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3
走读侯仁之(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本书作者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曾数十次与侯仁之对坐长谈;并沿循他早年的足迹,三赴天津卫、两至张家口、一赴江西鲤鱼洲,进行实地考察;还用了一年的时间自学历史地理学,以图正确理解其学术思想。全书图文并茂,作者从实地拍摄的数百张照片中全新甄选出的图片、作者的手绘画作与侯仁之及其家人所提供的珍贵照片、取自侯仁之的著作的部分插图等交相辉映,既反映了侯仁之人生历程中的主要时空地点的变换,又逐步展现了作者边走、边读、边写、边想的独特风貌。
本书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理解和研究侯仁之其人生经历与成就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和研究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史,具有比较丰富的史料价值;对于了解和还原中国近现代百余年的社会文化历史,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生活史,也提供了一个史料较为丰富的窗口;同时,本书也是对侯仁之先生的纪念。
《走读侯仁之(修订本)》对前版《侯仁之》进行了从整体到局部的全新设计;全新甄选出的181幅图片,进一步精心选取了3个印张的图片进行彩色印刷,增强了内容的层次感和细节的精致度;对文字内容、资料考证等进行了个别的修订与补充;同时,更换了印刷用纸和印刷工艺,提升了印刷效果,提高了阅读的舒适度……本书从内容到形式,均弥补了前书的诸多不足。本书的全新出版,即是作为缅怀百岁智慧老人侯仁之的致敬之作,也将为中国社会提供文化的传承与长寿的智慧。
陈光中1949年9月生于大连;1966年随父母迁京,就读于北京八十中学。当过学生、插队知青、铁路养路工人、蒸汽机车技术员、计算机工程师、文字编辑。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喜文字,好摄影,偶习绘画。写过若干小说、散文、评论,画过些许漫画、插图。著述颇丰,包括:长篇传记《侯仁之》、《走读鲁迅》、《走读侯仁之》,以及《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共八册)、《北京胡同》、《走读京城角落》、《走读京城人物》,等等。部分作品在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出版。
自序
一?人生之始/1
出生之时,辛亥风云正炽;幼岁体弱,几不得进学,先母订画报启蒙;少年求学辗转,先德州博文中学,后济南齐鲁大学附中,再通州潞河中学……
二?走进燕园/15
青年负笈燕大,燕园风光旖旎,同学少年多不贱;名师风流,学林宿儒,一时云聚……
三?投师名门/29
顾颉刚师、洪煨莲师的教诲,如醍醐灌顶,使我得沐重化……
四?从历史迈向地理/43
顾亭林经世致用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颉刚师指导我参与后套水利调查,在煨莲师诲导下考辨陈潢
治河……
五?国难当头/57
当此之时,国事日忧,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六?身陷囹圄/69
因掩护学生抗日,惨遭日寇逮捕,人间炼狱,矢志
弥坚……
七?牢狱外仍是牢狱/81
出狱之时,小女馥兴已四月有余,家人重聚,牛衣对泣;弟之噩耗,次第传来,长歌当哭,不能自已……
八?流寓津门/93
流寓津门,教书度日,兼研天津史地……
九?远赴英伦/107
抗战胜利,重回燕大;旋游学英伦……
十?亲尝教炙/119
旋游学英伦,从师德贝教授,亲尝教炙,学益匪浅……
十一?重返燕园/135
建国前夕,我赶回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欢腾之情,永远难忘……
十二?开拓新学/145
院系调整,北大迁入燕园,开始了系统的学术研究……
十三?学以致用/157
教学之外,深入研究北京城的起源和演变,为首都建设提供参考,同时,北入沙漠,考察西北沙区历史地理,探讨环境的变迁……
十四?第二次大劫难/173
“文革”甫来,即受冲击,肉体摧残,精神折磨……
十五?从“黑帮大院”到鲤鱼洲/185
挑砖、打柴、插秧、割稻……艰苦的生活使我的身心更加坚强……
十六?重新开始学术研究/201
“文革”后期,恢复工作,即应邀展开对邯郸、承德、淄博、芜湖等城市的历史地理考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成果……
十七?老骥犹有千里志/213
科学大会,春风化雨,时光可逝去,工作不拖后,重返西北沙区考察,收获颇丰……80年代,真是我学术生涯的大好时期……
十八?中国“申遗”第一人/231
80年代多次赴国外交流讲学,同时开始对比研究中外城市的历史地理……
十九?钟情北京/255
北京──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二十?心系燕园/283
我爱燕园,燕园是美丽的……
二十一?“名利于我如浮云”/303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
附录 侯仁之年谱简编/320
后记/327
插图索引/340
自序
这篇序文,当初本是想请我的朋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萧东发教授写的。
15年前,我由他所引,第一次前往燕南园61号拜访侯仁之先生。萧东发教授对我说:“你应当写写侯先生。”经他鼓励,终得书成,这其中的经过,他最了解,请他作序,应是最为合适的;交往多年,实为知心好友,若是提出请求,想必不会拒绝。
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读到60年前洪业先生写给侯仁之的一封信,颇有感触。此事已在书中有所叙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天津工商学院决定出版侯先生的《天津聚落之起源》,他十分高兴,写信给自己的老师洪业先生,请其写序,洪先生当即回信,居然拒绝所请。信中称:“廿余年来,友好以著作来命作序文者,无虑数十起,业辄逊谢,弗敢执笔。……吾读书但恐无成,倘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而能有述作,当不求人为序。又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言,亦不敢为朋友文字作序耳。”随后侃侃列举古人著书之序,虽风格内容各有不同,“然其有一贯相同者,一律则自己之著作,自己为之序……未见有书成自我,序出友朋,借彼吹嘘,发此幽潜者也。”
对于近世标榜之风日盛的现象,洪业先生深恶痛绝:“甚矣,此风之不可不革也!”
洪业先生从不请人为自己的著述作序,自己也从不为他人作序,原因很简单:“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当无待于外序,实无益于书”。
有洪先生如此言论在,我这本书的“序”,是断然不敢请别人作了!
“序”无定法。如洪业先生所言:“……或仅为目录纲要,或仅注意校雠完阙,或复纵论古今著述,或并兼道家人身世,亦自不必一律。”像顾颉刚的《古史辨》,序文,竟长达百页;而冯友兰的《三松堂自序》,为三十万言的长篇回忆录,实为“人生之序”,而非“著作之序”了。
我未曾想、也写不得如此的长序,倒是有些话,想与我的读者谈谈。
这本书,写的是一位学者,一段历史,一门学问。
这学者,自然是侯仁之先生──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
侯先生是长寿之人。出生于辛亥之年,历战争之磨难,经运动之坎坷,始终坚持在科学之路上的艰苦跋涉,而成为一代学术巨擘,那独特的经历,实在是很有些值得追寻探究的地方。
说来也许有些不敬。许多传记中的名人,往往被誉为“自小聪慧过人”的天才,但我认为侯先生不是。
侯先生幼时体弱,竟至几度辍学。若不是慈爱智慧的母亲教子有方,也许难以成才。至于他后来如何成就大业,书中自有介绍,此处无须赘述。但若要究其根本,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本人独有的个性。假如仅限用两个字概括,那应当是──坚韧。
自少年时期开始,侯先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长跑。从德州博文中学跑到通州潞河中学,再跑进燕京大学的校园而成为全校越野长跑比赛的冠军。在被日寇判刑而流寓津门的时候,在下放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时候,他都没有中断奔跑的脚步。这已经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精神的运动。长跑是需要持久韧性的,而侯先生一生都在不停歇地“跑”!一个以跑步的方式度过人生的人,自然能达到更远、更高的目标。所以,他才一直“跑”上了科学的巅峰。
超过百年的人生轨迹,与百年来国家、民族的风雨历程交织在一起,那其中会有多少诱人、感人的故事!对于历史背景的介绍,自然应当成为这本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身为作者,我更关注的是“长跑”的过程:他在这漫长的路途上,都经历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但是,让我无奈而感动的,是每次认真的交谈,最后往往变换了方向。在不知不觉间,话题就转到了他的那些老师身上:“顾颉刚老师好极了!洪业老师好极了!”这是他最常说的话。
说来是巧,在每个人生的转折点,似乎都有一位老师的身影在等着他:顾颉刚老师一篇宣传抗日的文章,使他决定放弃学医改攻历史,从而进入燕京大学;洪业老师“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的肺腑之言,使他从历史走向地理;远赴英伦投至达比教授门下求学,又使他终于迈进历史地理学的大门……当然,还有司徒雷登校长呢,还有夏仁德教授呢,还有冰心先生呢,还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呢……老师们对他的影响,自然不仅仅局限于学业,更有思想与精神上的熏陶。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件事情:侯先生被日寇判刑后暂居天津,因意外情况面临再次被捕的危险,正当他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洪业先生带话过来:不能走!就是被判处死刑,燕大人也会知道“侯仁之是为什么而死的”!──洪先生自己就是一个榜样:在日寇的监狱里,他不仅恪守气节,还教诲身边的学生要坚持民族大义,不畏威胁利诱。正是在这些贤师的引领与鞭策下,侯仁之才逐渐走向成熟,在以后漫长的岁月当中,经得起名利的诱惑,抗得住命运的播弄,耐得过长久的寂寞,以坚韧的精神求学治教,不仅成为学术泰斗,还是后辈学子敬崇的楷模。在这一代代杰出的学者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治学之道和气节操守是如何薪火相传、经久不息的。
说到学问,侯仁之的名字是与历史地理学紧密相连的。作为这门特殊学科在中国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侯先生在学科基础理论的建立与实践,以及相关的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城市规划等诸多具体方面,都倾注了极多心血,并取得卓著成果。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内容精深、理论严谨的科学,要想深入系统而且通俗易懂地介绍这门学问,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既不是侯先生的学生,此前对历史地理学也一无所知,是完全彻底的外行。为了克服这一严重缺陷,我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自学。对我来说,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既艰苦又愉快的。说它艰苦,是因为不仅要正确理解侯先生本人的学术思想,还必须了解学界各种不同的观点,否则,便不足以全面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不过,受学力所限,我也许仅能做到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而已。若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出现严重谬误,责任自然应当由我负;只希望读者不致被谬误所累,能正确理解侯先生的学术思想。
而那学习的愉快,则是我事先完全没有想到的。当我逐渐进入历史地理学的领域之后,突然发现,它原来是那样一个新奇而广阔的天地!如果换一种眼光──历史地理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会发现每一件貌似平淡无奇的事物都蕴藏着极为诱人的灿烂光辉。那密林葱郁的冈峦,也许曾是幽深海水下的一堆礁石,是造化之功赋予它如今奇妙的风采;那荒蛮可怖的大漠,也许曾是广袤的良田,是上天的无情摧残加上人们贪婪的掠夺,使昔日的风光为黄沙所掩埋……历史地理学的任务,用达比教授的话来说,就是“重建过去的地理”;用侯仁之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使今日的地理情况还原它原来的面目”。这含义都是一样的。举一个未必适当的例子:从街头那弯腰弓背蹒跚而行的老妇身上寻找并复原她青春少女时期曼妙的身影,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一个历史地理学家眼里,一处干涸的沟壑、一截残墙的遗址、一座峻峭的山崖、一段废弃的古道……都具有可供深究的丰富内涵。因此,如我在书中所写:“我还是下决心大胆地尝试一下,力求使用虽显浅薄但比较通俗的语言,以引领读者和我一起轻轻揭开遮挡着那个美丽世界的帷幔,看看侯仁之以及许多像他一样勤奋的耕耘者们是如何通过艰辛的劳作,在科学的沃土上栽培出历史地理学这株璀璨的奇葩。”做学问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只要深入进去,其中自有无穷乐趣。如果有读者因为看了这本书而对历史地理学开始产生兴趣,那真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这本书的写法,也许并不符合一般传记的规矩,它更像一个长篇的对话:是我以一个作者的身份,与侯先生的文章对话,与侯先生的学问对话,与侯先生的心灵对话。当然,更重要的是与侯先生本人对话。实事求是地说,侯先生并不喜欢写自己,他一再说,希望我不要在他身上“浪费笔墨”,而应当去写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此前曾有人想要为他写传,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当然,在耄耋之年,能有人帮他回忆、整理那些散失的往事,他还是感到宽慰、感到高兴的。那些年,在燕南园61号小小的客厅里,我曾数十次与他对坐长谈。感谢侯先生的信任,向我述说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使我得以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如果说,在刚开始采访的时候,我还多是出于好奇和崇敬,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则逐渐演化为一种平和的感动。侯先生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也力求用一种平凡的语言来写这本书,以抒发我的感动。
侯先生曾说,历史地理学这门学问,“是需要‘读书’和‘行路’的”。这对我的写作是极大的启发。由此开始,我把作者的“亲历、亲写、亲摄、亲绘”作为基本的原则,把“图文并重”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体现“边走、边读、边想、边写”的写作特点,力求在书中人物、作者与读者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对话的气氛,从而此引发思想与感情的共鸣。我的一些作品以“走读”命名,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意思;我也希望,如此有关“走读”的尝试,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
书中配有180余幅照片与插图,其中部分照片由侯先生及其家人提供、部分插图取自侯先生的著作。由于历史的原因,侯先生自己保存的照片所余甚少,现有的这些,无疑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为了弥补缺憾,我尽可能自己多拍一些照片,以反映侯先生所去过、所提到的那些地方,为此,曾三至天津、一去江西、两赴张家口。我在本书的“后记”中,记述了一些“走读”的经历,其间的感受还是蛮多的。当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一些地方不能亲至,也只能留作遗憾了。我的许多照片拍摄于数年前,经过时间的磨砺,那些景况必然会有很大的改变。也许重新拍摄并非难事,但我不想画蛇添足。就让这些照片作为历史的物证留在这里,而将重新探索的机会留给有兴趣的读者,让他们也有机会品味一下“走读”的乐趣吧。
光阴如梭,距离本书2005年初版,转眼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侯先生于2013年10月22日逝世,享年102岁;他的夫人张玮瑛则于2015年10月27日去世,享年100岁;而当初引我走入侯先生寓所的萧东发教授,不幸于2016年4月15日英年早逝,年仅67岁。这怎能不让人感叹岁月之无情、人生之短促!
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有心再版这本传记,不仅是对故人的纪念,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前贤的故事。感谢编辑隋丹,为这本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保持原貌,我仅对个别地方进行了修订与补充,没有进行大的改动——包括当初“自序”结尾的那段话,如今读来,似乎更有了一些特殊的意义。
一个人的生命有长短,关键还在于如何有意义地度过。因此,我想节引61年前侯仁之先生为天津工商学院1944年毕业生写下的一段话,作为这篇序文的结语,送给本书的读者:
愿诸君有坚定的事业,愿诸君有不拔的士节,愿诸君有光荣的献身。
陈光中
2017年5月修改于北京会城门
走读侯仁之(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