于西班牙。以莱茵河为界,以西是法国东部边境,以东是西班牙控制下的荷兰、意大利控制下的米兰。法国想要到达米兰,就必须经过由西班牙控制下的热那亚。由此可见,以西班牙为首的联盟左右了16世纪到18世纪的政治局势。
在海路畅通的前提下,西班牙可以凭借海路直接抵达荷兰或者热那亚,从热那亚它能够进入日耳曼境内的任何一地,而在现实中西班牙也确实是如此做的。
西班牙能够从热那亚进入日耳曼,则是由于当时的英国陷于内乱自顾不暇,并且政策明显倾斜于西班牙。西班牙的军队无法通过荷兰进入日耳曼,因为荷兰海军强大的实力切断了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
但地中海不同,法国在地中海并不具备荷兰在北海一样的军事实力,所以西班牙也就轻而易举地获取了从这里通往热那亚的海上交通线,然后取道米兰和蒂罗尔进入日耳曼。这条交通线路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能根据具体实际的不同而调整:法国不设防的情况下,只需要取道热那亚和米兰,穿过阿尔卑斯山关隘;如果法国设防,那么依旧可以从较远的外线进入日耳曼。
地中海水域对西班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多瑙河因为流经地域广,毗连西班牙、比利时、日耳曼,又靠近意大利,所以也成为西班牙必须控制的范围。而作为日耳曼同盟最大对手的法国,则需要设法将西班牙赶出多瑙河流域。横贯南北两地的多瑙河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奥地利占有了这一水域,就能在战争中快速形成局部优势。
这也是当时为什么要军事联合的原因,因为特殊的军事地位,让当时的欧洲政治局势不断变换。对法国而言,一旦掌握了这些要点,就能借助天然条件赋予的便利,集中部分兵力对抗敌军。同样,英国也多次提出攻打热那亚的建议,但由于某种原因并未付诸实施。试想一下,如果英国人能够成功控制热那亚,那么西班牙进入日耳曼的主要交通线也就被切断,这又将是另一种结果。
前言/序言
《海军战略:美国海军少将的传世之作》从成稿到修订,经历了整整二十一年的时间,犹如一个人从诞生到成熟,这期间必然要经历种种条件的变化和更改,而恰是这样的变化,对海军指挥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就海军战略的课题来说,虽然海权发展经历了千百年历史,但是海军战略的基础永远是实例,对实例加以系统的阐述,就是战争之原理,这也是本书的主题和目的。
简单来讲,所谓海军战略,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海军的力量。很久以前,海军战略就已存在,以往的海上战争之中,军人们能够依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找寻到获取胜利的有效方法,而海军战略也无非就是运用合适的方法,实现最终的目标。
在书中,作者将得到验证的原理保留下来,并通过对战争经验的解释、陈述和总结来进行说明,阐释海军战略的法则,推动海军战略的成熟和进步。具体而言,海战的原理同自然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战略原理是从无数次的作战经验积累而详细的。
作战的武器在不断变更和进步,这些进步在不断推进战争原理的运用,但不会改变原理本身。在本书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战争经验犹如眼前,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美西战争、以及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我们能看都海军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而从欧洲海战的战略和格局当中,我们也能看到海军战略的创立和发展。
如今,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海军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海军战略也处于蓬勃时期,人类的思想则决定着我们将会从战争之中不断地学习。
当重回战争,通过一次次鲜活的战争去学习战争之原理,一方面可以重温历史,总结经验与原理;另一方面则能够深入去感知国际关系的明显变化,通过分析对海洋的控制中,所获取的经验和利益来思考,如何实现对海军力量的高效运用。
对于海军战略的集中思想,可以用拿破仑的一句至理名言来阐述:“获取巨大成功的秘诀,就是目的的专一。”而专一,意味着舍弃其它目标,将所有的意愿和精神集中于一个目标之上,这不仅是思想和意念的绝对集中,同时也是精神的决心的集中。而对应于军事,则表现为财力与人力的集中。
当英国著名海军将领和军事家纳尔逊最后一次回到英国之时,当时的英国正在为与德国海军的战争而深感不安,但是纳尔逊却勇敢断言,只要这一次能够击败德国,那么至少一年之内,德国就不会再对英国造成威胁和困扰。也就是说,敌人会退出战场,而英国则能够继续控制局势。
从纳尔逊的实例当中,可以引申出一条重要的战略原理,即要在交战中的决定点上,保持一支优势兵力,而后备力量的价值则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对原理进行汇总,有助于在战场上坚定信念,只有如此,才能在关键的时刻爆发力量。
就如拿破仑所言,战场上的灵感,往往都源自于回忆。这也有力地说明总结战争经验的重要性,肯定经验的价值,可以借助经验对事态做出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拿破仑对历史的看重在于他认为,历史就是作战的经验,将实例同原理相互作用,也表明二者缺一不可。
有效地掌握原理,这样的人往往能够对例证一目了然,从而对其价值做出正确的评判。并且,他能够从第一次战争当中就有所领悟,从而更加深刻地去坚持和运用原理,就如同被火烧死的孩子,因为亲身体验过切肤之痛,所以能更深刻地明白火会伤害人的原理。
这也是本书如此重视军事研究作用的原因所在。如果不熟悉原理,即使是存在全新的先例,也不会有任何作用。就像亲眼目睹一场火灾,却对起火的原因没有丝毫重视,犹如一个无知的孩子,这样做只会将自身、将国家推向危险境地。
对海军战略的军事研究,能够对各种事变进行理智观察,从中得出可靠的结论。而我们所观察的例证越多,最终的结论就会愈加可靠。历史发展到今天,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例证,并将这些例证记录、形成原理,以便于人们运用。
近几年,关于海权的论述变得越来越多,各国海军舰队的正确配置也成为主流,海军战略也在各个国家的海军机构中引起注意,而这些变化,在本质上而言就是具备战略性质。
《海军战略:美国海军少将的传世之作》就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对海军战略的原理警醒系统的阐述。就如达夫吕伊所言:“历史是经验的记录,只要对历史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就能够找出那些渗入于战争深处的变动因素。虽然历史不是完美的,但是它永远不会将所有的变动因素都遗漏。”
在本书中,我们能够对战争的原理有深刻了解,并能看到众多将原理解释清楚的战争实例,给严肃的原理穿上衣服,让其变得生动而活泼。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推动海军战略继续丰富和不断发展。而希望这样的论述,人们也可以摆脱惯性思维,对当代的重大事件进行掌握、追踪,只有这样,才能身处紧急情况之际,做到对事情一目了然,迅速地洞察国家权益的全部面目。
21世纪被公认为是海洋的时代。从被人类认识以来,海洋就被视为是一座巨大的战略资源宝库,马汉作为美国海军战略之父,19岁开始就开始在海军服役,多次担任重要海战的指挥官。退役之后,马汉任美国海军学院教授,讲授海军史及海军战略,并开始其著述生涯,被学员尊为海军中的若米尼。《海军战略:美国海军少将的传世之作》就是马汉一生对海洋战略理论研究的汇集,他第一次提出了“海权”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海军战略理论。
《海军战略:美国海军少将的传世之作》的核心价值和亮点在于,它通过翔实生动的案例,对海军战略的相关原理,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运用加以详细论述和说明。而且,本书还从陆战影响、战术的维度出发,对海军战略进行标注和解读,为海军战略理论不断注入更多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海军战略专著,《海军战略:美国海军少将的传世之作》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战略目的的方法和内容,其特点在于把认识海洋的作用与确保制海权视为建立海军战略的先决条件,通过对海军战略的基本原理的介绍,讲述如何控制海上的战略地点,保护自己的交通线,从而突出强调了“得海权者得天下”这一主题。
海军战略:美国海军少将的传世之作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