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日本妈妈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
从小给孩子灌输什么样的观念?
又是如何从细节教育孩子的?
日本妈妈认为,教育要从小处着眼,让好习惯培养出孩子的好人格,这是日本妈妈送给孩子一生的礼物!
日本妈妈教孩子遵守的好习惯:
打招呼(早安、吃饱了、谢谢、我到家了……)
不闯红绿灯,绿灯时先确定左右无车才可通过
按时用三餐,每餐八分饱
凡事排队,不推挤,不抢道
不大声喧哗
饭后将自己的座位与地板擦拭干净
正确使用筷子,才是有教养的
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绝对不麻烦别人
绝对不可因为私利,而造成团体的不便
上课的书包与用品,都要自己背好,不可让家人帮忙
到学校以后,所有的用品都需要分类,放在规定的地方
即使在自家公寓,也要尽量保持低音量,连脚步声也是一样
即使是小感冒也要戴口罩,不可将自己的病菌传染他人
不浪费水电资源,环保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作者简介
黄文贞,土生土长的台北人。18岁赴美留学,与日籍男友谈恋爱,后结婚,生了两个混血儿。
由于文化的不同,加上因工作的关系,居住地经常变更,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在家带小孩的全职主妇。
自此之后,MBA头衔无人过问,丰富的工作经验乏人问津,每天与一群日本妈妈打交道,带着一双儿女,一边学习日本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一边不断地灌输孩子们中国的儒家思想。
现在,写作从喜好变成了兼职,希望通过文字,与大家分享关于教子的点点滴滴。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用错误的方式爱孩子,比不爱更可怕。
其实不论是日本或台湾,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只是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孩子终有一天必须脱离父母的羽翼,靠自己的力量生活,或许是理解这样的现实,所以日本妈妈们认为训练孩子独立,才是爱他们的表现。
有句俗谚:“慈母多败儿。”以前听到这句话觉得很感冒,怎么会有人质疑母亲对孩子的爱?爱孩子怎么会错呢?事实上,爱孩子的方式若是错了,或许比不爱更可怕,所以我也努力用对的方式去爱孩子。
——新北市秀朗国小附设幼儿园老师苏承薇
目录
作者序 感恩与爱是最佳的通行证
推荐序 关于“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推荐序 日本妈妈的育儿智慧
推荐序 用错误的方式爱孩子,比不爱更可怕
Chapter1 妈妈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Chapter2 零岁:妈妈是孩子的守护神
Chapter3 1~2岁,让好习惯扎根,要从小开始学习
Chapter4 2~3岁,诚信的学习,从小开始
Chapter5 3~4岁,从幼儿园就训练孩子自主自律
Chapter6 5~6岁:放手,让孩子自己来
Chapter7 妈妈是孩子习惯的好老师
Chapter8 梦想应该让孩子自己创造
Chapter9 妈妈是孩子最佳的咨询师
后 记: 教孩子立志做个好人,是一生的功课
前言/序言
作者序感恩与爱是最佳的通行证
2016年2月的某个周五下午,我刚从天津日本学校当值回到家,便收到凯信总编给我的留言,告知我《原来如此!日本妈妈这样教孩子》一书,将准备发行增订本,让我替自己写一篇作者序。
我心想:“糟糕了!这台籍日妈出书,自卖自夸的序文该怎么写?”犹豫了整整三天,我终于有勇气打开计算机,按下键盘,跟各位读者分享我写这本书跟增订部分的心得,也想借由这篇序文来抒发对凯信企业集团与总编等的感激之情。
2011年的12月底,我们小家庭四口人正在日本埼玉县的公婆家准备迎接新年。帮婆婆做事到一个段落,我便独自回房间玩脸书,刚好看到凯信总编在询问,有详知日本家庭教育者或者有认识台日混血儿的人吗?我一看到这个讯息,立即给总编留言:“台日混血儿,我家正好有两个,而且是我跟我老公生的。”起初,我以为总编只是想询问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状况,没想到聊着聊着,凯信总编便大方地给了我一个当亲子作家的机会。
从来没有写过亲子类书籍的我,一路上战战兢兢,也曾迷失方向,多亏经验丰富、仁厚博学的总编与编辑们的支持,让这本书及其增订本顺利诞生。
《原来如此!日本妈妈这样教孩子》记录着我和儿子女儿在日本的心路历程,以及之后来到中国天津,生活在日本人圈子里的点点滴滴。
七年半前,我是一个在美国住了10年的台籍妈妈,跟着日籍丈夫,带着3岁半却不懂日语的大儿子和6个月大的小女儿回到日本生活。起初的日子,对我们母子三人来说天天跟探险一样,惊喜与挫折交织。在此期间,我学习到日本人守礼守信的生活习惯和日本幼儿园的自立自律训练,以及日本妈妈们耐力十足又有智慧的母爱。
除此之外,在我自己身上,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孩子出生之前,我是一个认为“孩子生下来就该送去全日托”的人,现在却是“已经当了十年无薪无休的老妈子”。另外,我一直瞧不起的“家庭主妇”,也成了我现今的代名词。然而,这些计划与现实的落差所造成的沮丧,在我搬回日本之后,慢慢地消失了。
因为孩子是母亲一辈子的宝贝,在孩子最需要母亲的时间里,待在孩子的身边陪伴他们,倾听孩子们从只会哇哇大哭到伶牙俐齿的顶嘴,也是一种幸福。
在此书中我更提到,台湾人所讲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是我教导孩子的一个重点。在我的观念里,我的两个孩子作为混血儿的最大优势,不是语言的优势,更不是国籍上的便利,而是吸取两地传统观念与文化上好的部分,并加以身体力行,而这也就是我所谓的家教。
最后,由衷感谢一口答应替我写推荐序的吕宝静教授、苏承薇老师和天津日本人会会长因幡美知郎先生。还有,默默支持我的家人们与有缘相识的朋友们。
游走在中日两个文化当中,我发现“感恩与爱”就是最佳的通行证。在此,祝福各位读者心怀感恩,处处是爱。
黄文贞
推荐序关于“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敝人,因幡美知郎,现任中国天津日本樱花幼儿园的园长。
我与作者是因为她的长子转学进入我们的幼儿园大班就读而认识的。田中君(作者的长子)虽然懂得日语,但是能运用的单字却十分有限。于是,作者积极地与其他同学的妈妈交朋友,带着儿子设法融入新的环境,经历种种的努力,田中君在2012年4月,顺利地进入中国天津日本人学校就读一年级。
作者对于孩子以及自己身为一位外籍母亲所付出的努力,光凭一句话是无法形容的。日本人习惯群体的生活模式,所以对于作者来说,如何与日本的幼儿园妈妈们相处,是一个最棘手的问题。
我认为,与不同成长环境、不一样的教育背景、不同国籍的人交朋友,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是作者却能放下自己惯有的生活方式,并且配合大多数的日本妈妈朋友们的生活习惯与作息,聆听不同的声音。田中君看着母亲承受着环境的压力,却还能不断地付出,因此深受影响,积极主动地结交新朋友。
到目前为止,我结识了许多日本家庭的华人母亲,而我感觉作者除了有高水平的教育程度之外,更有一颗愿意学习的谦卑心。当她邀请我为本书写序文时,我们曾一起谈论中日的幼儿教育,当时我深深感觉,作者之所以能够写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她亲身体验过这两地不同的育儿方式的缘故。教育的方法不能只是从表面的理论来得到真正的解答,而是必须结合各个家庭的环境、每个小孩与生俱来的性格、能力等种种因素来寻找最完善的办法。
其实,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其各自的长短之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孩子们将来毕业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与整个世界接轨,才是现今教育最需要关注的地方。比如说,日本人在行动与表达意见之前,总是会先想“我的言行举止都有人在注意。万一我这么做或者说出这样的话,别人会怎么看我?”日本传统思想认为,“义务占百分之八十,权力占百分之二十,是一种美德”,所以处处在乎周边人的感受,但是这样的思考并非在全世界都通用。
那么,对于“教育”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日本有一句谚语“3岁定一生”,所以在3岁以前,以母乳喂养自己的孩子并且给他们丰富的爱,是必要的。奶粉跟纸尿布虽然方便,但我认为这些“让妈妈太过舒服”的发明,是现今世界的乱源。此外,电动玩具、电视游戏机等电器游戏用品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现今的父母亲为了自己的方便,提供这一类的商品给自己的孩子,这将会让孩子未来的人生更加地险阻。
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是遇到良师,对将来的人生必有正面的影响。但是,幼儿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尊敬自己的祖先与父母,把他们当作最重要的”。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着父母亲的言行举止,一点一滴地学习。
总而言之,我认为所谓的“世界共通的第一育儿法”,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夫妻感情和睦,尊亲行孝的环境下成长。我确信,若是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作者以亲身经验写下的这本书,则能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舒适的教育环境。因此,我衷心推荐这本书!
天津日本樱花幼儿园园长
因幡美知郎
推荐序日本妈妈的育儿智慧
我个人在大学讲授“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课时,总是会阐明人类行为发展的一项主要原则:早期(幼儿期的第一个十年,即从出生到10岁左右)发展是后期(成年期)的基础。由此可知,在每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幼儿期与儿童期是成长的关键阶段,而孩子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家庭,因此家庭形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母亲。
本书关于孩子的成长,内容虽以零岁到6岁之间的母子互动为主轴,但每章都指陈出该阶段儿童发展的任务。根据艾瑞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人格的发展在每个阶段都有其必须完成的任务,婴儿期的主要发展任务为“信任vs.不信任”,到了幼儿时期(2岁至4岁)乃是“自主vs.羞愧或怀疑”,至于儿童早期(4岁至6岁)则是“主动vs.罪恶感”。这些发展任务与危机的用词,不是很容易理解,但本书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所经历到的实例进行分享,则读来浅显而易懂,小小的故事将养育子女的教条变得生动化,这就是教科书所不及之处。本书可供家中有幼儿的母亲参考,另对于幼儿园老师也具参考价值,值得推荐。
日常生活中,孩子行为的标准主要是受到父母亲的形塑,特别是纪律训练(discipline)。如果父母使用“诱导”的技巧,则有助于塑造出孩子自主、友善,并能体谅他人的性格。本书第五章中提到:孩子三四岁种种“苦行”都是成长,而母亲最好的作为就是用赞赏来替代赏罚。此外,作者也分享了其日本婆婆的教养理念:如果一位母亲总是对孩子说“不行”这两个字,孩子将来便会成为一事无成、毫无用处之人。这些观点相当具有启发性。
身为中日混血儿的母亲,作者文贞有机会在中日两地生活,从她细腻的观察与敏锐的反思中,对照出中日文化在养育子女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凸显出母亲的角色,也反映出该社会对于家庭的图像、妇女的角色、亲子关系以及幼儿教育等方面的文化规范。
政治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
吕宝静教授
推荐序用错误的方式爱孩子,比不爱更可怕
我是现职的幼儿园教师,也是一个4岁小女孩的妈妈。
大约在五六年前,有机缘与新北市的幼教辅导团一同前往日本的幼儿园与保育所(托儿所)参访。当时与同行的老师们对日本的幼教进行了一些研究与讨论,并撰写了考察报告。或许是由于这样的经验,我读起这本书来感到特别亲切,一边读一边点头如捣蒜。借着作者亲身经验的描述,我印证了许多我们当时对日本妈妈教养态度的臆测!
去日本幼儿园参访时,我们惊讶地看到孩子们入园时,都是自己负责拿自己的物品,少则是书包和水壶,多则有衣物袋、便当袋、绘本袋等,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妈妈会帮孩子拿这些物品。即使是3岁小班生的小娃儿,也是摇摇晃晃,奋力地提着大包小包的物品,而妈妈则是在后面看着他,只用眼神和爱支持孩子,这与台湾的情况大相径庭!
迎接孩子入园是我一天工作的开始,台湾的情景大多是孩子踏着轻快的步伐往前走,后面跟着笑眯眯的家长,身上背着孩子的书包、水壶和睡袋等各种物品,堪称是现代最伟大的书童。其实不论是日本或台湾,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只是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孩子终有一天必须脱离父母的羽翼,靠自己的力量生活,或许是理解这样的现实,所以日本妈妈们认为训练孩子独立,才是爱他们的表现。
记得有一次文贞姐姐回台湾,我们一起带着孩子出去玩,姐姐的女儿那时还不到3岁吧!跟着姐姐步行了很久,却从不喊累,也不会吵着要背或抱;我的女儿走了没几步就喊累,想往我身上赖。身为幼教老师的我,自以为已经很有原则了,但有时还是舍不得孩子辛苦,而让她养成了依赖的个性。姐姐的教养态度是如此用心而有原则,才能拥有两个懂事又独立的孩子。我想,儿女的成就是妈妈的骄傲,一切的辛苦和煎熬都是值得的!
有句俗谚:“慈母多败儿。”以前听到这句话觉得很感冒,怎么会有人质疑母亲对孩子的爱?爱孩子怎么会错呢?事实上,爱孩子的方式若是错了,或许比不爱更可怕,所以我也努力用对的方式去爱孩子。
教养孩子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拥有正确的教养态度,坚持原则、始终如一,更是不容易!看完姐姐的书后,了解了她育儿过程的辛苦,这更是鼓舞了我,我开始觉得我还可以继续努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日本妈妈的教养方式,的确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过我觉得最动人的,还是妈妈那颗爱孩子的心。
新北市秀朗国小附设幼儿园老师
苏承薇
原来如此!日本妈妈这样教孩子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