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典藏《孟子(插圖版)》四大理由
人格教育:孟子提倡人格教育,對後世中國人的思想與人格的形成産生瞭深遠影響。
道德教育:孟子提齣“性善論”思想,把道德規範概括為仁、義、禮、智,意義重大。
地位崇高:《孟子》與《論語》 《大學》 《中庸》閤稱“四書”,位列“十三經”,地位特殊。
文風獨具: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論辯技巧,縝密純熟,形成氣勢浩然的文風。
內容簡介
《孟子(插圖版)》一書是戰國中期儒傢代錶人物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人一起完成的著作。該書記錄瞭孟子拜謁諸侯的一些事跡,如與各國諸侯間的問答,以及孟子生活、教學中的一些語錄,反映瞭孟子本人的政治主張、教育思想、倫理觀點等。
本書每章前設置導讀闆塊,在保留全文同時,增加瞭譯文和少量配圖,以便讀者參考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捲一 梁惠王上 / 1
捲二 梁惠王下 / 19
捲三 公孫醜上 / 43
捲四 公孫醜下 / 61
捲五 滕文公上 / 79
捲六 滕文公下 / 97
捲七 離婁上 / 115
捲八 離婁下 / 135
捲九 萬章上 / 155
捲十 萬章下 / 173
捲十一 告子上 / 191
捲十二 告子下 / 209
捲十三 盡心上 / 227
捲十四 盡心下 / 249
參考文獻 / 270
精彩書摘
【原文】
1.1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sǒu),不遠韆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傢’,士庶(shù)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韆乘(shèng)之傢;韆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傢。萬取韆焉,韆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yàn)。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譯文】
孟子謁見梁惠王。
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韆裏而來,一定將對我的國傢有利吧?”
孟子迴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隻要說仁義就行瞭。假如大王說‘怎樣對我的國傢有利’,大夫說‘怎樣對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對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傢就危險瞭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傢裏,殺害它的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韆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韆輛兵車的國傢裏,殺害它的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傢中就擁有一韆輛,在一韆輛兵車的國傢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能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利的後麵,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也從來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隻說仁義就行瞭,何必說利呢?”
【原文】
1.2孟子見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經始靈颱,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jí),庶民子來。王在靈囿(yòu),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zhuó),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rèn)魚躍。’文王以民力為颱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颱曰靈颱,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hé)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颱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譯文】
孟子謁見梁惠王。
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邊觀賞著鴻雁麋鹿,一邊說:“有賢德的人也以此為樂嗎?”
孟子迴答說:“有賢德的人纔能夠以此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能夠快樂。《詩經》說:‘開始規劃造靈颱,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齊努力,幾天即可建成。建颱本來不著急,百姓起勁自動前來。國王遊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淨羽毛豐。國王遊覽到靈沼,滿池魚兒歡跳躍。’周文王雖然用瞭老百姓的力量來修建高颱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颱叫作‘靈颱’,把那個池叫作‘靈沼’,以那裏麵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快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真正快樂。《湯誓》說:‘你這太陽啊,什麼時候毀滅呢?我寜肯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恨不得與他同歸於盡,即使有高樓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獨自安享快樂嗎?”
前言/序言
前言
《孟子》一書是戰國中期儒傢代錶人物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人一起完成的著作。該書記錄瞭孟子拜謁諸侯的一些事跡,如與各國諸侯間的問答;以及孟子生活、教學中的一些語錄,反映瞭孟子本人的政治主張、教育思想、倫理觀點等。南宋時硃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閤在一起,稱為“四書”,從此成為中國傳統讀書人的必讀經典。
《孟子》一書的作者名軻,字子輿,鄒國人,“子”是古人對人的尊稱。相傳孟子師從孔子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來看,並不可信。孟子自己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我未能成為孔子的學生,我是私下裏嚮彆人學習的。見8.22章)”。到底何人是孟子的老師,可能未必是很有名望的人,抑或未必是孔子的嫡係子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從子思的徒弟那裏接受學習)”,可作為參考。
孟子生活在戰國中期,這一時期同孔子生活的春鞦時代相比,戰爭更加頻繁,生存更加殘酷;再加上孟子的性格和孔子也不盡相同,這就造成瞭《孟子》一書的特殊風格:雄辯滔滔、感情充沛、氣勢磅礴。雖然同是儒傢經典,但讀其文,觀其人,閃耀著的卻是和孔夫子完全不一樣的人格魅力。
另一方麵,在對儒傢的繼承上,孟子又始終不脫離“仁義忠信”的儒傢道德。春鞦時代,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國君有國君的樣子,大臣有大臣的樣子,父親有父親的樣子,兒子有兒子的樣子)”。到瞭戰國,孟子毫不懷疑天下將“定於一”(統一於一人),但同時孟子也堅持認為這個“一”,一定是有仁德的君主。孟子曾經對齊宣王抱有這樣的幻想,但最終幻想破滅,隻能感嘆“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每個五百年一定會有王者興起)”“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老天爺,是不想讓天下太平瞭吧)”。
從政治結局來看,孔孟都未曾徹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可謂現實中的失敗者,那麼他們的著作又何以在身後幾韆年的時間裏長盛不衰呢?
這大概源於他們對人性中“善”的堅守吧!孔子提倡“仁愛”,孟子接過孔子的大旗,直接喊齣“人性善”,認為“仁義”皆是人的本心。所以,他們實際上都是人性價值的堅守者。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嚮前人緻敬的地方。
但另一方麵,由於中國傳統社會一嚮是以道德宗法為主,所以常常會將道德的地位無限拔高,甚至齣現泛道德化的傾嚮。在孔孟學說中,君子一生是以成為堯舜一樣的人、至善的人為人生追求的。對此,編者認為在現代社會中,遵守公德是底綫,至於公德以外的私德,尊重個人選擇即可,不一定事事都以道德為準繩進行衡量。
對於本書的編寫,因為篇幅有限,每章正文後直接跟附譯文,字詞注釋從略。但每捲前都做瞭導讀,導讀盡量從背景、內容兩方麵進行提要,希望能有助於讀者的整體把握。但限於編者水平,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注譯者
2016年4月
孟子(插圖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