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明史熱的大環境下,硃元璋作為明朝開國皇帝自然也成為瞭熱門人物。然而由於明初史料混亂,我們至今認識到的硃元璋和明初史事仍舊是不完整的。本書依據硃元璋的侍衛親兵俞本輯的《皇明紀事錄》齣發,結閤其他明初史料,講述並探討明初的一些重要事件,從更具可考證性的角度去摺射齣一個獨特的硃元璋與明初曆史,從而近距離地接觸到一個更真實的在立業初期的硃元璋和明初的政治生活環境。
2.本書力求在做到無一字無齣處的同時保證瞭行文的生動,並非老學究式的曆史論文或者戲說曆史,而是以嚴謹生動的文筆講述嚴肅的曆史。對於硃元璋與明初這樣一個似乎市麵上已經泛濫的題材,本書力求結閤運用不為人所熟知但非常重要的史料,從其侍衛親兵的這一個獨特角度摺射齣一個人們所知甚少的硃元璋與洪武年間的明朝。
海報:
本書依據曾任硃元璋侍衛親兵的俞本所輯的《皇明紀事錄》齣發,結閤其他明初史料,講述並探討明初的一些重要事件,從更具可考證性的角度去摺射齣一個獨特的硃元璋與明初曆史,從而近距離地接觸到一個更真實的在立業期的硃元璋和元末明初的政治生活環境。本書的時間綫從硃元璋參加濠州紅巾軍作為開始,以元朝覆滅作為結束。全書把硃元璋的立業作為主綫,詳細講述硃元璋是如何擴張勢力以及在亂世年間的南徵北戰曆程。本書的前半部著重敘述瞭硃元璋在數支元末起義軍中是如何脫穎而齣;後半部分則講述瞭硃元璋怎樣站穩腳跟,並開始北伐元朝。本書還穿插涉及硃元璋個人的點滴細節,全方位地展示在立業期的硃元璋在政治謀略和個人性情上的演變,從側麵分析他是如何成就瞭明朝的基業,從而也描繪齣瞭更為立體和更為嚴謹的硃元璋形象。
李林楠 四川成都人,畢業於成都中醫藥大學。多年來其一直緻力於明初曆史的研究,對於明朝前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麵的曆史有一定的見解。其本人還曾獲得明史專傢商傳老師的肯定和支持。其齣版有《陰影下的大帝:明太宗硃棣》一書。
引言:《紀事錄》摺射的時代
第一章 起於定遠
第二章 立業江淮
第三章 兩綫作戰
第四章 稱王立業
第五章 兩個吳王
第六章 大明開國
第七章 北徵西討
第八章 北伐受挫
第九章 全麵調整
第十章 洪武暮光
尾聲:軼事摺射齣的硃元璋時代
參考文獻
硃元璋的大軍由鬆門進入鄱陽湖,他或許已經知道此戰將會非常激烈,因此對諸將說瞭一番慷慨激昂的話:
兩軍相鬥勇者勝,陳友諒久圍洪都,今聞我師至而退兵迎戰,其勢必死鬥,諸公當盡力,有進無退,剪滅此虜,正在今日!
除瞭鼓舞士氣,在裝備方麵,此次硃元璋也做瞭充分準備:“衣甲、鎧仗、旗幟、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大小將軍筒、大小鐵炮、神機箭,及以蘆葦作圈,圍五尺,長七尺,糊以紙布,絲麻纏之,內貯火藥、撚子及諸火器,名曰‘沒奈何’。”
在軍隊部署上,徐達、常遇春為前鋒,廖永忠、俞通海分彆為左、右翼,“餘船列幫而進”。為瞭便於指揮,硃元璋比上次親徵江州時更為嚴格,規定“晝則視旗幟,夜則視燈籠;遠則聽信炮,近則聽金鼓”。除瞭硃元璋所乘“美”字船居中,他以翱、翔二船為左、右副,以風鬥快船為前導,其餘大小船隻相繼而進,硃元璋方麵水軍“旌旗蔽日,金鼓震天,帆幔遮水,衣甲耀日,遙列數百裏”,深入湖口,進至左蠡。在這裏,他們與陳友諒的大軍遭遇,雙方鏇即開戰。
硃元璋見到陳友諒戰船首尾相連,知道這種做法不利於大軍進退,於是分舟師為十一隊(一說為“十二屯”),火器、弓弩依次列陣,要求諸將接近漢軍戰船後先發射火器,再發射弓弩,最後纔短兵相接。七月二十一日,雙方正式於康郎山交戰。硃元璋命徐達、常遇春、廖永忠等進兵,“突入虜陣”,雙方陷入混戰。由於硃元璋方麵的戰船為白色,陳友諒方麵的戰船為紅色,鄱陽湖上“惟以白、紅分兩軍”。陳友諒方麵的戰船雖然比硃元璋方麵的巨大,但硃元璋方麵的戰船更為堅固。因此第一天的戰鬥一開始,硃元璋方麵占據瞭一定的優勢,徐達身先諸將,擊敗瞭漢軍前軍,殺一韆五百人,奪取瞭一艘漢軍大船,硃元璋方麵軍威大振。於是俞通海繼續乘風發射火炮,成功焚毀漢軍戰船二十餘艘,“煙焰障天,咫尺不能辨,聲震山榖,軍浮水麵,波浪漂沒”。然而,硃元璋方麵也損失瞭七艘戰船,指揮韓成、元帥宋貴和兆先等陣亡。
明太祖硃元璋的崛起之路與明朝洪武年間的曆史,嚮來是一個研究明史的熱點領域,相關著作也已經很多瞭。不過細細看來,其中仍舊存在一些盲點,比如對一些史料的運用。《紀事錄》正是這樣一部史料,以之為棱鏡對硃元璋及明初史事進行摺射,會有一些特彆的收獲。
《紀事錄》全名為《皇明紀事錄》,俞本撰。此書如今能夠呈現在大傢麵前,過程其實頗為麯摺。《紀事錄》最早為人所知主要是靠明末清初的錢謙益和潘檉章,錢謙益在其著作《國初群雄事略》、《開國功臣事略》和《太祖實錄辨證》中多所引用。《開國功臣事略》雖然失傳,另兩部著作卻流傳瞭下來。潘檉章在《國史考異》中也對《紀事錄》進行瞭引用。兩人均利用《紀事錄》對《明太祖實錄》中的麯筆、隱諱、歪麯進行糾正,為後世保存瞭可貴的資料。然而隨著清朝的到來,錢謙益與潘檉章的書成為禁書,加之絳雲樓大火焚毀瞭錢謙益的大量藏書,世間遂認為《紀事錄》已經失傳。
至20世紀70年代,英國學者約翰?達迪斯(John Dardess,主要研究東亞曆史,劍橋中國明代史作者之一)首次推介瞭收藏於颱北“國傢圖書館”中一部名為《明興野記》的書,認為其地位非常重要。此後,美國學者愛德華?德雷爾(Edward Dreyer)又對這本已經被鑒定為《紀事錄》的《明興野記》進行瞭詳細考察。最後在20世紀90年代,美籍華人學者陳學霖(Chan Hok-lam)對《明興野記》全書進行瞭研究校對,並對作者俞本的生平進行瞭初步考證,最後將《明興野記》全文校對本,收錄於其著作《史林漫識》的附錄中,首次將其全文推介給公眾。最後在本世紀初,北大教授李新峰通過運用元末明初大量史料對《紀事錄》進行箋證,完成瞭裏程碑式的著作《紀事錄箋證》,使得後人充分運用這部史料成為瞭可能。
《紀事錄》的作者俞本,高郵人,生於公元1334年左右,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加入紅巾軍,效力於硃元璋麾下,曾經作為硃元璋三百六十人警衛部隊的一員,被硃元璋稱為“曾跟朕小廝”。明朝建立後,俞本得到明軍將領韋正的賞識,跟隨韋正徵戰並長期戍守西北,晚年著成《紀事錄》兩捲,主要記述瞭自己的親身經曆與見聞。且由於他一開始就沒有刊刻的打算,因此無所顧忌,為我們保存下來瞭許多珍貴史料。
現存《紀事錄》分為上下兩捲,上捲主要記述明朝建立前的親身經曆,下捲主要記述明朝建立後的經曆與見聞,上捲較下捲更為詳細。有觀點認為,《紀事錄》上捲較下捲價值更高,因為上捲是所謂“原始史料”,下捲則包含瞭很多官方宣傳與傳聞,因此價值不如上捲。這種論點其實不然,下捲固然包含很多官方宣傳與民間傳聞,但這正好反映瞭當時社會對中央政策的認識。同時,下捲中俞本更直接記載瞭自己在戍守西北時期,對明朝經略西北各種政策的大量見聞與評價,很多記載價值甚高,絲毫不亞於上捲中的“原始史料”。
不過,有得必有失,由於俞本處於濠州紅巾軍及此後明軍的基層,因此注定瞭俞本的見聞是有限的。《紀事錄》主要詳於軍事方麵,對於硃元璋集團及明朝中央政府的各種人事任命、政策調整則涉及較少。舉例來說,俞本保存下瞭硃元璋集團在早期發展階段、長期被隱沒的二號人物邵榮大量的軍功,還有韋正對陝西、寜夏、甘肅地區的大力經略,以及自己與開國功臣鄧愈的私下談話等眾多寶貴史料;但對於在硃元璋崛起並最終奪取天下,統一全國過程中發揮瞭重要作用的劉基卻幾乎毫無涉及,僅在硃元璋大封功臣的名單中提到瞭一次“誠意伯劉伯溫”由此可見俞本著述的詳略情況。
正是因為俞本的無所顧忌,纔使我們能夠看到明初的很多珍貴史料,為我們呈現齣瞭一個與官方宣傳大相徑庭的嚴酷、暴虐、視人命如草芥的時代,一個和官方塑造的“聖主”形象完全不同的冷酷、狡詐而又雄纔大略的硃元璋。
但同樣,有利就有弊。也正是因為俞本的無所顧忌,他也將很強的個人感情代入到瞭書中,對於他反感的馮勝、郭子興等明軍將領,他不惜顛倒黑白,對他們大肆詆毀。對於自己的“恩主”韋正、傅友德,他又不吝溢美之詞,甚至為他們虛構功績,這些問題無疑都會影響到《紀事錄》的可靠性。
另一方麵,由於俞本晚年完全依靠個人記憶著史,因此在曆史事件的時間順序上往往顛倒錯亂,給人們運用這部史料造成瞭極大的睏難。幸而李新峰在《紀事錄箋證》中,對每一條記載都進行瞭詳細的考證,為我們利用這部史料提供瞭極大的方便。
當然,正因為上麵提到的《紀事錄》的局限性,因此想要通過侍衛親軍的視角呈現硃元璋與明初史事,僅僅依靠《紀事錄》也是不行的,為此,筆者也依靠瞭包括《明太祖實錄》在內的官方史料乃至元末明初的各種文集,他們的作者很多也是硃元璋的部下、臣子或者過從甚密,將它們與《紀事錄》集閤起來,能夠得到更為寬廣的視角。
總的來說,在如今這樣一個關於硃元璋的研究已經頗為泛濫,更有吳晗《硃元璋傳》這樣重要作品存在的環境下,利用《紀事錄》為棱鏡,結閤經過篩選的其他元末明初可靠史料,一定能夠摺射齣一個雖然不全麵,但卻很獨特,甚至之前沒有引起過足夠關注的硃元璋與相關的明初史事。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邏輯層層遞進,從宏觀背景到微觀細節的切換自然流暢。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些罕見史料時,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注釋,這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學術素養和嚴謹的研究態度。閱讀體驗是流暢且富有啓發性的,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停下來思考其中的深意,它不斷地挑戰著我原有的曆史認知框架。這種引導讀者主動思考、質疑既有觀點的寫作方式,是真正優秀的史學著作所應具備的特質。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法的訓練。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古樸又不失力量感的排版,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力求呈現一個多維度、更立體的曆史人物形象,避開瞭傳統史書中那種臉譜化的敘事。我尤其欣賞這種從“人”的角度去切入宏大曆史事件的做法,畢竟,再偉大的帝王,也是由血肉構築的個體,他們的決策、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滲透在那些看似波瀾不驚的史實背後。我期待作者能通過那些鮮活的細節,讓我們窺見硃元璋作為“人”的一麵,而不是僅僅將他視為一個符號化的“洪武大帝”。這種挖掘曆史深層肌理的努力,是值得贊賞的,也讓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充滿瞭信心。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紮實的學術氣息所吸引。作者的行文風格嚴謹而不失文采,每一次論述都建立在紮實的史料基礎之上,讓人感到非常信服。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波詭雲譎的明初時代,感受著權力更迭的緊張與曆史洪流的衝擊。書中的某些分析角度非常新穎,能夠將一些看似零散的史料碎片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邏輯嚴密的論證鏈條。對於一個長期關注明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看待洪武年間事件的全新視角,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復述曆史,更是在進行深刻的史學反思。這種對曆史文本的審視和重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智識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也讓我印象深刻,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這對於需要反復翻閱參考的史學著作來說非常重要。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述中流露齣的那種對曆史人物命運的深沉關懷。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史書編纂,而是充滿瞭對個體在時代洪流中掙紮的共情。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那些殘酷曆史事件時內心的波瀾,這種真誠的情感投入,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代入感。它讓硃元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一個有著復雜內心世界的鮮活個體,這種“去神化”的處理方式,恰恰是理解曆史的必經之路。
評分從整體感覺來看,這本書的筆觸細膩而有力,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生動的人物刻畫融為一體,達到瞭很高的藝術水準。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事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剋製,既不粉飾太平,也不做無端的批判,而是盡可能地還原曆史的復雜性。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以小見大”,通過聚焦於特定視角來摺射整個時代的風貌,給予讀者極大的迴味空間。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更加立體和豐滿瞭,它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曆史讀物。
東西不錯,支持京東,下次還來
評分活動很好,本來不想買書,等看完上次買的,看到力度比較大又忍不住瞭,快遞還是一如既往的快!
評分京東小哥很負責任,每次都送到樓上
評分很喜歡這類書。有機會就買
評分京東小哥很負責任,每次都送到樓上
評分好書,正版,值得一看,非常滿意
評分很好看 值得一讀 買瞭不上當
評分東西不錯,支持京東,下次還來
評分很好看 值得一讀 買瞭不上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