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陀螺作为一种惯性器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作为谐振型光学陀螺代表的激光陀螺,已经在航空、船舶等领域取得了巨大应用成就,充分发挥了光学陀螺的高性能、高可靠优势。作为干涉型光学陀螺代表的光纤陀螺,逐步从满足战术武器、近中程导弹应用需求,扩展到了可满足航天、航空、船舶等领域的高精度应用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光纤陀螺可大批量生产而降低成本,未来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Sagnac效应的光学陀螺技术并未满足于已经成熟应用的激光陀螺和光纤陀螺,而是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涌现新的类型,例如已经相对成熟的新型光学陀螺包括谐振型的集成光波导陀螺、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干涉型光纤陀螺和谐振型光纤陀螺等。这些新的技术将极大地推动光学陀螺向更高精度、更小体积和重量方向发展。在光学陀螺技术领域,美国一直对我国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我国只能引进少量俄国和法国的产品。通过测试国外产品性能和生产技术的自主创新,我国迅速实现了光学陀螺产品国产化,满足了国防装备的需要。在研究和开发光学陀螺产品中,西安北方捷瑞光电科技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取得了丰硕的生产成果,满足了我国有关武器装备的需要。清华大学承担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在“光学陀螺定位定向系统”和“集成光学陀螺技术”两个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新型光学陀螺产品的发展方向是: ①保证战略武器装备的精度要求; ②采用集成光电子器件实现微型化。本书由清华和北方捷瑞公司、北航的有关学者共同撰写,侧重对新型光学陀螺原理、关键技术、关键器件及其应用等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分析、介绍,目的是推动新型光学陀螺技术发展,满足惯性器件行业研究人员了解新技术发展动态的需要。参与本书编写的作者及其分工是:章燕申(清华大学),编写引论、第1、4、7、14章和附录A;张春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写第16章和附录C;蒋军彪(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203研究所),编写第11~13章;冯丽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写第18章;金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写第15章和附录B;伍晓明(清华大学),编写第2、3、5、6、8~10、17章。除以上作者外,西安理工大学的刘建宁、贵州大学的马家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203研究所的谭鹏立分别参加了第11、12章和第13章的编写。全书最后由章燕申和伍晓明整理和统稿。由于我们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张春熹2016年10月于北京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