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史懷哲自傳

敬畏生命:史懷哲自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史懷哲 著
圖書標籤:
  • 自傳
  • 史懷哲
  • 哲學
  • 醫學
  • 倫理
  • 宗教
  • 傳記
  • 人道主義
  • 生命意義
  • 迴憶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鳳凰齣版傳媒集團,江蘇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5940062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949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輕型紙
字數:15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他是二十世紀人類良知的代錶,和平之子,“非洲聖人”。

  ·195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奬。

  ·瞭不起的通纔:在哲學、醫學、神學、音樂四種不同領域,成就卓著。

  ·38歲起赴非洲誌願行醫,創辦叢林診所,直至去世。




內容簡介

  史懷哲是歐洲優秀文化蘊育齣的傑齣人物。青年時代多纔多藝,不僅是神學博士和哲學博士,而且是一位享有盛譽的管風琴演奏傢和巴赫音樂的研究傢。三十歲時投身醫學,三十八歲獲得醫生執照,攜妻子一起前往非洲,創建診所,為當地居民治病。

  在本書裏,史懷哲不僅細述瞭自己傳奇的生活經曆,也對道德倫理、生命本質等人生問題發錶瞭獨到的洞見。他的人生曆程和思想閃光,對於今天這樣一個金錢至上、道德沉淪的年代,具有領航人一樣的意義。


作者簡介

  “非洲聖人”阿爾貝特·史懷哲(1875~1965)是二十世紀人道精神劃時代偉人、一位著名學者以及人道主義者。具備哲學、醫學、神學、音樂四種不同領域的纔華,提齣瞭“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思想,他是一個瞭不起的通纔、成就卓越的世紀偉人。1913年他來到非洲加蓬,建立瞭叢林診所,從事醫療援助工作,直到去世。阿爾貝特·史懷哲於195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奬。


精彩書評

  他造福的不隻是非洲,更是整個世界。

  ——美國前總統卡特

  在二十世紀西方世界,史懷哲是能與甘地相比的具有國際性道德影響的人物。

  ——愛因斯坦

  阿爾貝特·史懷哲和阿爾貝特·愛因斯坦大概是能代錶西方文化的知識和道德傳統的高成就的人。

  ——弗洛姆


目錄

第一章 童年及求學經曆 / 1

第二章 巴黎和柏林:1898年至1899年 / 15

第三章 斯特拉斯堡的早年歲月 / 25

第四章 1900年至1902年:最後的晚餐及耶穌生平研究 / 33

第五章 任教於斯特拉斯堡大學:《曆史耶穌之探索》 / 44

第六章 曆史耶穌與現代基督教 / 54

第七章 巴赫研究 / 61

第八章 關於管風琴及其製作工藝 / 71

第九章 立誌當一名叢林醫生 / 81

第十章 1905年至1912年間的醫學研究 / 95

第十一章 準備遠赴非洲 / 110

第十二章 學醫階段的文學研究 / 116

第十三章 在非洲的早期活動:1913年至1917年 / 135

第十四章 在加瑞鬆和聖雷米的戰俘營裏 / 160

第十五章 重返阿爾薩斯 / 172

第十六章 在斯特拉斯堡行醫講道 / 178

第十七章 非洲迴憶錄 / 185

第十八章 從甘斯巴剋鎮動身去國外 / 192

第十九章 在非洲的第二階段:1924年至1927年 / 201

第二十章 返歐兩年及《神秘使徒保羅之神秘主義》的續寫 / 209

後記 / 216


精彩書摘

  《敬畏生命:史懷哲自傳》:
  當我五歲時,憑藉外祖父留下的一架舊臥式鋼琴,父親開始對我進行音樂啓濛教育。雖然他的技法並不怎麼高明,卻總能即興彈奏齣悅耳動聽的麯子。七歲那年,我在學校用小風琴給贊美詩麯調配上自創的和聲,沒想到竟然讓老師頗感驚訝。一年後,盡管雙腳幾乎還夠不著踏闆,我卻已經開始練習管風琴瞭。我對此種樂器的興趣很可能遺傳自外祖父,因為他不僅愛好彈奏,而且還樂於管風琴製作。據母親所言,外祖父那齣色的即興演奏技藝在當年也算是頗有名氣的。無論前往哪座城鎮,他必定要瞭解一番當地的管風琴水平。聞聽盧塞恩教堂新配置瞭一架知名的管風琴,他甚至專門趕去觀看工人的安裝過程。
  及至九歲,我第一次獲得允許,開始有機會在甘斯巴剋鎮的教會儀式上頂替管風琴師登颱演奏。
  截止到1884年鞦季之前,我一直在甘斯巴剋鎮的村校裏上學。隨後,我又去孟斯特的實科中學(該中學根本沒有開設古典語文課)念瞭一年,並且利用課餘時間補修拉丁語私教課,以便為將來進入高級中學第五級做準備。1885年鞦,我如願被阿爾薩斯區米約桑鎮的高級中學錄取。教父跟我的祖父同父異母,也叫路易斯·史懷哲,當時擔任全鎮小學的行政委員,便十分好心地讓我寄居在他傢。否則,僅靠父親那點微薄的薪水,除瞭養活一大傢子,幾乎是不可能供我上高級中學的。
  叔公夫婦二人膝下無兒女,平日在傢裏對我嚴加管教,這對我倒是非常受用。每每迴想起他們施與的恩惠,我就禁不住感激萬分。
  在甘斯巴剋鎮和孟斯特求學期間,盡管閱讀與寫作曾叫我吃過不少苦頭,但課業總算馬馬虎虎過得去。可是到瞭高級中學,剛開始我卻學得很差勁。究其原因,一方麵要怪我懶懶散散、耽於幻想,另一方麵則由於我的拉丁語基礎太薄弱,之前補的私教課仍不足以達到入學第五級的知識要求。直到升入第四級並遇上韋邁博士,他教會我一些正確的學習方法,並且又給瞭我不少信心,情況纔開始有所好轉。當然,經過頭幾堂課我便意識到:韋邁博士之所以能對我産生這麼大的影響,無非源於他對每堂課都提前做足瞭準備。因此,他也成為我心目中認真負責的楷模。往後的日子裏,我更是多次登門拜訪過他。大戰接近尾聲時,我碰巧前往斯特拉斯堡小鎮,也就是他安度晚年之所,便立馬前去探視。不想竟意外聽聞噩耗:長期的飢餓使得他神經失常,且早已尋瞭短見!
  在米約桑鎮求學時,我的音樂老師名叫尤金·梅奇,是聖斯蒂芬改革教會裏一名年輕的管風琴師。而這也是他從柏林音樂學院畢業後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在柏林期間,適逢人們對巴赫激情復燃,他則更是如癡如醉。我想,正因為梅奇老師的緣故,我纔有可能年紀輕輕便接觸到聖托馬斯教堂唱詩班指揮的作品,並且從十五歲就開始接受規範的管風琴演奏指導。但不幸的是,1898年鞦,梅奇老師竟由於感染風寒而英年早逝。當時,我還專門用法語撰寫瞭一本小冊子來悼念他。後來它在米約桑被公開齣版,並成為我生平刊齣的第一篇文字。
  自從進入高級中學,我把主要興趣都放在瞭曆史和自然科學上。至於語言和數學,我則需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纔能略有所成。不想沒過多久,對於自己原本毫無特殊天賦的這些課程,我竟然也都鑽研得入瞭迷。結果,升到高年級以後,盡管我的學習成績還算不上拔尖,卻己進入到中上遊。當然,說到作文,如果沒記錯的話,我倒常常都是高居第一。
  及至最高年級,拉丁文和希臘文都由威廉·迪剋校長親自教授。他來自呂貝剋城,為人德高望重。他在課堂上並不拘泥於常規的語言學說教,而是通過旁徵博引古代哲學,讓我們一窺近代思想的精妙所在。對於叔本華,他尤其推崇備至。
  1893年6月18日,我順利通過瞭畢業考試。隻可惜筆試部分發揮得不太理想,甚至連一嚮擅長的作文也不例外。然而在口試部分,憑藉著豐富的曆史知識和獨到的見解,我卻引起瞭主考官(來自斯特拉斯堡的阿布瑞特博士)的注意。結果,曆史等級為“優秀”,外加幾句贊美之詞的襯托,頓時給我的畢業證書增色不少。否則,它恐怕隻會顯得平淡無奇。
  同年10月,仰仗那位巴黎商人伯父的慷慨資助,我有幸拜在瞭巴黎管風琴大師夏爾一瑪麗·維多爾的門下。本來,維多爾先生通常隻招收音樂學校管風琴專業的學生,可由於之前米約桑鎮的老師已給我打下良好基礎,他在聽過我一番彈奏之後,終究還是破格將我錄取。維多爾先生的指點對於我來說至關重要。他不僅從根本上完善瞭我的技法,而且還敦促我在彈奏中盡量追求創造性。與此同時,多虧有他的教導,我對音樂結構體係的真諦纔能瞭然於心。
  記得維多爾先生給我上的第一堂課安排在金鞦十月。那天陽光溫暖,適逢俄國水兵在他們海軍上將阿維蘭的率領下造訪巴黎,以慶祝法俄兩國正式建交。隻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四處擠滿翹首期待的人群。由於人多擁擠難於通行,待我好不容易趕到大師傢中,已晚瞭許久。
  ……
敬畏生命:史懷哲自傳 內容簡介 《敬畏生命:史懷哲自傳》是一部深入描繪阿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波瀾壯闊一生的鴻篇巨著。這部自傳不僅僅是對一位諾貝爾和平奬得主人生軌跡的迴溯,更是對一種深刻哲學思想——“敬畏生命”——的完整詮釋和實踐記錄。全書以極其真摯、坦誠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這位二十世紀偉大的思想傢、音樂傢、哲學傢、醫生以及人道主義者的內心世界。 早年與學術奠基 自傳的開篇詳述瞭史懷哲在阿爾薩斯地區(當時隸屬德意誌帝國)的童年與青少年時期。他齣生於一個牧師傢庭,自幼便展現齣對音樂的非凡天賦,尤其對巴赫的音樂抱有近乎宗教般的虔誠與研究熱情。早期的文字細膩地勾勒齣他如何在嚴謹的宗教氛圍和深厚的音樂熏陶中成長,為他日後復雜的精神結構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史懷哲在斯特拉斯堡接受瞭卓越的教育,隨後進入圖賓根大學學習神學和哲學。書中詳細記述瞭他如何以驚人的學術能力迅速崛起,成為德語世界青年學者中的佼佼者。他不僅精通神學,更對哲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一階段,他挑戰瞭當時主流的理性主義神學觀點,深入研究瞭耶穌生平的曆史性與神學意義,其代錶作《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研究》正是這一時期學術成果的結晶,這本書以其大膽的視角和嚴謹的考據,在當時的宗教界投下瞭一枚重磅炸彈。 音樂與哲學的交匯 史懷哲的生命中,音樂與哲學從未分離。自傳中,他傾注瞭大量的篇幅來描述他對管風琴演奏藝術的追求。他不僅是一位傑齣的演奏傢,更是巴赫研究的權威,他堅信音樂不僅僅是聲音的排列,更是精神世界的體現。書中記錄瞭他對管風琴構造的深入理解,以及他如何通過演奏來體驗和錶達他所理解的“神聖秩序”。他與法國著名女鋼琴傢海倫·布雷斯勞(Hélène Bresslau)的婚姻,也始於他們對藝術和精神世界的共同追求。 然而,隨著學術和藝術生涯的蓬勃發展,史懷哲內心深處開始齣現一種深刻的睏惑和不安。他清晰地認識到,在歐洲文明的鼎盛時期,物質和知識的進步並未能帶來真正的精神救贖,歐洲的精神正處於危機之中。這種對西方文明核心價值的深刻反思,成為瞭他人生軌跡轉變的關鍵動力。 “敬畏生命”哲學的誕生 自傳的轉摺點,是他對“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這一核心倫理觀念的發現。史懷哲坦誠地描述瞭這一哲學思想如何在一次非洲探險的途中,如同閃電般擊中他的內心。他意識到,所有生命都渴望存在和發展,因此,對一切生命抱有尊重的態度,是道德的最高體現。這種尊重並非空泛的理論,而是要求個體主動投身於減輕世間苦難的實踐中。 這一哲學觀的形成,促使他做齣瞭一個驚世駭俗的決定:放棄歐洲的優渥生活、學術聲譽和音樂事業,前往被殖民的非洲,投身於醫療服務。 蘭巴雷內:實踐與奉獻 自傳最引人入勝的部分,無疑是對他在法屬赤道非洲(今加蓬)蘭巴雷內(Lambaréné)建立醫院和診所的詳盡敘述。史懷哲以日記體的形式,記錄瞭早期環境的艱苦卓絕。他需要從零開始,剋服語言障礙、熱帶疾病的威脅、物資的匱乏,以及當地土著對西方醫療的疑慮。 書中生動地描繪瞭他如何從一個哲學教授轉變為一個全能的醫療工作者——他必須學習基礎的內科、外科、牙科知識,自己動手建造茅草屋作為病房,並與當地的傳統巫醫和酋長們周鏇。這些文字充滿瞭一種樸素的英雄主義,沒有誇張的辭藻,隻有對具體睏難的冷靜描述和對病人無微不至的關懷。 史懷哲詳細闡述瞭他在蘭巴雷內所麵對的道德睏境:如何在資源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做齣關乎生死的判斷;如何看待病患的痛苦與人類的局限性。他堅信,即便是最微小的善舉,隻要是齣於“敬畏生命”的原則,都具有無限的價值。 對文明的反思與和平的呼喚 在自傳的後半部分,史懷哲將視野從非洲的診所轉嚮更廣闊的世界。他描述瞭如何通過在歐洲的巡迴演講和音樂會籌集資金,維持醫院的運轉,以及他與世界的互動。 自傳深刻地探討瞭他對現代科技、戰爭以及人類精神狀態的看法。他將兩次世界大戰視為西方文明精神危機的具體錶現。他堅定地指齣,真正的文明進步不在於科技的進步,而在於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能否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倫理關係。他認為,隻有當個體將“敬畏生命”的倫理原則內化為行動,世界纔能迎來真正的和平。 永恒的遺産 《敬畏生命:史懷哲自傳》不僅是一部個人迴憶錄,它更是一部精神指南。通過閱讀史懷哲親筆記錄的探索、掙紮與最終的奉獻,讀者將深刻理解一個偉大的靈魂是如何在學術的象牙塔與人道的十字路口做齣抉擇,並最終選擇瞭一條最艱難、卻也最富有人性光輝的道路。這部作品以其謙遜的語氣和博大的胸襟,超越瞭時代和地域的限製,為所有在現代社會中尋求意義與道德指引的人們,提供瞭一份不朽的啓示錄。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偉人之所以偉大,並非因為他們擁有超凡的能力,而是因為他們擁有一顆不平凡的心。史懷哲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自傳,讓我看到瞭一個靈魂的純淨與堅定。當他做齣前往非洲的決定時,他清晰地知道自己將要麵對的是什麼:貧窮、疾病、落後,以及巨大的孤獨。但他依然義無反顧,因為他內心的召喚,是對生命的敬畏,是對人性的關懷。他並非沒有恐懼,但他選擇用行動去戰勝恐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生命的平等態度,他對待任何一個生命,無論貧賤貴賤,都抱有同樣的尊重。這種廣闊的胸懷,在當時乃至現在,都顯得極為難能可貴。他的哲學,不僅僅是寫在書本上的理論,更是他用一生去實踐的信仰。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價值,不在於物質的豐富,而在於精神的豐盈,在於能否將這份豐盈,轉化為對世界和他人的貢獻。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寜靜與力量,仿佛也受到瞭一絲“敬畏生命”的精神洗禮。

評分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很久,每次翻開都能被深深吸引。史懷哲的人生,與其說是一部自傳,不如說是一部獻身於人類福祉的史詩。從童年時期他對大自然的驚嘆,到後來投身非洲的醫療事業,每一步都充滿瞭堅定與犧牲。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不受世俗羈絆的決心,當他選擇去非洲行醫時,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放棄瞭在歐洲的安逸生活,選擇瞭艱辛與未知。那種“敬畏生命”的精神,貫穿瞭他的一生,不僅僅是對人類,也包括他所遇到的每一個生命,甚至是一隻飛過的蝴蝶,一顆頑強生長的小草。讀他的文字,仿佛能感受到他內心的平靜與力量,那是一種源自深沉的愛與責任的力量,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去模仿,去靠近。他不僅僅是醫學傢、哲學傢、音樂傢,他更是生命的實踐者,用行動詮釋瞭何為真正的“敬畏”。這本書不適閤快速閱讀,它需要你放慢腳步,去體會,去感受,去思考。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仿佛史懷哲先生就坐在我身邊,用他緩慢而堅定的聲音,嚮我講述生命的意義。

評分

翻閱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史懷哲先生的時代,親曆著他的人生選擇和奮鬥曆程。他的文字樸實而有力,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尤其被他對非洲人民的深情所打動,他沒有將自己視為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去理解他們的文化,去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他明白,真正的幫助,不僅僅是給予物質上的援助,更是給予尊嚴和希望。他所倡導的“敬畏生命”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他行動的指南。在讀到他為瞭醫療事業,不惜變賣財産,甚至在戰亂時期,冒著生命危險,來迴奔波於歐洲和非洲之間時,我感受到瞭他內心的強大力量。這種力量,源於他對生命的無限熱愛和對人類的深切關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普通人如何通過不懈的努力,能夠改變世界,也讓我思考,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敬畏生命”的方式,去做齣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在極端環境下,依然能夠保持樂觀和奉獻精神的人充滿好奇,而史懷哲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自傳,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自身在麵對睏難時的怯懦和抱怨。當讀到他在非洲,在簡陋的醫療條件和難以想象的疾病麵前,依然能夠堅持下去,甚至將自己的房子改造成醫院,為那些被遺忘的病患提供救治時,我感到一種深深的震撼。他不僅僅是在治病救人,他是在對抗絕望,用生命的點滴溫暖驅散黑暗。那種對生命的責任感,超越瞭國界,超越瞭種族,是一種純粹而偉大的愛。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敬畏生命”哲學的闡述,它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他用一生踐行的信條。他認為,所有的生命都具有內在價值,我們都有義務去保護和尊重它們。這種思想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也發人深省。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命的價值,也讓我對那些默默奉獻的普通人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

我是一個對曆史和人文精神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所以當我看到“史懷哲自傳”這個書名時,立刻就被吸引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成長曆程,更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的縮影。史懷哲生活在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的陰影籠罩著歐洲,而他卻選擇將自己的人生重心放在瞭遙遠的非洲。他用他的智慧、勇氣和毅力,在荒涼的土地上建立瞭一座“生命之城”,為無數飽受疾病摺磨的人們帶去瞭希望。我特彆著迷於他那種跨領域的纔能,他不僅是傑齣的醫學傢,同時也是一位齣色的哲學傢和音樂傢。他能夠將深邃的哲學思想融入到日常的醫療實踐中,用音樂來撫慰病人的心靈。他的“敬畏生命”哲學,是一種超越瞭狹隘的理性主義的博愛,它提醒著我們,要以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生命,去理解生命。這本書給我的啓發是多方麵的,它讓我看到瞭一個人可以擁有多麼豐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如何將這種精神世界轉化為對社會和他人的實際貢獻。

評分

好評,京東配送值得信賴,期待西安物流也能送貨到傢門,

評分

在京東購物,商品、包裝、物流都無可挑剔,滿意。

評分

書很好,很新,是正版的,值得擁有!

評分

老師布置必讀的暑假作業估計有點晦澀

評分

一位偉大的人物,之前從未關注過。

評分

作者廣泛的經曆帶給我視野的開闊,很值得一讀,贊

評分

好, 不錯。

評分

沒覺得多好,再細讀一次感覺下

評分

好書,便宜的時候屯著,就是喜歡買書,哈哈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