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了帮助读者更加轻松地领悟《资治通鉴》一书的精华,我们精心编撰了《资治通鉴全鉴(珍藏版)》一书。在书中,我们依照《资治通鉴》原典的时间顺序,将其中具代表性且精彩的篇章辑录成书,并在每一段原典之后做了简要的解读,力求更加真实、全面地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进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内容简介
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资治通鉴全鉴(珍藏版)》一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依照《资治通鉴》原典的时间顺序,将其中具代表性且精彩的篇章辑录成书,并在每一段原典之后做了简要的解读。力求更加真实、全面地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进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目录
目录
周 纪
威烈王二十三年——智伯无德而亡
显王十年——商鞅立木为信
赧王中三十六年——廉颇负荆请罪
赧王中三十六年——田单巧用火牛阵
赧王下五十五年——长平之战
秦 纪
始皇帝上九年——春申君贪色而亡
始皇帝下二十二年——王翦装糊涂防猜疑
始皇帝下三十七年——蒙恬被奸臣所害
二世皇帝下二年——李斯不得善终
汉 纪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项羽兵败垓下
太祖高皇帝中六年——张良功成身退
太祖高皇帝下十一年——韩信谋反被夷三族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张释之以法治国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景帝杀晁错平叛乱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六年——汲黯为政,以民为本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侠士犯法,与民同罪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主父偃骄横被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鼎二年——张骞出使西域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天汉二年——李陵事件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征和二年——汉武帝教子无方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后元二年——汉武帝的一生功过
孝昭皇帝上始元五年——苏武北海牧羊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节四年——霍氏灭门
孝元皇帝上初元元年——贡禹奏事避重就轻
孝元皇帝上初元二年——汉元帝亲谗远忠
孝平皇帝上元始元年——王莽专权
王莽上初始元年——王莽称帝
淮阳王更始元年——王莽新朝的覆灭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刘秀善用忠厚之臣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二年——刘秀平定陇西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九年——强项令董宣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五年——伏波将军马援
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十六年——班超出使西域
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二年——明德皇后马氏
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八年——外戚窦宪仗势欺人
孝安皇帝建光元年——才女皇后邓绥
孝顺皇帝上永建二年——真假隐士
孝恒皇帝本初元年——跋扈将军
孝恒皇帝元嘉元年——崔寔上书建言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梁冀被诛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五处士拒绝为官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太学生领袖郭泰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党锢之祸
孝灵皇帝上之上建宁二年——郭泰择安去危,申屠蟠见机行动
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四年——汉灵帝的三互法
孝灵皇帝中光和六年——黄巾起义
孝灵皇帝中中平元年——十常侍之乱
孝灵皇帝下中平六年——诛灭宦官集团
孝灵皇帝下中平六年——董卓讨伐战
孝献皇帝乙初平三年——董卓自取灭亡
孝献皇帝丙兴平二年——孙策威震江东
孝献皇帝丁建安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
孝献皇帝丁建安三年——白门楼杀吕布
孝献皇帝戊建安五年——官渡之战
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二年——三顾茅庐
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
孝献皇帝辛建安十七年——荀彧之死
孝献皇帝壬建安十九年——刘备定蜀
魏 纪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元年——魏文帝登基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二年——刘备称帝
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四年——白帝城托孤
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六年——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挥泪斩马谡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青龙二年——诸葛亮星落五丈原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景初元年——魏明帝时期关于用人的争论
高贵乡公下甘露三年——司马昭以仁德夺取寿春
邵陵厉公中正始九年——司马懿装病骗曹爽
元皇帝上景元元年——司马昭之心
元皇帝下景元四年——邓艾出奇兵灭蜀
元皇帝下咸熙元年——刘禅乐不思蜀
晋 纪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司马炎称帝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八年——吴国陆抗克西陵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三国归晋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三年——石崇王恺斗富
孝惠皇帝上元康元年——兴风作浪的贾南风
孝惠皇帝上元康七年——清谈之风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白痴皇帝司马衷
孝惠皇帝上之下永康元年——八王之乱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宁元年——李特的流民大营
孝怀皇帝中永嘉三年——英明的何曾
孝怀皇帝下永嘉六年——谋士的杰出代表张宾
孝愍皇帝上建兴元年——祖逖闻鸡起舞
孝愍皇帝下建兴四年——西晋灭亡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四年——晋成帝用人不当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石勒听书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康二年——暴君石虎
孝宗穆皇帝上之上永和二年——桓温北伐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十年——殷浩一错误终身
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一代良相谢安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七年——苻坚拒谏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八年——淝水之战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二十一年——司马曜醉酒被杀
安皇帝庚义熙六年——刘裕大开杀戒
宋 纪
高祖武皇帝永初三年——宋武帝驾崩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刘义符贪玩丧命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四年——统万之战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年——刘义隆惨杀功臣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七年——国史之狱
顺皇帝升明元年——后废帝刘昱
齐 纪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萧道成即位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无神论者范缜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郁林王机关算尽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东昏侯上永元元年——昏庸荒淫的东昏侯
梁 纪
高祖武皇帝天监元年——梁武帝萧衍继位
高祖武皇帝四天监十七年——萧宏位列三公
高祖武皇帝七大通元年——君子湛僧智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魏孝庄帝诛杀尔朱荣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被冤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侯景之乱
陈 纪
高祖武皇帝永定二年——昏庸残暴的齐显祖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八年——北齐后主因女色误国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八年——北周高祖赏罚不明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周武帝胜而不奢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年——独孤皇后与隋文帝
长城公下至德二年——陈后主陈叔宝
隋 纪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开皇九年——隋文帝灭陈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开皇十七年——赵绰的诚直之心
炀皇帝上之上大业元年——穷奢极欲的隋炀帝
炀皇帝下大业十二年——瓦岗农民起义
唐 纪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中武德四年——房谋杜断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唐太宗善于纳谏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下贞观十年——史上最著名的贤后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贞观十七年——谏臣魏征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废嫡立庶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下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麟德元年——武则天垂帘听政
则天顺圣皇后下久视元年——唐室砥柱狄仁杰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中开元二年——唐明皇节俭治国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下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谋反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二建中二年——中唐名将郭子仪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贞元三年——唐德宗体察民情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六年——“小太宗”李怡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下天复三年——唐末宦官乱政
后梁纪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二年——后梁太祖荒淫丧命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三年——朱友珪悲剧重演
后唐纪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上同光元年——戏子皇帝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上天成四年——有道明君李嗣源
潞王下清泰二年——高从诲和梁震
后晋纪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三年——“儿皇帝”石敬瑭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三年——晋高祖为信用不顾法度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天福五年——南唐主罪责逃兵
后汉纪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上天福十二年——刘知远称帝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中天福十二年——后汉高祖无治国之能
后周纪
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上广顺元年——后周太祖励精图治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皇帝中显德元年——五个朝代的宰相冯道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显德二年——后周世宗不爱其身而爱民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资治通鉴全鉴(珍藏版)》:
显王十年:商鞅立木为信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佟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盒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解读】
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的国力长期凌驾于其他六国之上。
在变法的过程中,如何取信于民,是很关键的一步。为此,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谁能把此木搬到北门就赏十金,开始的时候无人响应。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后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
其实,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诚信。正如司马光所言:诚信,是为政者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信服,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一败涂地。
……
前言/序言
前言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有两部堪称“史学双璧”的不朽史书,如同突兀的双峰,并峙于历史峻岭之中大放光彩,它们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部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晚清名臣曾国藩评价《资治通鉴》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资治通鉴》成书九百余年来,仍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后世,为世人赞扬推崇。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资治通鉴》全书卷帙浩繁,分为294卷,洋洋洒洒三百多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前后跨越1362年。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生动地描述了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之事。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自幼爱好历史,出仕为官以后,仍读史不倦,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年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时,司马光极力反对,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治平三年开局,前后共用了19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在编撰的过程中,所参考的史料除十七史以外,征引杂史诸书达320余种,选取其中的精华而成一家之言。中国古代学者王充对古今关系有过这样精辟的见解:“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读史的最终目的无非知古通今,以期古为今用。《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部史书。它通过翔实的历史记载,阐述了历史经验对于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可比拟的,对于后来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发挥了较大的指导作用。
《资治通鉴》内容思想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拾遗补缺,自成书以来受到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的青睐和赞誉,成为他们常看不厌、常看常新的案头必备的治政为人的教材。“马上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言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对此书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读《资治通鉴》,认为“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并常常以此训诫左右大臣。清圣祖康熙对《资治通鉴》更是达到了痴迷程度,经常翻阅,认为《资治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叙事线索,浩繁并且琐碎,对于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已显吃力。为了帮助读者更加轻松地领悟《资治通鉴》一书的精华,我们精心编撰了这本《资治通鉴全鉴》。在书中,我们依照《资治通鉴》原典的时间顺序,将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最精彩的篇章辑录成书,并在每一段原典之后做了简要的解读,力求更加真实、全面地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进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本书平装本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和喜爱。为满足大家的收藏、馈赠需要,现特以精装形式推出,敬请品鉴。
解译者
2017年6月
资治通鉴全鉴(珍藏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