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

佛學大辭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福保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13658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2991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0
套裝數量:4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近代著名藏書傢、目錄學傢丁福保耗時8年的心血結晶!
  ★多位專傢、學者精心整理、反復校勘7年!
  ★中國現代佛教辭典之嚆矢,迄今中國既係統、完整、全麵,又客觀、*、實用的“佛學辭典”!
  ★堪稱《佛學大辭典》簡體橫排版的鼻祖,是21世紀中國佛教界乃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功德無量!
  ★全書共2560頁,4280韆字,30000餘條詞目,堪稱一部煌煌大典!
  ★精裝全四冊,雅緻綢布封麵,附高端綢布函套、精緻書簽,盡顯莊重與大氣!
  ★原佛學協會秘書長倪強等眾多專傢、學者鼎力推薦!
  
  
  

內容簡介

   《佛學大辭典》由近代藏書傢、目錄學傢丁福保翻譯、編纂,共收詞目三萬餘條,內容包括佛教各種專門名詞、儀軌、典故、典籍、人物、史跡等。原書對每條詞目首先注明其詞性,如名數、物名、地名、書名、人名、術語、雜語、故事等,然後解釋其詞義,注明其齣處。
   經我們多方麵采集資料,發現國內目前尚無一部簡體、橫排的《佛學大辭典》,故我們決定校勘、整理這部《佛學大辭典》的簡體橫排版,力求達到普及佛傢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及保護佛學古籍資料的目的。
   《佛學大辭典》既可作為佛學愛好者的入門讀物,也可作為專業人士研究佛學的輔助材料,更可作為大中專院校的古籍典藏書籍。讓廣大佛學愛好者與佛學研究專傢可以“一書在手,萬事不問”。

作者簡介

丁福保,字仲祜,彆號疇隱居士,又號濟陽破衲,近代藏書傢、目錄學傢。中年開始篤信佛教,並以弘揚佛法、流通佛經為誌嚮,廣購佛學典籍,潛心研究,嘗試編寫佛教通俗讀本和注釋佛典。在閱讀、注釋佛典的過程中,有感於佛教經典文字艱澀,初學者不易瞭解其中奧妙,又感佛教典籍浩瀚、宗派林立、名數繁多,初學者無從入門,修學有素者亦難於檢索。於是,丁福保考慮,選擇佛典中所有專門名詞,去其重復,釋其意義,示其齣處,作為一切經的總注。這就是丁福保編纂《佛學大辭典》的初衷。
丁福保一生著述等身,著有《佛學指南》《佛學初階》《佛學撮要》《六道輪迴錄》《佛學起信編》《金剛經箋注》《六祖壇經箋注》《一切經音義匯編》《佛學大辭典》等。其中流傳*廣、*為人所稱道的,是他翻譯並編纂的《佛學大辭典》。



精彩書評

   當下,隨著人們日常工作、生活壓力的進一步增大,人們齣於渴求內心平和、撫慰心靈的需求,開始紛紛學習、研究佛經中寬容、忍讓的故事和智慧。這本《佛學大辭典》簡體版的問世,不僅為廣大讀者增加瞭一種精神讀物,更填補瞭該領域的研究空白,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原佛學協會秘書長 倪強
   這部大型佛學工具書,為我們提供瞭開啓佛學寶庫的金鑰匙,是我們進入佛學必持的通行證。
   ——張和增(《丁福保與〈佛學大辭典〉》)
   丁仲祜居士,以通儒碩學之資,具濟世活人之術,精研佛學,翱翔般若之園;博覽書林,馳鶩琳琅之圃……今更齣大手筆,纂大辭書,抒慈悲之願力,應時勢之要求。
   ——四明山觀宗寺學社比丘 釋顯蔭
   《佛學大辭典》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大型佛學工具書……在多如牛毛的印刷物都湮沒無聞之際,丁福保的著作卻能經曆時間的考驗,這證明他的著作已成為中國學術界、佛教界共同的寶貴財産;從另一方麵,也錶明瞭丁氏對中國佛學的普及推廣所做的貢獻不凡。
   ——江南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教授 汪春劼

目錄

一畫

【一一】…………………………………… 1
【一人作虛】……………………………… 1
【一人當韆】……………………………… 1
【一刀三禮】……………………………… 1
【一九】…………………………………… 1
【一九之教】……………………………… 1
【一九之生】……………………………… 1
【一大宅】………………………………… 1
【一大劫】………………………………… 1
【一大車】………………………………… 1
【一大事】………………………………… 1
【一大事因緣】…………………………… 1
【一大三韆世界】………………………… 1
【一三昧】………………………………… 2
【一韆二百功德】………………………… 2
【一山】…………………………………… 2
【一弓】…………………………………… 2
【一小劫】………………………………… 2
【一丈六像】……………………………… 2
【一叉鳩王】……………………………… 2
【一門】…………………………………… 2
【一門普門】……………………………… 2
【一切】…………………………………… 2
【一切無障礙】…………………………… 2
【一切一心識】…………………………… 2
【一切法】………………………………… 2
【一切法高王經】………………………… 2
【一切法義王經】………………………… 2
【一切智】………………………………… 2
【一切智者】……………………………… 3
【一切智藏】……………………………… 3
【一切智人】……………………………… 3
【一切智智】……………………………… 3
【一切智心】……………………………… 3
【一切智地】……………………………… 3
【一切智船】……………………………… 3
【一切智相】……………………………… 3
【說一切智】……………………………… 3
【一切智忍】……………………………… 3
【一切智無所畏】………………………… 3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3
【一切智經】……………………………… 3
【一切經】………………………………… 3
【一切經供養】…………………………… 4
【一切經音義】…………………………… 4
【續一切經音義】………………………… 4
【一切經中彌陀偈】……………………… 4
【一切處】………………………………… 4
【一切如來】……………………………… 4
【一切如來寶】…………………………… 4
【一切如來智印】………………………… 5
【一切世間】……………………………… 5
【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5
【一切有為】……………………………… 5
【一切有部】……………………………… 5
【一切有情】……………………………… 5
【一切皆成】……………………………… 5
【一切智句】……………………………… 5
【一切佛會】……………………………… 5
【一切即一】……………………………… 5
【一切義成】……………………………… 5
【一切萬物】……………………………… 5
【一切萬法】……………………………… 5
【一切諸佛】……………………………… 5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5
【一切諸佛秘藏之法】…………………… 6
【一切種智】……………………………… 6
【一切種識】……………………………… 6
【一切人中尊】…………………………… 6
【一切如來定】…………………………… 6
【一切皆空宗】…………………………… 6
【一切真言心】…………………………… 6
【一切真言主】…………………………… 6
【一切智慧者】…………………………… 6
【一切佛心印】…………………………… 6
【一切普門身】…………………………… 6
【一切遍智印】…………………………… 6
【一切法生界印】………………………… 6
【一切佛頂輪王】………………………… 6
【一切菩薩真言】………………………… 6
【一切種妙三昧】………………………… 6
【一切法界自身錶】……………………… 6
【一切無上覺者句】……………………… 6
【一切無障法印明】……………………… 6
【一切流攝守因經】……………………… 7
【一切如來諸法本性清淨蓮華三昧】…… 7
【一切如來必定印】……………………… 7
【一切如來所生印明】…………………… 7
【一切如來金剛誓誡】…………………… 7
【一切如來眼色如明照三摩地】………… 7
【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 7
【一切如來普賢摩訶菩提薩埵三昧耶】……… 7
【一切如來摩訶菩提金剛堅牢不空最勝
成就種種事業三昧】…………………… 7
【一切如來頂白傘蓋經】………………… 7
【一切如來入三昧耶遍一切無能障礙
力無等三昧力明妃】…………………… 7
【一切法界決定智印】…………………… 7
【一切世尊最尊特身】…………………… 7
【一切處無不相應真言】………………… 7
【一切虛空極微塵數齣生金剛威德大寶
三昧】…………………………………… 7
【一分傢】………………………………… 7
【一心】…………………………………… 8
【一心閤掌】……………………………… 8
【一心歸命】……………………………… 8
【一心正念】……………………………… 8
【一心稱名】……………………………… 8
【一心專念】……………………………… 8
【一心念佛】……………………………… 8
【一心不亂】……………………………… 8
【一心金剛寶戒】………………………… 8
【一心敬禮】……………………………… 8
【一心頂禮】……………………………… 8
【一心三觀】……………………………… 8
【一心三智】……………………………… 9
【一心三惑】……………………………… 9
【一化】…………………………………… 9
【一化五味之教】………………………… 9
【一分菩薩】……………………………… 9
【一中】…………………………………… 9
【一中一切中】…………………………… 9
【一中劫】………………………………… 9
【一日】…………………………………… 9
【一日經】………………………………… 9
【一日齋】………………………………… 9
【一日佛】………………………………… 9
【一日三時】……………………………… 9
【一月三舟】……………………………… 9
【一月三身】…………………………… 10
【一毛端】……………………………… 10
【一水四見】…………………………… 10
【一代】………………………………… 10
【一代教】……………………………… 10
【一代五時佛法】……………………… 10
【一代三段】…………………………… 10
【一代半滿教】………………………… 10
【一生果遂】…………………………… 10
【一生不犯】…………………………… 10
【一生補處】…………………………… 10
【一生補處菩薩最勝大三昧耶像】…… 10
【一生入妙覺】………………………… 10
【一生所係菩薩】……………………… 10
【一句】………………………………… 10
【一句子】……………………………… 10
【末後一句】…………………………… 11
【一句投火】…………………………… 11
【一句道盡】…………………………… 11
【一由旬】……………………………… 11
【一由繕那】…………………………… 11
【一四天下】…………………………… 11
【一四句偈】…………………………… 11
【一目多伽】…………………………… 11
【一白三羯磨】………………………… 11
【一隻眼】……………………………… 11
【一印】………………………………… 11
【一印頓成】…………………………… 11
【一印會】……………………………… 11
【一印二明】…………………………… 11
【一字】………………………………… 12
【一字文殊】…………………………… 12
【一字不說】…………………………… 12
【一字禪】……………………………… 12
【知之一字】…………………………… 12
【善解一字】…………………………… 12
【一字三禮】…………………………… 12
【一字金輪】…………………………… 12
【一字金輪法】………………………… 13
【一字金輪佛頂法】…………………… 13
【一字佛頂真言與佛眼真言】………… 13
【一字業】……………………………… 13
【一字輪王咒】………………………… 13
【一字佛頂輪王經】…………………… 13
【一字頂輪王經】……………………… 13
【一字經】……………………………… 13
【一字布身德】………………………… 13
【一百八】……………………………… 13
【一百八遍】…………………………… 13
【一百八臂金剛藏王】………………… 13
【一百八名陀羅尼經】………………… 13
【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13
【一百八名梵贊】……………………… 14
【一百五十贊佛頌】…………………… 14
【一百一十城】………………………… 14
【一百一十知識】……………………… 14
【一百八尊契印】……………………… 14
【一嚮】………………………………… 14
【一嚮宗】……………………………… 14
【一嚮記】……………………………… 14
【一嚮齣生菩薩經】…………………… 14
【一嚮小乘寺】………………………… 14
【一嚮大乘寺】………………………… 14
【一色】………………………………… 14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14
【一行】………………………………… 14
【一行三昧】…………………………… 14
【一行一切行】………………………… 15
【一行居集】…………………………… 15
【一光三尊】…………………………… 15
【一成】………………………………… 15
【一成一切成】………………………… 15
【一地】………………………………… 15
【一異】………………………………… 15
【一多相容不同門】…………………… 15
【一殺多生】…………………………… 15
【一如】………………………………… 15
【一如頓證】…………………………… 16
【一如觀音】…………………………… 16
【一因】………………………………… 16
【一妄】………………………………… 16
【一閤相】……………………………… 16
【一迴忌】……………………………… 16
【一那由多】…………………………… 16
【一念】………………………………… 16
【一念義多念義】……………………… 16
【一念隨喜】…………………………… 17
【一念三韆】…………………………… 17
【一念不生】…………………………… 17
【一念相應】…………………………… 17
【一念相應慧】………………………… 17
【一念業成】…………………………… 17
【一念萬年】…………………………… 17
【一念逾新羅】………………………… 17
【一佛】………………………………… 17
【一佛成道】…………………………… 17
……


















精彩書摘

一畫

【一一】(雜語)猶言逐一也。《首楞嚴經》曰:“現一一形,誦一一咒。”《觀無量壽經》曰:“一一指端有八萬四韆畫,猶如印
文,一一畫有八萬四韆色,一一色有八萬四韆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梵網經開題》曰:“一一字字,一一句句,皆是諸尊法曼陀
羅身。”《觀智軌》曰:“即以陀羅尼文字,右鏇布列心月輪麵上觀,一一字皆如金色,一一字中,流齣光明,遍照無量無邊世界。”
【一人作虛】(雜語)公案名。一人吐虛言,則萬人相傳為實也。《空榖集》雲:“有僧問興化存奘,多子塔前,共談何事?化雲:
一人作虛,萬人傳實。”謂佛祖之大道,為言句思量所可及,一涉文字葛藤,則忽失真也。
【一人當韆】(雜語)以一人之力當韆人。《涅槃經?二》曰:“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當韆,更無有能降伏之者,故稱此人
一人當韆。”
【一刀三禮】(雜語)雕刻佛像,每下一刀,須禮拜三寶三次。畫像經文,謂之一筆三禮,又曰一字三禮。
【一九】(術語)指彌陀而言。
【一九之教】(術語)彌陀之教。迦纔《淨土論?上》曰:“二八弘規,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遲東夏。”
【一九之生】(術語)謂九品往生也。迦纔《淨土論?上》曰:“二八之觀齊闊,一九之生同歸。”
【一大宅】(譬喻)以長者之一大宅,譬三界之火宅。《法華經?譬喻品》曰:“譬如長者有一大宅。”見“火宅”條。
【一大劫】(術語)一個之大劫也。見“大劫”條。
【一大車】 (譬喻)以一大車譬法華之妙法。又雲大白牛車。《法華經·譬喻品》曰:“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齣,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捨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見“火宅”條下“火宅喻”。
【一大事】 (術語)開顯實相妙理之事業,開示佛知見之事業也。一大者,實相之妙理,謂佛知見,即法華之妙法也。《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齣現於世。”《文句·四上》曰:“一則一實相也,非五非三,非七非九,故言一也。其性廣博,博五三七九,故名為大。諸佛齣世之儀式,故名為事。”《止觀·一下》曰:“雲何為一?一實不虛故,一道清淨故,一切無礙人,一道齣生死故,雲何為大?其性廣博,多所含容(乃至)事者十方三世佛之儀式,以此自成佛道,以此化度眾生,故名為事。”《玄贊·三》曰:“大事體即智見,諸佛齣世,為此大事,四義明之,謂開示悟入。”[又]人之生死謂為大事。善導之《臨終正念訣》曰:“世之大事,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乃屬後生,一念若錯,便墮輪迴。”
【一大事因緣】 (術語)為一大事之因緣。《文句·四上》曰:“眾生有此機,感佛名因,佛乘機而應,故名為緣,是為齣世本意。”
【一大三韆世界】 (術語)一世界之中央有須彌山,此四方之大海中有四大洲,此大海之外以鐵圍山圍繞之,如是謂之一小世界。閤一韆一小世界,謂之小韆世界,閤一韆小韆世界,謂之中韆世界,閤一韆中韆世界,謂之大韆世界。夫以一小世界為單位數,則一大韆世界之數為一○○○○○○○○○也。其成立及破壞,無不相同。又為一佛所領之土。《俱捨論·十一》曰:“韆四大洲,乃至梵世,如是總說,為一小韆;韆倍小韆,名一中韆界;韆中韆界,總名一大韆。如是大韆,同成同壞。”一大韆世界中含有小韆、中韆、大韆三種之韆,故一大三韆世界,謂之三韆大韆世界。
【一三昧】 (術語)一行三昧之略。惟專心思一事,不顧其他也。
【一韆二百功德】 (名數)六根清淨之功德也。《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韆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韆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韆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一山】 (雜名)以寺院多在山中,故一寺亦名一山。但一山之名廣,而一寺之稱狹。[又](人名)僧一寜,字一山。見“一寜”條。
【一弓】 (雜語)尺度之量。言如弓之長也。《鶴林玉露·九》曰:“荊公詩雲:臥占寬閑五百弓。蓋佛傢以四肘為弓,肘一尺八寸,四肘蓋七尺二寸。其說齣譯梵。”《俱捨論·十二》曰:“二十四指,橫布為肘,竪積四肘為弓。”《頌疏·六》曰:“一肘有一尺八寸,一弓有七尺二寸。”
【一小劫】 (術語)一增或一減之間曰一小劫,是新譯傢之說。閤一增一減曰一小劫,是舊譯傢之說。《法華經·化城喻品》曰:“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又詳“劫”條。
【一丈六像】 (圖像)一丈六尺之佛像,化身之形。《觀無量壽經》曰:“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又詳“丈六”條下。
【一叉鳩王】 (人名)譯曰甘蔗氏。《慧琳音義·二十六》曰:“又名日種善生,釋迦種族之祖先也。在印度河流域之浮陀落(褒多那)城。”
【一門】 (譬喻)謂齣生死之道,譬如門也。《法華經·譬喻品》曰:“唯有一門,而復狹小。”《文句·五上》曰:“門者齣要路也。”《楞嚴經·一》曰:“十方如來一門超齣妙莊嚴路。”[又]入涅槃之門也。《安樂集·上》曰:“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一門普門】 (術語)亦曰一門即普門。言通一法則達一切法之道理也。《大日經疏·一》曰:“從此一門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
【一切】 (術語)該羅事物之稱。《玄應音義》曰:“《說文》雲:一切,普也。普即遍具之義,故切宜從十。《說文》:十謂數之具,從七者俗也。”《史記》曰:“臣觀諸候王邸第百餘,皆高祖一切功臣。”同《索隱》曰:“此一切,猶一例,同時也,非如他一切,訓權時也。”《勝鬘經寶窟·中末》曰:“一切止是該羅之名。”《法苑珠林·二十八》曰:“一以普及為言,切以盡際為語。”《無量壽經慧遠疏·上》曰:“舉一名餘,故雲一切。”《智度論·三十》曰:“一切有二:一名字一切,二實一切。”
【一切無障礙】 (雜語)言通達一切而無不及也。《法華經·神力品》曰:“能持此經者,於諸法之義,名字及言辭,樂說無窮盡,如風於空中,一切無障礙。”
【一切一心識】 (術語)梵名乾栗陀耶。十識之一。見“識”條。
【一切法】 (術語)又名一切萬法、一切諸法。為總該萬有之稱。《智度論·二》曰:“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
【一切法高王經】 (經名)《佛說一切法高王經》,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一捲。
【一切法義王經】 (經名)《一切法高王經》之異名。
【一切智】 (術語)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瞭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對於一切種智,有總、彆二義。若依總義,則總名佛智,與一切種智同。若依彆義,則一切種智為視差彆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總義,則《法華經·譬喻品》曰:“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同《化城喻品》曰:“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仁王經·下》曰:“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中論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華嚴經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論》雲:如函大蓋亦大,還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是故如來名一切智。”次示彆義,則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華經義疏·二》曰:“《般若三慧品》雲: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雲知種種相,故名一切種智。”《法華經義經·六》曰:“一切智者,謂空智也。”《智度論·二十七》曰:“論一切種智之差彆,有人言無差彆,或時言一切智,或時言一切種智。有人言:總相是一切,彆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總破一切法中無明暗,一切種智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大乘義章·十》曰:“舉六種之差彆,又以名聲聞緣覺之智。”《智度論·二十七》曰:“後品中佛說一切智,是聲聞闢支佛事,道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闢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一切智者】 (術語)謂具足一切智者,是佛之異稱。《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見者,智度者,開道者,說道者。”
【一切智藏】 (術語)知一切者之意。佛之尊稱。《善生經》曰:“如來即是一切智藏。”
【一切智人】 (術語)同“一切智藏”條。《智度論·二》曰:“問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
【一切智智】 (術語)三智中之一切智,混聲聞緣覺之智,故為分彆彼一切智,而名佛智為一切智智。《大日經疏·一》曰:“梵雲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實瞭知,名為一切智者。”又謂一切智智,譬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彆,又如大地,為一切眾生所依,又如火界,燒一切無智之薪,又如風界,除去一切諸煩惱之塵,又如水界,一切眾生依之歡樂。又謂此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菩提心為因者,謂行者如實知自心也。大悲為根者,謂行者發悲願,拔眾生之苦,與以樂也。方便為究竟者,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仁王經·中》曰:“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
【一切智心】 (術語)求一切智之心也。日本源信之《往生要集·中末》曰:“一切智心者,是第一義空相應心,或可是願求佛種智心。”
【一切智地】 (術語)證得一切智之位,即佛果位也。《法華經·藥草喻品》曰:“其所說法,皆悉至於一切智地。”
【一切智船】 (譬喻)乘人而運於一切智地岸之船,即佛也。《教行信證文類·二》曰:“能流入願海,乘一切智舟。”
【一切智相】 (術語)梵語薩婆若多,一切智之相貌。《智度論·二十七》曰:“薩婆秦言一切,若多秦言相。”
【說一切智】 (雜語)《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五願為說一切智願。《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願之意,謂欲往生我國土者,宜悉隨順佛智而演說一切智之妙境界也。
【一切智忍】 (術語)六忍之一。見“忍”條。
【一切智無所畏】 (術語)四無畏之一。見“四無畏”條。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經名)《佛說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失譯,一捲。
【一切智經】 (經名)佛為波斯匿王,分彆一切智之事,四姓之勝劣等者。攝於《中阿含經·五十九》。


前言/序言

佛學大辭典自序一
餘平生無他嗜好,獨於古人之典籍,如種宿緣。積書都十餘萬捲,耽耽癖嗜,朝斯夕斯者,二十餘年。嘗謂儒傢注經之學,漢儒尚矣。晉唐以還,漸滋鑿空。迄乎宋人,專尚義理,敝屣考據。元明諸儒,鹵莽滅裂,強附解人者居多。昧闕如之義,啓師心之習,嚮壁虛造之風,自此而愈扇;求其幾於河間獻王所謂實事求是者,則如鳳毛、如麟角,藐焉僅矣。陸務觀謂著書易而注書難者,良以此耳。餘自四十以後,皈依象教,發願箋注佛經。竊欲矯前賢之失,立不朽之言。上下古今,絜長量短,微漢儒吾誰與歸?漢儒注經,皆守師說,不尚新奇,不自臆造,不為附會,不事剽竊,不望文生義,不增字解經,不妄詆古訓,不率改經文,無騎牆之見,無固執之談,此兩漢經學所以獨絕韆古也。注儒書當如此,注佛經亦何可不然!佛經譯自天竺,彼國典籍浩繁,未能盡譯,文獻無徵,像法陵替。鴻生钜儒,日操盈尺之簡,而遇釋氏之僻典,往往有瞠目結舌,不能詮解其一字者,所以注佛經較注他書為尤難也。餘以溝猶瞀儒,不揣檮昧,箋注佛經十餘種,貿然行之於世,今且一再版矣。餘誠不敢謂凡所箋注,盡得佛旨,然據事徵典,不參末議,無悖乎漢儒經注之例,則竊敢自信者也。其注而未畢業者,有《法華經》及《楞嚴經》,此外尚擬注《地藏本願經》《維摩經》《圓覺經》《無量壽佛經》《勝鬘經》《金光明經》《梵網經》《楞伽經》《華嚴經》《大日經》《成唯識論》等數十種。預計殺青之貲,已非餘個人之所能為役矣。既又思諸經之注,皆可單行,亦未始非節省刊貲之一法。考漢初儒傢之為傳注者,皆與經彆行。春鞦三傳之文,不與經連,故石經書《公羊傳》並無經文。至馬融為《周禮注》,乃雲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始以注與經閤而為一。然其後如《儀禮單疏》《爾雅單疏》等,在趙宋時尚單行於世,今之仿宋本可覆案也。又以《史部》《集部》之注證之,亦有離原書而單行者,如司馬貞之《史記索隱》,瀋欽韓之《兩漢書補注》及《範石湖詩注》,周壽昌之《漢書注校補》,孫元培之《小謨觴館集注》之類,其初皆單行本也。餘於佛經之注,亦擬師單行之法。然經注之葉數較少者,固易為力矣,脫欲注《華嚴》《大日》等,其功將窮年而不能竟。日月逝於上,形神衰於下。即此發願欲注之經,在三十年內,且不易脫稿,況十二部經,浩浩大海!形有盡,願無盡,以無盡之願,入有盡之年,幻軀石火,心力難酬。昧昧我思之,不得不變通其例矣。爰擬一注經之簡捷法於此,選擇諸經中之專門名詞,先去其復見者,而後釋其意義,示其齣處;以第一字之筆畫,分彆部居,略如《駢字類編》,而嚴密其體例,使檢查者可一索而得之。倘此書果成,可作為一切經之總注。餘發願注經之心,庶幾而得大遂矣,正不必逐部而箋注也。餘規畫既定,遂於佛書中之專門名詞,竭力搜羅。自民國紀元以來,固已積數韆條,皆隨筆甄錄,先後無次,擬囑孫生繼之董理而譯補之,顔曰《佛學大辭典》。然茲事體大,非更積數年之功不能成。後聞繼之將有遠行,雖挽之使留,而塵世勞勞,聚散何常?繼之縱欲竟其業,或為他事所牽掣,深恐此願終不能償。餘於是遂自任編纂之役,屏棄一切,痛自淬厲。更參以日本織田氏、望月氏之《佛教大辭典》,若原氏之《佛教辭典》,藤井氏之《佛教辭林》等,以補舊稿之所不及。餘於此書,沉麵濡首,至忘寢食,捃摭蒐輯,蔚為钜觀。崇颱非一乾,珍裘非一腋;淮陰將兵,多多益善;士行取材,竹木無遺。資料既備,始將各條裁而離之,依筆畫之繁簡而先後之,繼則依次而聯之,或聯而復離,離而復聯。錯綜經緯,要於各歸其類,不復有衡決顛倒之為病。蓋其事甚淆且碎,牛毛繭絲之事也。後又為之剟其瑕礫,搴其蕭稂,曆數年之襞積,而餘之《佛學大辭典》,始潰於成。於是客有見餘書者,起而謂餘曰:“此書也,笙簧於群雅,殽烝於眾藝。識大識小,亦玄亦史。莊嚴如入天府,瑰麗如入都市。大則黃鍾、赤刀、弘璧、琬琰,小則米鹽、粟菽、竹馬、晬盤,色色形形,奇奇怪怪,聞之動心,觀者駭目。舉凡東西方與佛乘有關係之學說,悉匯萃於斯,洵屬名理之淵府,心王之遊苑,蔚然為東西大小乘元氣浩涆之一切經總注也。前之小辭典,猶小乘經,為半字、未圓之義;今之大辭典,為滿字、無欠少之義。然乎,否乎?”餘曰:“昔靈峰大師有言曰:‘漢宋注勝,而聖賢心法晦,如方木入圓竅也。《隨機羯摩》齣,而律學衰,如水添乳也。《指月錄》盛行,而禪道壞,如鑿混沌竅也。《四教儀》流傳,而颱宗昧,如執死方、醫變癥也。’是書也,稱多聞備故實可矣。吾人般若體中,空空寂寂,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即《維摩詰經》所謂‘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也。亦即《楞伽經》所謂‘世尊不說一字,離言說相,離分彆相,離名字相’也。”學者苟不求教外彆傳之微旨,徙執著於語言文字,自矜博雅,而適以玩物喪誌而已,則當推靈峰之意而告之曰:“自《佛學大辭典》盛行,而三藏十二部之津梁斷,八萬四韆法門之鈐鍵毀矣。稗販語言文字,正如吹綱欲滿,非愚即狂。此書以世諦言之,名曰《佛學大辭典》,以第一義諦言之,僅可曰‘佛學吹綱錄’,烏足當《涅槃經》所稱滿字義哉?”雖然,餘注經之願於此已償,此後便當燒卻毛穎,碎卻端溪,兀然作一不識字之人,而專修禪淨矣。
中華人民建國之八年九月無锡丁福保仲祜識


佛學大辭典自序二
昔釋迦文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惟迦葉尊者破顔微笑,如來即以正法眼藏付迦葉尊者,是名如來清淨禪,即最上乘禪也。其道由迦葉至達摩,凡二十有八傳,方來震旦。後達摩五百年而雲門生,隨機應問,逗接來學,凡有言句,競務私記,積以成編。雖不許傳錄,而密相受授,閟之篋衍,此猶近世之所謂佛學辭典也。蓋釋氏之有辭典,實自雲門始。宋釋法英曰:“後世惜其流布不廣,遂刊木以印行於時。吾少讀之,疑其書之脫誤,欲求他本較之而未暇。然吾宗印寫傳錄,率多舛謬者,蓋禪傢者流,清心省事,而未嘗以文學為意。”法英之言如此,可以知禪宗有辭典之大略矣。其後有釋善卿者,宋時東越人,姓陳氏,晚號睦庵。為開元慈惠師弟子。獵涉眾經,遍詢知識,聞一緣,得一事,即錄之於心,編之於簡,而又求諸古錄,以較其是非。積二十載,得二韆四百餘條,名曰《祖庭事苑》,分為八捲(宋紹興甲戌刻本)。此禪宗第二次改良之辭典也。然以今之《佛學大辭典》較之,則《事苑》為椎輪,此編為大輅矣。是書自一畫至三十三畫,以筆畫之簡繁為次第。字從所統,若律呂之有元聲;類以字分,如百川之歸大壑。提綱挈領,義例粲然。部分則簡而不煩,取材則博而能要。極學林之瑋麗,為法苑之奇觀。《記》曰:“比事屬辭。”《易》曰:“方以類聚。”今則字皆從同,而不妨於並列;事雖各彆,而不至於混淆。於是乎《大藏》《續藏》萬數韆捲中怪怪奇奇之名物象數,大備於一書之中,而蔚然萃為群經之秀矣。嗚呼!三世如來,始於學,終於無學,鬍可與博地凡夫,競言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最上乘禪哉!
民國八年十月中旬無锡丁福保仲祜序
佛學大辭典自序三
《佛學大辭典》,餘已一再序之矣,而意猶未盡,故復為之序曰,佛經者,其旨微,其趣深,其事溥,其寄托也遠。苟欲明其真實義者,必以通其詞為始。詞者,積字而成之專門名詞也。名詞既通,諷詠涵濡之,意義自見。否則附會穿鑿,雖反復數韆百言,不過為摸象之瞽說。庸有當乎?程伊川先生之序《易》曰:“得其詞而不得其意者有之,未有不得其詞而能得其意者。”此言誠可為後人讀佛經者法。故欲讀如來所說之一切經者,必備此可為一切經總注之大辭典也。佛經自後漢明帝時譯入中國,其專門名詞見於曆朝正史者,如《魏書?釋老誌》《隋書?經籍誌》中之捨利、桑門、般涅槃、阿育王、須陀洹、斯陀含等,不下數十百條,見於宋、齊、梁、陳、隋各書及南、北史者,尤指不勝屈。讀史者遇之,往往瞠目不能解。若檢此大辭典,則昧者明而惑者解矣。非唯讀史然,讀詩文集亦然。吾國曆朝所傳之彆集,徵引釋典者甚夥,如徐孝穆、庾子山、王右丞、柳柳州、白香山、蘇東坡、王介甫、黃山榖、宋學士等集,則其尤也。後之作注者,雖亦於釋典名詞,間附詮釋,然大率荒陋而不詳。慧業文人,苟檢此大辭典,而為古人補注之,必能與李善之注《頭陀寺碑》,述三藏十二部如瓶瀉水者,相頡頏也。又如《聖教序》中之鹿苑、鷲峰,《多寶塔碑》中之化城、檀施,《圭峰碑》中之五戒、八戒、四諦、十二緣、六波羅蜜、四無量心、三明、六通、三十七品、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世諦、第一義諦,《玄秘塔碑》中之定慧、捨利、摩頂、菩提、法種、靈山、大不思議,等等。臨池傢朝斯夕斯而未審其義者何限?苟檢此大辭典,則不啻若自其口齣,源源本本,如數傢珍,或以此而播菩提種子,非僅免數典忘祖之譏而已。且佛學書中之名詞,往往濫觴中土典籍,而後人多昧其所由來,如“本師”二字見《史記?樂毅傳》,“祖師”見自於《漢書?丁姬傳》,“居士”見於《禮記》及《韓非子》《魏書?管寜傳》,“侍者”見《國語》及《漢書》,“眷屬”(本作婘,注音眷)見《史記?樊噲傳》,“長老”見《漢書》,“宰官”見郭象《莊子注》,“某甲”見《周禮鄭玄注》及《應劭漢官儀》,“布施”見《國語》,“供養”見《嵇中散集》,“煩惱”見河上公《老子注》,“莂”字見《釋名》,“印可”見皇侃《論語疏》,“憺怕”見《廣雅》及《子虛賦》,“唐捐”之“唐”見《莊子》。如斯種種,未可殫述。夫古今典冊,浩如煙海,後人讀書不多,欲盡知其齣處,誠為難事。《佛學大辭典》乃為之一一詳證。雖所引各書間有在譯經之後者,是為引後明前,如李善注班固《西都賦》,引用蔡邕《獨斷》,實示其先例矣。又釋典名詞,世俗承襲誤用者,亦頗不鮮,如:以得某種學術之奧妙者曰三昧,而不知三昧為正定;以傳布其所宗之道者曰行道,而不知行道為嚮佛右行迴鏇之敬佛儀式;以玄奘法師所譯之《心經》稱之曰《多心經》,而不知多字當屬於般若波羅蜜字之下;以群集袒裼男女為無遮大會,而不知其為聚集賢聖、道俗、貴賤、上下,實行平等財法二施之法會。如此紕繆,難更僕數。大辭典乃為之一一考核,可以破疑團,標確解,庶盡祛其耳食沿訛之陋矣。昔宋釋贊寜有文學,洞古博物,王禹稱:“徐鉉有所疑,皆就質焉。”徐贈以詩,有“空門今日見張華”之句。《高僧傳》曰:“非博則語無所據。”而雲法師《務學十門》亦曰:“非博覽無以據。”蓋古時之佛學,猶漢儒訓詁之學,雖專門授受,株守師承,而名物典故,悉求依據,其學核實而難誣。後世之冒為禪宗者,猶後儒之空談義理,非不覃思冥會,妙悟多方,而擬議揣摩,可以臆測,其說憑虛而易騁。故心印之教既行,天下鹹避難趨易。辯纔無礙,語錄日增,而腹笥三藏之學,在釋傢亦幾乎絕響矣。若佛子而閱此大字典者,斯知華梵名義,言不鑿空,語有典則,則黃宗羲“佛者空疏,妄談載籍”之譏(見《答濟洞兩宗爭端書》),庶可免乎。大辭典之有裨於世者如此。昔衛正叔纂《禮記集說》,恒病世儒勦取前人之說為己說,曰:“他人著書唯恐不齣於己。”餘此編唯恐不齣於人。餘不敏,竊有取於此旨,故於各專門名詞下所引諸書,無不詳其齣處。此非侈摭采之博也,慮觀者莫究其所由來,默啓其嚮壁虛造之漸也。唯其中往往有一專門名詞,以所引經論有大小乘之不同,而兩說各異;又有同屬一乘,而彼此所說若相矛盾者。初學於此,輒心焉疑之。雖然,何疑為?試以儒書為喻。《魯史》非亦有“所見異詞,所聞異詞,所傳聞又異詞”之說乎?昔鄭康成注《論語》“哀而不傷”,讀哀如字,箋《詩》則改哀為衷,而答劉炎雲:“《論語注》人間行久,不復定以遺後。”又注《坊記》,引《燕燕》詩以為定薑之詩,而答炅橫雲:“記注已行,不復改之。”可見古人著述,無妨彼此兼明,不必改從畫一。況乎如來一音演說,眾生隨類各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來不過因病與藥耳。故《金剛經》曰:“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若各守宗派,互相水火,則其戾於大道圓融之旨,不已甚乎?編者資性檮昧,不能強記,丹鉛塗勒,心勦形瘵,捃摭典籍,積有年所,闢福田之菑畬,作有學之途徑,洗專己抱殘之陋,匯群學詳說之資。郭璞有言:“可以博物不惑,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者,莫近於《爾雅》。”吾於此書之於佛乘也亦雲。然全書浩博,讎對非易;通人訛筆,俗儒踵謬。自漢以來,兩者均不能免,如:以典為與,以陶為陰,見劉歆《七略》;叟書作更,見蔡邕《明堂論》。六朝隋唐,訛謬輩齣,以豐同體,將束作宋,見李陽冰書;若《顔氏傢訓》所載“文子為學,言反為變”等俗字,凡數十見。是編捲帙既繁,雖數四校勘,而魯魚亥豕,自愧未盡。昔王引之先生校正《康熙字典》訛誤二韆五百八十八條,作《考證》三十捲。餘亦希同誌剟其瑕而正其誤,卬須有願,翹足俟之。嗚呼!莊子有言:“小夫之知,敝精神於蹇淺。”韓子雲:“注爾雅蟲魚者,非磊落人。”若有以此相誚者,則餘無以自解矣。
無锡丁福保仲祜甫識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