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欣逢八十寿诞(2014年),作者忆往抚今,试图通过对八十年人生经历的总结与心路历程的回顾,意在说明,一位颇具典型化的学人,是如何经过深刻的文化反思而走上文化自觉之路的。
内容简介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是国内著名学者、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刘泽华先生的回忆录,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谈的是自己八十年的人生经历:从出生写起,在历经少年时期的恐惧、青年时期对红色的追求乃至“文ge”时期的种种磨难后,开启了萌动于“文ge”后期的个体的文化反思之旅,并由此转向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相关领域研究,创造性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以“王权支配社会”为主要观点的中国王权主义学说——这是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突破与转折,引发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界广泛而深入的热烈讨论,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下编,详述了自己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概要性介绍了中国王权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这一学说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简介
刘泽华,1935年生,河北省石家庄人。南开大学荣誉教授。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政治史、知识分子史、历史认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中国的王权主义》、《士人与社会》(先秦卷)、《洗耳斋文稿》、《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三卷本);主编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十卷本)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作者长期从事中国王权主义问题研究,创造性提出以“王权支配社会”为主要观点的中国王权主义学说;在历史进程中坚持分为不同“形态”说(用什么概念表述是下一层次问题),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受“形态”的制约;在历史认识论方面提出“史家面前无定论”。
精彩书评
刘泽华教授自传《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出版 日前,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刘泽华的自传《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于2017年1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分“上编”、“下编”,共计约35万字。上编“多变时代里我的一些小故事”详细记录了刘泽华教授人生的各个阶段;下编“我对若干历史问题的思考”介绍了刘泽华教授的学术心路历程。 刘泽华教授多年来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他在学术上提出中国历史“权力支配社会”的特点和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是“王权主义”的史学判断,对国内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率领的学术队伍被誉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南开学派”、“王权主义反思学派”、“刘泽华学派”等。 谈到该书写作初衷时,刘泽华教授说:“80年是怎么过来的?直到近两年,想到应该有所悔悟,于是就陆陆续续写了若干片段。其中固然有个人的情趣,但更想从一个极小的孔隙映出一点点社会的景象。”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与发展,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的追溯,历史的脐带牵连着古今……我认为,整个中国历史有一个极重要的特点,即其运行机制是王权支配社会。”刘泽华教授在《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之“前记(代序)”中说,“在我解析传统社会权力支配社会时,蕴涵着一种理念,就是应由权力支配社会向社会制约权力转型,也就是逐步实现权力制约权力。权力是社会必不可少的,但要逐步实现社会与权力的协调和平衡,由特别利益集团控制逐步转向以公共性为其主要职能。” 刘泽华教授,1935年2月生,河北石家庄人。1958年起,一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从教,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任先秦史研究会等10余个研究会理事。2012年被授予“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称号。主要著作有《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中国的王权主义》、《洗耳斋文稿》、《先秦士人与社会》等。合著有《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古代史》、《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等。 ——南开新闻网韦承金
目录
前记(代序)
上编 多变时代里我的一些小故事
一 我的家庭
1.父母的奇缘
2.“父亲”是一种生产方式
二 战乱中的少年
1.土窝窝里的“学前教育”
2.有幸上学与恐惧的环境
3.日本占领时期“小刘保长”是我哥
4.“小女婿”往事始末
5.人缘和“成分”继承
6.都说我“命大”
7.上学可以不当兵
三 追求红色
1.共产党“好不好”
2.要经得起考验
3.服从组织分配,放弃心爱专业
4.“审干外调”与晋升教导处副主任
5.被署名的反右重头文章
6.考上南开大学
7.一个缘分一辈子
8.“大跃进”中当了助教
9.师从杨荣国进修中国思想史
10.第一次讲课与处女作中的蕴意
11.“半工半读”,“培养普通劳动者”
12.也曾“红得发紫”
四 “文革”之惑与初醒
1.紧跟“文革史学”与批“三家村”
2.“滚”出革命队伍
3.贬入“中间组”
4.“周恩来黑党”成员与入“牛棚”
5.卷入两派之争与在劫难逃
6.毕业分配,“线”为标准
7.难结抢占老师住房的账与“活人展览”
8.我在“毛泽东思想一分为二”面前
9.对“抓革命,促生产”生疑
10.“半拉子”批判周扬
11.“五.一六”嫌疑分子
12.被“下放”:服从还是抗议
13.边拉练边批判
14.批判翦伯赞与忏悔
15.“他不懂什么是历史”
16.一句话的启蒙
17.牵线杨荣国来津做批孔报告
18.因我评秦始皇文章,《学报》化为纸浆
19.“法家著作注释会议”与上“黑名单”
20.《中国古代史》问世
五 学做公民
1.破格晋升副教授
2.当市人大代表,讲了些真话惹麻烦
3.涨工资没“感恩”
4.谢绝信任,不当“工具”
5.选任系主任
6.“如何做公民”
7.开设“文革”史、人权史
8.学术“三个一”
9.历史系“身价”倍增
10.劝校长收回成命
11.不宜因隐私问题影响职称晋升
12.“死猪不怕开水烫”
13.争自己的权益
14.由某先生特殊时期之事说公民的自主
15.用收藏诠释思想刁
16.获“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称号
下编 我对若干历史问题的思考
一 从“文革”中走出来
1.以“文革”的思维方式批判“四人帮”
2.打破“阶级划分”铁律的尝试——战国时期阶层、身份研究
3.冲击“文革”桎梏,名噪一时的三篇文章
4.从“观念思维”定式中走出来的尝试——撰写《先秦政治思想史》
二 我对壬权支配社会的探索
1.君主专制帝国:政治支配经济运动的产物
2.王权与社会分层
3.贪污是官僚的生长点
4.文人——官僚——地主生态圈对整个社会的塑造
5.君主专制是导致社会停滞主因
6.“权力——依附”型社会结构
7.王权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8.关于社会形态问题
三 王权主义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
1.先秦诸子与君主专制主义理论范式的形成
2.帝王“五独”观念的至上性与社会控制性
3.天、道、圣与王合而为一与王的绝对化
4.君尊臣卑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脉
5.君主对士人与“学”的控制与支配
6.帝王垄断神圣的枢纽概念与对社会思想的控制
四 等级人学与主奴综合人格
1.等级中的人
2.主奴综合人格
五 立公灭私、圣人“无我”与专制主义
六 儒家道德至上与专制主义
1.把道德视为人生最高境界,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2.“三纲五常”把人变成畸形的人
3.压抑人的“人道”
4.圣人崇拜适应专制政治的需要
七 “形式主义”中颂扬性的政治文化
1.帝王尊号拜物教
2.颂扬帝王政治文化,彰显君尊臣卑
3.君主名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八 关于政治思想的“阴阳组合结构”说
九 参与社会史研究
1.“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2.撰写《土人与社会》
3.揭橥战国“授田”制
十 探讨历史认识论诸问题
1.史学危机与从凝固的“范型”中走出来
2.《除对象,争鸣不应有前提》
3.《史家面前无定论》
4.“政治”概念大干“阶级”概念
5.《历史学要关注民族与人类的命运》
6.“剥削”的历史再认识
7.历史价值的三种形态和历史认识的五种形式
十一 关于国学问题的争论
不是结束语:温馨的小家庭
精彩书摘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
说起杜氏绝户,村民常讲到一桩故事。我们村东有一条通往帝都的大道,道边还有很宽的人行道。八国联军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就是经由这条大道回銮北京。为了迎接圣驾,沿途村落所有成年男子,必须匍匐在地,跪于路边,而且不得抬头仰视。人们只能从眼角里睨视一点点宏大景象。老人们说起来,都带着无限敬仰和崇敬的口气描述,先是步兵,接着是举幡的,再是马队……数不清的一个方阵接着一个方阵的仪仗队,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居于中间的是太后、皇帝的御驾,殿后的又是数不尽的方队。官宦们络绎不绝地巡视着两边跪拜的民众,对耄耋之年的人抽样给予赏赐。全村只有杜家一位老者受到恩宠,赏赐的是一块大洋。这块大洋成为供奉的圣物,人们都垂涎三尺,羡慕至极。
遗憾的是,杜家似乎没有福分来承受皇恩,后来反成了绝户,令村民们无限惋惜。到我能听l董这个故事时,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大清也灭亡了三十多年,那时是日本侵占时期,可老一代的村民们讲起往事,依然肃然起敬,似乎能有一次五体跪拜,是自己一生的荣光。这是我人生的第一堂历史课,也是我最初所接受的“臣民意识”的教育。
杜家绝户了,可村名是最好的纪念。一九四。年,日本人修筑石家庄至德州的铁路,我们村是第一站,不知何故,将“杜”改为“土”。虽然乡亲们认为“土”字不吉利,但村里头面人物与日本人交涉无效,时间一久,便约定成俗,村名随了站名。大概搞“治安村”时,村子正式更名为“土贤庄”。土贤庄原属正定县,滹沱河东西流过,将正定县分为南北两块,我们村在河南。滹沱河南,土地平整且肥沃,采用井水灌溉。主要的大车道,同时肩负排水渠道的作用,遇到大雨,街道如滔滔河道,流畅无阻。我们河南住民,维持着旱涝保收的生活状态,鲜见极端贫困之家。我们村距正定县城和石家庄都是十五里,属于近郊,后来又傍石德铁路线,村子虽小到只有五六十户人家,但相对其他村庄通达、活分。
一九三五年阴历正月十四日(公历二月十七曰),我来到这个世上。家里没有钟表,不知确切时间。
那年生肖为猪,生我正值晚饭后,乡人所谓“人畜皆饱”。我爹非常高兴,说:时辰吉利,以后不会挨饿。据我娘叙述:当我呱呱落地时,一看又是一个秃小子,极其扫兴,懒得看我一眼。因为我前边已有了四个哥哥,娘想要个女儿。我爹是重男主义者,十分称意。娘不甘心,还要生,在我四岁时,终于有了个妹妹,我似乎成为这个家中可有可无的一根鸡肋。
我父母是一对老夫少妻,父亲比母亲大三十一岁。父亲生于一八七二年,母亲生于一九〇三年,都是大清的子民。母亲是续弦。我的外祖母体弱多病,每逢冬天喘得透不过气,坐卧不宁,整日围着被子蜷缩在炕上,痛苦至极。我母亲是长女,下边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外祖父是个老实人,比较窝囊,支撑不了家。田有两亩,但没有井,也没有牲口和大型农具,因而收成甚微,日子很难过。家里的事情全由我母亲操持。为了外祖母和这个家,母亲耽误了婚期。当时习俗是十七八岁出嫁,过了二十就难了,属于现在所谓的“剩女”。大约在这前后,母亲患了莫名的病,根本请不起医生,拖着、耗着,人瘦得不成人形,几乎没有生的希望。那个年代,闺女是不能死在娘家的,死了不能入祖坟,没有安魂之处,只能做野鬼。
对一个大姑娘来说,这比生时没有出嫁更残酷。我们那里实行冥婚,找一个异性单身冥鬼,结为夫妻。据说外祖父已为我母亲筹划冥婚的事。正当此时,我父亲丧偶,时年已经五十有五。他有二男二女,都已成家和出嫁。那时家乡有个习俗,男人丧妻之后,最好不出三个月能续弦。男人不空房是一种吉利。于是有媒人撮合,很快就把婚事说定。对我母亲来说,这总比等待冥婚要强得多。
据说我父亲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声言:就是一个“棺材瓤子”,我也要娶回来!迎亲那天,他不便去,便派自己的孙子前往。婚后,父亲对母亲疼爱有加,关怀备至。他那时已有良田几十亩,生活得不错,又当家做主,于是到处给母亲请医生。奇迹出现了,母亲的身体日见好转,婚后不到三年接连生了我三哥和四哥(前边有两个同父异母哥哥),母亲身子骨奇迹般地恢复正常了。经过死亡线考验的人多半长寿,我母亲活到人瑞——九十五岁时辞世。
……
八十自述:走在思考的路上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