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北极探险活动实录,美国探险家皮里讲述自己率领探险队经过25年的一次又一次失败,zui终在爱斯基摩人的帮助下,代表人类首次踏上了地球的zui北端。1891年皮里组织了一个探险队,对前人从未达到过的北格陵兰进行认真的探测。他到达了格陵兰的北部沿岸,从而证明了格陵兰是一个大岛。因此,格陵兰的zui北部被命名为皮里兰。在探险过程中,皮里还发现了迄今已知的世界上zui大的陨石。这块陨石重90吨,现保存在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其后的12年间,皮里对格陵兰又进行过多次探测航行,学会了像爱斯基摩人那样生活。然而,皮里每次航行都设法去接近他的zui终目标——北极。1909年,皮里组织了一支精悍的探险队,探险途中队员定期轮换,zui后由皮里和一名黑人助手马修?汉森向北极发起冲击。他们于4月6日到达北极。1911年,因为这一功绩,皮里被任命为美国海军少将。
作者简介
罗伯特·E.皮里(Robert E. Peary),美国探险家。1856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 1920年卒于华盛顿。 1877年毕业于顷因州的鲍道因学院,1881年开始美国海军中任土木工程师。1909年组织一支精悍的探险队,4月6日到达北极。1911年,因其功绩被任命为美国海军少将。
陈静,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译著有《捷克和斯洛伐克史》《梅开二度》 《南方的转折》等。
精彩书摘
第1章 计划
把征服北极比作赢下一盘象棋似无不妥,在其中,所有通向有利结局的不同步骤远在游戏开始前都预先得到计划。这对我是一场熟悉的游戏——我已经玩了23 年的游戏,只是境遇不尽相同。那是真的,我一直被击败,但是随着每次失败关于这场游戏的新鲜知识会到来,包括它的错综复杂、它的重重困难、它的难以捉摸,而且随着每次新鲜的尝试,成功一步一步靠近;以前显得不可能或者充其量是完全没把握的事情,开始呈现可能性的一面,并且最后甚至是很有可能。每次失败在它们的所有环节就其成因被分析,直到变得有可能确信那些成因可以在将来被防范,并且伴随着相当多的好运气,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败局可以转变成一次最终的全面胜利。
真实情况是,许多见多识广的聪明人对这个结论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其他许多人都分享我的观点,并且毫不吝惜地提供他们的同情和帮助,终于到现在,我最最纯粹的快乐是了解他们的信心没有被错置,正如过去很多次努力的境遇一样,他们对我的信赖和对我为之付出生命中最美年华的任务的信仰都被充分地验证。
不过虽然就计划和方法而言,北极点的发现确实几乎可以跟一盘棋局相比拟,当然,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象棋里,头脑在跟头脑竞赛。在北极的探索中,那是人类头脑和毅力跟原始物质环境难以捉摸的蛮荒之力搏斗,它常常在未知或者我们所知甚少的法则和推力下运转,因此很多时候看来任性、捉摸不定和不可预言,没有哪怕一丁点的确定性。因为这个原因,在驶离纽约的那一刻前,虽然有可能对进攻冰封北方的主要行动进行计划,却没有可能预料这个对手的所有行动。倘使这有可能,我1905—1906 年创造当时最远北方的87°6′纪录的探险将会触及北极点。不过每个熟悉那次探险纪录的人都知道,它的全面胜利受挫于我们强大对手的那些无法预料的行动之一——在那次,持续一季的异常猛烈的大风破坏了极地包裹,使我与支持队伍离散,因为没有足够的补给,以至于当几乎在目标的攻击距离之内时,不得不因为饥饿危险的迫近而返回。当胜利最后看来几乎唾手可得时,我被一次绝不可能被预见的行动所阻挡,而且当我遇上它时,我只能无助地面对它。正如大家所知,我和那些跟着我的人不仅仅被挫败而且还几乎丧命。
不过所有这些现在只是当故事来讲讲。此刻,那是一个不同或者多一些启示的故事,尽管那些华丽失败的纪录都不是没有它们的启示。而这一点看来适合在开始时提出成功建立在多年努力之上,因为力量来自反复的失败,智慧来自早先的错误,经验来自没有经验,而决心来自上面每一点。
也许,考虑到最终事件以如此惊人的方式证明了我曾给出预言,将罗斯福号驶离纽约踏上前往北方的最后旅程两个多月之前发布的行动计划在某些细节上跟行动最终被执行的方式做比较也许会很有趣。
1908 年5 月初,在一份公开发表的声明中,我描绘了如下的计划:
“我将使用同一艘船,罗斯福号;将在7 月初离开纽约;将沿着同一路径向北,途径布雷顿角的悉尼(Sydney)、贝尔岛海峡(Strait of Belle Isle)、戴维斯海峡、巴芬湾和史密斯海峡;将使用同样的方法、装备和补给;将组建最低限度的白人队伍,以爱斯基摩人做补充;将跟以前一样在鲸鱼海峡(Whale Sound )地区带上这些爱斯基摩人和狗,并且跟1905—1906 年的冬季一样,将全力推进我的船到格兰特地(Grant Land )北岸相同或类似的冬季营地。
“雪橇行进将如往常一样在2 月开始,不过我的路线将做如下变化:首先,我将沿格兰特地北岸向西远至哥伦比亚角(Cape Columbia),可能会更远,而不是跟我以前一样在摩斯岬(Point Moss )离开这片陆地。
“其次,离开陆地后,我的路线将比以前更偏西北,为的是避开我上次探险中发现的格兰特地北岸与北极点之间东移的浮冰,为它们留出空间。另一个必要的改变将是我的雪橇分队在途中将更加紧密地保持队形,为的是避免队伍的一部分由于浮冰移动而跟剩余的人分离的可能性,那会造成没有充足的补给提供给被拖长的行进队伍,正如前次探险中所发生的那样。
“在我脑海中,我上次探险中在向上游推进和返程时都遭遇到的这条‘大水道’(一道未结冰水面)本质上无疑是这部分北冰洋的一个持久特性。我将把这条‘水道’作为我带着满载雪橇的离岸点,而不是在格兰特地北岸,我有能力做到,对此我深信不疑。如果能够完成,它将缩短到北极点的路线接近100 英里,并且明显地简化命题。
“在下次探险的回程行进中,我将可能有意做上次我无意中做的事情;那就是,撤退到格陵兰北岸(斜顺着浮冰流向的路线),而不是试图返回到格兰特地北岸(斜对着浮冰的流向)。这一计划的一个附属物可能会是格陵兰北岸上由最先回到船上的支持队伍建立的补给站。”
这项计划的主要特点概括如下:
“第一,史密斯海峡或者‘美洲’路线的利用。这在今天必须被接受为一次坚决的有进取心的上攻北极的所有可能路线中的最佳路线。它的优势是相对于在北冰洋整个外围任何其他已发现的地点离北极点近100 英里的陆地基础,返回路上长距离的海岸线,以及在轮船遭遇任何灾祸事件时,安全和不依赖协助地(对我来说)已知撤退路线。
“第二,比北极地区任何其他可能基地控制更大中心极地海及其周围海岸范围的冬季基地的选择。谢里登角(Cape Sheridan )实际上离克罗克地(Crocker Land)、离格陵兰东北岸剩余的未知部分以及离我1906 年的‘最接近北极’处是等距的。
“第三,雪橇和爱斯基摩犬的使用。人和爱斯基摩犬是仅有的具有如此调节能力来满足北极旅行广泛要求和偶然性的两种选择。飞艇、汽车、受过训练的北极熊等都是不成熟的,除非是作为一种吸引公众注意的方式。
“第四,极北地区原住民(鲸鱼海峡爱斯基摩人)作为雪橇队伍普通成员的使用。看上去没有必要来详述这一事实,传统上在那个特定地区生活和工作的人必定展现一支严肃的北极队伍人员所具备的最有可能用到的素质。这是我的计划。工作目标是美洲部分的北极地区剩余最大问题的澄清,或者至少按照他们通常的比例进行处理,还有就是为美国巩固事实上在过去三个世纪里曾是世界上所有文明国度努力和竞争目标的伟大的世界战利品。”
这项计划的细节在这里被如此明确地罗列,那是因为它们若被忠实地贯彻将构成北极探险编年史里或许是独一无二的篇章。如果你愿意,请将这项计划跟它被执行的方式相比较。确切地说,正如计划所安排的,探险于1908 年7 月6 日在纽约起航。7 月17 日驶离悉尼,8 月18 日离开伊塔(Etah),9 月5 日抵达罗斯福号的冬季营地谢里登角,与三年前它抵达相同地点的时间不超过一刻钟。整个冬季都忙碌于狩猎、各种方面的旅行、制作我们的雪橇装备以及从罗斯福号沿格兰特地北岸运送补给品到哥伦比亚角,那里将是我们离开陆地向北极挺进的地点。
……
《冰封之境:挑战极限的极地探索史》 翻开这本书,你将踏上一段横跨百年、跨越无垠冰原的史诗级旅程。这不是一个人的独白,也不是某个时代的回响,而是无数先驱者用血汗、智慧与不屈意志,在地球最严酷的疆域上刻下的壮丽篇章。从早期那些仅凭勇气和罗盘就敢向未知进发的探险家,到后来装备精良、科技赋能的科学考察队,这本书将为你徐徐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极地探索画卷。 我们首先要追溯到那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探险黄金时代。在那个时代,北极和南极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终点,更是人类好奇心与征服欲望的终极象征。那些伟大的名字——如约翰·富兰克林爵士,他的船队消失在冰封的北极海域,留下了无尽的谜团和悲壮的传说;如罗伯特·斯科特,他与阿蒙森争夺南极点首登的竞赛,最终以悲剧收场,却激励了后世无数人;又如埃德蒙·希拉里,他征服珠穆朗玛峰的壮举背后,也闪耀着他对极地未知世界的向往。 这些早期探险家所面临的挑战,如今听来几乎不可思议。他们没有卫星导航,没有先进的保暖材料,甚至没有可靠的食物补给计划。每一次出航,都意味着与严寒、饥饿、疾病以及随时可能致命的冰裂和暴风雪进行殊死搏斗。他们的交通工具是简陋的船只,依靠风帆和人力艰难前进;他们的生存技能是世代相传的经验,在极端环境下磨砺而成。书中将细致描绘他们如何凭借对星辰大海的敬畏、对未知的好奇、以及一种近乎偏执的使命感,一步步丈量这片被冰雪覆盖的蛮荒之地。你将读到他们如何在漫长而黑暗的极夜中,通过燃烧希望的篝火来抵御绝望;如何在一望无垠的冰原上,依靠模糊的地标和指南针来确定方向;如何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搏斗,从冰封的海水中寻找赖以生存的食物,与无情的严寒抗争,用顽强的生命力书写着人类探险史上的悲壮序曲。 随着科技的进步,极地探险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以来,航空技术的发展为极地探索打开了新的维度。飞艇、飞机甚至后来的直升机,让曾经遥不可及的区域变得触手可及。理查德·伯德上校的两次北极飞行,以及他大胆提出的“空降南极点”计划,标志着极地探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通过航空摄影和测量,科学家们得以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绘制极地地图,了解其地理特征和气候变化。 但科技的进步并非意味着危险的消失。相反,它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现代极地探险,更多地是为了科学研究服务。书籍将深入探讨那些在极地建立的科考站,它们如同孤悬在冰海中的灯塔,承载着人类对地球最深处秘密的探求。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在那里进行着气候学、冰川学、地质学、海洋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尖端研究。他们冒着极低的温度和极高的风险,采集冰芯样本,监测大气变化,研究极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每一次数据的收集,都可能为我们理解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至关重要的线索。 书中还将聚焦那些在极地科考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探险家和科学家。她们打破了性别壁垒,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智慧和毅力。她们可能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极地向导,带领船队穿越危险的浮冰区;也可能是一位在实验室里辛勤工作的科学家,通过分析复杂的样本揭示隐藏的奥秘。她们的故事,是现代极地探索中不可或缺的篇章,展现了人类探索精神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我们还将目光投向极地原住民的生存智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纽特人、萨米人等原住民群体,在这片严酷的环境中发展出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他们对冰雪、动物习性、以及季节变化的深刻理解,是早期探险家们生存的关键。书籍将呈现他们如何利用海豹皮制作保暖衣物,如何建造冰屋以抵御风雪,如何运用智慧和耐心捕捉猎物,以及他们对于这片土地深厚的敬畏之情。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我们反思人与自然关系、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当下。 此外,这本书也将探讨极地探索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环境保护问题。随着人类活动的深入,极地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对极地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随着北极航道和资源的开发,地缘政治的角力也日益加剧。书籍将引导读者思考,我们在追求科学进步和资源利用的同时,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片脆弱而宝贵的地球净土,如何避免历史的重演,如何在探索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冰封之境:挑战极限的极地探索史》将通过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带领你深入了解极地探索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关于地理发现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精神的颂歌,关于勇气、智慧、牺牲和对未知的永恒追求。当你阅读这些文字时,你仿佛能够听到呼啸的北风,感受到刺骨的寒意,看到在冰雪中闪烁的希望之光。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你重新审视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我们与这颗星球之间那份既脆弱又深刻的连接。这本书将激发你内心的探索欲望,让你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对我们共同的未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强烈的责任感。准备好,一同踏上这场穿越冰封世界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