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第2版)》在地域建筑史学研究中引入了历史人类学方法,将对聚落和宗祠的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动态历史语境之中。
《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第2版)》梳理了广州府祠堂发展和演变的历程,阐释了地理环境、社会变迁、聚落格局与宗祠之间的关联,揭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献对宗祠及村落形态的影响。
《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第2版)》可供从事建筑史研究、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本书在地域建筑史学研究中引入了历史人类学方法,将对聚落和宗祠的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动态历史语境之中。本书梳理了广州府祠堂发展和演变的历程,阐释了地理环境、社会变迁、聚落格局与宗祠之间的关联,揭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献对宗祠及村落形态的影响。
本书可供从事建筑史研究、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使用。
前言/序言
冯江所著《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和宗族祠堂的衍变》是我所主编的“中国城市营建史书系”首批十本中的一本,书系至今已经出版两批共16本,正文前是我所撰写的“总序”。本次《祖先之翼》再版,冯江邀请我为本书单独作序,借此回顾一下本书的写作过程。
《祖先之翼》根据冯江的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成书,作为他的硕士和博士导师,我指导了他两篇学位论文的写作。在博士论文选题时,他选择了研究明清广州府的宗族村落和宗祠,虽然他从硕士阶段开始就经常随我一起去考察村落和古建筑,但这个选择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因为他的硕士学位论文《秩序的消弭与再生》是关于西方理想城市批判的,更多显示出对西方城市与建筑理论的兴趣,他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主讲的课程也是外国建筑史和当代西方建筑理论。视线从西方回到身边的乡野,研究对象从理想城市转向广州府的宗族乡村和祠堂,在我看来是摆脱了新鲜感的诱惑,转而植根乡土,为具有深度和独创性的建筑历史研究开辟了可能。学术轨迹上的转变,受到了他所景仰的建筑史学者陈志华先生的影响,陈先生是我在清华读书时的老师,一直教授外国建筑史课程,后来开展对乡土聚落和乡土建筑的系统研究,成为我国乡土建筑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冯江的博士论文写作历时五年,最初从细致的田野工作和非正式的地方文献中寻求个案研究的点滴突破,之后借鉴人类学方法较为系统地建立起动态研究的框架,在看似相去甚远的事件、人物、典籍、现象和建筑之间建立起逻辑上的关联,寻找宏大的社会史和微观的空间史之间的契合,从而在建筑之外对建筑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阐释。
《祖先之翼》一书很重要的特点是将历史人类学方法引入建筑史研究,这一新的尝试与冯江长期以来受到人类学的影响不无关系。自1998年开始,他便受到刘东洋先生的言传身教,从这位令人尊敬的人类学导师那里获益良多,并在写作《中国建筑文化之西渐》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海外汉学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历史研究。近年来,冯江从历史人类学家刘志伟教授的著述中寻找到了诸多线索,为此他曾经连续几年在刘志伟教授的学术田野沙湾和沥浯进行跟踪研究,本次再版所补充的沙湾绎思堂研究,就是在《祖先之翼》初版发表之后完成的。正是因为历史人类学的引入,本书将空间史置于动态的区域开发史和华南宗族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展现了建筑史研究的另一种路径。
《祖先之翼》出版以后,不仅得到了建筑史学界的关注,也被史学学者和艺术人类学者视为各自领域的学术进展1,说明他的研究衔接了多个研究领域,并且得到了多个角度的回应。对此,我感到十分欣慰,自龙庆忠(非了)先生以来,华南的建筑史研究既强调立足于地域史,也同时注重边界的拓展和多学科的融合,没有持续的努力耕耘,是难以一窥多学科融合之堂奥的。
《祖先之翼》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冯江仍然在继续宗族乡村和宗祠建筑方面的研究,在《建筑学报》2014年9、10期合刊上发表的民国中山模范县唐家湾空间实验就是宗族乡村试图走向花园城市的典例。华南仍然有更为丰富的宗族乡村和宗祠建筑的个案不能被纳入既有的史学叙述之中,祝青年建筑史学人继续在学术田野上精耕细作,享受学术的乐趣,是为序。
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第2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