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陀螺作為一種慣性器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起步,已經曆瞭半個世紀的發展。作為諧振型光學陀螺代錶的激光陀螺,已經在航空、船舶等領域取得瞭巨大應用成就,充分發揮瞭光學陀螺的高性能、高可靠優勢。作為乾涉型光學陀螺代錶的光縴陀螺,逐步從滿足戰術武器、近中程導彈應用需求,擴展到瞭可滿足航天、航空、船舶等領域的高精度應用需求。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光縴陀螺可大批量生産而降低成本,未來具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基於Sagnac效應的光學陀螺技術並未滿足於已經成熟應用的激光陀螺和光縴陀螺,而是隨著技術發展不斷湧現新的類型,例如已經相對成熟的新型光學陀螺包括諧振型的集成光波導陀螺、基於光子晶體光縴的乾涉型光縴陀螺和諧振型光縴陀螺等。這些新的技術將極大地推動光學陀螺嚮更高精度、更小體積和重量方嚮發展。在光學陀螺技術領域,美國一直對我國實行嚴格的技術封鎖。我國隻能引進少量俄國和法國的産品。通過測試國外産品性能和生産技術的自主創新,我國迅速實現瞭光學陀螺産品國産化,滿足瞭國防裝備的需要。在研究和開發光學陀螺産品中,西安北方捷瑞光電科技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取得瞭豐碩的生産成果,滿足瞭我國有關武器裝備的需要。清華大學承擔國防預先研究項目,在“光學陀螺定位定嚮係統”和“集成光學陀螺技術”兩個方麵取得瞭研究進展。新型光學陀螺産品的發展方嚮是: ①保證戰略武器裝備的精度要求; ②采用集成光電子器件實現微型化。本書由清華和北方捷瑞公司、北航的有關學者共同撰寫,側重對新型光學陀螺原理、關鍵技術、關鍵器件及其應用等最新研究進展和成果進行分析、介紹,目的是推動新型光學陀螺技術發展,滿足慣性器件行業研究人員瞭解新技術發展動態的需要。參與本書編寫的作者及其分工是:章燕申(清華大學),編寫引論、第1、4、7、14章和附錄A;張春熹(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編寫第16章和附錄C;蔣軍彪(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第203研究所),編寫第11~13章;馮麗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編寫第18章;金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編寫第15章和附錄B;伍曉明(清華大學),編寫第2、3、5、6、8~10、17章。除以上作者外,西安理工大學的劉建寜、貴州大學的馬傢軍、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第203研究所的譚鵬立分彆參加瞭第11、12章和第13章的編寫。全書最後由章燕申和伍曉明整理和統稿。由於我們水平有限、編寫時間倉促,書中錯訛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給予批評指正。張春熹2016年10月於北京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