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医贯(典藏版)》主要内容为玄元肤论、主客辨疑、绛雪丹书、先天要论(上、下)、后天要论等。
目录
卷之一 玄元肤论
内经十二官论
阴阳论
五行论
卷之二 主客辨疑
中风论
伤寒论
温病论
郁病论
卷之三 绛雪丹书
血证论
卷之四 先天要论上
八味丸方
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论
水火论
卉味丸说
八味丸说
滋阴降火论
相火龙雷论
阴虚发热论
痰论
咳嗽论
吐血论
喘论
喉咽痛论
眼目论
卷之五 先天要论下
齿论
口疮论
耳论
耳疮论
消渴论
气虚中满论
噎膈论
泻利井大便不通论
小便不通并不禁论
梦遗井滑精论
卷之六 后天要论
补中益气汤论
伤饮食论
中暑伤暑论
湿论
疟论
痢疾论
方剂索引
精彩书摘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医贯(典藏版)》:
年月日时,皆当各分阴阳,此其大略也。独甲子运气,《内经》虽备言之,往往不验。当时大挠作甲子,即以本年、本月、本日、本时为始,统纪其数如此,未必能直推至上古。甲子年、甲子月、日时为历元也。《内经》特明气运有如许之异,民病亦有如许之别如此。读《内经》者,不可执泥。譬如大明统历,选择已定,可信乎?不可信乎?
阳一而实,阴二而虚。盖阴之二,从阳一所分。故日秉全体,月有盈亏。人之初生,纯阳无阴,赖其母厥阴乳哺,而阴始生。是以男子至二八,而精始通,六十四而精已绝。女子至二七,而经始行,四十九而经已绝。人身之阴,止供三十年之受用,可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况嗜欲者多,节欲者少,故自幼至老,补阴之功,一日不可缺。此阴字指阴精而言,不是泛言阴血。今之以四物汤补阴者误也。王节斋云:水虚成病者,十之八九;火虚成病者,十之一二,微得其意矣。褚侍中云:男子阴已耗,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小便道涩如淋,阳已痿而复竭之,则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玩褚王二公之言,阴中有水有火,水虚者固多,火衰者亦不少。未有精泄已虚,而元阳能独全者。况阴阳互为其根,议补阴者,须以阳为主,盖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男子抱阳而负阴,女子抱阴而负阳。人身劈中分阴阳左右,男子右属火而为气,左属水而为血。女子右属水,而左属火。凡人半肢风者,男子多患左,女子多患右,岂非水不能营耶?
此皆泛言阴阳之理,有根阴根阳之妙。不穷其根,阴;日或几乎息矣。谈阴阳者,俱曰:气血是矣。讵知火为阳气之根,水为阴血之根。盍观之天地间,日为火之精,故气随之;月为水之精,故潮随之。然此阴阳水火,又同出一根,朝朝禀行,夜夜复命,周流而不息,相偶而不离。惟其同出一根,而不相离也。故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从阳而引阴,从阴而引阳,各求其属而穷其根也。世人但知气血为阴阳,而不知水火为阴阳之根。能知水火为阴阳,而误认心肾为水火之真,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试观之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见在,而日月二曜,所以照临于天地间者,非真阴真阳乎?人身心肝脾肺肾五行俱存,而所以运行于五脏六腑之间者,何物乎?有无形之相火行阳二十五度,无形之肾水行阴二十五度,而其根则原于先天太极之真,此所以为真也。一属有形,俱为后天,而非真矣,非根矣。谓之根,如木之根,而枝叶所由以生者也。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只要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近百余年西学东渐,再加上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则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对此,中医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而痛心疾首。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从国家社会的需求出发,应该在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展开。当务之急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倡导求真求异,学术民主的学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首先是参师襄诊,拜名师制订好读书计划,因人因材施教,务求实效。论其共性则需重视“悟性”的提高,医理与易理相通,重视易经相关理论的学习;还有文献学、逻辑学,生命科学原理与生物信息学等知识的学习运用。“悟性”主要体现在联系临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辨的能力,破解疑难病例获取疗效。再者是熟读一本临证案头书,研修项目精选的书目可以任选,作为读经典医籍研修晋阶保底的基本功。第二是诊疗环境,我建议城市与乡村、医院与诊所、病房与门诊可以兼顾,总以多临证多研讨为主。若参师三五位以上,年诊千例以上,必有上乘学问。第三是求真务实,“读经典做临床”关键在“做”字上苦下功夫,敢于置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诠证创新自然寓于继承之中。
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厚积薄发、厚今薄古为治学常理。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
综观古往今来贤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遑古义,创立新说者。通常所言的“学术思想”应是高层次的成就,是锲而不舍长期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在取得若干鲜活的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应是学术闪光点凝聚提炼出的精华。笔者以弘扬中医学学科的学术思想为己任而决不敢言自己有什么学术思想,因为学术思想一定要具备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成果,当然是在继承为基础上的创新;学术思想必有理论内涵指导临床实践,能以提高防治水平;再者学术思想不应是一病一证一法一方的诊治经验与心得体会。如金元大家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自述“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于刻苦钻研运气学说之后,倡“六气皆从火化”,阐发火热病证脉治,创立脏腑六气病机、玄府气液理论。其学术思想至今仍能指导温热、瘟疫的防治。非典型传染性肺炎(SARS)流行时,运用玄府气液理论分析证候病机,确立治则治法,遣药组方获取疗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福群众。毋庸置疑刘完素是“读经典做临床”的楷模,而学习历史,凡成中医大家名师者基本如此,即使当今名医具有卓越学术思想者,亦无例外,因为经典医籍所提供的科学原理至今仍是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准则,至今仍葆其青春,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医贯(典藏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