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做不了第二个马云,那就做第1个自己!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马云,
不是每个人都有马云那样的才思与眼光,
不是每个人都有马云那样出色的口才,
你无需复制他的经历,
也无需拷贝他的话语,
只要能够通过他的演讲、口才及走过的历程有所领悟、有所践行,
你便可以成就独 1 无二的自己。
内容简介
《我说说我的奋斗》通过马云本人的自述及演讲的内容,来贯穿他创业至今20余年的风雨历程。《我说说我的奋斗》全文涵盖了他的梦想、创业、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的人生经历。作者对他的话进行了背景上的介绍和深入的解读。《我说说我的奋斗》主要想通过作为中国企业界的旗帜性人物马云的人生历程,对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能有巨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杨霄,搜狐名博,财经评论人。搜狐财经专家库成员,特邀评论员。作家,擅长经管、成功励志等方面图书的原创写作。
目录
第一章
思维——非常规出牌
250亿美元是笔不大的融资
未来三十年的变化
“阿里巴巴”的由来
辩证的法则
最适合自己的模式
无招胜有招
模式是最次要的
“三子登科”
东学为体,西学为用
杜绝加班文化
老员工是最大的财富
培养员工也是一种投资
精英团队未必是最好的团队
凝聚力不够是领导的责任
活下来的秘诀
不会有第八家公司
第二章
精神——做自己的救世主
诚信精神是第一位的
永不放弃
没有竞争对手是很痛苦的
使命和价值观
不要死在明天晚上
拥抱痛苦
为客户提供价值
心理素质很重要
“我能”
胜利要靠“扛”
下一个问题会出现在哪里
梦想破灭之后
省钱也能省出竞争力
第三章
梦想——有梦就无所畏惧
阿里帝国梦
5年后的梦想
梦想在路上
梦想也要独特
愿景也是竞争力
奋斗是一种幸福
做互联网像是走一次长征
奋斗的动力是什么
不做捣蛋鬼
鱼与熊掌的选择题
梦想还远未达到
相信自己
笑到最后才是胜利
第四章
创业——蟑螂的生存法则
生意都是艰难的
立即行动
阿里巴巴的最大挑战
看清竞争对手
竞争的境界
“生存之道”
真正的高手是不出手的
阿里巴巴能被复制吗?
要有蟑螂精神
先做项目再谈融资
6分钟值多少钱
谁来控制股权
第五章
鼓动——激情是用来推销的
身边人才是偶像
创业原动力
阿里巴巴成功的三大法宝
单元房是王道
永远不要去欺骗别人
最好的质量管理员
把广告留给客户
信任的力量
融资就像找对象
不差钱
投资者就是打工者
第六章
管理——领导者的最大盲点
员工第一
敢于放手
包容之道
挖掘内部潜力
把浑蛋变成不浑蛋
管理的秘诀
一个都不能少
90%的人同意就要废掉
自己不能当英雄
思想要坦白
管理是一种道
CEO的定力
第七章
管理——领导者的最大盲点
员工第一
敢于放手
包容之道
挖掘内部潜力
把浑蛋变成不浑蛋
管理的秘诀
一个都不能少
90%的人同意就要废掉
自己不能当英雄
思想要坦白
管理是一种道
CEO的定力
第八章
境界——重回商道原点
BAT三年后就不在了
商场如战场
只捐一元钱
最厉害的武器是思想
价值观修炼
真正的企业家
危险中的机会
窨井盖的故事
菜不好是因为不会点
免费背后的逻辑
杀价是最愚蠢的
最高境界
第九章
创新——没有突破就等于没做
创新就是颠覆
创新的压力
永远和客户在一起
全球视野 本土能赢
下一个对手?
去破庙拜佛的学问
“大多数”的命运
做广告的时机
寻找空白点
看得准就能做得对
从身边做起
技术是次要的
最后的模式
精彩书摘
笑到最后才是胜利
马云如是说
我们认为,B2B是很大的市场,靠一家两家根本做不好,所以在中国,我们的战略很清楚,就是利用国际资本抢占海外市场,同时利用国际资本培育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要培育的话,靠一家两家也不可能,20家、30家还差不多,就像中国的网络市场,无论是新浪还是搜狐,都起到了培育的作用,因为有三家中国互联网的门户才会有这么热闹的互联网,如果只有一家怎么会起得来呢?但是好与坏的标准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谁能够扛住各种各样的打击,谁就能够生存下去。
提要
马云的梦想是做成最伟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在这一点上马云欢迎竞争对手。因为有竞争对手,才会培育起客户对电子商务的认可,马云希望自己的公司打败eBay,但并不希望eBay退出市场,有竞争,才能将市场份额做得更大。
启示录
竞争就是这样,对手既要打击也要利用,当市场上只有一家企业的时候,你固然可以享受到独占的乐趣,但是你的市场圈子也是很小的。市场的圈子越大,分享的东西越多。尤其是新生市场,是需要培育的。只靠一个企业是不够的。所以创业者在刚刚进入一个新生市场的时候,不要把市场上的竞争者看成竞争对手,因为正是这些竞争者在帮你培育市场。正是因为有搜狐、新浪这样的门户网站相互竞争,中国的网络才能飞速发展。就像马云所讲的,搜狐和新浪对中国的网络市场都起到了培育的作用。一个市场总是需要一些竞争者的,但是竞争者一多,就又容易稀释利润。所以像马云一样,在一个行业里要做到第一,但是不要把对手吞并。我们看任何一个行业的市场,赚钱的总是最前面的那20%的企业,剩下的80%都是不赚钱、艰难生存的。这些企业是用来培育市场的,它们的利润被该行业的垄断寡头占据,但是垄断寡头不会灭掉这些小公司。
马云说,谁笑到最后,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怎么样才能笑到最后呢?首先要保证不退出这个市场;其次要明白不退出这个市场,必须要力争上游,挤入前列,占领市场高地。如果一直是小公司,用不了几年就可能被市场淘汰,销声匿迹了。各行各业里艰难挣扎的小公司,很多都是生存几年之后,不得不黯然退出,那些没有退出的逐渐做大后垄断了一部分市场。
所以,创业者新进入一个行业,首先是超越对手,占领市场,而不是消灭对手。
未来三十年的变化
马云如是说
未来30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都会成为基本的公共服务,各行各业都会经历巨大的变化。今天零售业的变革,只是一个浪潮的开始。这个浪潮不是电子商务代替零售,而是未来没有电子商务,一切零售都是线上线下的融合。未来30年,物流业、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教育……所有的行业,在这场技术革命之下,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提要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下一个30年的风口,也是下一个30年的技术革命。马云的眼光总是看到未来,只有看到未来的人才有机会。未来30年各个行业都会受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冲击。
启示录
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才能赢得未来,机会需要眼光,要看长远。马云做电子商务的时候,电子商务还是个新鲜事物,没人意识到有一天它会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现在,电子商务流行起来了,淘宝和支付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马云今天所看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30年后照样会流行。所以,马云今天的眼光就是专注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是未来电子商务的替代品,电子商务公司如果不求变革,在30年后一样会像今天的零售店一样,被冲击得惨不忍睹,马云的思维里从不提钱,不提利润,他只提战略,只看大的方向。史玉柱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公司有一个做战略的就足够了。马云就是阿里巴巴唯一做战略的人,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怎么做,要靠他的团队去执行。
心理素质很重要
马云如是说
任何企业都处于高度危机状态,有很多网络公司告诉员工,今天好好干,明天我们上市。结果到了明天,没有上市,大家就很失望。
我们公司告诉员工,明天很残酷,大家都很努力,到了第二天大家发现并没有那么残酷,我们都很高兴。如果有灾难出现,我们都有心理承受能力。每一天,阿里巴巴的人都很勤奋,如果大家去参观一下我们杭州的总部,你们一定会很吃惊,我们确实拥有一批非常出色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员工。基本上可以说,我们的心理素质还不错。
提要
马云更强调的是心理素质,整个团队的心理素质是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阿里巴巴成长的道路上,马云不但激励自己,更激励他的团队,告诉大家永远不要放弃。
启示录
对于刚刚创立的公司,精神对团队的激励作用尤其重要。很多刚创立的企业,几乎是用宗教式的洗脑方式来团结员工的。多数企业在初创时期都会给员工规划一个美好的蓝图。就像马云说的,大多数企业都会告诉员工,今天好好干,明天上市,结果明天没有上市,员工就会很失望。而马云的精神激励却与此相反,他会用困难先锻炼员工的心理承受力。因此阿里巴巴员工的心理素质都是很优秀的。他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不会退却,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领导者不放弃,团队不放弃,员工不放弃,都有死扛到底的精神,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呢?
但是不放弃不等于盲目地坚持,创业者一定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坚持,对自己的项目必须有准确而清晰的判断力,只是为了坚持而坚持,结局注定是失败的。
马云的坚持是因为他永远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他的理想是建立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他意识到中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需要电子商务的服务,而西方的大企业集团比较多,而且都有自己成熟稳定的销售渠道,因此阿里巴巴可以在中国生根发芽并长大。很多人认为马云的成功是因为坚持,其实坚持的背后还有独到
的判断。
连自己都不清楚的坚持,不仅仅是浪费时间,而且也坚持不了太久,这种坚持没有内心的推动力,容易动摇。因此,想磨炼韧性,首要的是修炼自己的内心。
前言/序言
《风云际会:商业浪潮中的弄潮儿》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人物的个人奋斗史,而是以宏大的时代叙事为背景,深入剖析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商业环境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商业浪潮中,那些关键性企业和标志性人物所扮演的角色与采取的策略。 全书分为“萌芽与探索”、“野蛮生长与资本介入”、“规范与创新并举”、“数字时代的重塑”四个主要篇章,以时间为轴,辅以详实的案例研究,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复杂而立体的中国商业版图。 第一章:萌芽与探索——体制松动下的商业原力(1978-1992) 本章追溯了中国商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个体户的出现如同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冲击旧有体制的暗流。我们不关注具体某位企业家的早年经历,而是着眼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共性:他们如何嗅到政策松动的气息,如何顶着“投机倒把”的压力,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通过“倒买倒卖”和“三来一补”等初级商业模式积累原始资本。 重点分析了以下几个宏观现象: 1. 价格闯关与双轨制的影响: 市场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并存,如何为精明的商人创造了巨大的寻租空间和套利机会,以及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2. “万元户”现象的社会心理冲击: 物质匮乏时代,财富的快速积累如何激发社会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审视。 3. 早期市场体系的建立: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它们在没有国家扶持的情况下,如何在特定区域形成产业集群,奠定了中国制造业的基石。本章着重于分析“草根力量”的爆发性,而非个体的英雄主义。 第二章:野蛮生长与资本介入——“下海”大潮的躁动与代价(1992-2000)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市场经济的步伐骤然加快。本章聚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商业界最为狂热和混乱的“下海”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速度压倒一切,制度滞后于发展,资本开始在暗中涌动。 书中详述了: 1. 国有企业改革的冲击波: 大型国企的“抓大放小”,释放出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这些“弃儿”如何成为民营经济的骨干力量。 2. 外资的“敲门”与本土企业的模仿: 跨国公司带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引发了本土企业“学样”的热潮,从简单的产品模仿到流程管理体系的初步引入。 3. 第一批“资本神话”的诞生与破灭: 探讨了当时资本市场(如“二二八现象”)的初级形态,以及一些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政策红利迅速崛起的案例。我们着重分析了这种“快钱思维”背后的结构性风险,以及监管体系是如何逐步跟进的。 第三章:规范与创新并举——“微笑曲线”上的产业链重塑(2001-2010)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章重点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如何从“世界工厂”向价值链上游攀升的艰难过程。 核心内容包括: 1. 全球供应链的深度嵌入: 以外向型经济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企业如何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成本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及这种依赖性带来的挑战。 2. 本土品牌的崛起与知识产权的觉醒: 探讨了在模仿达到顶峰后,一批本土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和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分析了他们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始进行基础技术的投入和品牌叙事的构建。 3. 管理科学的本土化实践: 这一时期,企业不再满足于照搬西方管理理论,而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特定劳动力结构和市场环境的管理模式,例如“人治”与“法治”的微妙平衡。 第四章:数字时代的重塑——平台经济的权力转移(2010至今) 本章聚焦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传统商业逻辑的彻底颠覆。重点分析了平台型企业的崛起如何重构了消费、金融、物流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将深入探讨以下主题,但不涉及任何特定人物的个人传记内容: 1. 流量的价值与“赢家通吃”: 平台经济的本质是网络效应,分析了这种效应如何使得少数超级平台迅速垄断市场,以及这给中小微企业带来的生存压力。 2. “连接一切”的商业模型: 探讨了从电子商务到新零售,再到本地生活服务,技术如何渗透到传统行业的毛细血管,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的新议题。 3. 监管的滞后与反思: 面对指数级增长的科技巨头,政府在反垄断、数据治理和金融风险防控方面所采取的策略调整和面临的复杂挑战。 4. 双循环背景下的战略转向: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商业界如何重新聚焦于内需的潜力挖掘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冷静、客观的视角,审视中国商业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行动、制度变迁与模式创新。它是一部关于环境、制度、资本与技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当代中国商业面貌的宏大叙事。读者将从中看到一个时代的选择与代价,而非仅仅聚焦于某一个人的光环或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