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专述张仲景《金匮要略》,依据邓云航、唐容川二氏论辩,改为杂病治疗大法。国医学院采为病理教本,故又名病理学。
中医书籍,类多眉目不清,披览维艰。《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就仲圣原文,分章标节,提要钩元,加列题名,用符科学编制。《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各章,皆标症状、脉象、主治,或脉证合参等字,以便览阅。
《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共分二十二章,其秩序仍依原文,并不增减一字。
《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采选各家注释,间有未经注明何家者,因或录数句,或录而未全故也。
原文多前后参差,如第七章肺痿肺痈,第十四章水气篇,尤为特甚,编者依类归纳,复杂悉免。
每方加药解一项,既省翻阅本草之烦,且易识仲圣用药之妙。
《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后附特效医案,犹之法院判决例,为法家断讼之准绳。
《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遇有紧张及隐讳疑似之点,悉为区别辨正,或附以按语,总期阅者易于解悟。
原书所载煎煮判杵丸散,及顿服,温服,小冷服,日三服,日三、夜一服,日再服,暨食糜啜粥,饮暖水,以及取汗下利等法,读者每多忽视。《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皆特载一栏,以期注意。
后世发明医理,足补原文所未及者,间采一二,以资研究,如便血、痢疾、阴吹之类是,然如此者甚多。第以学院需课恐急,匆匆付印,遂未多加,姑俟,再版续补之。
古今用量,轻重不同,《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药味用量,悉遵原文,学者当酌用之。
原文自杂疗以下三章,多疑后世续入,编者乃照前人删去之。
编者学识浅陋,漏谬自知不免,尚望大雅指正,尤为幸甚。
目录
第一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第一节 风气生害之病由
第二节 风邪生害之调治及养慎
第三节 上工治未病之问答及治法
第四节 望闻切之问答
第五节 时与气递迁之问答
第六节 举浮定太阳诊例
第七节 厥阳独行之问答
第八节 阴厥生死之问答
第九节 入脏入腑,死愈之问答
第十节 阳病阴病之问答
第十一节 救里救表之回答
第十二节 病以脏气为本之概要
第十三节 脏病随其所得之证治
第二章 痉湿喝病脉证治
第一节 痉病
第一项 刚痉
第二项 柔痉
第三项 难治之痉
第四项 汗下疮致痉之由
第五项 痉证之形状及变证变脉
第六项 变而又变之痉证
第七项 痉证本脉辨
第八项 痉病误灸之难治
第九项 痉病将成未成之证治
第十项 刚痉补治法
第十一项 痉病入里治法
第二节 湿病
第一项 湿痹
第二项 湿证发黄
第三项 湿热变证
第四项 湿家误下之死证
第五项 风湿之问答
第六项 湿家头痛与鼻塞
第七项 湿家身烦疼
第八项 湿家日晡所剧
第九项 湿家汗出恶风
第十项 风湿之邪在肌肉
第十一项 湿流关节
第三节 喝病
第一项 喝病兼湿证
……
第三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
第四章 疟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第六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第七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第八章 奔豚气病脉证治
第九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第十章 腹痛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一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三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
第十四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
第十五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
第十六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第十七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第十八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第十九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
第二十章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一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第二十二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附:金匮医案
精彩书摘
《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
第三项 历节因于饮酒汗出当风(一)脉象盛人脉涪小。
盛人,肥人也。肥人湿多,脉得濇小,此痹家也。(二)症状短气自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气为湿所搏而短,因风作使而自汗,气血为邪所痹,而疼痛不可屈伸,然肥人固多湿,何以骤濇小,岂非酒湿困之乎,何以疼痛有加,而汗出不已,岂非湿而挟风乎。脉症不同,因气则一,故日: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第四项 历节因于湿热
(一)症状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诸肢节疼痛,即历节也,身体尪,脚肿如脱,形气不足,而湿热下甚也,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湿热且从下而上冲矣,与脚气冲心之候颇同。
又一解云:总此治三焦痹之法,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肢节疼痛,身体尪赢,筋骨痹也,由是观之,当是风寒湿痹。其营卫筋骨三焦之病,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其说亦通,按仲景所称头眩气短,多是水结。欲吐干呕哕呃,多是火逆。历节,乃寒闭其火,血阻其气,故向有此证。
(二)治法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药味及用量: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麻黄附子各二两白术知母防风各四两生姜五两
2.煮服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服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3.药解: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如桂枝汤之和其营卫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附子以行药势,开痹之大剂也。
(三)医案民国十九年,黄某患两脚酸痛,脚部尤剧,病起时适阴雨,越二日,膝腿以下,遍起红点,天晴病稍退,天阴顿较前重,红点溃烂,跟部肿大,口苦食减,身体日瘦,溺色黄,历时三月余,遍访中西医治无效,托友请余治之。初用黄芩、桂枝、防风、赤小豆、浮萍、知母、赤芍、苍术、滑石、茯苓、牛膝、白蔻、佩兰等药,酸疼稍愈,再服痛愈,溺色退。二诊用滑石、茵陈、嫩桑枝、秦皮、浮萍、黄柏、赤小豆、忍冬藤、生草、杏仁、连翘、生姜、大枣、麻黄等药,口苦愈,但时值六月,热天无汗,再服亦未见汗。
……
前言/序言
中医病理,详载于《内经》,阐发《内经》之病理者,则有《难经》、《伤寒》、《金匮》、《巢氏病源》、《千金》、《外台》,但其书皆精深博大,骤难卒业,不宜初学,而初学之相宜者,仅有陈修园之《医学实在易》。此书由浅入深,虽易实难,以博反约,不难记诵,美则美矣,而又不合教科书文式。同人在北平创办国医学院,招生授课,首以无教科读本为虑,欲就前人已成之书,为授课日程。而一家之言,不免偏执,乃议由院自编,逐日授教。左君季云,医学湛深,熟悉科学程式,特请其专授病理学,左君受聘以来,兢兢业业,尽心竭力,凡论一病理,皆以《内经》为宗,旁引各家之说,并附以经验所及,积日累月,裒然成帙。诸生之领受者,获益匪浅,久恐其散失也,因令排印成书,以广流传。书既成,属序于余,余惟医者,生人之学也。无中西新旧之别,但求其是而已。方今中西竞争,出奴入主之辈,信口雌黄,几使中医无立足之地。不知自然之科学,出之于天;造作之科学,出之于人。人定固能胜天,要不如天定之胜人也。西医纯用机械、物质之文明,诚有令人可惊者,但形下之器有穷,比之形上之道,万变无穷者,不可以道里计之,盖课之于实,自易见长,课之于虚,究难微信,夫人而知之矣,究之五方之风不同,土地之厚薄有异,则人生禀赋之强弱,亦因之悬殊,禀赋既殊,则所发之病,自有有形、无形之别,有形者固可以病灶病菌为察考之主因。而无形者,灶与菌俱无,致械器无用武之地。又何从而察病乎?势非从道理上着想,而病因无由而得,此即所谓形下之器有穷,如课之于虚,仍当求合于形上之道,方为有济也。然则中医之病理学,岂非为生人之要诀乎。左君之作,未必尽善,以理而论,此书一出,吾知必有为《内经》昌明,中西贯通之一日。但不能以时以地限之,要之不能出三十年之后也。谓余不信,请拭目以候之。
李可古中医学堂:杂病治疗大法(附:金匮医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