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德作品系列:理想

安.兰德作品系列:理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安.兰德 著,郑齐 张林 译
图书标签:
  • 兰德
  • 哲学
  • 小说
  • 自由主义
  • 个人主义
  • 理性主义
  • 政治小说
  • 美国文学
  • 经典文学
  • 理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167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901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重现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面对理想,谁能坚持?谁会背弃?

★尘封八十年手稿首次面世

★安.兰德:美国精神的定义者

★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

★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高级建筑师兰克.劳埃德.赖特

★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花花公子》创办人休.海夫纳

★埃克森美孚CEO雷克斯.蒂尔纳森、吉列公司CEO詹姆斯.基尔茨

……

★无数世界出类拨萃人物的精神偶像

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传记随之热销全美。然而,在全球经济危机阴影的笼罩下,美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并非奥巴马传记,而是安.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美国人相信,能救美国的不是奥巴马,而是安.兰德。

2010年,美国行为艺术家尼克.纽克曼驾驶汽车,跨越美国30个州,行驶1.2万英里,用GPS在“谷歌地球”上留下“请阅读安.兰德(Read Ayn Rand)”的句子,据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写下的极大文字。


内容简介

一九三四年,安.兰德完成了小说《理想》,然而,由于认为故事的主旨更适合用戏剧来表达,于是在将其改编为剧本后,她便将小说原稿束之高阁。八十年来,安.兰德的《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一个人》这寥寥几部小说为她在全世界赢得了数以亿计的读者,她的《理想》《一月十六夜》《三思》这仅有的三部剧作也在百老汇舞台上长盛不衰。然而,粉丝们一直追问的一个问题是,安.兰德真的没有其他文学作品了吗?

于是,在八十年后的今天,安.兰德遗产的继承人,终于从安.兰德档案馆尘封的故纸堆中,将《理想》这部安.兰德早期思想的精华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理想》中,据信犯下谋杀罪的女影星凯伊.贡达先后投奔六名影迷,他们都曾热情洋溢地致信贡达,宣称她是自己的人生理想。

然而,幻想逃离现实的丈夫屈从于妻子,将贡达逐之门外;因贫穷而即将失去房子的农夫为了赏金,将贡达出卖给警察;一朝得志的画家拒绝相信理想真的会走进自己的生活;受到同行排挤的教士为了挽回教众,逼迫贡达去上帝面前忏悔罪行;落魄的富豪贪图美色;只有无路可走的男孩愿意为贡达献出生命……


作者简介

安.兰德(1905—1982),俄裔美国作家、哲学家。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美国,以其小说和哲学闻名于世。小说《源泉》(The Fountainhead)194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至今仍以每年超过10万册的数量再版。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出版,成为美国历史上仅次于《圣经》的超级畅销书,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极大的10本书之一,全球累计销售近亿册。

安.兰德推崇理性,认为人的极高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极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她的客观主义哲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风靡美国,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本人也成为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

安.兰德一生著述百余种,根据她的生平拍摄的纪录片和故事片曾获奥斯卡奖。1982年安.兰德去世,此后美国创立了许多兰德书友会和专门研究安.兰德思想的机构。


精彩书评

“我刚认识安.兰德的时候,是一个亚当.斯密式的自由企业家,满脑子理论体系和市场效率。经过与兰德长时间的讨论和多次直到深夜的争论,她使我明白,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不仅是有效和可行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

——第13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兰德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她既有精妙的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又有十分精彩而优美的文笔。

——纽约时报书评

兰德是一位大气的作家,才思敏锐,聪慧过人,其作品闪烁着无限的智慧,读来令人痛快酣畅……这是惟一一部由美国妇女创作的并能让人常记心田的智慧之作。

——时代杂志

安.兰德注定要成为青史留名的杰出小说家以及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

——《纽约每日镜报》

安.兰德堪称公共知识分子的女性标本。不了解安.兰德,就很难理解美国精神。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我在12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接触到兰德的哲学,虽然比较晚,但这简直是我人生中一次美妙的发现,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她的哲学帮我认清了我的个人价值和目标,让我明确了应遵循的商业道德,尤其是客观主义认识论对我的智能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启发。”

——自适应人工智能公司创始人沃斯

“难以计数的为自由而战者从安.兰德的作品中得到了鼓舞。她用自己无可比拟的能力描写了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以及个人创造力背后的浪漫故事,同时鼓舞读者去保护自由思想与自由市场。”

——基普.梅洛,正义研究所所长


目录

理想:小说/1

序言/3

关于《理想》手稿的一点说明/15

第一章 凯伊.贡达/19

第二章 乔治.S.佩金斯/46

第三章 耶利米.斯里尼/78

第四章 德怀特.朗格力/97

第五章 克劳德.伊格那提亚斯.希克斯/110

第六章 迪特里西.冯.伊斯哈齐/125

第七章 强尼.道斯/148

理想:剧本/173

序言/175

人物一览表(以及时间地点)/183

序幕/187

第一幕/216

第二幕/283


精彩书摘

“你回来晚了。”佩金斯夫人说。

佩金斯夫人身穿一条绉纱连衣裙,胸前别着一枚巨大的人造钻石别针,不过别针总是敞开着,露出里面原本是粉色的衬裙。她穿着深灰色的瘦腿长袜,脚上是一双棕色的便鞋。她的脸像鸟的脸,一只暴晒在太阳底下,正在慢慢干瘪的鸟。她的指甲剪得特别短。

“噢,宝贝儿,”乔治.S.佩金斯兴高采烈地说,“我这次晚回家可是有很不错的理由。”

“我完全相信,”佩金斯夫人说,“但是听我说,乔治.佩金斯,你得管管朱尼尔了。你儿子的算术又没及格。我一直都说,如果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你觉得这孩子将来会有出息——”

“啊,亲爱的,我们就放过那小子一次吧——来庆祝一下。”

“庆祝什么?”

“你觉得当水仙花罐头公司副经理的夫人怎么样?”

“那当然不错,”佩金斯夫人说,“不过我可没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平步青云。”

“好吧,宝贝儿,你现在就是了。从今天开始。”

“哦,”佩金斯夫人说,“妈妈!你过来!”

佩金斯先生的岳母史莱夫人身穿一条宽松的丝绸连衣裙,白色的裙面上印着蓝色的雏菊和蜂鸟。她胸前挂着一串小粒的人造珍珠项链,已经开始泛灰的浓密金发上覆着一张发网。

“妈妈,”佩金斯夫人说,“乔治升职了。”

“哦,”史莱夫人说,“真是难得啊。”

“不不,你没理解,”乔治.S.佩金斯说,无助地眨着眼睛,“我现在是副经理——”他观察着她们的表情,发现毫无反应,又心虚地补充道,“——水仙花罐头公司的副经理。”

“哦?”史莱夫人问道。

“罗茜,”他温柔地说道,看向他的妻子,“我等了二十年了。”

“孩子,”史莱夫人说,“这没什么可炫耀的。”

“哦,但是我做到了……很长很长时间了,二十年了。你们都有点累了。但是现在……罗茜,现在我们可以轻松下来了……轻松……放下……”他的声音突然变得急切而年轻,“明白吗,放下这一切……”他又停了下来,然后抱歉地补充说,“我是说,可以轻松下来了。”

“你在说什么啊?”佩金斯夫人问道。

“宝贝儿,我有个……计划……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计划了很久了,每天夜里我都在想,你知道吗……计划着……”

“真的?都不跟我商量商量?”

“噢,我……我只是自己瞎想罢了……你可能以为我以前……不快乐,但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只有你知道是什么情况:你整天都在工作,工作,一切都进展得不错,可是突然之间,毫无来由的,你就觉得一分钟都忍不下去了。不过很快这种情绪就过去了。它总是会过去的。”

“我声明,”佩金斯夫人说,“我从没听你说过类似的事情。”

“哦,我只是想……”

“现在,什么都别想了,”史莱夫人说,“不然烤肉就全糊了。”

晚餐时,女佣端上烤羔羊腿配薄荷酱汁,乔治.S.佩金斯说:

“宝贝儿,我想的是……”

“首先,”佩金斯夫人说,“我们得买个新冰箱。旧冰箱现在只能当摆设用。如今已经没有人用冰柜了。塔克夫人……科拉.梅,你不能一次抹一整片黄油!你吃东西时就不能像个淑女吗?塔克夫人买了个新冰箱,简直太方便了。里面还有灯,什么都有。”

“我们的才用了两年。”乔治.S.佩金斯说,“要我看它还相当不错。”

史莱夫人说:“那是因为你太会过日子了,可你唯一节省的地方是你的家和你的家人。”

“我是在想,”乔治.S.佩金斯说,“你知道吗,甜心儿,精打细算的话,我们也许可以去度个假……一两年之内……去欧洲,比如瑞士或者意大利。那里有连绵不绝的山脉。”

“然后呢?”

“然后,还有湖。还有终年积雪的山峰。还有美丽的日落。”

“我们去那儿做什么呢?”

“嗯……嗯……就是休息,我猜。然后四处看看,差不多就是那样。你知道的,看看天鹅,看看帆船。只有我们两个人。”

“啊哈,”史莱夫人说,“只有你们两个人。”

“没错,”佩金斯夫人说,“乔治.佩金斯,你就是天天想着怎么浪费钱。我呢,天天省吃俭用,当牛做马,想着怎么能省下哪怕是一分钱。天鹅吗?好啊!但是在你去瞧那些天鹅之前,我们必须得买个新冰箱,我就说这么多。”

“没错,”史莱夫人说,“我们还得买一个蛋黄酱搅拌器,还有洗衣机。而且,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买辆新车了。”

“哎,”乔治.S.佩金斯说,“你们没理解。我不想买我们需要的东西。”

“什么?”佩金斯夫人问,她张大了嘴。

“拜托,罗茜,听着。你们必须理解……我想要的是我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乔治.佩金斯!你喝多了吧?”

“罗茜,如果我们又要这么再来一遍——买东西——付账单——车子、房子,还有牙医的账单——一切的一切——全都再来一遍——却不做其他的事情——永远不做——那我们就错过了最后一次机会——”

“你怎么了?你怎么突然变成了这样?”

“罗茜,不是因为我以前不快乐,也不是因为我不喜欢我的生活。我很喜欢它。只是……哦,就像我那件旧睡衣,罗茜。我很高兴能有那件睡衣,又漂亮又暖和又舒服,我还挺喜欢的,我也挺喜欢其他的一些东西。就是这样,就到此为止。可是不应该到此为止,在这之外还应该有别的。”

“哦,‘我还挺喜欢的’!那是我为了你的生日特意买的上好的睡衣!这就是我得到的感谢!好吧,如果你不喜欢,就去换一件啊!”

“噢,罗茜,不是这么回事!那是一件很棒的睡衣。只是你知道吗,人不能为了睡衣而活,也不能为了其他类似的物件而活。这些物件都是好东西,罗茜,只是在这之外还应该有别的。”

“什么?”

“我不知道。就是这样。人应该知道。”

“他疯了。”史莱夫人说。

“罗茜,人不能为了那些对他而言没有意义的东西而活——我是说内在的意义。人应该追求的是那些令他们感到敬畏的东西——畏之而乐之。比如去教堂——不仅仅是去教堂。那些可以让他仰视的东西,高高在上的东西,罗茜……就是这样,高高在上。”

“好吧,如果你喜欢的是文化,我干脆也加入月读书友会好了,怎么样?”

“噢,我就知道我跟你解释不清!罗茜,我现在只有一个要求,只有一个:让我们去度假吧。让我们试试。也许我们身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奇特的事情……你梦寐以求的那种事情。如果放弃我要做的事情,我就会变老,但是我不想变老。不想现在就变老,罗茜。不,老天,我不想现在就变老!就再给我几年时间,罗茜!”

“噢,我不在乎你的度假。你尽可以去度假——只要我们负担得起,只要你把那些重要的事情先做了。你得首先考虑那些重要的事情,比如买个新冰箱。好吧,我们的旧冰柜已经一塌糊涂。它已经完全不能保鲜了。我把一些苹果酱和……”

“妈妈,”科拉.梅说,“朱尼尔一直在从冰柜里偷苹果酱吃,我看见了。”

“我没有!”正吃着饭的朱尼尔扬起他那张苍白的脸,大喊道。

“你偷了!”科拉.梅尖叫道。

排行老三的亨利.伯纳德.佩金斯什么也没说。他抱着粥碗坐在他的高脚椅上,若有所思地往他那画着鹅妈妈的油布围嘴上流着口水。

“好了,”佩金斯夫人说,“假设是朱尼尔吃了苹果酱,可我不认为他能全都给吃掉。我敢打赌苹果酱已经坏了。那个冰柜……”

“我本来以为它运转正常。”乔治.S.佩金斯说。

“噢,真的?那是因为你从来都看不见眼皮底下发生的事情。你不在乎孩子们是不是吃了蔫掉的蔬菜。可是我告诉你,蔫掉的蔬菜最危险了。塔克夫人听过一个讲座,讲课的那位女士说,要是不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孩子们就会得佝偻病。听见了吗?他们会得佝偻病!”

“在我那个年代,”史莱夫人说,“当父母的都会好好想想该用什么来喂孩子。看看那些外国佬,除了米饭他们什么都不吃,所以才会佝偻病盛行。”

“好了,妈妈,”乔治.S.佩金斯说,“您这是听谁说的?”

“噢,你以为我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史莱夫人说,“意思是只有你这个大商人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

“可是妈妈,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

“不用在乎,乔治.佩金斯。不用在乎,我完全明白你是什么意思。”

“不许跟妈妈这么说话,乔治。”

“但是罗茜,我没有……”

“罗茜,跟他说什么都没用。一个男人要是不讲体面……”

“妈妈,您能不能让我和罗茜……”

“我明白,我完全明白,乔治.佩金斯。如今这个时代,像我这样的老女人,只配闭上嘴巴等着进坟墓!”

“妈妈,”乔治.S.佩金斯鼓起勇气说,“我希望您不要……制造事端。”

“哟?”史莱夫人把她的餐巾撕碎扔进肉汁里,“你是这么想的?我是在制造事端?我对你而言不过是个负担吧,对吗?好,我很高兴今天你把话挑明了,佩金斯先生!我这么缺心眼儿地为这个家卖命,原来它不是我的家!昨天我还在擦烤炉,把我的指甲都擦劈了!这就是我得到的回报!好好好,我这就滚蛋,我这就从你面前消失!”

她站起身来,摔门而去,她脖颈上柔软的褶皱颤抖着。


……


前言/序言

序言


一九三四年,安.兰德写了两个版本的《理想》:第一个版本是小说(比《一个人》的篇幅要长百分之五十),因为对其不够满意,她只进行了小幅度的修改;随后,她又将其改写成了一出完美的舞台剧。无论哪一个版本,在被安.兰德视为文学(除诗歌外)要素的四个方面,都是相同的:两个版本里面,几乎完全相同的人物讲述着相同的故事,传达着相同的主题;尽管剧本在后期的编辑加工中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两个版本都体现了安.兰德独一无二的文风。而虽然决定不出版《理想》的小说版,但安.兰德还是将其打字稿原封不动地保存在了她的办公室。

为什么要把《理想》改写成剧本?安.兰德从未对我讲过这一点。但据我所知,根本原因在于这两种文学形式在认识论上的区别。小说运用且只运用概念来呈现它的事件、人物,以及经验体系。而戏剧(或电影)则同时运用概念及感知;后者指的是观众对实体演员的行动、对话等所进行的观察。例如,有一部小说被忠实地改编为了电影。读小说的时候,所有的体验都是完全通过阅读而获得的;偶尔你也会想亲眼看看某个人物或某起事件,但那愿望并不迫切,往往转瞬即逝。而在电影里,某种形式的对话作为概念性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电影这一媒介的本质就决定了观众必须看,而且是持续地看。读小说时,你可能会被深深地吸引,好奇书中的场景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可看银幕上的场景时,你绝不会好奇它读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好的小说家的确会致力于让他们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但他们的努力往往为形式所限。无论天赋几何,他们始终无法给读者提供一种真正可感知的体验。因此,我们这里要提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个故事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拥有这样的体验,那该怎么办?如果只有通过运用感知的手段(当然要与概念的手段相结合),它的基本要素才能被准确地呈现与理解,那又该怎么办?

提到这样的要素,《理想》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凯伊.贡达那高贵的美丽,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美丽。这出戏的基础就是这种特定的美。这种美不仅属于女主人公,还属于一位迷人的银幕女神——从而令她得以成为数百万人的理想的化身。如果凯伊.贡达的这一特质不足以令人信服,那么这个故事就失败了。而关于这一问题,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感知的手段似乎可以轻松地战胜概念的处理方式。无论多么伟大的作家,当他用笔来描述女星葛丽泰.嘉宝或是年轻的凯瑟琳.赫本时,永远无法充分地传达她们那光彩照人的脸庞有多么完美(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可是,如果是在银幕上看到她们(也许没有舞台上那么清晰),观众只需一眼就能领会。(我之所以选择这两个例子,是因为她们是安.兰德最喜欢的女电影演员,而且嘉宝正是凯伊.贡达的创作灵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理想》也需要感知的元素。无论在哪一个版本中,这个故事都相当迅速地向我们展示了众多的人物——每一个都很典型,都代表着“人类背叛自己理想”这一主题的一个变体,每一个都出现在一个单一而简短的场景当中。这些人物都被刻画得能言善辩,但正是因为细节的匮乏,才需要如此的风格化。由于这种相对的简洁,在安.兰德改变作品的形式后,人物的特色并没有缺失太多,反而获得了一种重要的价值。由于人物出现的时间过短,我认为,单纯的描述无法传递令人信服的真实体验——例如,无法令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相反,在舞台上,就算一个小角色都能立刻令人信服;我们只需要注视着舞台,就可以看见并听到他或她的面孔、身体、姿势、步法、服饰、眼神、语调,凡此种种。

还有第三个因素。无论哪一个版本,《理想》都像安.兰德所定义的那样,只有故事,没有情节。(是她首先指出了这一点。)它的开头和结尾在逻辑上相互呼应,可是凯伊.贡达从一个背叛者到下一个背叛者的追寻过程,却并没有呈现出一个渐入高潮的合理进展。所以,或许安.兰德认为,作为一部小说,这个故事可能有点缓慢,可能读起来更像一系列静态的人物速写。相比之下,由于持续的身体动作,戏剧可以更加容易地展示一个故事的进展,哪怕它没有情节。当然,身体动作自身,在舞蹈以外的任何艺术形式中都没有美学价值。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些情况下,它或许可以对一部作品过于静态这个问题有所帮助。

当然,以上几点并不意味着小说这一形式可以被轻视。在创造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小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这一纯粹的概念本质,使它得以在多个方面创造并实现一种复杂性。而这一复杂性的伟大与有力是戏剧所难以匹敌的。如果说舞台上的凯伊.贡达更为真实,那么达格妮.塔格特则并非如此;我们在书里看到的她远比一个讲台词的女演员更为真实。原因在于,要想充分理解她的本质与力量,绝不能单单依赖于她的对话以及可观察到的动作,还要依赖于我们从小说中那些不可感知的元素里得到的信息。举三个明显的例子,小说告诉了我们她的所思所想,她的过去,以及按照自然法则,无法搬上舞台甚至搬进电影的诸多事件。

即使在那些理论上可以观察到的场景中,小说所描述的,也不仅仅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相反,小说可以通过掌控并指引我们的感知能力,来传递其独一无二的信息,并获得独一无二的效果。在一个给定的场景中,作家指引我们细细品味他所选择的细节。他既可以创造令人目不暇接的丰富,也可以只聚焦于一个小小的侧面,其他的一切都无关紧要。这样的一种选择是感知者本人所无法做到的。(例如,《源泉》里有一个建筑师,其特点就是他的头屑。)

如此一来,我们得到的所有信息与情感,便完全来自于作家在叙述中所给出的评价与暗示。谁又知道还有多少隐藏其中呢?就小说这样一种篇幅较长且相对不受限制的艺术形式而言,要辨别它身上可能存在的全部特征,对我来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于这个问题,我甚至都找不到一本像样的书。但我仍然要在这里说,在一定程度上,小说的很多特性都可以在戏剧或电影中呈现——不过这句话的重点是“在一定程度上”。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拥有它与众不同的可能性,相应地也会缺少其他的一些可能性。由小说改编的戏剧或电影通常都不如原著,原因在于小说的复杂性难以企及。同样,一部相对简单的小说到了舞台上则有可能会大放异彩,因为舞台激发了它那些感知性元素的力量。因此,抛开形式的外衣,小说和戏剧是平等的。例如,它们都满足了安.兰德对艺术的定义:艺术家通过其形而上学的价值判断,对现实进行的再创作。选择作品的类型,是作家拥有的特权。正如我们所知,安.兰德选择将《理想》搬上了舞台。

尽管就上述的意义来说,小说和戏剧是平等的,但一出戏剧的剧本自身,与这两者都不相等。剧本既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文学类型。小说和戏剧很像,它们是完整的,让你可以进入并体验它们所创造的世界。可剧本自身并非如此,它删去了文学艺术语境中的精华,单纯为感知而写(通过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去感知),但它自身和这种感知是脱离的。阅读对白当然也有价值,但这并非艺术作品的价值,而只是它的一个特性。我相信,这一区别正是小说远比剧本更为流行的主要原因。

与所有剧作家一样,安.兰德把《理想》搬上舞台的前提,是这出戏能被制作出来。然而放到今天的文化环境中,这样的制作并不存在。我们大多数人此前和此后都没有机会在舞台上看到《理想》,更不用说一部恰到好处的《理想》——也没有机会看到一部恰到好处的电影《理想》。若想完全进入《理想》的世界,我们唯一的机会就是读小说。我们面对两个选项,其一是一部有瑕疵的艺术作品;其二比其一要好,但我们没有机会看到。

不过,这部小说拥有的不单单是瑕疵,它还拥有一部概念化的作品可能拥有的许多独特优点。尽管安.兰德对其并不满意,但我觉得现在来出版它,与安.兰德的心愿并不相违。因为文化的本质如今已然不同,而安.兰德也已经过世了这么久。在剧本发表八十年后的今天,没人会在乎这部小说中的些许瑕疵,也没人会在乎它是否符合安.兰德自己的出版标准。为了表示对其决定的支持,我们不会宣传这是一部“安.兰德的新小说”。事实上,我之所以写这篇序言,主要是为了强调并说明,为什么安.兰德要放弃这样一部有诸多优点的作品——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你们能关注这些优点。

我称赞这部小说,并不意味着轻视安.兰德在改编时所做出的改动。因为在很多方面而言,改编后的戏剧显然要更有说服力,也更加扣人心弦。我没有一页页地对照过这两部作品,所以不能对书中的全部改动做出评论(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您所拿到的这一单行本中,我们特意将小说和剧本全都收录了进来,这样您便可以自行发现和判断两者的品质与不同。

将小说转化成戏剧涉及两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其一是舞台演出的需要,要用更简洁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唯一的传达渠道是舞台场景中的对话。另一项任务是作者自身的需要,她要对文本进行彻底的编辑。无论是哪一项任务,所做出的改动从数量上说都是巨大的。实际上,有很多页,安.兰德所做的并非改编或编辑,而是重写甚至是对于草稿的再创作。

不过,除了上述种种,还有一个实质性的改动。在小说的第三章里,主要人物是耶利米.斯里尼,一个讲方言的愚昧农夫。但是在动手改编剧本之前,安.兰德就已经无情地用粗线把这一章从打字稿上画掉了(她在我的手稿上也这么干过)。在剧本里,她用小说中斯里尼的女婿取代了斯里尼,将原本的配角变成了这一幕的主要人物。

我不知道安.兰德为何要进行这样的改动,不过我的猜测或许是正确的。斯里尼的愚昧与方言放在这出戏的语境中,会让这个人物缺乏可信度,比如不那么像一个内心冲突的理想主义者。就这个角色而言,一位善于表达的城市知识分子更能令人信服。此外,芬克还给这个故事所要谴责的罪恶提供了一个新版本:他之所以背叛自己的理想,并非因为对上帝的虔诚,而是为了“社会的福祉”。这要比斯里尼对金钱的渴求更具哲学意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可能的,安.兰德或许认为,斯里尼对凯伊.贡达的背叛恰好支持了她一贯鄙视的一句口号:金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不过,无论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一改动给了我们额外的好处:芬克令安.兰德有机会极尽讽刺之能事,也令沉浸在压抑剧情中的我们得以露出笑容,甚至有时还会放声大笑。

尽管安.兰德删掉了斯里尼那一章,但我还是按照初稿的内容在小说中保留了他。这样做并非因为他那一章有什么艺术价值,而是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扇小小的窗,得以窥见工作中的安.兰德,窥见她在一部作品尚未令人满意的早期阶段拥有什么样的创造力量,窥见她在不够满意之时,是如何像里尔登一样将之全部抹去。当然,对于创造者而言,这部小说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是我想,对于我们而言,它的不完美并不能贬低它的价值——无论是艺术层面还是阅读乐趣。

我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是在安.兰德去世的那年——1982年。在那之前,尽管对那出戏无比熟悉,我却一直不知道这部小说的存在。当时我坐在仓库的地板上,身边铺满了安.兰德的文件。看到这部小说的打字稿时,我决定随便看一看。没想到的是,我竟然被深深地吸引了,甚至在读到其中几个片段时还流下了眼泪。读完的那一刻,我感到不舍,因为我想在凯伊.贡达的世界里再多留一会儿。我觉得这份手稿太棒了,如果不能公之于众,实在令人遗憾。在这里,我要感谢理查德.罗尔斯顿,多亏他的工作,它的时代才终于来临。

作家在世的时候,总是会选择出版自己成熟的作品。但在他离世之后,出版其未发表过的作品就成了一种常规做法。比如,他青少年时期的作品;又如早期一些稚嫩的作品。如果这位作家在其领域内已然成为不朽人物,如果他的言辞被大量读者和日渐增加的学者奉为圭臬,那么这种做法就更常见了。此刻您将看到的就是安.兰德青年时期的一部作品。那时的她刚刚二十几岁,还不知道在未来的五十年里,自己将学到什么。这就是这部小说,仅此而已。

然而,又有多少成熟的作家能敌得过安.兰德的天赋?又有多少成熟的作家能创造出她那个逻辑与热情的宇宙?就算只是个萌芽,安.兰德仍然在那里——所以,她也在这里。

伦纳德.皮卡夫

加利福尼亚州,亚里索维耶荷市


关于《理想》手稿的一点说明

二〇〇四年,我们对《安.兰德早期作品集》进行了一次修订,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进去。在为其撰写推荐语的过程中,我又一次回顾了安.兰德档案馆中的藏品,其中就包括《理想》这部小说的手稿。当时我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因为《理想》的剧本成稿在小说之后,既然安.兰德最终选择了剧本这一媒介,那么小说就没有必要收录进来。

到了二〇一二年,我终于决定仔细读一下这部小说。多年以来,安.兰德的读者们不断充满希冀地询问,难道在她留下的那些文稿当中,真的就没有其他小说了吗?而事实上,的确还有一部小说。因此,我决定要细细地重新回顾一遍。

这部打字稿有三万二千字,是在一九三四年由位于纽约市百老汇大街1501号的里亚尔托服务中心准备的。刚一开头,它就立刻攫住了我的注意力,毫无疑问,这正是一部安.兰德的作品。而且,小说的形式还提供了另外一个维度,这同样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两点在我的印象中非常突出。其一,在小说中,凯伊.贡达的影迷来信要更长一些,因此也更明晰,更动人;而在剧本中,这些信则相对简短,因为在舞台上,它只能表现为静态的独白,或者呆板地投射在屏幕上,由观众自己阅读。比如,强尼.道斯的那封信,小说中较长的版本,让我们对他的性格和行为有了更好的理解。其二,小说的第一章让读者见识了好莱坞的那些电影工作室和那些名人,而剧本中却没有相应的描述。仅这两点就已经极大地丰富了凯伊.贡达的世界,而诸如此类的不同还有很多。

就小说本身而言,有意思的是,它展示了在安.兰德眼中,为读者写作和为观众写作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小说可以拥有更多细节,可以更为清楚明白。但是当然,只有在舞台上,某些类型的独白才能造成更为戏剧性的冲击,才能传达更为有效的道德力量。

鉴于皮卡夫博士可能已经有三十年没见过这部小说了,我觉得现在是让它引起他注意的最好时机。他很高兴我做了这件事,还让我在这篇说明中加上他对我说的话:“理查德,要是没有你,真不知道‘客观主义’会成什么样。”

理查德.E.罗尔斯顿

安.兰德学会出版经理





用户评价

评分

搞活动!囤货!你们懂的

评分

很好的书,就是希望出版社继续多注意纸质,装帧,设计方面!!!!!!!!很好的书,就是希望出版社继续多注意纸质,装帧,设计方面!!!!!!!!

评分

兰德的书还是比较不错的。

评分

很满意很满意很满意很满意

评分

好好好可以的还可以不错不错

评分

包装很好,也没说话,物流速度很快,昨天下单今天就到了。

评分

好好好可以的还可以不错不错

评分

搞活动!囤货!你们懂的

评分

书皮被压坏了,新品包装箱纸质太软,虽然环保,但是不能很好的起到保护作用,现在书都挺贵的,不大一本都大几十,上百的,只敢等618活动买还行,比较实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