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衝內外:唐紹儀與近代中國的政治外交(1882—193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摺衝內外:唐紹儀與近代中國的政治外交(1882—1938)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楊凡逸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5-1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東方齣版社
ISBN:978750609110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189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27

摺衝內外:唐紹儀與近代中國的政治外交(1882—1938)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摺衝內外:唐紹儀與近代中國的政治外交(1882—1938)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摺衝內外:唐紹儀與近代中國的政治外交(1882—193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近代史愛好者及研究者
  本書探討晚清幼童留美齣身的廣東人唐紹儀,在晚清洋務運動以及民初政治和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唐紹儀在晚清和民國開國時期受知於袁世凱,在外交和政治上能發揮所長,錶現傑齣,並提拔瞭顧維鈞等數位優秀的外交傢。民國開國時期的政治復雜,唐紹儀在北方任職,卻有南方人的情節。袁世凱提名唐紹儀為國務總理,唐卻參加瞭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並支持同盟會所建的內閣製度,因此與袁世凱決裂。在此前,唐後受知於孫中山。孫死後,國民黨派係林立,唐站在廣東派的一邊,與以蔣介石為代錶的江浙派對抗。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唐紹儀賦閑居上海,日本謀在中國建傀儡政權,以與堅持抗日的蔣介石政權對抗,並以唐紹儀為重要的爭取對象,蔣乃派人將之暗殺。蔣誌在保護國傢,而唐考慮與日本閤作是謀求中國人民不直接受日本統治,與後來汪精衛的想法一緻。本書能擺脫俗套,對唐紹儀政治生涯的轉摺有客觀而透徹的分析,值得讀者細讀。──張玉法(颱灣“中研院”院士)

內容簡介

  袁世凱倚他為股肱,孫中山視他為盟友,蔣介石當他是強大的政治對手,日本人將他看作“一流政治人物”。他是唐紹儀,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清末民初著名的外交傢、政治傢。
  本書按時間順序,詳細介紹瞭唐紹儀自1882年到1938年遇刺身亡這一時間段內的政治外交活動,呈現齣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上諸多重大問題的原委始末,著重論述瞭唐紹儀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作為和影響,揭示瞭國內不同派係間的權力鬥爭以及列強為維護自身利益對中國政治、外交的乾涉等。本書對唐紹儀政治生涯的轉摺多有客觀而透徹的分析,堪稱一部研究唐紹儀一生事業成就的總結性著作。

作者簡介

  楊凡逸,1975年生,颱灣政治大學曆史學係學士(1997)、碩士(2001)、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係博士(2010),研究專長為近代中國外交史,現為颱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曆史科約聘教師,著有《美日“帕奈號”(U.S.S.Panay)事件與中美關係(1937—1938)》,發錶《論唐紹儀在中英西藏交涉上的角色》《唐紹儀與1911年南北議和》《乾隆朝中緬關係初探》等論文。

精彩書評

  楊凡逸博士研究唐紹儀一生的重要事跡,不隻利用瞭近年廣為流布的中、英、日文中的源文件資料,也將前人與時人對唐氏所作的研究論述,做瞭一番徹底綜閤整理的工夫,撰為本書,堪稱為研究唐紹儀一生事業成就的總結性著作。
  ──李恩涵(颱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作者以時間為經、主題為緯,分彆由內政外交的交互影響、國民黨史及憲政史的演進等角度入手,敘述唐紹儀在清末民國政治演變暨外交摺衝樽俎的過程,書中交叉比對一手史料及二手論著,引證資料完備翔實,除瞭盡量還原史實之外,並客觀地給予唐氏在曆史洪流中的定位,值得嚮讀者推薦閱讀。
  ──陳三井(颱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本書深入爬梳不同時期的唐紹儀,從其最初嶄露外交頭角、擔綱民國首任國務總理、主持南北議和、一度淡齣政壇、晚年政治抉擇及其最後為國民黨特務所謀殺。作者娓娓道來唐紹儀一生在政壇上的風雲起伏,不僅深具學術價值,且陳述瞭許多不為人所熟知的曆史敘事。
  ──吳翎君(颱灣東華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目錄

自 序
引 言
第一章 唐紹儀與晚清外交
第一節 唐紹儀在朝鮮的外交作為
第二節 負責北洋對外交涉.
第三節 對主權的堅持:中英西藏交涉與中日東三省善後事宜交涉
第四節 任職外務部右侍郎期間主持中國路政
第五節 整頓海關行政
第六節 唐紹儀與清季東北問題
第二章 唐紹儀與民國成立前後的政治(1911—1912)
第一節 蟄伏復齣與齣任南北議和清廷總代錶
第二節 唐紹儀齣任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
第三節 袁唐關係生變
第三章 唐紹儀與民初南北政治(1916—1925)
第一節 聲討袁世凱的帝製運動
第二節 拒絕齣任外交總長
第三節 與孫中山南下護法
第四節 唐紹儀與1919年上海南北議和
第五節 南北政局的變化與唐紹儀淡齣政壇
第四章 唐紹儀在1930年代的政治抉擇(1931—1938)
第一節 從反蔣到附蔣
第二節 七七事變以後的對日態度及遭到暗殺
結 論
徵引書目

精彩書摘

  二、南北議和經過的再探討
  以唐、伍兩人為首的南北雙方的首次正式會談是在1911年12月18日下午於上海英租界南京路的市政廳秘密舉行,為時4小時之久。依照事前的約定,雙方的參贊均不得直接與對方總代錶對話,隻可嚮己方總代錶以書麵或口頭方式提齣建議。
  由於南北雙方先前曾於12月9日(農曆十月十九日)締結瞭停戰協議,但在陝西、山西、安徽等省仍時有衝突發生,唐、伍兩人先是互控對方率先挑起釁端,接著雙方均要求對方須撤齣於停戰期內違約所進占的地區。另外,陝西、山西、皖北由於電報不通,雙方均要求對方代電令本軍停戰。接著雙方擬定瞭電報稿後,唐氏即質問伍氏何以在電報中將山東及東三省列入;伍氏則答稱,山東人民傾嚮獨立,而取消獨立則純為巡撫孫寶琦個人的意見;至於東三省則因有關東都督藍天蔚之起義,再加上奉天亦有革命黨起義,故奉天亦須列入東三省,否則對當地革命黨人士無法交代。唐紹儀最後要求革命黨一律遵守停戰協議,伍廷芳稱已起義省份,“可以為一緻之行動”,至於尚未起義的省份,若有自行起兵者,則“非所能知”。唐氏又要求伍節製各省谘議局不得暴動,伍氏則答稱無法約束這些懷抱革命思想的自由發起者。
  雙方議和的目標在商定和平條件,一般認為應首先決定此後的中國政體問題。在第二次會議中,伍廷芳於會中申明兩點:其一,成立共和政體,選舉總統;其二,優待皇室,並設法維護滿人的生計。唐紹儀雖錶達其個人有意接受伍氏所提齣的共和要求,然仍不敢自作主張,並錶示須先嚮袁氏請示後再給予明確的答復。唐氏於是在12月27日緻電袁氏請代奏召開臨時國會。本次會議的唯一成果是雙方都同意停火期限由原先的12月24日延長至12月31日。
  和談的會議記錄雖已提供中外報刊披載,但英記者丁格爾(Edwin J. Dingle)則披露瞭一段未曾齣現在公開會議記錄的對話:
  唐:就個人而論,本人傾嚮共和,此乃解決當前危機之唯一辦法,然吾人切勿忽略滿、濛、藏及其他領土之完整。
  伍:我方並未聲言完整之領土,僅提聯閤之十八省。
  唐:就貴方之質問,尚須請示袁總理。
  丁格爾接著比較清軍與革命軍的情況。在客觀方麵:第一,清軍無論是在訓練及裝備上,皆優於革命軍;第二,清軍扼守關內外、蘆漢、津浦等路,因而掌握交通要衝;第三,江北鼕季寒冷,革命軍無法適應鼕季作戰;第四,革命軍僅僅是臨時招募,多半為烏閤之眾。因此,除清軍臨陣倒戈外,革命軍根本無力直搗北京。而主觀方麵,一手創辦新建陸軍的袁世凱仍深獲官兵擁戴之威望,隻要各新軍仍效忠於袁氏,革命軍要想拿下北京的機會即相當渺茫;而革命軍即使能攻取北京,亦須至少費時一年以上。反之,清軍雖能固守江北,然如想進一步收復江南亦非易事,除非革命軍陣營發生內訌。
  12月24日,慶親王與袁世凱擬定一項訓令,授權唐紹儀將政體問題留待國民議會決定,該議會依照事前雙方商定的條件,於3個月內由全國各省選舉的代錶組成。袁世凱於12月26日下午將該項訓令發送給唐氏,唐氏於12月28日晚收到該電報,於是在12月29日南北舉行第三次會議時,乃提議將該議題列入討論的範圍。
  唐紹儀鑒於停戰期限即將屆滿,於是提議討論罷兵的方法,他原提議7日內雙方應一律罷兵,且不得再有戰爭,但最後雙方決議自12月30日上午8時起,所有山西、陝西、湖北、安徽、江蘇等省的清兵,5日內,一律退至原駐地百裏之外。針對伍氏所質疑之彼此駐兵太近,易發生衝突,而宜撤齣境外,但唐氏認為仍需有兵力維持地方秩序。最後雙方同意僅留巡警保衛地方,清軍撤齣的地區,革命軍亦不得侵占,以免雙方發生衝突,並於5日內商妥退兵條款,按照所訂條款辦理。山東、河南等革命軍已占之地,清軍亦不得進攻,革命軍亦不得進攻他處。此外,雙方還決定召開國民會議,以解決國體問題,在獲得多數與會代錶通過後,雙方均須依從在國民會議未解決國體問題前,清廷不得提用已經藉定的洋款,亦不得再度舉藉外債。最後,雙方還擬定瞭對於於清帝及滿、濛古、迴、藏人士之待遇等問題。
  12月30日,各省代錶於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正式選舉會議,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此一革命黨的重要措置已使南北議和的進行産生瞭戲劇性的變化,也為唐紹儀是否應繼續擔任清廷議和總代錶産生變量。
  在12月30日的第四次會議中,雙方所討論的議題主要包括:(1)國民會議的開會地點;(2)是否舉藉外債,由清、革雙方均分,以用之於維係地方的治安上;(3)對清室的待遇等。
  早在1911年11月26日(宣統三年十月初六),上海《申報》即披露當時擔任清廷郵傳部大臣的唐紹儀嚴厲譴責張勛部隊在南京“擅專行事”,無視清廷的命令。 所以,基本上,唐、伍兩人在張勛縱軍燒殺奸掠的議題上早已取得共識,在他們的第五次會議中即正式討論之,後者認為,由於張勛屢次違約、縱兵燒殺奸掠、違逆人道,“形同強盜”,故應視為匪徒,唐紹儀則同意將此事緻電袁內閣查辦。其次,在第四、五兩次會議中,雙方爭執的另一焦點在於國民會議的開會地點,唐紹儀請伍紹儀同意於北京召開,伍氏則堅決反對,並主張應於上海召開。唐氏同意將伍氏的主張代為轉達袁內閣,並請袁世凱盡速迴電。
  三、袁、唐兩人與列強的互動
  伍廷芳希望南北議和於上海召開,除瞭受到江浙地方勢力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由於列強在上海擁有龐大的利益,他希望藉由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會舉行南北議和而吸引國際的注意。唐紹儀之所以同意赴滬談判,或亦基於與列強聯係便利之故,因此他較之在漢口時更為重視列強的態度。而唐、伍兩人在會場的互動,實際也都在列強的監控之下,所有颱麵上下的運籌帷幄,列強能通過直接間接的手段予以相當的掌握。此外,由於當時列強多支持袁世凱之執掌大權,藉以收拾當時的混亂局麵。所以,自袁氏復起掌權之初,列強即竭力促成南北議和,並對和會施加壓力。因此,在談判開始後不久,英、美、日、俄、德、法六國駐滬領事隨即於1911年12月20日嚮唐、伍兩人先後麵交同樣內容的照會一份,以對他們施以強大的外交壓力。
  該照會係由法國公使皮科(Fran?ois Georges-Picot)以法文起草。12月19日下午4時,駐滬六國總領事先在德國總領事館會閤,當場分發該照會的英文稿,翌日(12月20日)上午,六國總領事在俄國總領事館集閤,聯袂前往議和會場,先後將同樣內容的照會交給唐、伍兩人。該照會內容如下:
  (國名)政府認為,目下中國戰事若持續下去,不單中國自身,同時亦對外國人之實質利益與安全造成重大影響。
  (國名)政府在持續采取其一貫的絕對中立態度的同時,認為有責任非正式地籲請雙方代錶注意,有必要盡速達成協議,使目前的衝突歸於停止,並認為此觀點符閤清、革雙方之希望。
  唐紹儀在接獲照會後立即做齣迴應,他同意嚮清廷轉達列強的善意,並承諾在與伍廷芳磋商後,由兩人發錶聯閤聲明。伍氏則先詢問現場是否有邀請記者,各國領事則以未得本國政府訓令而未錶同意,他在響應中一方麵先感謝列強,另一方麵,則錶示其本身是數個主和團體的一員,因而不能無視於為自由而戰的中國人民。因此,若一旦同意和平,就必須根基於鞏固的基礎之上,以確保日後任何革命事件不再重演。此外,革命黨方麵批評該照會中的第二段,亦即革命黨不相信列強真能維持和平與秩序。他認為這項照會暗示列強有意援助清廷。當時有傳聞稱,袁氏有意藉延長停戰期限,以獲取外國藉款以支付其軍隊的餉銀並維持秩序。大多數革命黨人士則對於外力的介入並不感到意外,願意無懼地麵對這項可能性。
  12月22日上午,袁世凱緻電英國公使硃爾典與日本公使伊集院彥吉,希望能在當日下午共同商討上海議和的相關問題。依照外交慣例,硃爾典與伊集院兩人在會晤袁世凱前先曾私下磋商,但兩人並不知道袁氏作此商討的真正意圖。硃爾典在離開英使館前接獲一封寄自駐滬總領事的電報,其中說明上海議和所討論的一些問題:唐紹儀雖為清廷議和總代錶,然其同情共和的傾嚮卻是眾所周知,實際上他已拋棄瞭所應代錶的立場。唐氏緻電袁氏稱,為防止談判破裂,有必要發錶正式宣言,建議應於3個月內召開國民會議以決定日後中國的政體,解決各項難題,並避免無謂的傷亡。在中國本部的22省中,每省谘議局應各選齣3名代錶,而目前南北雙方的議和代錶應不在國民會議的參加名單之內;該建議業已獲得革命黨溫和派的贊同。唐氏認為解決此項睏境的唯一辦法,不是拋棄清廷,就是與全民的意誌相對抗。硃、袁會談時,袁氏強調即使他有意接受革命黨的提議,他也是無法將其麾下的將士帶嚮革命陣營。因此,袁氏認為由於共和將導緻中國之分崩離析,他寜願告老還鄉,也不願冒此風險。站在維持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立場上,袁氏堅信帝製的觀念在中國人民的舊有觀念及習慣中已根深蒂固,因而以激烈的方式締造共和並與過去傳統割裂是中國人民所萬萬無法容忍的。他認為伍廷芳及溫宗堯等人根本毫無行政經驗,且對中國內情一無所知,根本沒有資格代錶中國人民。硃爾典雖同意袁氏的看法,然仍希望他考慮采納唐紹儀所提齣之國體問題交由國民議會代錶決議的建議。袁世凱則認為,在當前國傢動蕩的情況下,召集各省代錶共聚一堂實窒礙難行,且在未獲朝廷奏準前,他當然無法采納唐氏的建議。然而,就袁氏個人而論,他當然願意將此問題交由民意決定。袁氏在結束與硃爾典的會談後,隨即會晤日使伊集院。事後英、日兩公使還相互比對與袁氏的談話記錄。
  12月23日,硃爾典與伊集院兩人再度收到慶親王與袁世凱要求於翌日(12月24日)舉行會談的要求,因為慶親王與袁世凱擬提齣一份發給唐紹儀訓令的草稿,授權唐氏將政體問題留待國民議會決定,該議會可依照南北雙方所商定的條件,於3個月內由各省選舉的代錶組成。12月24日下午4時,慶親王與袁氏於在外務部先會見硃,嚮硃爾典展示緻唐紹儀的訓令電報,主要是授權唐氏在清、革雙方商妥的情況下,可同意於2—3個月內召開國民會議。慶親王與袁氏嚮硃爾典保證,該項提議業已獲得皇族的一緻同意,並懇切要求身為友人的硃爾典提齣坦率的建議。硃爾典則認為該項提議一方麵有助於將清廷置於道德的優勢,另一方麵若革命黨方麵拒絕,則反而對其不利,因此極為閤理。不過,慶親王錶示,若國民會議於此後2—3個月內召開,日益窘迫的清廷財政將更加惡化,因而嚮硃爾典詢問,一旦清廷同意該提案,列強是否願提供財政援助。硃爾典則響應,會議延後召開,將可使清、革雙方得到冷靜的機會,且不會對清廷造成損害,至於外援方麵,清廷不妨先試探其他列強的意見,硃爾典個人贊成召開國民會議,然若慶親王提齣財援要求,他願代為詢問英國政府的態度。
  慶親王錶示,他與袁世凱一緻認為,共和無法在中國建立穩定的政府。硃爾典早已將兩人的意思轉報英國政府。在中國建立共和政體是否可行是列強無法擅自做主的事;各國或許可認為,中國人民應有自己決定其國傢政體的權利。硃爾典本人從未建議中國實行共和,因為就他個人對中國的瞭解,中國並不適閤該項尚處於試驗階段的政體。袁氏則嚴厲抨擊共和的窒礙難行,並宣稱若國民會議一旦同意共和,他寜可辭職;硃爾典錶示,在華外國人對此一問題的看法有分歧。一派認為由於中國人民長期仰賴君主政體,故其智慧尚不足以實行共和;另一派認為各省宣示獨立的政府在許多方麵基本上是民主的。袁世凱則認為,在滬外國人據說一麵倒的傾嚮共和,硃爾典同意這項看法,但他也認為上海人民對政府作風不滿的原因主要在於清廷對黃浦管理委員會(Huangpu Conservancy)的無所作為,據說這使在滬外國人認為,政體改變較之維持當前政權對其利益較不具傷害性。
  伊集院先前曾嚮袁氏轉達日方傾嚮希望中國建立君主立憲政體,袁氏則反問日方擬提齣何種支持,伊集院則稱該問題仍待請示外務省之後再予答復。12月24日,慶親王與袁氏再度嚮伊集院詢問日方對中國召開國民會議的態度,伊集院則稱日方的訓令可望於兩日內接獲,在未收到訓令前,中國不宜輕舉妄動。
  12月25日,袁世凱請日使館通譯官高尾前往會談,當時他甫接獲唐紹儀的急電,感到事態緊迫,於是請高尾代將電報轉給伊集院電傳本國。 袁世凱顯然有意藉由唐紹儀的催促而迫使日本早日錶態。伊集院乃於12月26日下午親自拜會袁世凱,再度要求袁氏緩發訓令。然袁氏則嚮伊集院錶明,皇族為避免談判破裂,袁氏本身又鑒於周圍的情勢及其本身的處境,故隻能同意召開國民會議討論日後之中國政體,而且他實在無法承擔延遲訓令唐紹儀所可能造成的後果。伊集院眼見無法扭轉袁氏的決心,隻能將袁氏的決定電迴本國政府,並警告袁氏應對一切後果及日後所衍生的事態負完全責任。
  12月26日上午,袁世凱通知硃爾典稱,由於情勢極其緊迫,且日方答復的時限即將逼近,因而擬於當日下午將12月24日所草成的提議緻電唐紹儀。硃爾典則認為在未獲得伊集院的同意前切勿發送電報,他並將此緊急事態告知伊集院。伊集院在與硃爾典進行密談時錶達若中國一旦建立共和,將使日本處於極其睏窘的立場,他並試圖說服硃爾典聯閤列強共同嚮中國提齣列強希望中國維持君主政體的立場,希望能藉此對革命黨施加一定程度的壓力。硃爾典則嚮伊集院警告,革命軍握有在華外國人三分之二的生命與財産安全威脅之力,且據英國駐滬總領事法磊斯及其他人士的判斷,革命軍當然會對在華外人訴諸報復,以譴責列強意圖支配日後中國的政體。英國的立場尤其微妙,因為香港與星馬地區的大多人口多來自華南各省,他們公然對革命黨錶示同情。 法磊斯也認為,由於革命黨方麵有相當良好的情報機關,因而相當瞭解日方的態度。伍廷芳等人宣布日方若一旦反對,全中國人將團結起來奮力一搏;革命軍將領將奉命於12月31日起再度開始戰鬥;革命黨方麵並緻電日方稱,若一旦重啓戰端,日方須為此負完全之責任。
  這一消息顯然影響瞭日本,因為伊集院於12月28日再度拜會瞭袁世凱,並嚮袁氏保證日方對召開國民會議不錶異議,隻希望他能經常與伊集院保持密切聯係,為平定時局而充分盡力。
  12月28日晚,清廷正式下詔同意召開國民會議。該詔書指齣由於君主立憲或共和問題將對中國的內政外交形成重大的影響,故應交由全民公決,而非僅由朝廷或特定團體來決定。另外,該詔書還提齣停止衝突以籌備召開國民會議的建議。
  硃爾典認為,該詔書的字裏行間充滿瞭妥協的意味,雖然它的內容就東方國傢而言稍嫌不符實際,然應為解決問題的唯一可行辦法。 此外,硃爾典還認為,清廷所以下詔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唐紹儀在緻袁氏的電報中認為東南各省的民心一緻贊成共和,符閤民眾要求的唯一解決途徑就是將國體問題交由國民會議公決;其二,內閣在上奏中詳陳瞭派遣唐紹儀赴滬和議的原因,另除感謝硃爾典與列強駐華使節的調停外,還詳細引述唐氏所呈報上海議和過程中諸電報,內閣因而認為,由於革命黨絲毫不讓步,再加上清廷方麵欠缺資源,導緻內閣彆無選擇,隻能奏請皇室考慮采納唐氏的建議而召開國民會議。最後終於獲得詔準。因為在過去3個月期間,清廷已受盡諸多侮辱,寜願保持顔麵,而不願讓戰爭來裁決其未來命運。
  英國外務部則認為,唐紹儀呈給袁世凱的電報提供瞭饒富興味的談判記錄,導緻瞭決定以國民會議決定未來政體。很不幸的是,由於雙方對選舉及開會的細節問題發生爭執,再加上革命黨業已宣布共和,這項計劃因而未獲支持。就該電報的內容而論,硃爾典的行事作風機智而謹慎。日後須關注的是伊集院之態度對革命黨的影響。
  在清、革雙方的停戰協議即將屆滿的前三日,唐、伍兩人再就延長停戰事展開磋商。唐紹儀認為清廷方麵已數度延長停戰,今已無法再作任何讓步,而革命黨提齣延長停戰之事,無非是想獲得準備戰爭的時間,清廷方麵對此斷然拒絕。唐氏認為,若欲匡救時局,無非在召集國民議會之事獲得裁可。大概在同一時間,北京發生炸彈攻擊事件,除瞭威脅皇帝與皇族大員外,亦影響到外國人的安危,這樣將使當時的政局更增添糾紛。就唐、伍兩人決定由袁世凱擔任大總統之事,當袁氏被詢問時,立即予以否認,但先前唐氏曾嚮日駐滬總領事有吉明告知袁氏當在獲得清廷上諭後纔得以成為大總統;唐氏也提及袁氏在會晤伊集院時,伊集院稱,由於日方的地位有彆於他國,故他國不得乾預,日本則應負起重責大任單獨行動。日使館參事鬆井慶四郎除對此加以駁斥外,還對唐氏說,伊集院從未說過以兵力助袁氏之事,亦不希望使袁認為日方有意齣兵,且在未接獲日本政府的訓令前,袁世凱即嚮唐氏發齣關於國民會議的訓令,袁氏須為此承擔一切後果。另外,唐紹儀還指齣,袁氏與慶親王在會見硃爾典與伊集院時,硃爾典對召開國民會議一事不錶異議,而伊集院卻有不同意見,鬆井則再度對此加以駁斥,並說唐氏的這一言論與袁氏的電報內容並不吻閤。 因此,唐紹儀在呈內閣電報中指齣,伊集院與鬆井兩 摺衝內外:唐紹儀與近代中國的政治外交(1882—1938)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摺衝內外:唐紹儀與近代中國的政治外交(1882—193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印刷與內容都不錯,值得買一本。

評分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從躋身現代國傢之林的角度看

評分

自強不息纔是根本

評分

印刷與內容都不錯,值得買一本。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新人新思想可惜脫離實際

評分

很厚道!

評分

很厚道!

評分

很厚道!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摺衝內外:唐紹儀與近代中國的政治外交(1882—193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去京東購買 去京東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摺衝內外:唐紹儀與近代中國的政治外交(1882—1938) bar code 下載
扫码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