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震撼发声
聚焦国内热点,解析时代脉络
放眼多元世界,表达中国声音
《大国态度——复杂的中国》收录了2016年至今,环球时报社总编辑胡锡进所主笔的,在环球时报上发表的针对国内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文章,反映了中国主流社会的声音。分为大国政治、经济动态、问计民生、文化生活、舆论百态、观港澳台6辑。
中国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但也面临着矛盾困扰和多难选择。舆论场上的较量,展现了复杂中国的各种维度,既是在评论,也是在记录这个时代的中国。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1960年4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1989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获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记者,深入前线报道波黑战争。1996年至2005年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2003年前往海湾前线报道伊拉克战争。2005年起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著有《胡锡进论复杂中国》《胡锡进论激荡世界》《大国不易》等。
胡锡进其人、其著,我用六个字概括——勤思、独思、慎思。胡锡进是一位勤奋的思想者,他不仅要掌控环球时报的整个版面,还要亲自写社评,面对国内外热点问题、敏感问题他都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胡锡进又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有其独特的风格、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观点、独特的人格魅力;胡锡进更是一位智慧的思想者,语言犀利而不偏颇,观点新颖而不出格。也许有些人不赞成他的观点、不喜欢他的辛辣或者调皮,但我想所有爱国者都会为他的拳拳爱国之心所感动。
——罗援(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退役少将)
胡锡进的社评极具辨识度。以他涉猎话题的宽度和敏感性,加上出品时效的要求,足以把作者的神经逼到被绷断的边缘。然而读了他的社评集《大国焦虑——躁动的世界》《大国态度——复杂的中国》这两本书,你会感慨他不仅没有绷断,而且因百转千回和惊心动魄,他在思想的世界里活得游刃有余。
——张召忠(中国军事专家、退役海军少将)
在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与社会焦虑并存,富有人群与贫困人口同在;向世界输出影响的渴望与被世界输入文化的张力并列,融入世界的好处与和他国相处的麻烦均等。在这个令人激动而迷茫的时代,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先生的政论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胡锡进先生的时政文章,是我们正视中国现实的一个窗口,观测中国未来的一面棱镜。
--徐小平(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
虽然未必观点相同,但是老胡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智慧竭力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努力,总让我想起风车阵下堂吉诃德瘦削的身影。
——陆川(著名导演、编剧)
“弄潮”会弄湿衣服,但别弄湿心
我这个人是个爬格子很彻底的总编辑,差不多每天都要写两篇社评,或者一篇是社评,另一篇用“单仁平”的署名发表。最理想的状态是,两篇文章,一篇评国际的事情,一篇聊聊国内的热点。出这两本书,正好前一半文章收录到《大国焦虑——躁动的世界》里,后一半则收录到《大国态度——复杂的中国》里。
我的生活很平淡,每天就是环球时报管理工作的那点事,再就是写文章。白天的事情比较杂,晚上就成了给报纸和网站写文章的“小编”。但我的生活又很激烈,几乎没有一天不在这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的风口浪尖上“弄潮”,贡献我们编辑部的一个声音。有时我会因此而自作多情,为我们这个编辑部在这个时代没有做“跑龙套的”,而是坚持了自己的思考,说了很多我们自己的真话,并且“被世界听到了”,而感受到一份知识分子特有的欣慰和骄傲。
作为环球时报的“主笔”,我写了这么多,而且都是每一天中国社会眼里最热门的国内外大事,无意间就成了这个时代的一名记录者。由于我的记录有自己的价值观,打上了我个人经历的烙印,所以未必所有人都喜欢我的记录。有的人会觉得,我的记录是扭曲的,令他们难以接受。对他们的这些批评我至少表示理解,我知道自己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从事时政评论,虽然我不断提醒自己“要客观”,但我知道绝对的、不带立场的“客观”在新闻里根本不存在,我也不会那样去难为自己。
天天写不意味着我是一名“纯评论员”。我主持着一家有影响力的市场化时政媒体,肩上有一份很重的责任。五十几年的人生路和从军人到国际新闻媒体总编辑的命运主线塑造了我的立场。在六十几个国家都走进普通家庭的攀谈,给了我特殊的感悟资源。我经常搞不清楚,什么才是我的主业,做总编辑是我的“业余工作”,还是写评论是我的“业余工作”呢?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爱国,我也是有这种信念者的其中一个,就像前面说的,我会不自觉地看重自己工作的意义,因而对自己“说得有道理”,“要对写下的每一句话负责”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因为几乎我的每篇文章都至少有几百万读者,有时会有几千万甚至更多,如果我的文章被人当成一个笑话看,如果其中有一个错误被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是让我非常非常伤心的事情。
有这么多的“责任”和乱七八糟的想法,使我写评论时既很着迷,又经常走神。有的时候我会写得“身临其境”,觉得自己就是事件的“参与者”。我不是在写文章,文辞的工整或优美已经很不重要,因为文章真的成了“匕首”和“投枪”,我们不知不觉中投入到了,或者说卷入到了一场战斗中。
我知道自己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但有时我会这样想:这个国家都饱受争议,受到各种攻击,这种时候我胡锡进的羽毛能值几个钱呢?有人骂我就让他们骂吧,国家进步是需要合力推动的,我是这当中数不清的力中的一个。只要国家进步的最终结果是好的,我就不必为自己作为一份力的参与而羞愧,而且很明显的是,我贡献的这点绵薄之力,与中国共产党这一国家领导力量用力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好了,围绕我的争议就说这么多。从时政评论的技术角度看这两本书,让我聊以自慰的是,它们大概达到了这个时期中国主流媒体时政评论的最大宽度。我写的社评和“单仁平”文章触及了大量被认为是“敏感的事情”,我觉得作为媒体时评员,当大事和敏感的事发生时,我们能够给出自己的评论,而不是沉默,这是我们对这个时代的第一个交代。
中国媒体行业有与国家政治体制相对应的行业管理,这催生了中国媒体行业的独特性。我们的新闻实践需要与中国的现实相契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恐怕是唯一选择。我认为既不能以西方媒体为榜样做新闻,因为那样肯定走不通,有一系列的事实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又不可放弃对新闻自身规律的探索,为了“不出错”能少说就少说。新闻就是要影响大众,如果大众关心的话题我们都默不作声,那还要我们媒体做什么?
环球时报为开拓各种“敏感话题”做了不懈努力,这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与党,与这个国家的人民同心同德,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最广大民众的利益是我们写每一篇文章的真实出发点。这个国家在发展,改革在被倡导、推进,保持社会稳定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我们说真话和实话,恰是这个国家最欢迎、也最能承受的一种言语方式。我写的社评,很少掉书袋,也很少秀辞藻,它们就是一些大白话。一开始,官方和民间都有人不习惯,因为主流媒体过去很少碰那些话题,互联网上则有些人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而由媒体公开谈论“异见人士”,在国家没有就对外冲突表态的时候一家媒体发表旗帜鲜明的评论,或者把地下教会的事情放到大众传媒上做尖锐点评,这些都是中国媒体的新鲜事,我们为此承受了风险和压力。
我认为这样的探索是有益的,我们的善意动机逐渐得到了体制内外的广泛理解和谅解。由我做主笔的环球时报社评能走得比较远,我认为显示了中国社会总体的宽容和弹性,我所说的社会,体制也包括其中。很多人以为,体制是密不透风的,几乎没有发挥的空间。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个人的感受是,任何体制都有它的问题,都会造成一部分惰性和放弃,但也都有创新的大量空间。最重要的是不要让我们自己创新的积极性因为挫折而泯灭。
很多感慨不是今天能够说透的,我是一名新闻实践者,作品的积累比如何表白都更能说明自己,也更有意义。我知道那些评论有不少缺陷,导致那些缺陷的各种原因最终都不能成为我为自己申辩的理由。至于那些评论中所透出的探索是否值得珍惜,也不应由我说了算。总之,最近一年多由我主笔、引起了很多关注和争议的文章,大多收录在这两本书里,通过结集出版,把它们留下来,这算是我敝帚自珍吧。
《大国态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一味地堆砌数据和理论,而是将叙事与分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探讨宏大命题的同时,也没有忽略那些细腻的情感和人文关怀。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国家决策者心理活动的剖析,那种对人性弱点与闪光的精准捕捉,让人拍案叫绝。读到某些章节,我甚至感觉自己能够身临其境,仿佛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感受着那些做出艰难抉择的领导者们内心的挣扎与纠结。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时而激昂,时而深沉,时而又带着一丝幽默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条理清晰。我从中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国际政治和历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自己国家身份和未来走向的深入思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作者在《大国态度》中,以一种极其审慎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揭示了那些影响国家命运走向的关键时刻。我被其中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解读所吸引,作者没有回避那些争议或复杂的议题,而是试图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呈现出一个更加全面和真实的图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国家决策者在面对国内外压力时,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做出艰难选择的描写。这种对人性和政治现实的深刻理解,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本关于领导力、关于智慧的书。作者的写作风格变化多端,时而严谨求证,时而充满诗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我读完后,对“大国”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认识到它所蕴含的责任与挑战,以及那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气势非常磅礴,让人感觉在阅读一篇史诗。作者对于“大国”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他如何通过历史事件来阐释这种“态度”,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我尤其被书中对国家崛起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和考验的描绘所打动。那些为了国家尊严和发展而付出的巨大努力,那些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都深深地触动了我。作者的叙事手法很丰富,有宏观的战略分析,也有微观的人物刻画,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饱满。在读到那些关于国家战略决策的章节时,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历史进程中的一份子。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一种对精神的传承。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大国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之林,靠的不仅仅是实力,更是一种与之匹配的胸怀和担当。
评分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的书。当我翻开《大国态度》的那一刻,我就被作者宏大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深深吸引。他没有止步于浅显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试图去挖掘那些驱动国家行为的深层逻辑和情感共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他们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他们的决策背后,既有时代洪流的裹挟,也有个人命运的跌宕。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国际关系描绘得如同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读到那些关于国家利益的权衡,关于民族情感的抒发,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我们自己身处的时代,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又该如何去理解和回应那些宏大叙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大国”的含义,以及在这种身份下所承载的责任与担当。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一同经历着风雨与辉煌。
评分《大国态度》带给我一种思维上的震撼。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大国”定义为军事或经济上的强大,而是深入探讨了其文化、思想以及价值观层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文明交流碰撞的描写,以及在这些碰撞中,各国如何调整自身姿态,展现出独特“态度”的过程。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能够从历史的细微之处挖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又能够将这些规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读到某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与历史上的智者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从他们的智慧中汲取养分。这本书的语言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将抽象的道理用生动的故事呈现出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深刻的启迪。我从中不仅看到了“大国”的崛起之路,也理解了“态度”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评分全书376页,分了六个章节。是正版书,包装完好。
评分书本质量很好,包装完整。
评分内容详实,不错。
评分好评!
评分内容详实,不错。
评分内容详实,不错。
评分很好的书籍,值得阅读,推荐!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很好的书籍,值得阅读,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