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城市營建史研究書係·祖先之翼:明清廣州府的開墾、聚族而居與宗族祠堂的衍變(第2版)》在地域建築史學研究中引入瞭曆史人類學方法,將對聚落和宗祠的研究置於更廣闊的動態曆史語境之中。
《中國城市營建史研究書係·祖先之翼:明清廣州府的開墾、聚族而居與宗族祠堂的衍變(第2版)》梳理瞭廣州府祠堂發展和演變的曆程,闡釋瞭地理環境、社會變遷、聚落格局與宗祠之間的關聯,揭示瞭重要的曆史事件、人物和文獻對宗祠及村落形態的影響。
《中國城市營建史研究書係·祖先之翼:明清廣州府的開墾、聚族而居與宗族祠堂的衍變(第2版)》可供從事建築史研究、規劃和建築設計的相關人員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本書在地域建築史學研究中引入瞭曆史人類學方法,將對聚落和宗祠的研究置於更廣闊的動態曆史語境之中。本書梳理瞭廣州府祠堂發展和演變的曆程,闡釋瞭地理環境、社會變遷、聚落格局與宗祠之間的關聯,揭示瞭重要的曆史事件、人物和文獻對宗祠及村落形態的影響。
本書可供從事建築史研究、規劃和建築設計的相關人員使用。
前言/序言
馮江所著《祖先之翼——明清廣州府的開墾、聚族而居和宗族祠堂的衍變》是我所主編的“中國城市營建史書係”首批十本中的一本,書係至今已經齣版兩批共16本,正文前是我所撰寫的“總序”。本次《祖先之翼》再版,馮江邀請我為本書單獨作序,藉此迴顧一下本書的寫作過程。
《祖先之翼》根據馮江的博士學位論文修改成書,作為他的碩士和博士導師,我指導瞭他兩篇學位論文的寫作。在博士論文選題時,他選擇瞭研究明清廣州府的宗族村落和宗祠,雖然他從碩士階段開始就經常隨我一起去考察村落和古建築,但這個選擇多少讓人感到有些意外,因為他的碩士學位論文《秩序的消弭與再生》是關於西方理想城市批判的,更多顯示齣對西方城市與建築理論的興趣,他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主講的課程也是外國建築史和當代西方建築理論。視綫從西方迴到身邊的鄉野,研究對象從理想城市轉嚮廣州府的宗族鄉村和祠堂,在我看來是擺脫瞭新鮮感的誘惑,轉而植根鄉土,為具有深度和獨創性的建築曆史研究開闢瞭可能。學術軌跡上的轉變,受到瞭他所景仰的建築史學者陳誌華先生的影響,陳先生是我在清華讀書時的老師,一直教授外國建築史課程,後來開展對鄉土聚落和鄉土建築的係統研究,成為我國鄉土建築史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馮江的博士論文寫作曆時五年,最初從細緻的田野工作和非正式的地方文獻中尋求個案研究的點滴突破,之後藉鑒人類學方法較為係統地建立起動態研究的框架,在看似相去甚遠的事件、人物、典籍、現象和建築之間建立起邏輯上的關聯,尋找宏大的社會史和微觀的空間史之間的契閤,從而在建築之外對建築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瞭闡釋。
《祖先之翼》一書很重要的特點是將曆史人類學方法引入建築史研究,這一新的嘗試與馮江長期以來受到人類學的影響不無關係。自1998年開始,他便受到劉東洋先生的言傳身教,從這位令人尊敬的人類學導師那裏獲益良多,並在寫作《中國建築文化之西漸》的過程中逐漸熟悉瞭海外漢學對中國城市與建築的曆史研究。近年來,馮江從曆史人類學傢劉誌偉教授的著述中尋找到瞭諸多綫索,為此他曾經連續幾年在劉誌偉教授的學術田野沙灣和瀝浯進行跟蹤研究,本次再版所補充的沙灣繹思堂研究,就是在《祖先之翼》初版發錶之後完成的。正是因為曆史人類學的引入,本書將空間史置於動態的區域開發史和華南宗族與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展現瞭建築史研究的另一種路徑。
《祖先之翼》齣版以後,不僅得到瞭建築史學界的關注,也被史學學者和藝術人類學者視為各自領域的學術進展1,說明他的研究銜接瞭多個研究領域,並且得到瞭多個角度的迴應。對此,我感到十分欣慰,自龍慶忠(非瞭)先生以來,華南的建築史研究既強調立足於地域史,也同時注重邊界的拓展和多學科的融閤,沒有持續的努力耕耘,是難以一窺多學科融閤之堂奧的。
《祖先之翼》的研究隻是一個開始,馮江仍然在繼續宗族鄉村和宗祠建築方麵的研究,在《建築學報》2014年9、10期閤刊上發錶的民國中山模範縣唐傢灣空間實驗就是宗族鄉村試圖走嚮花園城市的典例。華南仍然有更為豐富的宗族鄉村和宗祠建築的個案不能被納入既有的史學敘述之中,祝青年建築史學人繼續在學術田野上精耕細作,享受學術的樂趣,是為序。
中國城市營建史研究書係·祖先之翼:明清廣州府的開墾、聚族而居與宗族祠堂的衍變(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