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5-05
周礼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周礼》是一部讲建国与设官的著作,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史料。本书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向号称难读的《周礼》加以译注,化艰深为平易,注释翔实,译文畅达。
杨天宇,曾任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他长期从事经学(侧重于其中的《三礼》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国内著名的“三礼”学专家。
一、 关于《周礼》书名
《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始见于《史记·封禅书》,曰: 《周官》曰: “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又曰: 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礼仪,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汉书·礼乐志》亦称之为《周官》,曰: 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矣,《殷颂》尤有存者。《周诗》既备,而器用张陈,《周官》具焉。又《汉书·王莽传上》载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征天下“异能之士”,其所列书名,亦称之为《周官》: 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籀》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至《汉书·郊祀志》记平帝元始五年,王莽奏改南北郊祭礼时,仍称《周官》,其奏文有曰: 《周官》天墬(地)之祀,乐有别有合。又奏言: 谨案《周官》“兆五帝于四郊”,山川各因其方,今五帝兆居在雍五畤,不合于古。同年五月,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列侯九百余人奏为王莽加九锡之礼,犹称引之为《周官》,曰: 谨以《六艺》通义,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汉书·王莽传上》)以上所记,皆在王莽未居摄时。
王莽居摄三年(公元8年)九月,莽母功显君死,时刘歆与博士诸儒七十八人议功显君服,则改称《周官》为《周礼》了,其议有曰: 圣心周悉,卓尔独见,发得《周礼》,以明因监。又引《司服》之文,亦称《周礼》,曰: 《周礼》曰: “王为诸侯缌缞”,“弁而加环绖”。是可知《周官》之改名为《周礼》,当在王莽居摄之后、居摄三年之前(公元6年至8年间),故刘歆等七十八人之议方径称之为《周礼》。
《周礼》又有《周官经》之称,见于《汉书·艺文志》,曰: “《周官经》六篇。”案《汉志》是沿袭刘歆的《七略》,据王葆玹说,刘歆奏上《七略》,在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之初(见王著《今古文经学新论》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由此看来,似乎早在王莽居摄之前,《周官》已被尊为“经”了,则恐不然。因为《周官》之改称《周礼》与被尊为经,都是王莽居摄以后的事。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歆争立古文经博士时,也只提到《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和《古文尚书》,未及《周官》,而《汉志》虽沿袭《七略》,亦非一字不易地照抄,“《周官经》”的“经”字,盖班固据东汉古文经盛行以后所加,并非西汉旧名。东汉以后人确有称《周礼》为《周官经》的,如荀悦《汉纪》卷二十五云: “刘歆以《周官经》十六(案“十”字盖衍文)篇为《周礼》,王莽时,歆奏以为礼经,置博士。”又《经典释文·序录》云: “王莽时,刘歆为国师,始建立《周官经》为《周礼》。”可见,在“歆奏以为礼经”之前,《周官》是不曾称“经”的。又据上引《汉纪》和《释文》之说可知,改称《周官》为《周礼》,始于刘歆。然《释文》说“刘歆为国师”时,“始建立《周官经》为《周礼》”,则不确。据《汉书·王莽传中》,刘歆为国师在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而在此三年以前刘歆已改称《周官》为《周礼》了。《释文》之说,未得其实。
又《汉书·食货志下》记王莽下诏曰: “夫《周礼》有赊贷。”接着记莽“又以《周官》税民”。同一《志》中而两见其名者,武亿曰: “凡莽及臣下施于诏议章奏,自号曰《周礼》,必大书之。而(班固)自为史文,乃更端见例,复仍其本名。”(《授堂文钞》卷一: 《周礼名所由始考》)然则《周官》一书,自刘歆改名之后,迄于东汉,《周官》、《周礼》两名每互见错出。蒋伯潜说: “如郑玄《周礼注自序》已称《周礼》,其注《仪礼》、《礼记》引《周礼》亦甚多,而《后汉书·儒林传》犹称玄作《周官》;《卢植传》有《周礼》之称,《儒林传》又称马融作《周官传》;郑玄《序》则谓郑兴、郑众、卫宏、贾逵、马融皆作《周礼解诂》。”(见蒋著《十三经概论》第四编第一章)是其例也。
又古人还有所谓《周礼》有七处异名之说,见于孔颖达《礼记》大题《疏》,曰: 《周礼》见于经籍,其名异者见有七处。案《孝经说》云“《经礼》三百”,一也;《礼器》云“《经礼》三百”,二也;《中庸》云“《礼仪》三百”,三也;《春秋说》云“《礼经》三百”,四也;《礼说》云“有《正经》三百”,五也;《周官外题》谓为《周礼》,六也;《汉书·艺文志》云“《周官经》六篇”,七也。七者皆云三百,故知俱是《周官》。《周官》三百六十,举其大数而云三百也。这里所谓七处异名,实际只有六名,曰《经礼》(见一、二两处。据阮校,宋本《孝经说》“经礼”作“礼经”,则与下引《春秋说》同,亦重其名),曰《礼仪》,曰《礼经》,曰《正经》,曰《周礼》,曰《周官经》。《周礼》、《周官经》二名前已述之。《经礼》、《礼经》、《礼仪》、《正经》四名,则皆据“三百”之数以断其为《周礼》之异名,实则不然。孔氏之误,缘自郑玄。郑玄于《礼记·礼器》“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下注曰: “经礼谓《周礼》也。《周礼》六篇,其官三百六十。曲犹事也,事礼今谓《礼》(案指《仪礼》)也。”是郑玄以《周礼》为经礼,而以《仪礼》为事礼或曲礼。其实《礼器》所谓“经礼”,乃指礼之大纲,“曲礼”则指其细目,而三百、三千之数,不过极言其多且盛。朱熹曰: “经礼三百,便是《仪礼》中士冠、天子冠礼之类,此是大节,有三百条。如始加,再加,三加,又如‘坐如尸,立如齐’之类,皆是其中之小目,便有三千条。或有变礼,亦是小目。”(《朱子语类》卷七十八)“礼经”、“礼仪”、“正经”之名,义亦放此。孙诒让说: “盖《周礼》乃官政之法,《仪礼》乃礼之正经,二经并重,不可相对而为经、曲。《中庸》‘礼仪’、‘威仪’,咸专属《礼经》(案指《仪礼》),与《周礼》无涉。《孝经》、《春秋》、《礼说》所云‘礼经’(案当作“经礼”)、‘礼义’(案当作“礼经”)、‘正经’者,亦无以定其必为此经。郑(玄)、韦(昭)、孔(颖达)诸儒,并以三百大数巧合,遂为皮傅之说,殆不足冯。”(《周礼正义》之《周礼》大题《疏》)案孙说是也。孔颖达所举“经礼”、“礼经”、“礼仪”、“正经”四者,皆非《周礼》之异名也。
二、 《周礼》的发现
有关《周礼》一书发现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景十三王传》之《河间献王传》,曰: 河间献王刘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 周礼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与研究儒家学术思想史的必读书籍,内容驳杂,殊为难读。本书对之作精心注释和今译,为阅读这部典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评分全译本,阅读无障碍。非常值得,支持京东
评分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评分很好,非常好,特别好,特别好,非常好,非常好,特别好,代表着我,别让我代表对她非常好,非常好,特别好,特别好,非常好,非常好,特别好,特别好,非常好,非常好,特别好,特别好,非常好,温柔小码,我特别爱,我特别爱买,特别想买。
评分《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是国内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多以史实解释《春秋》,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文学上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评分《尚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先秦政治、思想、历史、文化诸方面的资料,但《尚书》文字却佶屈聱牙。《尚书译注》博采众家之长,注释时有新意,译文通顺畅达,能帮助读者读通和理解《尚书》。
评分书很好,这次包装好,没有损坏。
评分重点说一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这一套国学译注图书,其实最开始是非常期待买中华书局的那一套,但是无奈他们不参加活动。做了一番调研,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套的人也非常多,重要的是他们多数参加618的活动,所有就下决心收这一套了。结果果然没有令我失望,无论是装帧还是纸张质量都非常好,重要的是封面也非常中国风,摆在书架里简直赏心悦目。愉快的购物经历,希望能够有时间看一看他们。
评分《杨树达文集:淮南子证闻盐铁论要释》中《淮南子证闻》承诸人之后,后出转精,并得印行传世。杨树达此书,以训诂为基础,以声韵之学化训诂之胶滞,继而绳之文法与修辞以求真义。《盐铁论要释》从文字音韵方面,对《盐铁论》进行精审的解释和疏证,订正了历代注家注解《盐铁论》的谬误,阐明了《盐铁论》原文的本义。
周礼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