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三卷,卷一所谈为新近所读国外的翻译书;卷二多谈现代作家及其相关作品;卷三为作者读书所见。书中文字,秉承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
作者简介
止庵,知名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传记随笔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目录
序
卷一
巴别尔与柳托夫
从圣徒到先知
面对“美丽新世界”
“海滩人”的告白
萨比娜的转身
非凡的井原西鹤
关于芥川龙之介
苦雨斋译丛总序
“萨福”或萨福
“踏上生活舞台”
读书之道少年始
事实的魅力
外行的按语
莫名其妙之妙
卷二
知堂与“书话”
沈启无与大学国文
张爱玲的残酷之美
沉香屑
今生今世序
再谈今生今世
普及的意义。
识大识小
闲书闲看
读鲁迅回忆录札
“谜”外说“谜”
异域文谈考
说难篇
传记的第一步与第二步
“张边人物”话当年
关于“南玲北梅”
记忆的界限
也“爱看书的广告”
文人与书房
“新人”的故事
看电影的方式
“姑妄言之姑听之”
周作人集序
周作人讲演集序
不守法的使者新版后记
止庵序跋序
止庵序跋跋
拾稗者序
卷三
答中国图书年鉴编辑问
从读书说到出版
关于畅销书
关于我读书
又说读书事
“三上”读书略记
外行谈译作
略说周译
期待中的译作
谈禁书
话说书的样子
樗下说书
关于写文章
后记
新版后记
精彩书摘
张爱玲的残酷之美
关于张爱玲,常常见到一种批评:她的作品悲观,没有展现理想,不曾塑造英雄。有论家曾引用《金锁记》里的一句话,来概括她的小说:“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这种意见,假如不看作价值判断,单就陈述事实而言,本身并不错。但张爱玲为什么这样,这不是简单的“悲观”或“乐观”所能解释的,背后还有一个东西,就是今天讲的题目——“张爱玲的残酷之美”。
我们先来看看张爱玲对待她笔下若干“好人”的态度。这些人物各不相同,都是善良的人,对于生活都有一些小小的愿望,都有一种对于“好”的追求,一种向着“好”的程度不同的发展。但是在张爱玲笔下,所有这些努力都落空了。这里提到的第一个人物,是《茉莉香片》里的言丹朱。张爱玲曾经说过:“我写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个‘完人’。只有一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所指就是言丹朱。她想帮助一位同学聂传庆,结果差点被他打死。这么个人,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呢。因为聂传庆对这个世界充满仇恨,要找一个报复的对象,就选定了言丹朱;按照他的想法,她根本不应该在世界上存在。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人物,《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王娇蕊。这是个情感很丰富的女性,过去都是她抛弃别人,后来遇到佟振保,却被他给抛弃了。张爱玲说:“从前的娇蕊是太好的爱匠。现在这样的爱,在娇蕊还是生平第一次。”但是“这一次,是那坏女人上了当了!”——按照佟振保的想法,娇蕊就是个“坏女人”。在跟佟振保的关系里,王娇蕊很无辜,没有什么过错,但是也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多年以后,佟振保在公共汽车见到王娇蕊,她已经变得不像样了,但还是执着于这份情感。
第三个人物,是《金锁记》里的姜长安。姜长安是曹七巧的女儿,资质并不算好,因为已经被母亲给调理坏了。可是在婚姻这件事情上,她还是很纯洁的。她希望能够好好找一个人,得到一点幸福。她遇到了童世舫。这是个经历过世面,希望能够过安定生活的人。他认定姜长安是传统的中国女性;对于她的缺点,他都不当作缺点来看。但是这场婚姻被曹七巧破坏了。结果姜长安一生也没有找到人。小说写道,她只剩下一点回忆了,不过这个可供她回忆的东西非常之少。
上边这三个人,姜长安也好,王娇蕊也好,言丹朱也好,在张爱玲笔下都落得最悲惨的结局。不过她们的悲剧到底还可以归咎于某一个人:姜长安可以归咎于她母亲,王娇蕊可以归咎于佟振保,言丹朱可以归咎于聂传庆。我们再来看看《花凋》的主人公郑川嫦。这是个普通家庭的女孩子,她想找一个人,在第一次相亲的时候,就遇见了她想找的人,可是当天她就生病了。小说里写她不断生病,直至病死,这么一个过程。郑川嫦的悲剧,是一出没有任何人为因素的悲剧,一出纯粹的悲剧。她更显得无辜了。
张爱玲这种态度,使我联想到文学史上她的一位前辈,就是鲁迅。鲁迅小说《明天》的主人公叫单四嫂子,她有个孩子叫宝儿。宝儿生病死了,被埋葬了。小说的结尾,单四嫂子希望能够梦见宝儿。作者没有写她到底是梦见了,还是没有梦见。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特地说明,“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张爱玲实际上是把鲁迅所用的曲笔,没有写的东西,给写出来了。言丹朱、郑川嫦,完全有着单四嫂子式的无辜。可以说张爱玲是在鲁迅开始的那个方向,又往前走了一步。也就是说,在他们笔下,对于无辜者有个特别的态度。这个态度,鲁迅称为“消极”,实际上我们可以说是“彻底”,也就是不留余地,直接把这个人真实的命运给揭示出来。在中国现代其他作家那里,要么是没有想到,要么是想到了,不忍心或者不敢这么写,但是鲁迅和张爱玲写到了。这是两位不同于他人之处。
这样一种写法,我觉得其中包含着两个视点。其一是人间视点,也就是说站在普通人的立场去看。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此来看待自己或者别人,正是一个人的看法。其一是在这个视点之上,俯瞰整个人间的视点。是把人类的悲哀,或人类的——刚才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整个看在眼里。无论写《明天》的鲁迅,还是张爱玲,都同时拥有这样两个视点。从人间视点出发,他们真实地写出人物的愿望,这时作者完全认同于他们,承认人生的价值;从俯视人间的视点出发,则揭示出这种价值的非终极性。
这样两种视点,可以举中国古代的两本书作代表。《论语》代表了人间视点,那里孔子总在站在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总是从人的角度发表议论。《老子》代表了非人间的视点,当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以及“大道废,有仁义”、“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等时,我们发现,作者是超越于所有这些之上,所指出的是一个事实,而不是一种可能性。不是说假如“天地不仁”,而是告诉你就是这么回事。他不是作为“万物”或“刍狗”之一来说这件事情,他和“天地”是处在同一位置。我觉得正因为同时拥有这样两种视点,鲁迅也好,张爱玲也好,他们笔下才会出现上述情况。他们写到单四嫂子、言丹朱、郑川嫦、姜长安,才有这种态度。
我们可以具体看看,同时拥有两种视点,在小说中是如何实现的。《花凋》中的郑川嫦生病了,末了不想活了,计划自杀,但出去转了一趟之后,家人把她给接回来了。这时她已经接受这个事实——自己病得不行了,所爱恋的人也不能再等她了,整个世界对她来讲,除了生病已经没有别的意义了。她反而安心了,甚至变得有点乐观了。接着小说写她母亲在弄堂里发现一个卖鞋的,可以买便宜的鞋,她给每个孩子买两双,给川嫦买了三双。然后写道,“当然,现在穿着嫌大,补养补养,胖起来的时候,就合脚了。不久她又要设法减轻体重了,……川嫦把一只脚踏到皮鞋里试了一试,道:‘这种皮看上去倒很牢,总可以穿两三年。’”可是接着就是一句话:“她死在三星期后。”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当写到母亲买鞋和川嫦的想法的时候,作者认同于这些人物;当写到“她死在三星期后”的时候,作者是俯瞰她们的。这就是两种视点。
张爱玲后来写了一篇小说《色,戒》,主人公叫王佳芝,她参与一次刺杀汉奸的行动。当正要实施的时候,她突然发现,要杀的这个人是喜欢她的,于是她把这个人放跑了,这次行动也就失败了。我第一次读这小说,奇怪主人公怎么没有结局,她到哪儿去了。仔细一看,原来说:“他一脱险马上一个电话打去,把那一带都封锁起来,一网打尽,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然后写:“她临终一定恨他,……”本来是女主人公,现在却成了“统统”之一;这里我们明显感到作者视点的转化。这样交代人物,用的就是非人间或超越人间之上的视点。
在《茉莉香片》中,聂传庆把言丹朱打得要死。但小说最后一句话说:“丹朱没有死。隔两天开学了,他还得在学校里见到她。他跑不了。”——聂传庆跑不了。整个小说都是从聂传庆的心理出发,他这么想,所以才这么做。但是当写到“他跑不了”,作者就不管他了,把他放到这么一个位置上,他怎么办呢。此时这个视点也是人间之上的视点。
附带说一句,大家都讲,张爱玲和市民文学有很深的关系;但是刚才讲的这些,恰恰是张爱玲最不同于市民文学的地方。因为市民文学一切都是基于人间视点的,并没有超越人间之上的视点。悲剧也好,喜剧也好,大团圆也好,都是人间本身发生的事情,这是市民文学的特点所在。而张爱玲不是这样。
我们再来看看,张爱玲笔下另外一些相对成功的人物。写他们的时候,作者其实还是用的两种视点。第一个要提到《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她是离了婚的女人,住在自己家里。有天晚上来了个客人徐太太,报告白流苏的前夫死了。于是她在家里住不得了,突然面临生存危机。经过徐太太的提示,白流苏明白自己需要找个男人结婚。她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如此。——张爱玲后来讲,“流苏实在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有决断,有口才。”经过很多的波折,最后她嫁给了范柳原。但是这个结局,完全不是白流苏自己的成就。因为范柳原只想把她当成情妇,不愿意正式结婚。白流苏花了好大精力,都白费了。小说快到中间部分,这个结局已经定了,她只能做她不想做的事,变成范柳原的情妇。谁知就在这时,战争爆发了。两人的关系因此改变,白流苏的命运也因此改变,她终于如愿以偿地结婚了。小说结尾处说:“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实际上张爱玲还是用俯视的眼光来看这一切,在她看来白流苏自己的一切努力并无意义。以后她在《自己的文章》里说,“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白流苏并不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是因为“倾城”,才成就了她的“恋”。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曹七巧。张爱玲说,“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似乎可以理解为,她超越了张爱玲对待人物的一般安排。曹七巧的“彻底”就是“彻底破坏”。破坏可能喜欢她,也可能是算计她的姜季泽;破坏她的儿子姜长白;破坏儿媳妇芝寿和儿子的妾绢姑娘——她们都死了;破坏她的女儿姜长安。当然她更破坏了自己。我们可以说,曹七巧是个人世间的英雄。但是她超越不了这一点。小说结尾有一段话说:“七巧的女儿是不难解决她自己的问题的。谣言说她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摊子跟前,他为她买了一双吊袜带。也许她用的是自己的钱,可是无论如何是由男子的袋里掏出来的。……当然这不过是谣言。”这时曹七巧已死,也就管不了了。说来她这个英雄还是有限的,她的力量超越不了人世间的范围。而张爱玲写到结尾的时候,眼光注视到人世间与人世间之外。在人世间之外去看曹七巧,她无能为力。
……
前言/序言
序
《庄子·大宗师》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素所喜欢这个境界,因取“相忘”二字,以名吾之新书。——关于“相忘于江湖”,同篇另有一节,托言孔子云:“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自适其适,互无牵涉,故相忘耳。又《逍遥游》云:“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有如“小年”,“江湖”有如“大年”;“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即“小知”,“相忘”即“大知”也。
《逍遥游》曰“不及”,《大宗师》曰“不如”;“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自是合宜。然则万一赶上“泉涸”、“相与处于陆”,又怎么办呢。郭象注云:“与其不足而相爱,岂若有余而相忘。”好比没说一样。成玄英疏云:“……故知鱼失水所以呴濡,人丧道所以亲爱之者也。”此乃本诸《老子》之“大道废,有仁义”。夫“相忘于江湖”系得道之最高境界,“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为仁义之具体表现;儒道两家要义,即在此也。
站在一条鱼或一个人的立场去体会,前引成疏似甚有理解,盖“失水”非鱼之自愿,“丧道”亦非人所能规避者也。因此正不妨讲,“相造乎水”,何妨“相忘”;“泉涸”、“相与处于陆”,不免“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对于《老子》所说,也可反其意而言之:大道既废,倘无些许仁义,我辈如何活法。是以“相忘于江湖”虽然常在憧憬之中,生于斯世,只怕尚须“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尽管出乎无奈,而为庄、老所不屑也。——这本书换个题目,叫“小年集”或“小知集”,或许更其确切乎。
【附记】
《庄子·外物》云:“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前写《读庄》,多侧重怀疑一面;及今思之,此节似大有儒家气也。
二〇〇五年二月二日
相忘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