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一段历史,写活一个时代
市井之地,看人生百态
方寸之间,品悲欢离合
在这里,可以听到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奇怪的意见也在这里可以听到,像把海边上都修上大墙,就足以挡住洋兵上岸。这里还可以听到某京戏演员新近创造了什么腔儿,和煎熬鸦片烟的好的方法。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茶馆》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具有幽默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本书收录其多部作品。三幕话剧《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个性,同时又简洁凝练,意蕴深长,至今仍是现代剧院的常备剧目。老舍先生的作品睿智精练,朴素幽默,本书中所选的篇目均是受到专家和读者交口称誉的代表作品,可以让广大读者领略到作家独具一格的文学特色。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剧本《方珍珠》《春华秋实》《女店员》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一个“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文艺界的劳动模范”的事迹和成就是多方面的,每一个朋友对于他的认识,也各有其一方面,从每一个侧面投射出一股光柱,许多股光柱合在一起,才能映现出一个完全的老舍先生。
——冰心
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
——汪曾祺
真正使我对老舍这个人作为作家感到佩服的是话剧《茶馆》。这部戏我连舞台带电影看了有五六遍,真是好。那个北京话的魅力在这部戏充分得到了展示,直到现在,我们遇到和《茶馆》里某句台词相似的情景还会干脆就用这句台词说话,好像没有比这么说更贴的。
——王朔
茶馆
龙须沟
月牙儿
老张的哲学
北京的春节
想北平
五月的青岛
我的母亲
宗月大师
自传难写
习惯
猫
多鼠斋杂谈
北京的春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茶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许久,期间穿插着各种其他读物,但它却像一颗沉甸甸的石头,总是时不时地在我心中泛起涟漪。说实话,初读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被这个名字吸引,觉得它带着一种旧时烟火气,适合在某个慵懒的午后翻阅。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我渐渐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喝茶、闲聊的故事。它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通过茶馆这个小小的缩影,折射出了那个年代大大小小的世事变迁。人物的塑造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每一个角色都活灵活现,他们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鲜活的群像。我常常在脑海中勾勒出他们的模样,听着他们的对话,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凡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沉浮,他们的坚韧与无奈,都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人性的某些东西似乎从未改变。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对命运的抗争,都在字里行间流淌。虽然书中有不少情节让我感到沉重,但总体来说,它带给我的思考远大于悲伤,让我对历史,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初次翻开“茶馆”,我被它那朴实无华的封面所吸引,以为会是一部轻松闲适的读物。然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次又一次的颠覆。它并非仅仅描绘了茶馆里的日常,而是以一种极其细腻且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堪称一绝,从人物的服饰、言谈举止,到场景的布置、氛围的渲染,都力求真实,仿佛将我置身于那个年代的某个角落。故事中的人物,每一个都极具个性,他们身上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他们的命运跌宕起伏,他们的选择充满了时代的无奈与挣扎。我尤其被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前进的小人物所打动,他们的故事虽然平凡,却充满了力量。读这本书,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命运的无常。它让我认识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依然会努力地寻找生的希望,寻找心灵的慰藉。这本书的文字简洁有力,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复杂与动荡,也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评分《茶馆》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情感对话。它没有刻意去堆砌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试图去制造廉价的煽情,而是以一种极其真挚、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书中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那些生活的细节,都充满了人情味。我很容易就能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与放弃,都像是在诉说着我自己的心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不平凡的力量。那些在时代变迁中努力生存的人们,他们的坚韧和乐观,让我深受感动。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很多,关于命运,关于选择,关于人生的意义。它不像那些说教式的书籍,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引导读者进行思考。我喜欢这本书带来的那种温暖而又深刻的感觉,它让我觉得,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对生活的热爱,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茶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能丢下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旧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响着书中的画面和人物。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他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也没有煽情地描述苦难,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个时代的种种景象,人物的命运,不动声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正是这种不动声色的描绘,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触动人心。书中的人物,一个个都像活生生的人一样,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爱恨情仇,有着自己的理想与失落。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茶馆里的喧闹声,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煎熬与挣扎。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小人物的命运交织而成的。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妥协,都共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轮廓。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看到了在绝境中不灭的希望之光,也看到了人性中最复杂、最矛盾的一面。
评分这部名为“茶馆”的作品,着实给了我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许多小说那样,有着明确的故事情节和高潮迭起的情节。相反,它更像是一部散文诗,或者说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浮世绘,通过描绘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来展现一个特定时代的风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极强的画面感和氛围营造,我几乎可以闻到茶馆里弥漫的烟草味和茶香,听到人们的谈笑风生,甚至是他们低语中的无奈。人物的刻画极其立体,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带着时代的局限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我常常在想,如果我置身于那个时代,是否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书中对于时代变迁的描写,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那些曾经繁华的场景,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黯淡,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命运也随之跌宕。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邀请你走进一段历史,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喜欢。。。。
评分好书,值得一看,送货上门快
评分书的封面简约,是我喜欢的类型。这本书能让自己领略到作家独具一格的文学特色。书质量很好,纸张光滑,字的大小读起来非常舒服。
评分纸质不错,装订精美,里面收录了不少老舍的小说话剧。
评分很熟悉的作品且没有认真的读过!
评分内容很丰富,不光有茶馆、龙须沟等话剧名篇,还有老舍的一些散文啊什么的,读老舍的作品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骨、人情。
评分很好。精装本,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一如既往的在京东买书,正版且价格便宜,让人买的放心。
评分经典名著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阅读书目,值得推荐和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