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根据耳穴的特性提出耳穴类型的六种分类法即相应部位穴位、五脏六腑的穴位、内分泌系统穴位、神经系统穴位、特定穴、耳背穴位和其他,并提出有点、区、沟、线、经等,这些穴位对耳穴定性诊断有特定意义,在治疗上有特异性。1999年在全美中医公会学术交流大会上发表了新耳背穴位图,其中有七个点、五个沟、四个区、上下两个三角区。
2.耳穴功能上的归类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穴位特异性验证,把具有同类功能的有协同作用的耳穴组合在一起,组成46组配方,并作记忆口诀,便于记忆及临床应用,提高耳穴治疗效果。
3.揭示耳廓与人体分布规律的关系学说应用这种关系学说对耳穴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有独特作用,以此穴位分布对应关系,在治疗上有加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4.为耳穴诊断及治疗提出理论基础
5.在耳穴诊断上综合系列诊断法一视、二触、三测听、四辨证。在耳穴诊断中,为不遗漏一个阳性反应点的变化,检测出人体的健康状况,笔者将150余个重要穴位构划成线及不同图形,根据人体生理学、解剖学及耳廓的病理形态进行探测。这种穴位构线法,既便于机体各脏腑器官系统检查,又便于诊断和掌握。
作者简介
黄丽春,女,1937年11月30日出生。满族。主任医师、教授。酷爱耳医学专业,善于刻苦钻研,努力探讨耳穴的奥秘,从事耳穴专业36年来,已在耳医学界作出卓越成绩,并享有盛名。曾为美国国际耳医学研究培训中心总裁、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断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耳穴治疗研究学组组长、中国针灸学会讲师团秘书处成员、中国子午流注医药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耳穴研究会顾问、全军中医气功培训中心教授、北京国际针灸培训班教授。现任美国中西医结合自然医学院教授、美国大西洋中医学院教授、美国自由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美中医公会学术部顾问。
1993—1994年,被国防部外事局,总后卫生部选派参加全军针灸专家组,并任专家组组长到国外讲学,由于讲学成绩卓著,获古巴政府授予的“战斗友谊”勋章和证书。2002年11月,在波多黎各召开的第四届世界耳医学大会上获得世界金奖,并给予终生研究成就奖。多次受邀至美国各州和世界许多国家医学院,中西医、针灸公会授课讲学。
目录
上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耳穴治疗概论
第一节耳穴诊治源于中国
一、耳与经络关系的记载
二、耳与脏腑关系的记载
三、运用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
四、刺激耳廓防治疾病的记载
五、耳穴的记载
第二节现代耳穴诊治法的发展
一、耳穴应用和耳穴分布规律的形成
二、耳医学的发展
第二章耳廓解剖
第一节耳廓表面解剖名称
一、耳廓前面表面解剖名称
二、耳廓背面表面解剖名称
第二节耳廓的结构
一、耳廓的组织结构
二、耳廓的软骨与肌肉
三、耳廓的血管分布
四、耳廓的淋巴
五、耳廓的神经
第三章耳穴
第一节耳穴的定义
第二节耳穴的分布规律
第三节耳穴定位
一、耳垂
1.牙
2.下腭
3.上腭
4.舌
5.下颌
6.上颌
7.神经衰弱点
8.眼
9.内耳
10.扁桃体
11.面颊区
12.冠心沟
13.耳鸣沟
14.缺齿沟
15.肿瘤特异区1
16.低血压沟
17.身心穴
18.智齿
19.颞颌关节
二、对耳屏
1.腮腺
2.平喘
3.颞
4.额
5.枕
6.脑垂体
7.顶
8.晕区
9.神经衰弱区
10.脑
11.睾丸
12.丘脑
13.兴奋点
14.皮质下
15.癫痫点
三、轮屏切迹
1.脑干
2.喉牙穴
四、耳屏
1.屏尖
2.肾上腺
3.外鼻
4.饥点
5.渴点
6.降率穴
7.声门
8.咽
9.喉
10.内鼻
11.鼻咽
12.耳颞神经点
五、屏上切迹
外耳
六、对耳轮
1.颈椎
2.胸椎
3.腰椎
4.骶椎
5.尾椎
6.颈
7.胸
8.腹
9.肩背
10.肋胁
11.腰肌
12.骶髂关节
13.热穴
14.乳腺
15.肋缘下
16.腹外
17.甲状腺
七、对耳轮下脚
1.臀
2.坐骨神经
3.交感
八、对耳轮上脚
1.趾
2.跟
3.踝关节
4.髋关节
5.膝关节
6.外膝
7.腘窝
8.腓肠肌点
9.足心
10.股四头肌
11.足背
九、耳舟
1.指
2.锁骨
3.腕
4.肘
5.肩
6.肩关节
7.过敏区
8.风湿线
9.肾炎点
10.腋下
11.耳大神经点
十、三角窝
1.降压点
2.盆腔
3.神门
4.耳肝点
5.子宫(男性:内生殖器)
6.附件
7.宫颈
8.腹股沟
9.便秘点
10.输卵管
十一、耳轮脚
1.耳中
2.膈
十二、耳轮脚周围
1.口
2.食道
3.贲门
4.胃
5.十二指肠
6.小肠
7.大肠
8.阑尾
9.乙状结肠
十三、耳甲艇
1.肾
2.前列腺、内尿道(女)
3.输尿管
4.膀胱
5.肝
6.胆囊
7.胰
8.脐周
9.胆道
10.糖尿病点
11.腹水点
12.肝肿大区
13.腹胀区
14.醉点
15.下焦
十四、耳甲腔
1.心
2.肺
3.气管
4.支气管
5.脾
6.三焦
7.结核点
8.脾肿大区
9.血液点
十五、屏间切迹
1.内分泌
2.目1
3.目2
4.升压点
5.卵巢
6.促性腺激素点
十六、耳轮
1.耳尖
2.肛门
3.外生殖器
4.尿道
5.直肠
6.肝阳
7.轮1~轮6
8.枕小神经点
9.肿瘤特异区1
10.肿瘤特异区2
11.外交感
12.动情穴
十七、耳背穴
1.下肢后沟
2.坐骨神经后沟
3.脊柱沟
4.胃肠沟
5.脑后沟
6.耳背尾椎
7.耳背骶椎
8.耳背腰椎
9.耳背胸椎
10.耳背颈椎
11.颈椎3、4
12.颈椎6、7
13.耳背耳大神经点
14.颈后三角区
15.耳背腘窝
16.耳背坐骨神经
17.坐骨神经三角区
18.胆囊区
19.十二指肠球结节区
20.多梦区
21.聪明点
22.睡眠深沉穴
23.快活点
24.网球肘
25.肩三点1
26.肩三点2
27.肩三点3
28.上耳根
29.中耳根
30.下耳根
31.耳背肿瘤特异区1
第四章耳穴类型分类
一、相应部位穴位
二、五脏六腑穴位
三、神经系统穴位
四、内分泌系统穴位
五、特定穴位
六、耳背穴位及其他
第五章耳穴功能
一、神经系统穴位
1.神门
2.枕
3.额
4.颞
5.皮质下
6.交感
7.脑干
8.坐骨神经
9.丘脑
10.耳颞神经点
11.脑
12.顶
13.耳大神经点
14.迷走神经点(耳中)
15.迷走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
混合神经刺激点
16.枕小神经点
二、内分泌系统穴位
1.脑垂体
2.内分泌
3.肾上腺
4.胰腺
5.甲状腺
6.卵巢
7.睾丸
8.促性腺激素点
三、特定穴
(一)特定点
1.升压点
2.降压点
3.糖尿病点
4.降率点
5.平喘
6.肾炎点
7.结核点
8.耳肝点
9.腹水点
10.便秘点
11.饥点
12.渴点
13.热穴
14.癫痫点
15.身心穴
16.快活点
17.神经衰弱点
18.睡眠深沉穴
19.聪明穴
20.动情穴
21.醉点
22.血液点
23.速听点
24.兴奋点
25.网球肘点
(二)特定区
1.过敏区
2.神经衰弱区
3.多梦区
4.晕区
5.腹胀区
6.肝肿大区
7.脾肿大区
8.面颊区
9.肿瘤特异区1
10.肿瘤特异区2
11.十二指肠球结节区
12.胆囊区
(三)特定三角
1.颈后三角区
2.坐骨神经三角
3.肩三角
4.胸三角
5.胃三角
6.皮质下三角
7.颌三角
8.妇科三角
9.鼻咽三角
(四)特定沟
1.心律不齐沟
2.低血压沟
3.上缺齿沟
4.下缺齿沟
5.耳鸣沟
6.脊柱沟
7.胃肠沟
8.脑后沟
9.下肢后沟
10.坐骨神经后沟
(五)特定线
1.脊柱线
2.风湿线
3.生殖线
4.兴奋线
(六)特定经
(七)特定轴
1.神经轴
2.情绪轴
3.运动轴
四、五脏六腑穴位
耳穴治疗学(第二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