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很高興《儒傢角色倫理學》(英文版)一書現在有瞭一個較為可靠的中文譯本。這要感謝孟巍隆(Benjamin Hammer)、田辰山和黃田園等譯者以及編輯們的艱苦努力,中文譯本纔得以完成。通過《儒傢角色倫理學》中文譯本,我期待與中國學術界同事進行更深入、熱烈的交流。
我創作“儒傢角色倫理”的初衷就是基於儒傢角色倫理的當中“關係”這個事實。我們活著,並非隻是在肉體意義上的一個生命;我們做的一切,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毋庸置疑是關係的、協作的。儒傢角色倫理看重人的各種特殊角色;各種特殊角色成為約定俗成的各種關係樣態,呈現為傢庭與社會的生活——作為兒子、教師、祖母、鄰居等我們離不開的各種生活角色。
在儒傢思想之中,這些特殊角色不僅僅是我們關係的錶述,它們也具有指示性,示意著傢庭與社會角色本身含有的規範意義,嚮我們指明恰當作為的方嚮。關係一經存在,則傢、國之繁榮興旺就是我們根據這些關係條件所能成就的好狀態。
人皆為社會産物,深受與我們互動的他人的影響。這已是所有派彆哲學傢廣泛認同的觀點。不過,在西方古代與現代話語中,齣於某些原因,人的社會性被邊緣化,並在道德與政治(以及本體論)層麵,幾乎不被作為人類的本質對待。這種觀點認為,我們的社會自身不可能存在多大意義的價值,因為我們所處在的具體環境在嚴格意義上講是偶然性的,我們對它束手無策。
也就是說,我們的父母是誰,會講什麼母語,是什麼種族等等,都不是由我們來選擇的。所以,“自我意誌”決定人類的意義、尊嚴、人格與價值,乃至使個人贏得所有人尊重的品質。“自我意誌”即人具有的采取目的性行為的能力以及自決作為的能力。當然,為讓人類真正自主,他們必須不被暴力威脅,也不受本能與情緒控製。也即,他們可以自由和理性地做選擇。
作者簡介
安樂哲(Roger T.Ames)1947年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國際知名漢學大師。現任夏威夷大學哲學係教授、夏威夷大學和美國東西方中心亞洲發展項目主任、尼山聖源書院顧問、世界儒學文化研究聯閤會會長、國際儒聯副主席。
學術研究範圍為中西比較哲學,主編《東西方哲學》《國際中國書評》,著有《孔子哲學思微》《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期待中國:探求中國和西方的文化敘述》等。2013年,榮獲第六屆世界儒學大會“孔子文化奬”。2016年,榮獲第二屆“會林文化奬”。
目錄
《子海研究編》序言
《儒傢角色倫理學》中文版序言
原序
第一章 導論:西方視野中的“儒學”
第一節 曆史的儒學及其現代命運
第二節 萊布尼茨嚮往儒教中國
第三節 “智慧”齣瞭問題?
第四節 啓濛運動的“理性”:西方內部的批判
第五節 儒學的“局限”
第六節 比較文化研究歸納概括方法的必要性
第七節 比較文化研究離不開“類比法”
第八節 整體性與枝節性類比:聯係性與比照性類比
第二章 儒學的詮釋域境
第一節 “互係性思維”作為“常識”
第二節 《易經》奠定中國自然宇宙觀
第三節 “互係”宇宙觀與中華傳統醫學
第四節 “互係”宇宙觀即生態宇宙觀
第五節 “互係”宇宙觀即道德宇宙觀(德心道場)
第六節 “互係”宇宙觀的“人為中心”宗教感
第七節 “關係”的相互性與相構性
第八節 儒學:“被造者”作為“創造者”
第九節 唐君毅提齣的“過程宇宙觀”
第三章 儒傢人生觀:至於“仁”
第一節 是“本質不變人”還是“做人”?
第二節 《大學》奠定人生觀
第三節 從“齊傢”到“治國”
第四節 “傢庭關係”的“話語性”
第五節 人倫角色,體認以禮
第六節 “友”之開放性
第七節 “成人、成仁”之內在性
第八節 “成人、成仁”之能動性
第九節 唐君毅論“做人”為人性
第十節 我們的非同尋常觀點
第十一節 《孟子》論“做人”
第十二節 從《五行篇》看《孟子》
第十三節 實驗主義“人倫觀”
第十四節 “本”“源”“勢”“因”釋義
……
第四章 儒傢“角色倫理”
第五章 儒傢思想“人為中心”的宗教感
跋:儒學角色倫理的局限性
《儒傢角色倫理學》中文譯本校譯後記
精彩書摘
《儒傢角色倫理學:一套特色倫理學詞匯》:
第一節 源於關係而産生的“價值”
如果在西方語境中講到行為指南,人們可能都會趨嚮一種不假思索設想,即隻要有個“詞語”,就該有一“事物”與之相對應。“勇氣”或“正義”不僅有直接與它相對應的所指物,而且這個所指物無論如何還是獨立於我們行為的,也因而成為我們行為的先決條件,具有一種起因地位。或者說,作為我們行為的先決目的,具有目的論地位。當人們把“勇氣”“正義”作為“原則”而言說時,“原則”有一種很強的先決條件性、“普用性”與“起源性”含義。“原則”隱含著的也確實正是這種涵義:根本起源點,質相或決定性特質,原初能力或稟賦,“原發性、啓動性或決定性的力”,高級秩序準則(higherordernorm,低等或具體行為規則皆由它而來),行動的固定或先決模式,行為公理等等。
可是事實上,我們要說,以儒傢視角思考,如果非得說“勇氣”或“正義”確有它所指的東西,那麼根本上,它是人從傢庭與社會關係中的勇敢或正義性行為歸納而來的。“勇氣”是一位母親在危急狀況下保護自己幼子那種不退縮的剛強精神特徵,而“正義”則是一位老師對學生申請材料,做齣認真、謹慎評估。這個“原則”不是固定不變與本源追溯性的,而總是最實在地指嚮獨特、具體的關係;這個關係是人基於過去經驗的類比性認識。它被“公認”是“德行”的,實際是造詣,一種行為本身的素質;人在修養與個人成長上,自己付齣最大的努力,從而使人的行動具有作用和實質性成果。
如在前麵第二章討論,唐君毅對相互依賴性且有潛在成果性的關係做到最充分發揮——如“部分”與“整體”——尤其是“視點”與“視域”或者生態性情勢境域之物與生態環境之間——將其視為在宏觀意義上的中華文化的卓著和最為重大貢獻。他對“個彆/整體”之間的相互性與協同性關係,持有整體性、審美性視野,而且以此為中華宇宙論的根本。進一步來說,當它轉化為人類傢庭和社群的更為實在的社會與政治範疇之時,這種思想就變為對包融、感同情願與高度有效閤作價值的贊許,變為個人、政治和宗教滿意度的根本源泉。
被如此理解的“價值”本身,無非是提高關係之所值。當我們意識到,價值其實是從對每天做得不錯的行動方式的簡單特徵概括中而來,而不是植根於或從先決原理起源而來。這樣,儒傢的(道)德人生觀念,它的域境性、情勢性及可能的“價值”本身,就會顯而易見。人,作為關係的構成,其人格的持續不斷改善與“價值”提高,隻能在人們的分享性活動與共同經驗環境內發生。而且這種行為,在以關係發展為最大考慮鼓勵之下.所求則是獲得最大意義。
約翰·杜威建立瞭他的實用主義倫理觀。他提齣,要對行為模範給予某種特殊價值的錶達時,我們須用副詞,而不用名詞。他建議,例如最好避免用health(健康)、justice(正義)、courage(勇氣)這樣的質相性(substantive)名詞來講述價值;因為名詞的這樣使用,容易將這些“價值”抽象化,給它們強加一種先決與單綫決定性地位,使其成為話語實體(an object of discourse)。而他認為,使用副詞會使我們的話語迴歸正在繼續、具體與熟悉的生活過程。在杜威看來,如果講追求健康、正義或勇氣,隻是在說人們要努力“活得健康”“活得正直”或“活得有勇氣”。
……
前言/序言
我很高興《儒傢角色倫理學》(英文版)一書現在有瞭一個較為可靠的中文譯本。這要感謝孟巍隆(Benjamin Hammer)、田辰山和黃田園等譯者以及編輯們的艱苦努力,中文譯本纔得以完成。通過《儒傢角色倫理學》中文譯本,我期待與中國學術界同事進行更深入、熱烈的交流。
我創作“儒傢角色倫理”的初衷就是基於儒傢角色倫理的當中“關係”這個事實。我們活著,並非隻是在肉體意義上的一個生命;我們做的一切,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毋庸置疑是關係的、協作的。儒傢角色倫理看重人的各種特殊角色;各種特殊角色成為約定俗成的各種關係樣態,呈現為傢庭與社會的生活——作為兒子、教師、祖母、鄰居等我們離不開的各種生活角色。
在儒傢思想之中,這些特殊角色不僅僅是我們關係的錶述,它們也具有指示性,示意著傢庭與社會角色本身含有的規範意義,嚮我們指明恰當作為的方嚮。關係一經存在,則傢、國之繁榮興旺就是我們根據這些關係條件所能成就的最好狀態。
人皆為社會産物,深受與我們互動的他人的影響。這已是所有派彆哲學傢廣泛認同的觀點。不過,在西方古代與現代話語中,齣於某些原因,人的社會性被邊緣化,並在道德與政治(以及本體論)層麵,幾乎不被作為人類的本質對待。這種觀點認為,我們的社會自身不可能存在多大意義的價值,因為我們所處在的具體環境在嚴格意義上講是偶然性的,我們對它束手無策。
也就是說,我們的父母是誰,會講什麼母語,是什麼種族等等,都不是由我們來選擇的。所以,“自我意誌”決定人類的意義、尊嚴、人格與價值,乃至使個人贏得所有人尊重的品質。“自我意誌”即人具有的采取目的性行為的能力以及自決作為的能力。當然,為讓人類真正自主,他們必須不被暴力威脅,也不受本能與情緒控製。也即,他們可以自由和理性地做選擇。
不過,我們需要實行我所說的“故事敘述性的人”觀念,是來自這樣的事實:現代道德與政治哲學所基於的“自由意誌個人”概念,至少已經造成四種惡劣影響:
第一,它使得美國、歐洲與亞洲越來越多崇尚極端自由主義的資本傢聲稱,“購買道德”錶現為對個人自由不受任何限製的辯護。個人自由不受任何限製是政治正義的基礎和最終根據,而且由此齣發,將任何對這一自由有阻礙的正義觀念,都以“根本不道德”名義加以拒斥。對個人做齣如此的定義,一直為某種放任主義的全球自由資本主義市場提供道德支持,而這種經濟正迅速造成現代民族國傢內部、國與國之間以緻全球人類貧富不均的日益惡化。無論保守派、自由派、社群主義者還是社會主義者,隻要他們繼續用自己不同版本“自由意誌個人”的概念話語去反對極端自由主義,這些極端主義者就總能反擊他們,並一直控製道德製高點。
第二,“自由意誌個人”的概念是有害的,理由是它對西方知識分子意識的壟斷控製。這個原教旨的“個人”觀念根深蒂固,已使人們幾乎看不到除瞭這種個人主義外(不談後馬剋思主義時代的似乎沒有個性的集體主義),還會有什麼其他選擇。其實,在西方的政治與道德話語中,任何對人類(當然包括我們自己)不用自由的、自我意誌的、理性的(及通常自利的)視角看待,都已經變得極其睏難,這也使得如要以任何其他理念為依據去對待人類,也同樣極其睏難。
儒傢角色倫理學:一套特色倫理學詞匯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