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真实再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苏联-阿富汗战争时期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还有在惨烈的现代战争中为了生存而绝望挣扎的人们。
故事讲述了摄影师迪迪埃跟随无国界医生的一支队伍,从巴基斯坦徒步翻越15座高山进入阿富汗战区,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救援。在这场惊心动魄、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旅程中,他用镜头留下了100卷胶卷、近5000张照片的回忆与轶事。
本书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信仰、战争、艺术、爱情……不管是对记者、医生,还是对想了解国际关系和历史文化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美国知名综合类博客BoingBoing是这样评论的:《摄影师》不仅是一本伟大的摄影书和漫画书,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一部伟大的喜剧,一部伟大的回忆录和一部伟大的历史文本。
《摄影师》现已有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16国语言版本,全球销售近32万册。荣登《世界报》《费加罗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等各大榜单。荣获安古兰漫画节“重要作品奖”、美国漫画ZUI高奖“艾斯纳奖”、全球ZUI佳漫画“水晶奖”、法国“漫画戛纳奖”、法国漫画书店推荐大奖、法国广播电台新闻报道类漫画大奖。
从形式上来看,《摄影师》开创了漫画世界新领域。欧洲现实主义漫画家埃曼努埃尔运用了电影中跳跃剪辑的手法,将绘画与摄影无缝连接,创造出紧张、悬疑的戏剧情节。画笔弥补了镜头所未能捕捉的瞬间,照片拓宽了叙事的疆界,两者完美联姻。
为了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这段历史,我们买下了《摄影师》的纪录片——《苍穹之下》的版权并翻译制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搜索“漫画《摄影师》纪录片——苍穹之下”观看,或者关注后浪漫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摄影师”获取视频。
内容简介
1986年7月,迪迪埃告别巴黎,开始了他人生中首次重要的拍摄任务:跟随无国界医生的一支团队,深入正处于苏联侵略军与当地民族抵抗势力交战战火中的阿富汗。在为期五个月的艰险旅程中,他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些男人和女人的长征:他们努力修复着被别人所摧毁的……
20年后,法国漫画家埃曼努埃尔用画笔重构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经历,以漫画和照片交叉叙事的方式,创作出这本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在这部笑与泪交融的历史文本里,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你想象的阿富汗,以及那些在个人命运与地缘政治交汇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不为人熟知的文化冲突、种族信仰、情感纠葛、人性挣扎……
作者简介
埃曼努埃尔·吉贝尔(Emmanuel Guibert),1964年生于法国巴黎,高中主修文学,毕业后在艺术预科学校Hourdé学习了一年,然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校,但入校仅仅6个月就退学了。他非常向往职业世界,花了七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生中第—本漫画《棕发女孩》。他在20世纪90年代“法国新漫画”运动中崛起,成为少有的既受广大读者欢迎,又得到专家、评委青睐的漫画家。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心动奖”“勒內·戈西尼奖”“年度漫画奖”、漫画评论人与新闻人协会评论大奖、布卢瓦漫画节大奖、美国艾斯纳zui佳国际漫画奖等诸多奖项。
迪迪埃·勒费伍尔 (Didier Lefèvre),1957年12月生于法国,生物学、药学专业毕业。他喜欢摄影和四处旅行,结识不同的人与文化,足迹遍布阿富汗、斯里兰卡、智利、马拉维、柬埔寨等国,作品多发表于法国各大报刊杂志。他一共去了八次阿富汗,代表作有《阿富汗之旅》(Voyages en Afghanistan)以及与好朋友埃曼努埃尔·吉贝尔合作完成的《摄影师》(Le Photographe)。2007年1月,他因心脏衰竭病逝,享年49岁。
弗雷德里克·勒梅西埃(Frédéric Lemercier),1962年生于法国鲁昂,从小热爱绘画和造型艺术,曾在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校学习,现为法国著名平面设计师。他在1988年至1991年任职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图形设计部门,之后,他成为了独立设计师,转向公共事业,主要为国家博物馆联合会等各大文化机构设计海报和图册。他与埃曼努埃尔?吉贝尔有过多次作品上的合作,也为迪迪埃·勒费伍尔的《阿富汗之旅》一书做过设计。
余轶,1983年生于湖南长沙,国家二级法语翻译。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学法国,攻读硕士学位。先后供职于法国波尔多市政府、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热爱翻译与出版事业,译有《一个中国人的一生》系列、《卡蜜儿》系列、《英雄比约》系列、《大象的主人》《老鼠的饶舌歌》《无字书》等30余部作品。
精彩书评
《摄影师》是一曲由三位作者共同谱写的复调音乐,充满激情,耐人寻味。照片与漫画的艺术结合,为这场用图像描绘的旅程增添了独有的力量和人性光辉。
——《世界报》( Le Monde)
▲这一极为真实但却充满英雄色彩的战时人道救援任务行纪,是一首献给经常被遗忘的报告艺术的赞歌。
——《新观察》(Le nouvelobservateur)
▲吉贝尔忠实于多形态的设想,为我们带来了这本“杂交漫画书”,借用现实的照片和更为微妙、传奇的画面,展开对故事的讲述,首创战地报道新漫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费加罗报》( Le Figaro)
▲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搏斗,看不到被高举的伟大战士,你只能看到一群战争边缘的人在帮助另一群受难的人。若当你读完这本书,开始对带有武器的图片反感时,说明你已经看清了战争的真相。——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阅读《摄影师》是一场非同寻常的体验,你会从中学会体察人心。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
▲漫画——这些从现实中提纯的瞬间——与黑白照片互相辉映,用一种罕见但却和谐的视觉力量,使照片的含义得以延伸。MSF成员所面临的极端状况、他们与阿富汗民众之间复杂而震撼人心的关系、以及当地宏伟的壮景,都在其中得以体现。作者从微观的角度,为这场决定性的战事,添加了史诗般的色彩。
——《电视周刊》(TELERAMA)
▲《摄影师》是一本伟大的书,远远超出了图像小说的范畴。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令人恐惧、惊骇,又让人感到由衷地快乐······我们应该多些关注和讨论《摄影师》里涉及的议题。
——美国《青年之声》杂志(VOYA)
▲一张小小的照片可以拥有无穷的力量。只看一眼,便能揪起你的整颗心。这一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我们的历史。
——《人类报》(L’Humanite)
▲《摄影师》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想掏空口袋把钱都捐给英勇无畏的无国界医生。
——哈特福德新闻报(Hartford Courant)
▲迪迪埃·勒费伍尔精湛的摄影照片与埃曼努埃尔·吉贝尔幽默的文字、图画相互融合,成就了一部真实而有吸引力的回忆录。它是图像小说中zui好的例证!
——图像小说记者网站(The Graphic Novel
▲令人无比惊叹的作品。不管在图画上、叙事上,还是在人道主义的表现上都非常成功。
——美国漫画情报网站(Newsarama)
▲它让你不安,让你痛苦,又时时萦绕在你心头,让你无法忘怀。
——出版人周刊漫画版评论(Publisher’s Weekly Comics Week)
▲让人叹服的阅读体验。
——行业分析杂志《货架意识》(Shelf Awareness)
▲扣人心弦的战地回忆。看战争时期中好的与坏的人性。
——快报
精彩书摘
译者手记
黑暗中的那一道光
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冷战时期苏联武装侵略阿富汗的背景下。为了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对抗大洋彼岸的劲敌,同时获取波斯湾丰富的石油资源,苏联于1979 年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阿富汗民族抵抗力量,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圣战士”们,奋起反抗。在故事所发生的1986 年,战火已经在这个原本美丽的国度里燃烧了七载,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战场上的死亡人数高达十几万。
在这样的环境下,无国界医生(MSF,Médécins Sans Frontière)作为全球最大的非政府医疗团体,本着人道主义理念和救死扶伤的医德,冒着战火,深入阿富汗腹地,开展了不分国籍、不分种族的无歧视救援。故事的主人翁和讲述人——迪迪埃·勒费伍尔作为一名随行摄影师,加入到MSF 的队伍中来,用镜头记录了一次战地医疗救援行动的始终。
翻开这本书,您会发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并不明朗的色调。黑白色的照片和以棕褐色为主调的漫画,甚至可以说有些晦暗,一如它所描述的那个灰色年代。但细读起来,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分明绽放出斑斓的色彩,如同一道亮光,以微弱但却坚定的力度,穿破并照亮了周遭的黑暗。这是一道来自人性的光,它诞生于迪迪埃用双脚一步步走出来的旅程和用相机一张张捕捉到的画面中。
这道光叫做勇敢,正如迪迪埃和MSF 团队义无返顾地踏入一个战火中的国家;这道光叫做仁慈,正如迪迪埃为途中垂死的马匹而暗自神伤、为突然失去行走能力的阿富汗少女而痛心疾首;这道光叫做热情,正如迪迪埃对摄影事业的那片赤诚之心,当圣战士炫耀枪支时,他却自豪地托起手中的相机;这道光叫做幽默,哪怕在最艰苦的旅途,他和队友也能把一块岩石想象成甜美的巧克力;这道光叫做坚持,正如他为到达山巅而在恶劣条件下独自徒步13 个小时、在离开阿富汗后又多次重返这片遍体鳞伤的土地……借着这道光,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战火中的这番征程,看到了生命和人性的深刻含义。
除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这本书极具独创性的呈现形式,也可谓是艺术创作领域的一道新新之光。应该说,很少有照片和漫画结合得如此完美的纪实作品。照片的真实性、带入感与漫画的叙事性、艺术感相结合,既优势互补,又相得益彰。它能使读者从微观角度了解战争,感受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个体生命的瞬间。我想,阅读这样一本书,您一定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感受。作为译者,我也一直处于作品带给我的精神震撼之中。因此,当我翻译这本书时,最牵动我心绪的不是文法结构,不是遣词造句,而是书中人物的境遇,是他们的一言一行,所念所感。我仿佛就活在他们身边,跟他们一起走了一趟不平凡的旅程。我为他们的一句玩笑而开怀,为他们的不平遭遇而愤慨,为他们的惊险境况而落泪。在这样的情感触动下,翻译不过是走笔,译文会不知不觉地从心头落到纸上。能拥有这样的体验,我是何其幸运!
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翻译这本书时的激动心情,那是我每天下班后都迫不及待要去品尝的一种幸福滋味。当翻译工作进行到一半时,我因身体不适而接受了一场手术,只能在狭小的病床上就着一本书、一支笔、一个小本子,慢慢地看一句,译一句,誊一句。是书中人物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让我坚持了下来;是迪迪埃对摄影的热爱,让热衷于翻译的我找到了知音和榜样。《摄影师》成为了我在那段岁月中最好的精神寄托,可以说,它也是我暗淡岁月中的一道光。
写到最后,我想邀请您在合上书页的同时,跟我一起在心中默默为迪迪埃叫声好,一如他在书中默默为MSF 的医生叫好那样。2007 年1 月29 日,他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位于法国墨兰奇(Morangis)的家中(我想,这与他的健康在阿富汗之行中大大受损不无关系)。但愿他在天堂能收到我们的致敬。
……
摄影师 [LePhotographe]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