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之外:我的哈佛记忆 [Perspectives Beyond the Classroo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学生及大学学生工作者 作者不侈谈自己如何刻苦学习,而是聚焦课堂之外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从中学习如何与学生、学校当局、校外社区打交道,从而为今后走入社会作准备。国内大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涯,学校当局尤其是学生工作者可以从中吸取经验,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成长的机会,同时纾解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当前各大学都在提倡“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但是,应该说还远远不够,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积累经验,为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内容简介
本书不是励志类图书,读者对象主要是大学辅导员及相关学生口工作人员。作者5岁随父母移居美国,在美国接受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教育,获教育学硕士学位,曾经是活跃的学生社团组织者,毕业后又从事过招生和高等教育咨询工作,对美国高等教育有较深入的了解。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主,全方位阐述哈佛学生的课外活动,从中可以感受到哈佛从招生过程就开始给学生提供的各种服务、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招生、新生支持、学生活动、学生社团、学生学业咨询、心里咨询、领导力培养等。 从你这里可以看出,哈佛学生工作更多的是正面的,而国内学生工作更多的则是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咨询与处理,可以说更多的立足于“防”。因此,本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为学生工作提供借鉴,也可以为大学生如何从事课外活动提供经验借鉴。
作者简介
王可,1985年生于四川雅安。哈佛大学学士(2007届)、教育学硕士(2010届)。曾在美国、法国、中国担任哈佛招生官和哈佛芝加哥校友会、哈佛巴黎校友会理事。哈佛在校期间,曾在哈佛招生办公室工作四年,成为本科少数族裔招生计划(UMRP)的亚裔招生协调人,也曾是哈佛-拉德克利夫中国学生会副主席。法国律政商务编译公司项目经理、哈佛中国基金会执行总监助理,曾在CCS担任募款咨询顾问并为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募款,目前在麦可思公司任职。
目录
招生篇
嗨!认识下你的新生
名校招生看“出身”
“生”不平等
美国学生资助的前世今生
在哈佛当招生面试官
哈佛本科招生过程揭秘
准备一个完美的招生面试
一场失败的变革
招生统计里的“政治”
培养篇
入校为增长智慧
打造完美“新生年”:哈佛新生支持体系
我得全程惦记你!
暑假归来,重返校园
影响我成长的老师和课程:在哈佛学“红楼梦”
我的哈佛师父
体育教育≠体育课
选专业的艺术与科学
哈佛选课红宝书
选课宝书是怎么炼成的
哈佛工科的复兴
科技改变哈佛课堂
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
哈佛学位别有洞天
在哈佛发出领导之声
“学生部落”文化
我为“服务”狂
我的住宿生活
宿舍也可以是“家”
十年回首自难忘
大学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品质
哈佛新招——宠物疗法
毕业典礼:最后一课
校友篇
凭什么我要捐钱给母校?
大学如何募款?
大学,我为什么记得你?
校友重聚所给予的力量
校友搞定校友:啥佛校友工作秘笈
共担伤逝
职业篇
坐得学堂,混得职场
学霸做苦力
找份工作,做中学
学不以致用
就业发愁?愁啥?
教育:促进公平?
冷酷的低期望
都市诱惑
后记
精彩书摘
挖掘调查里的“猛料”
当然,正如所有的调查一样,尤其是这种“非官方”、不那么严谨的调查,结果往往“很有料”。这些“料”可以洒进我有些尖酸的评注中取点乐子,也能让大学管理者从中大抵了解其学生群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其实,当试图去认识、理解新一届学生时,我们和大学管理者甚至应当再多问点儿问题。
哈佛也许并非某位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名”,因为他/她曾期望一个不同的环境、大学所在地,或者某种在美国学生的大学选择中举足轻重的其他特质。它显示出,这些学生并不单单基于大学声誉便作出了首选决定。这是健康的,也是正常的。同时,它并不表示,那19%不把哈佛当“第一选择”的学生在这儿就会过得不开心、对学校不满意。
是的,在哈佛学子中,中上层阶级占据了压倒性多数;大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未被贫穷的阴霾笼罩过。但我们不要忘了,一个有三个孩子、居住在纽约、年收入12.5万美元的家庭,与一个仅有一个孩子、居住在小城镇、同样年收入12.5万美元的家庭,家庭经济状况是迥然不同的。此外,我们也不要忘了,许多移民家庭,如我自己家里,在父母留美读研期间便经受了长达数年的“伪上流阶级”穷酸生活,年收入12.5万美元是长时期努力的结果。
尽管来自乡村的学生整体而言通常更趋于有接受经济资助的需求,但我敢断言,最大的经济资助“礼包”会有相当部分给到了城里的孩子。我知道一些来自城市贫民区的哈佛同窗,家境便相当窘迫。仅仅是“住在城里”这一条,并不说明你家就有上大学的财力。中国大城市里,流动务工人员的孩子们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宗教信仰是个很难说清楚的事。很多时候,我的同学、朋友们称自己为“天主教徒”或“犹太教徒”,但其实除了在一些被商业包装的节日外,从来就没去过教堂或者犹太会堂。当然也没向上帝虔诚祷告过。他们只是在文化上属于天主教或犹太教,在宗教传统和家庭背景中抚养长大,但事实上并不表明他们建立了个人对神的精神归属关系。有意思的是,相当部分这种文化意义上的教徒与不信教者相较而言,对探索信仰与宗教问题的兴趣反而较小。前述的“苹果现象”很有趣,也不那么有趣。说它有趣,是因为在我上大学的前三年里,绝大多数同学用的还是普通台式电脑;然后,到2006年,突然就沧海桑田、形势骤变了:当时,苹果公司发布了其笔记本电脑-MacBook,阶梯教室里便转瞬被Mac们淹没了。说它不那么有趣,是因为对苹果产品的消费与较好的家庭社会经济条件是紧密相连的。iPhone的价格并不便宜,每月的账单也不是小数目;购人一台MacBook的花费显然就更加不菲了,拿买它的一半价钱,你就可以买一台其他品牌的个人电脑。苹果消费现象可能与哈佛学生中大多数来自高收入家庭的事实相关。
啊,作弊。啊,高期望。这二者之间怎么会没有关联呢?当你给自己许多压力时,你会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想要成功。
……
前言/序言
条条大路通罗马
菲利普·J.斯通
即便已在哈佛任教多年,每次开研讨课我还是会有新鲜体验——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逐步发掘其独特之处,认识到他们每一位都是那么不同于自己以前遇到的任何人。了解王可,就是这样一个让我获得全新体验的过程,如同你在阅读她写的书时,会不断有新发现一样。
自王可进入哈佛的那一刻起,理所当然地,所有大门都向她敞开了。呃,也不尽然。以我开的一门新生研讨课为例,就有七十多名学生想坐上有限的一打席位,王可仅是其中之一。申请的学生需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提交三篇短文,讲讲自己能够给研讨课带来什么,又希望从中获得什么。如此之多杰出的学生申请了这门课,学校因而允许我超出规定的名额上限,接收了14名学生,王可名列其中。
“人才”还需“不拘一格”,没有什么比“多样性”更能让聪明睿智、能言善辩的学生凝聚成一个活跃的研讨班了。正如王可所说,多样性是人性的养分。我们研讨课上的7名女生和7名男生来自美国的不同地区——包括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和王可所在的华盛顿州,中西部的威斯康星,南部的北卡罗来纳、阿肯色,以及东部的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和纽约州,还有的来自保加利亚、韩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以及加拿大的两个极其不同的地区。他们中间,有的擅长体育,有的强项在数学、音乐、新闻和戏剧。就他们提交的申请短文来看,对于研讨主题显然也持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后来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个活跃的研讨班。
我认为,使哈佛学院的本科经历与众不同的,是那些学生们共同积极参与的活动,无论是研讨课、运动队,还是戏剧演出。如果从繁忙的日程安排中抽出些许时间,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参与其中,他们就可以从彼此身上学到许多。
经历高中的辉煌后,来到哈佛或许像进入了可怕的“禁忌之地”:这是一个人人不在这儿就在那儿表现出过人才华的地方。有些学生“隐姓埋名”,“避世”般遁入哈佛的讲座“大班”,那里甚至连亲兄弟也注意不到你是否逃课。一些学生告诉我,到大四他们也没在课堂上发过言。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运动场、学生报刊的办公室才是他们更愿意接触别人并从别人身上学习的地方。
当然,至少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无论是运动、音乐、数学或者其他——都可以为你跻身哈佛增添胜算。为此,许多哈佛学生已经学会了去习惯并自律地保持这样的状态:练习,练习,练习。在我的应用心理学课上,曾让二百多名学生记录下好几天的时间安排,交上来的很多日志看上去就是周密的训练日程。就对他们技能的挑战性而言,每天的重头戏不是在上午的课堂,而是在下午五花八门的活动上,其中最主要就是体育运动。
课堂之外:我的哈佛记忆 [Perspectives Beyond the Classroom]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课堂之外:我的哈佛记忆 [Perspectives Beyond the Classroo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