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法律实务札记》

《医院法律实务札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荣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健康界尚医图书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ISBN:9787565914751
商品编码:1219213266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1-01
页数:36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Content Description 做医师只能看好自己患者的病,做管理却能看好一个医疗机构的病,能造福很多的患者。
法律只能处理医疗纠纷,但无法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若想从源头上预防纠纷的发生以及改善医患关系,就必须深入做好临床实务和医院管理。要想做好临床实务和医院管理,则必须把“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人文理念作为前提,同时需要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规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偏废。

医学与管理是不完美的。因此,对医务人员而言,有必要见贤思齐、见微知著、反躬自省乃至从谏如流。医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管理方面的改善亦无终点。医务工作者的深入自省、持续思考、系统分析和创新建议是促使医学持续改进的原动力。

《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大学患者安全与医患关系研究中心:医院法律实务札记》仅是笔者的思考札记。之所以勤于思考,是源于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希望有很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期待在众人努力下,重铸医患和谐,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樊荣,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管理硕士,现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主任。樊荣任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一北京大学患者安全与医患关系研究中心委员、北京医患和谐促进会副秘书长、北京卫生法学会医事法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患者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医学论坛报》和《医师报》编委。樊荣曾参与编著《医疗机构法律实务》《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实务》《医事模拟审判案例教程》《中国医疗诉讼与医疗警戒蓝皮书》等专业书籍,发表文章若干。 目录Catalog 临床法律实务探讨
医师在院外突发事件中注意义务的浅析与启示
转院注意义务浅析
口头医嘱的正确认识与规范使用
关于医疗机构开具休假证明时限的困惑与建议
法律视角下诊断中的注意义务
关于患者“医嘱”的法律分析与应对
关于保护性医疗的悖论与实践
关于住院患者要求请假离院的思考
患者配合临床示教属性与临床实践注意事项浅析
关于在接诊过程中接听电话的思考
误诊的思维“陷阱”
 
医疗纠纷案例浅析
病历封存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患者擅自离院猝死,医疗机构责任浅析与改进建议
一个模拟法庭案例引发的多重讨论
医院停电导致患者死亡事件的责任浅析
旧案重提,谈如何做好知情同意
将患者输液卡记错名后质疑输液差错案件评析
一起患者坠床事件所引发的纠纷浅析
以两个案例看医院如何应对患者家属意见不一致
护理员导致医疗损害时医疗机构的责任浅析
 
医政管理实践反思
关于急诊资源滥用的现状、原因与完善对策探讨
关于患者长期滞留医院的现况、法律问题与初步建议
关于医疗机构二级诊疗科目现场审核标准理解的分析与建议
关于应用保护性约束具注意事项的思考
关于患者宗教信仰保护的思考
关于全科医师执业权限划定的思考
关于医护执业行为范畴划定的法律思考
关于手术与有创诊疗操作的辨析及建议
从垄断出租床看医院的票据管理
简易门诊、便民门诊与普通门诊的辨析、存在问题与发展
关于外带输液的现状、问题浅析与对策建议
医务人员过劳现象之多维讨论
当急诊面对醉酒者时的应对思考
救治醉酒患者中的安全风险防控倡议
医疗机构应对医疗暴力的要点与注意事项
医疗机构应对医疗新闻危机的策略与建议
 
热点医疗事件评论
由一则医疗假新闻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
安检门背后的反思
两“虎”相争,两败俱伤
爱与恕
问题疫苗未致疾,过度恐慌却成疫
关于伤医事件报道争论的思考与建议
医疗面对“互联网+”
互联网医疗的风险与机遇
从医院的角度看互联网与医疗大数据
关于电子处方合法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医疗面对“互联网+”
互联网医疗的风险与机遇
从医院的角度看互联网与医疗大数据
关于电子处方合法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在线试读Online Reading 《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大学患者安全与医患关系研究中心:医院法律实务札记》:

诊断是诊疗行为的第yi步。医学的治疗行为均建立在诊断的基础上。我国中医所倡导的“辨证论治”和“对症下药”,同样强调了诊断的重要性。正确的诊断是精准医疗的前提,而错误的诊断则会导致无效或错误的治疗。医学具有未知性、有限性和发展性。任何一名医师都无法保证诊断是l000/o正确的。医师在诊断过程中应履行合理的注意义务。

那么,在法律的视角下,如何认识诊断的注意义务呢?

一、什么是诊断?

201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诊断学>(第8版)提出,诊断是指通过问诊采集病史、全面系统地掌握患者的症状,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仔细了解患者所具有的体征,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心电图、X线和超声等的辅助检查,来揭示或发现患者整个临床表现的过程。

由此可见,诊断的基本过程包括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四个环节。

二、什么是诊断过错?

误诊指错误的诊断,常可分为错误诊断、遗漏诊断和延误诊断三种,但均可归人“误诊”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然而,过错并不等同于错误的诊断。

按照不同的意识状态,可将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故意的误诊非常少见,通常出现在以个人利害、好恶等因素诱导或者回避矛盾的情形下。例如,患者以“发热伴头痛、腿痛、畏风和烦躁”入院。入院诊断为“疑似精神病、肝性脑病”。患者被转诊至上级医院后救治无效死亡。患者曾有贩卖犬只的经历,但生前否认有被犬类咬伤或抓伤史。虽然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后均认为流行病学证据不足,但患者转入的上级医院坚持诊断为“狂犬病”。事后了解到,该医院坚持“狂犬病”诊断的一个原因是担心死者的家属闹事。大多数老百姓都知道“狂犬病”的病死率是100%,对家人死于“狂犬病”相对更容易接受。本案例即属于故意的误诊,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工作中较为多见的是过失导致的误诊,其中又分为责任性误诊和技术性误诊。医学属于探索性的科学,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医学有局限性、高技术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同时受到患者个体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制约,因此,诊断作为诊疗行为的第yi个环节,同样具备必然的局限性。在判定过失时,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七条之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在诊断中,医师应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这便是医师执业中所要求的特殊注意义务。这说明,一方面,医师要从意识上充分注意,尽到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医师要从技术上不断学习,以保证自己的诊断能力。

前言/序言 

我是一名医师,所学的专业是临床医学,但工作第yi天报到的部门却是医教科。虽然我一直没有放弃临床,却在医院管理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这份工作也越来越热爱。对于医院管理,由懵懂到钟情,转眼已过了十年。回首十年,作为一名年轻的管理者,我有幸先后经历了医教科、门诊办公室、医疗保险办公室、医院评审办公室、医务部和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等多个部门。一路走来,有挑战,更有收获。时至今日,我几乎全身心地投入了医院管理工作。日子虽然繁忙,但做自己喜欢的事,实为一种幸福。我总是在想,做医师只能看好自己患者的病,但做管理却能看好一个医疗机构的病,能造福更多的患者。在工作中,我常常用临床的思维来思考管理,同时也用管理的思维来思考临床,并尝试开拓了一些思路和做法,提出了一些反思与建议,幸而获得了医师和管理者双方的认可。对于我这样年轻的管理从业者而言,实为莫大的鼓舞。

十年里,我亲眼目睹了我国的医患关系迅速恶化。不知从何时起,医患双方的心中筑起了厚厚的墙。猜忌的眼神、无休止的怨言、高额的费用、间断的暴力逐步代替了过去的互信、感激、公益和协作。我常常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今天的这个局面?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应对和使其改善?

算起来,我应该是家中的第三代医务人员了,祖孙三代的六口人中有五个都在医疗机构工作。我从小就耳濡目染,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从医的辛苦。记得祖母常常深夜还要拿着手电出诊,去为难产的产妇接生,根本没有休息日可言。从家人的日常聊天中,我很早就对“肩先露”和“臀先露”等医学术语耳熟能详。儿时*喜欢做的事便是看祖父拿着一个精致的杆秤,把一大包花花草草、枝枝杈杈的中草药分成一个个小包,再去熬药。另外,让我感受很深的就是那个年代的医患关系。根本就没听说过对医师的辱骂,对伤医或杀医更是闻所未闻。医师走到哪里都备受尊敬。祖母也总是慈眉善目的样子。有时遇到贫穷的患者,祖母就直接把药送给他们。因此,家里时常收到患者专程送来的自家地里新收的花生或玉米。在患者的心中,医师真的如同他们口中所称的“活菩萨”。当年我对这个职业的认知,就是满满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那时候我认为,要做一名好医师,*根本的就是“仁”。

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我用*大的耐心和关爱去对待患者,给患者留出*多的时间,使自己做一名真正的临床医师。2009年甲型流感肆虐时,我主动请缨进入感染病区一线工作。我每天穿着医用防护服穿梭在隔离病区内,看着患者一个个*终走出隔离区,医师心中的那份快乐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医患关系本应如此。但同时,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尽管很多时候医师付出了真心,用尽了全力,可有时还是会犯错。医师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就必须要通过管理来避免过错。可见,医务人员仅仅做到“仁”是不够的,必须对医院管理进行改善。

走上管理岗位后,因自己年轻、缺乏经验,于是我便四处虚心求教。前辈们也无私地与我分享了很多实用的经验。但经验毕竟是经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缺乏普适性和共通性。因此,我选择了去北京大学医学部就读公共卫生管理研究生。这两年是我收获*大的时光。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所修的学分远远超过了所要求的分数。工作之后读研*大的好处是能够紧密地把工作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这对学习和工作都是极大的促进。在那段时间里,我认识到,必须将经验式的管理转化为科学式的管理,将人为的管理转化为制度,由人治转变为法治,才能使医疗机构的管理适宜、稳定及可控。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