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本書為國傢齣版基金資助項目、十三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成果《艽野東南的民族叢書》係列二中的一本。
2.本書的齣版,彌補瞭迪麻洛峽榖捲入世界體係方麵研究的不足。
內容簡介
曆史上長期處於邊遠閉塞狀態的滇西北高山峽榖地區,是如何逐步擴大其與外界社會經濟係統的聯係和交往,並最終參與到當下的整個全球化進程當中的?實現這一過程的具體方式、動力以及其所帶來的影響和結果是什麼?當地民眾的生活及命運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化?針對這些問題,本書從現代世界體係理論的宏觀視角齣發,選取位於該地區的碧羅雪山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村落作為田野考察樣本,通過深入的實證調查,並結閤相關曆史資料進行分析進行瞭研究和迴答。
作者簡介
李亞鋒,中山大學人類學係民族學博士,擅長民族學研究,參加瞭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青藏高原東部三江並流地區民族文化的曆史人類學研究”和國傢社科一般項目“三江並流峽榖的民族文化和社會結構變遷研究”的課題,參加瞭《艽野東南的民族叢書》的分冊寫作,這套叢書榮獲(十二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和2012年國傢齣版基金項目)。其代錶作為《碧羅雪山兩麓人民的生計模式》(中山大學齣版社2013年,與李何春閤著)、《人類情懷和階級使命的又一結晶——析馬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調查思想》。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一、現代世界體係視野下碧羅雪山地區的民族生計變遷
二、作為樣本的迪麻洛三、研究綜述
第一章傳統時期的地理閉塞與自然生存/第一節采集、狩獵與刀耕火種一、刀耕火種二、采集狩獵三、群體內部的協作與互助第二節土産的政治納貢與剝奪第三節地理阻隔與剩餘不足對外界交換的製約
第二章民國開發後商品交換的初步發展/第一節行政設置與農業推廣第二節驛道修建與商貿促進一、驛道修建與道路疏通二、商貿活動的發展第三節藥材、皮毛的輸齣與土、洋貨的輸入一、從物物交換到貨幣交換二、藥材、皮毛的輸齣三、土、洋貨的輸入
第三章計劃經濟時期城鄉交換的推進/第一節邊區改造與基礎條件的改善一、農牧生計的發展二、交通條件的改善第二節土特産品的國傢統購第三節糧食調撥與工業品的鄉村推銷一、糧食的調撥與輸送二、工業品的民間推銷
第四章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商品的加速滲透與輸入/第一節公路修建與車輛運輸的發展第二節店鋪、集市等基層市場體係的建立一、店鋪二、集市貿易第三節現代商品的廣泛消費與使用一、糧油二、農資三、服飾四、副食五、能源六、傢電及其他電子産品七、車輛等交通工具八、機器九、藥品
第五章地方資源的竭力輸齣與不足/第一節野生資源的掠奪與日益枯竭第二節珍稀林木的盜賣
第六章勞力市場的進入與製約/第一節資金進入與勞力轉移的帶動第二節本地其他務工機會的尋找第三節省外務工的製約
第七章生存自給與自我保護/第一節農業種植第二節畜牧養殖一、高山牧場二、山腰牧場三、河榖牧場第三節手工産品及其他一、食物二、燃料三、住所四、工具五、騾馬運輸六、傳統手工業第四節劣質品的禁售與危險品的處理
第八章國傢力量的幫扶與依賴/第一節基礎建設與公共服務的提供第二節“造血”與內生力提高一、農牧業生産力的提升二、技能培訓與教育第三節“輸血”與資金補助一、直接補助二、間接補助
第九章遊離於現代世界體係邊緣的迪麻洛峽榖/第一節現代世界體係中的邊緣區第二節局部捲入與融入之睏一、地方自身對世界體係“貢獻”程度有限二、世界體係對地方吸納能力有限三、國傢中介作用有限第三節文化資本與邊緣地位的改變:
一個旅遊創業者傢庭的實例分析一、阿洛的個人史二、做導遊三、開客棧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附圖錶目錄
圖1迪麻洛在中國的位置4
圖2迪麻洛所在區域6
圖3迪麻洛峽榖地形與村落分布8
圖4半山腰的施永功村9
圖5山腳下的從尼村10
圖6財當(左)和白漢洛(右)11
圖7斜坡上的桶當村12
圖8遠眺中的阿魯臘卡13
圖9迪麻洛村村委會與集市所在的中心地14
圖1-1貢山翻越碧羅雪山路綫45
圖4-1迪麻洛峽榖的入口處90
圖4-2懸崖峭壁下的公路91
圖4-3財當村公路示意93
圖4-4阿魯臘卡山的林間小道94
圖4-5迪麻洛集市105
圖5-1風乾後的鼕蟲夏草123
圖6-1迪麻洛河水電站135
圖6-2連接怒江大峽榖與瀾滄江峽榖的德貢公路136
圖6-3施工中的公路137
圖6-4路邊的帳篷138
圖6-5帳篷內的簡陋生活138
圖6-6磚廠勞動142
圖7-1陡峭的坡地148
圖7-2木鋤150
圖7-3套在木鋤上的鐵皮尖150
圖7-4半人力、半機械的犁地151
圖7-5蒸酒155
圖7-6達拉登春鞦季牧場160
圖7-7新科牧場上的牛群(左)和牧屋陳設(右)162
圖7-8熬煮核桃油174
圖7-9背柴火175
圖7-10屋子中的火塘176
圖7-11搭建房屋179
圖7-12水磨結構與實物底部181
圖7-13木杵與木臼183
圖7-14騾馬馱運184
圖7-15織“怒毯”186
圖7-16編製竹篾器187
圖7-17房屋旁堆滿的酒瓶190
圖9-1迪麻洛徒步路綫230
錶1捧當鄉4個行政村以及外來戶等的人口分布6
錶2迪麻洛村的人口分布與民族構成7
錶2-1上帕市場外貨和國貨比重65
錶4-12010年縣級機關財當老鄉(職工、親友)為財當村修車路
愛心捐款名單92
錶4-2迪麻洛村2013年小賣部數量統計102
錶4-3迪麻洛村的外來酒種類、價格與産地110
錶4-4迪麻洛村2013年擁有的機動車輛種類與數量114
錶5-1迪麻洛村村民目前采集的野生資源種類、價格與成本119
錶6-1色窪隆巴客棧建造工資支付一(施工工人工資花名冊)141
錶6-2色窪隆巴客棧建造工資支付二(施工馬幫費用花名冊)141
錶7-1根據重要性排序的各項生計活動的平均得分145
錶8-1迪麻洛村2012年各小組小春農作物播種麵積分解196
錶8-2貢山縣農村低保傢庭情況入戶調查錶202
錶8-32013年迪麻洛村領取國傢低保的戶數與人數203
錶8-42013年迪麻洛村農作物遭受野生動物損害補償情況207
錶8-5村民阿洛普通就診費用與報銷比例209
錶8-6捧當鄉2012年度閤作醫療住院人員補償名單(部分)210
前言/序言
20世紀80年代,喬治·E.馬爾庫斯和米開爾·M.J.費徹爾在其閤著的《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美]喬治·E.馬爾庫斯、米開爾·M.J.費徹爾:《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王銘銘、藍達居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一書中提到兩種實驗民族誌的趨勢,其中一種被稱作“政治經濟民族誌”,旨在對那些指責解釋人類學隻關心文化的主體性而不關心權力、經濟學和曆史的背景的觀點做齣迴應。政治經濟民族誌結閤解釋人類學的文化意義研究,描述“民族誌對象如何與更廣闊的曆史政治經濟過程相聯係”。政治經濟民族誌的發展直接來源於20世紀70年代在人類學領域齣現的政治經濟學派的各種研究實踐。該派學者從世界體係和“欠發達”發展理論那裏汲取靈感,注意力主要集中於跨地區的政治經濟體係上。其具體實踐和做法為:“結閤傳統人類學在特定社區或小地方的田野調查,研究資本主義的滲透對當地造成的影響。”政治經濟學派以及政治經濟民族誌的齣現,有著其深刻的現實根源。資本主義的世界體係最早在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的歐洲齣現,經過幾百年的擴張和發展,時至今日,其影響已經遍布全球,且滲透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即使一些在曆史上長期處於閉塞狀態的偏遠地區也被捲入其中。本書的研究對象迪麻洛即是其中之一。迪麻洛既是一條完整的峽榖且身處滇西北的碧羅雪山之中,也是一個行政村且隸屬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捧當鄉。曆史上,迪麻洛所在的怒江地區由於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遠離當時政府的直接控製和經濟中心區的影響,長期處於閉塞、落後的局麵。據《怒俅邊隘詳情》《菖蒲桶誌》等資料的記載和描述,至清末和民國初期,該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仍然普遍從事采集、狩獵和刀耕火種農業來維持生計,而且和外界社會少有經濟方麵的往來與聯係,整體生存水平十分低下。然而,今天的怒江地區社會經濟麵貌已經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高山峽榖中的各個村寨裏,隨處可見全球化帶來的各種同質化現象,當地的少數民族群眾大量購買和消費著外界輸入的現代商品,通過各種方式參與進現代市場的分工和交換體係當中,等等。總之,該地區已經和整個世界經濟連為一體,當地民眾在生存上對外界社會經濟係統也已經有瞭很深的依賴。筆者的問題是:像迪麻洛這樣的偏遠地區是如何打破傳統的封閉局麵並改變自身的經濟結構,從而和更廣闊的現代世界體係發生聯係的?在這一過程中,當地民眾的生存命運發生瞭什麼樣的變化,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藉助對這一具體社區的調查和研究,筆者也對現代世界體係理論本身的解釋力和局限性做瞭力所能及的探討。
內生與外依:迪麻洛峽榖的現代世界脈動 迪麻洛峽榖,一個曾經被群山環抱,時光緩慢流淌的秘境。它的名字,在地理的疆域圖上或許微不足道,但在曆史的長河中,它承載著獨特的生存智慧與文化密碼。這本書,並非僅僅是一份關於地理風貌的描繪,也不是一份孤立的民族誌考察。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索,追溯迪麻洛峽榖如何在世界體係的風雲變幻中,既頑強地保持著自身的獨特印記,又不可避免地被捲入全球化的洪流,經曆著深刻的內生與外依的復雜互動。 我們將目光投嚮迪麻洛峽榖那片古老而充滿生機的土地,探究其數代人賴以生存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以及信仰體係。這裏的社區,是如何在自然資源的饋贈與挑戰中,發展齣獨特的耕作技術、資源管理方式和社群互助網絡?他們的社會組織,是怎樣在血緣、地緣和信仰的紐帶下,形成穩定而富有韌性的秩序?他們的精神世界,又是如何通過口頭傳說、儀式習俗和宇宙觀,為個體與群體提供意義和歸屬感?這些“內生”的要素,構成瞭迪麻洛峽榖的根基,是其抵禦外部侵蝕的精神屏障,也是其應對變化的首要資源。 然而,沒有任何一個地域能夠真正地與世界隔離。當現代世界體係的觸角,藉由貿易、交通、殖民、科技以及觀念的傳播,一點點地延伸至迪麻洛峽榖的邊緣,甚至深入其腹地時,一種更為復雜的關係便開始上演。這種“外依”並非單嚮的徵服或同化,而是一個充滿張力與協商的過程。 我們將審視,外部世界的到來,是如何挑戰、改變乃至於重塑迪麻洛峽榖原有的生活方式。例如,新興的商品經濟,是如何誘惑著峽榖居民改變傳統的自給自足模式,轉而追求市場價值?國傢行政力量的介入,又是如何改變瞭土地所有權、資源分配以及社會治理的格局?新的教育體係和醫療衛生,在帶來進步的同時,又對傳統的知識傳承和健康觀念産生瞭怎樣的衝擊?宗教的傳播,資本的湧入,旅遊業的興起,乃至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環境壓力,都以不同的方式,滲透進迪麻洛峽榖的日常生活。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深入剖析這種“內生”與“外依”的交織如何塑造瞭迪麻洛峽榖的動態變遷。並非簡單地將外部影響視為一種“入侵”,而是強調峽榖居民的主體性與能動性。他們並非被動地接受,而是在權衡利弊、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積極地進行選擇、創新與抵抗。迪麻洛峽榖的居民,是如何在其原有的文化框架內,吸收、轉化、甚至創造性地改造外部引入的元素,以滿足自身的需求,維護社區的認同?他們是如何在其固有的社會網絡中,組織起來應對外部帶來的挑戰,爭取自身利益?在這種互動中,迪麻洛峽榖的“內生”要素,是如何在新的語境下被重新定義、被賦予新的意義? 我們將關注那些具體的例子:曾經隻在傢族內部流傳的技藝,是如何在旅遊業的推動下,成為能夠帶來經濟收入的商品,而同時又可能麵臨商品化帶來的文化失落?傳統的互助模式,又是如何在麵對外部勞動力市場和現金經濟時,發生怎樣的變異與調整?古老的祭祀儀式,是如何在現代宗教的衝擊下,被賦予新的解讀,或者與新的生活節奏相融閤?迪麻洛峽榖的年輕一代,在接受瞭外部世界的教育後,他們又如何看待自己的傢鄉、自己的文化,並試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新的定位?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迪麻洛峽榖的“外依”過程,並非一個孤立的案例。通過與世界體係的連接,迪麻洛峽榖的命運,與更廣闊的區域、國傢乃至全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趨勢緊密相連。例如,全球大宗商品的波動,可能會直接影響峽榖居民的生計;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也可能通過各種渠道,間接影響當地的政策走嚮。這種“內生”與“外依”的張力,在迪麻洛峽榖中得到瞭集中而生動的展現,為我們理解全球化進程中,邊緣地區與中心地區之間復雜而動態的關係,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觀察窗口。 這本書旨在呈現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迪麻洛峽榖。它既是一個承載著豐富曆史與獨特文化的地理空間,也是一個活躍的社會行動者,在現代世界體係的框架內,不斷地進行著自我調適、自我塑造。我們將剝離那些刻闆的想象,呈現一個真實、鮮活、充滿生命力的迪麻洛峽榖,揭示其在“內生”與“外依”的辯證運動中,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與深刻的時代印記。它不是一個關於“過去”的故事,也不是一個關於“被動接受”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當下”與“未來”,關於“適應”與“創造”的故事。通過迪麻洛峽榖的視角,我們得以窺見,在全球化浪潮之下,無數個“地方”是如何在與“世界”的深度互動中,書寫屬於自己的獨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