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的思考过程(原书第4版)

面向对象的思考过程(原书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特·魏斯费尔德 著,黄博文 译
图书标签:
  • 面向对象
  • 设计模式
  • 软件工程
  • 编程范式
  • 代码质量
  • 系统设计
  • 软件架构
  • 问题解决
  • 可维护性
  • 重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30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079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章程序员书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面向对象技术著作。书中结合代码示例生动透彻地讲述了面向对象思想的精髓,让读者真正学会以对象方式进行思考。本书共15章,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两部分:第壹部分包括第1~10章,探讨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比如封装、多态、继承等;第二部分包括第11~15章,专注于将这些概念应用于一些通用的面向对象技术中,并结合了一些实用的应用程序。

作者简介

  Matt Weisfeld,居住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他既是大学教授、软件开发工程师,也是作家。他在信息技术领域拥有20年的经验,之后进入大学任教。他先后当过软件开发工程师、企业家以及兼职教授。Matt拥有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以及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att除了本书之外,Matt还撰写了其他两本关于软件开发的书籍,并在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这些杂志和期刊包括《developer.com》《Dr.Dobb’s》《C/C++ Users》《Software Development》《Java Report》和国际期刊《Project Management》等。

目录

译者序
作者简介
前言
第1章 面向对象的概念简介 1
1.1 基本概念 1
1.2 对象及遗留系统 2
1.3 过程式编程与面向对象编程 3
1.4 由面向过程开发过渡到面向对象开发 5
1.4.1 过程式编程 5
1.4.2 面向对象编程 6
1.5 究竟什么是对象 6
1.5.1 对象数据 6
1.5.2 对象行为 7
1.6 究竟什么是类 10
1.6.1 创建对象 10
1.6.2 属性 11
1.6.3 方法 11
1.6.4 消息 12
1.7 使用类图作为可视化工具 12
1.8 封装和数据隐藏 12
1.8.1 接口 13
1.8.2 实现 13
1.8.3 接口/实现范式的一个真实示例 14
1.8.4 接口/实现范式的模型 14
1.9 继承 15
1.9.1 超类和子类 16
1.9.2 抽象 16
1.9.3 is-a关系 17
1.10 多态 18
1.11 组合 21
1.11.1 抽象 21
1.11.2 has-a关系 21
1.12 结语 21
1.13 本章中使用的示例代码 22
1.13.1 C#.NET版本的TestPerson类 22
1.13.2 C#.NET版本的TestShape类 23
第2章 如何以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思考 25
2.1 清楚接口和实现之间的区别 26
2.1.1 接口 27
2.1.2 实现 27
2.1.3 一个接口/实现示例 28
2.2 使用抽象思维设计接口 31
2.3 尽可能提供最小化的用户接口 32
2.3.1 确定用户? 33
2.3.2 对象行为 33
2.3.3 环境约束 34
2.3.4 识别公共接口 34
2.3.5 识别实现 34
2.4 结语 35
2.5 引用 35
第3章 高级的面向对象概念 36
3.1 构造函数 36
3.1.1 什么是构造函数调用 37
3.1.2 构造函数中包含什么 37
3.1.3 默认构造函数 37
3.1.4 使用多个构造函数 38
3.1.5 设计构造函数 41
3.2 错误处理 41
3.2.1 忽略问题 42
3.2.2 检查问题并中止应用程序 42
3.2.3 检查问题并试图恢复 42
3.2.4 抛出异常 43
3.3 作用域的重要性 45
3.3.1 局部属性? 45
3.3.2 对象属性 46
3.3.3 类属性 48
3.4 操作符重载 49
3.5 多重继承 49
3.6 对象操作 50
3.7 结语 51
3.8 引用 51
3.9 本章中使用的示例代码 51
第4章 类的剖析 53
4.1 类名 53
4.2 注释 55
4.3 属性 55
4.4 构造函数 56
4.5 访问器 58
4.6 公共接口方法 60
4.7 私有实现方法 60
4.8 结语 61
4.9 引用 61
4.10 本章中使用的示例代码 61
第5章 类设计指导 63
5.1 对现实世界系统建模 63
5.2 识别公共接口 64
5.2.1 最小化公共接口 64
5.2.2 隐藏实现 65
5.3 设计健壮的构造函数(以及析构函数) 65
5.4 在类中设计错误处理 66
5.4.1 使用注释给类加上文档 66
5.4.2 构造可以合作的对象 67
5.5 设计时请考虑重用 67
5.6 设计时请考虑扩展性 67
5.6.1 使用描述性的名称 67
5.6.2 抽象不可移植的代码 68
5.6.3 提供一种方式来复制和比较对象 68
5.6.4 保持尽可能小的作用域 69
5.6.5 类的职责与自身高度相关 70
5.7 设计时请考虑可维护性 71
5.7.1 在开发过程中使用迭代 71
5.7.2 测试接口 72
5.8 使用对象持久化 73
5.9 结语 75
5.10 引用 75
5.11 本章中使用的示例代码 75
第6章 使用对象进行设计 77
6.1 设计指导 77
6.1.1 提供正确的分析 79
6.1.2 编写工作陈述文档 80
6.1.3 收集需求 80
6.1.4 开发用户接口的原型 81
6.1.5 识别类 81
6.1.6 确定每个类的职责 81
6.1.7 确定类之间如何协作 81
6.1.8 创建类模型来描述系统 81
6.1.9 建立用户接口原型 82
6.2 对象包装 82
6.2.1 结构化代码 83
6.2.2 包装结构化代码 84
6.2.3 包装不可移植的代码 85
6.2.4 包装已有类 86
6.3 结语 87
6.4 引用 87
第7章 精通继承和组合 88
7.1 重用对象 88
7.2 继承 89
7.2.1 通用和特例 91
7.2.2 设计决策 92
7.3 组合 93
7.4 为什么封装是面向对象的本质 95
7.4.1 继承如何减弱封装 96
7.4.2 关于多态的一个具体例子 97
7.4.3 对象职责 98
7.4.4 抽象类、虚方法和协议 101
7.5 结语 102
7.6 引用 103
7.7 本章中使用的示例代码 103
第8章 框架和重用:使用接口和抽象类进行设计 105
8.1 代码:重用还是不重用 105
8.2 什么是框架 106
8.3 什么是契约 107
8.3.1 抽象类 108
8.3.2 接口 110
8.3.3 综合运用 112
8.3.4 编译器佐证 114
8.3.5 创建契约 115
8.3.6 系统插接点 117
8.4 一个电子商务示例 117
8.4.1 一个电子商务问题 117
8.4.2 非重用方式 118
8.4.3 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119
8.4.4 UML对象模型 120
8.5 结语 124
8.6 引用 124
8.7 本章中使用的示例代码 124
第9章 创建对象及面向对象设计 128
9.1 组合关系 129
9.2 分阶段构建 129
9.3 组合类型 131
9.3.1 聚合 131
9.3.2 联合 132
9.3.3 同时使用联合和聚合 133
9.4 避免依赖 133
9.5 基数 134
9.5.1 多个对象联合 136
9.5.2 可选的联合 137
9.6 一个综合性示例 1

前言/序言

  前  言Preface   本书内容概要正如书名所述,本书讲述了面向对象思考的过程。选择一本书的主题和书名是个很重要的决定,但如果主题概念性很强,决定就没那么容易了。大部分书籍都只涉及了编程及面向对象设计的某个方面。一些主流的书阐述了诸如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编程、设计模式、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XML)、统一建模语言(UML)、面向对象Web开发、面向对象移动开发、进阶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等主题,当然也包括了其他与面向对象编程相关的主题。   然而,许多人仔细研究这些书后,都未曾注意到这些主题都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之上,即如何以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思考。从学生到软件开发专业人员,往往虽然阅读了这些书,但没有花费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真正理解代码背后的设计理念。   我认为仅学习一种特定的开发方法、一种编程语言或者一组设计工具并不能说明学会了面向对象这一概念。简单来说,以面向对象方式编程就是一种思考方式。本书就讨论这种面向对象的思考过程。   把面向对象的思考过程从语言、开发实践以及工具中剥离出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在学习面向对象这一理念时,往往要求先深入学习一门编程语言。例如,很多年以前,大量的C语言程序员在没有直接接触面向对象概念之前,就开始通过C++语言来了解面向对象。其他软件专家第一次接触面向对象则是在演示文稿中使用UML创建对象模型。他们也没有直接学习面向对象的概念。即使到现在,互联网作为商业平台的几十年后,编程书籍以及专业的培训材料并没有先介绍面向对象这一概念。   学习面向对象的概念与学习使用面向对象语言进行编程有着巨大差异,理解这点很重要。我在编写本书第1版前就意识到了这点。当我阅读Craig Larman的文章《What the UML Is-and Isn’t》时,他指出:   但是,在软件开发工程和UML绘图语言领域,读写UML标记的能力有时候好像等同于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能力。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因此我推荐先学习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相关教学资料,它优先于学习使用UML标记的相关工具。   因此,尽管学习一门建模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步骤,但先学习面向对象的技能更加重要。如果未完全理解面向对象概念前就学习UML,这就像还未了解任何与电路相关的知识就开始学习电路图一样。   学习编程语言也有相同的问题。如前所述,很多C语言程序员还未直接了解任何面向对象的概念,就想通过使用C++语言来达到面向对象的境界。在面试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自诩C++程序员的开发人员只是会使用C++编译器的C程序员。甚至现在,诸如C#.NET、VB.NET、Objective-C以及Java等语言已经相当普及了,工作面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可以迅速暴露出这些程序员缺乏面向对象的思想。   Visual Basic的早期版本并不是面向对象的。C语言也不是面向对象的。而C++在设计时就向后兼容C语言。因此,使用C++编译器编写只含C语言语法的程序,而放弃使用C++的面向对象功能是完全可能的。Objective-C是标准ANSI C语言的一个扩展。更糟糕的是,程序员可能使用勉强够用的面向对象功能把程序写成了既不是面向对象的也不是面向过程的四不像产品。   因此,在学习使用面向对象的开发环境之前,先学习基本的面向对象概念至关重要。与其直接学习一门编程语言(比如Objective-C、VB .NET、C++、C# .NET或Java)或建模语言(如UML),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学习面向对象的思考过程上。   我在使用C语言编程很多年后,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参加Smalltalk语言的学习课程。当时我所在的公司认为公司的软件开发人员应该学习这个极具前途的技术。老师授课时说面向对象的范式是全新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它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萌芽了)。他接着说,虽然几乎我们所有人都是很优秀的程序员,但还有10%~20%的人从来没有按照面向对象的方式做事。如果该说法确实正确,那么很可能是因为很多优秀的程序员从没有花时间进行编程范式的转变,没有深入学习面向对象概念。   第4版中的新增内容正如在前言中经常提及的一样,第1版中我的愿景仅仅围绕概念本身,而不是具体的新兴技术。尽管我在第2版、第3版以及第4版仍然坚持该目标,但也引入了几个章节讲述关于应用程序的主题,这些主题与面向对象概念契合度很高。第1~10章涵盖了基本的面向对象概念,第11~15章将这些概念应用到了一些常用的面向对象技术中。例如,第1~10章提供了面向对象的基础课程(比如封装、多态、继承等),而第11~15章则介绍了一些实际应用。   第4版相对于之前的版本拓展了很多主题。以下列出了改进及更新的主题:   移动设备开发,包括手机应用、移动应用以及混合开发等。   iOS环境下的Objective-C代码示例。   使用XML及JSON实现可读性强的数据交换。   使用CSS、XSLT等技术实现数据渲染与转换。   Web服务,包括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RESTful Web服务等。   客户端/服务器端技术以及封送对象。   持久化数据和序列化对象。
洞悉万物,重塑思维:开启面向对象编程的深度探索之旅 我们身处一个日益复杂的信息时代,软件开发的需求也在不断演进,从简单的脚本到庞大的系统,如何有效地组织代码、管理复杂性、提升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成为了每一位开发者必须面对的核心挑战。传统的线性、过程式编程在处理日益增长的软件规模时,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而面向对象编程(OOP)的出现,如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思维模式的大门,它提供了一种更贴近现实世界、更符合人类认知习惯的方式来构建和理解软件。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编程语言的语法堆砌,也不是对某些高级框架的浅尝辄止。它旨在深入挖掘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思想,带领读者超越表面的代码实现,抵达其底层逻辑与设计哲学。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去理解“对象”究竟是什么,它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如何通过“面向对象”的视角来审视和解决软件开发中的各种问题。 核心理念的深度解析:从抽象到封装,从继承到多态 理解面向对象编程,首先要从其四大基石——抽象、封装、继承和多态——的本质入手。本书将逐一剖析这些概念,并不仅仅停留在定义层面,而是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场景,让读者深刻体会它们在实际开发中的价值和应用。 抽象(Abstraction): 我们将探讨如何从现实世界的复杂事物中提炼出关键特征,忽略不必要的细节,构建出简洁而有力的模型。这不仅仅是定义类和属性,更是关于如何抓住问题的本质,如何设计出易于理解和沟通的软件蓝图。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接口(Interfaces)和抽象类(Abstract Classes)来定义通用的行为和结构,为软件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奠定基础。 封装(Encapsulation): 封装是面向对象编程的另一大支柱,它强调将数据(属性)和操作数据的方法(行为)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对象。本书将深入讲解封装的意义,如何通过访问修饰符(如 `public`, `private`, `protected`)来控制数据的可见性和修改权,从而保护数据的完整性,降低代码的耦合度,并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我们将讨论如何设计清晰的公共接口,隐藏内部实现细节,让使用者无需关心对象内部如何工作,只需与其接口交互即可。 继承(Inheritance): 继承允许我们建立类之间的“is-a”关系,将父类的属性和方法传递给子类,从而实现代码的重用和结构的层次化。我们将深入探讨继承的机制,如何设计合理的类层次结构,避免过度耦合,并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继承是最佳选择,又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带来维护的困境。本书将着重于如何运用继承来构建灵活且易于扩展的系统,例如通过继承来创建不同类型的用户、不同功能的组件等。 多态(Polymorphism): 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中最具表现力的特性之一,它允许同一个接口在不同的对象上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我们将深入理解多态的两种主要形式:编译时多态(方法重载)和运行时多态(方法覆盖)。本书将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示多态如何让代码更加灵活、易于扩展,以及如何通过多态来简化复杂的条件判断,实现“用一种方式处理多种类型”的设计。我们将探讨多态在设计模式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编写更具适应性的代码。 超越基础:设计原则与模式的进阶探索 仅仅掌握了面向对象的基本语法和概念是不足以构建出高质量的软件的。本书将进一步引导读者深入理解那些指导我们如何进行良好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和模式。 SOLID 原则: 我们将详细阐述 Robert C. Martin 提出的 SOLID 原则,包括单一职责原则 (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SRP)、开放封闭原则 (Open/Closed Principle, OCP)、里氏替换原则 (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SP)、接口隔离原则 (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ISP) 和依赖倒置原则 (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DIP)。每一个原则都将通过具体的代码示例和反例进行阐释,帮助读者理解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违反这些原则可能带来的“代码腐烂”问题。我们将强调这些原则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指导我们设计出更具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鲁棒性的代码。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s): 设计模式是面向对象设计中解决常见问题的成熟方案。本书将精选一系列经典的设计模式,如工厂模式 (Factory Pattern)、单例模式 (Singleton Pattern)、观察者模式 (Observer Pattern)、策略模式 (Strategy Pattern)、装饰器模式 (Decorator Pattern) 等。我们不仅会介绍每个模式的结构和意图,更会深入分析它们解决的具体问题、适用场景以及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技巧。我们将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读者理解设计模式的本质,并学会如何灵活运用它们来优化代码结构,提高开发效率。 重构(Refactoring): 随着软件的不断迭代和需求的变化,代码的结构难免会逐渐劣化。本书将探讨重构的艺术,介绍一系列有效的重构技术,以及如何识别代码中的“坏味道”(code smells)。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重构来改善代码的结构、提高其可读性和可维护性,而又不引入新的bug。重构不仅仅是代码的“美容”,更是保持软件健康生命周期的关键。 实践导向:理论与应用的无缝结合 本书的编写宗旨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我们将避免枯燥的理论推导,而是通过大量的、贴近实际开发场景的例子来阐释每一个概念和原则。 丰富的示例代码: 贯穿全书的示例代码将是理解复杂概念的有力工具。这些代码将不仅仅是孤立的代码片段,而是围绕着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场景展开,帮助读者在实际应用中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思路。我们将尽可能使用一种通用的、易于理解的编程风格,以便读者能够将其思想迁移到自己熟悉的语言中。 问题驱动的学习: 我们将从开发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出发,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如何处理不断增加的业务规则?如何让系统更容易地扩展新的功能?如何降低代码的耦合度,方便测试?通过这样的方式,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价值,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考方式。 案例分析: 本书将包含一些精心设计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将涵盖不同规模和复杂度的软件开发场景。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够看到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和模式是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发挥作用的,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陷阱。 面向未来的开发者:培养深刻的洞察力 掌握面向对象的思考过程,不仅仅是学习一项编程技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能够帮助你: 更清晰地理解复杂系统: 面向对象的设计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可管理的、相互协作的对象,让你能够更轻松地把握系统的整体架构和模块间的关系。 编写更具弹性和可维护的代码: 通过良好的封装、继承和多态的应用,以及对设计原则的遵循,你将能够编写出更易于修改、扩展和维护的代码,大大降低软件的生命周期成本。 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清晰的对象模型和明确的接口定义,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减少沟通障碍和误解。 成为更出色的软件架构师: 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是构建高内聚、低耦合、可扩展、易于测试的软件架构的基石。 无论你是初入编程世界的学习者,还是希望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资深开发者,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条通往更高层次软件设计能力的路径。它将激发你对软件本质的思考,培养你用“对象”的视角去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好开启你的洞察之旅,重塑你的思维模式,用面向对象的强大力量,去构建更优雅、更 robust 的软件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就透露出一种“专业”和“沉稳”。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是一种久违的实体书的触感,与那些冰冷的电子文档截然不同。我通常不是那种会花大把时间去研究技术书籍排版的人,但《面向对象的思考过程(原书第4版)》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用心打磨的艺术品。纸张的质感很好,阅读起来不会反光,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字体的大小和行间距都恰到好处,使得文字内容清晰易读。我尤其喜欢书中插图(如果有的话,我假设会有的)的风格,那种能够帮助理解复杂概念的图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预感,这本书将陪伴我度过许多个安静的夜晚,成为我书架上最值得信赖的伙伴之一。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过不少关于面向对象的书籍,有些读了开头就放下了,有些读了后面却感觉云里雾里,始终不得其法。《面向对象的思考过程(原书第4版)》这个书名,虽然朴实,却让我感受到一种“回归本源”的力量。我猜测,这本书会避免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用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一步地构建面向对象的思维。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从问题的本质出发,思考需要哪些“角色”(对象),它们各自拥有哪些“能力”(方法)和“属性”(字段),以及它们之间如何进行“沟通”(消息传递)。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练习题或者思考题,那就更好了,这样我就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巩固和深化所学到的知识。这本书,我非常有信心它将成为我学习面向对象思维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评分

作为一个在软件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见过太多声称能“速成”的编程技巧,但真正能让人“内化”的,往往是那些回归本质、强调思考的书籍。《面向对象的思考过程(原书第4版)》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大巧若拙”的智慧。我没有具体了解它的内容,但从“思考过程”这几个字,我就能联想到作者一定是在引导读者建立一种“思维模式”,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我个人认为,很多开发者在面对大型项目时之所以感到吃力,不是因为技术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缺乏一种系统性的、面向对象的思考方式。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就真是解决了行业的痛点。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从更高维度去审视软件设计,从而写出更健壮、更易于维护的代码。

评分

这本《面向对象的思考过程(原书第4版)》简直就是一本我期盼已久的神器!自从我接触软件开发以来,就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我理清面向对象思维的图书。市面上关于OO的教程和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都停留在语法层面,讲解类的继承、多态,却忽略了最核心的“思考”过程。这本书的名字就直击痛点,它不是教你如何写代码,而是教你如何“想”代码,如何用面向对象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从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力。他似乎非常理解开发者在初学OO时所面临的困惑,并且有条理地构建了一个学习路径。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对象是谁”、“对象有什么”、“对象做什么”这些基本概念的阐述,以及如何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映射到对象模型中。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梳理和提升面向对象设计能力的强大助推器,让我在面对复杂的系统设计时,不再感到力不从心。

评分

我一直对如何构建清晰、可扩展的软件系统抱有浓厚的兴趣,而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面向对象的思考过程(原书第4版)》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设想,书中一定涵盖了许多关于如何将现实世界的问题抽象成对象的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对象的交互来模拟业务流程的实践。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阐述“高内聚、低耦合”这些核心原则的,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避免过度设计和设计不足。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能看到抽象思维是如何转化为实际代码的?我对于那种能够教会我“为什么”而不是仅仅“怎么做”的书籍,总是充满期待。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现,将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在软件设计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评分

正版书!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非常有用,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内容注重思考过程,思考方式

评分

书可以,就是不知道内容怎么样

评分

基本理论书籍,适合入门。

评分

评分

送货上门,发货速度也快,质量保证

评分

写的太简单了,不建议想提高的买

评分

不错,是正版,信赖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