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套装-塞北帝国史系列:匈奴简史+契丹简史+西夏简史(套装共3册)

畅销套装-塞北帝国史系列:匈奴简史+契丹简史+西夏简史(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水木森,苏怜,陈海波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北方民族史
  • 匈奴
  • 契丹
  • 西夏
  • 塞北
  • 民族史
  • 历史读物
  • 套装
  • 通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120278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78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套书让你读懂塞北三大帝国兴亡史
  契丹、西夏、匈奴是中国历史上三个独具特色的帝国,它们的兴衰起落鲜为人知。本书详尽地讲述了三个帝国的历史传奇故事,帮读者理清这几个王朝的历史发展脉络。
  作者在真实考据的基础上,用轻松幽默的笔墨,将匈奴、契丹、西夏的起源、发展、壮大、全盛及衰落整个历史进程娓娓道来,是一部比小说更有料、更耐看的历史书。
  ★这套书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具有史料和珍藏价值
  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历史普及读本。
  它们是如何从一个仅有几千人的小部落成长为雄踞塞北数百年的帝国?
  它们又是如何在各个强权势力中生存并壮大的?
  它们又是如何灭亡甚至消失的呢?
  答案尽在本书中。
  ★图文并茂,好读耐看,装帧精美
  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易懂,且配有精美的插图,简洁而清晰地给我们勾勒出了三大帝国的兴衰史,妙趣横生地介绍了它们的历史风貌。
  整套书内容丰富,史料真实,文字幽默有趣,是一套真实、幽默解读中国古代小国兴亡的彪悍之作,精彩、刺激,超出你的想象。
  ★一套引发多方热议的历史新作
  这是三位新锐畅销书作者的心血之作。作者水木森,原名邓学之,酷爱阅读,热衷写作,以其严谨的写作态度,幽默有趣的文风深受读者喜欢,发表有《狼团突击》《有一种幸福叫耐得住寂寞》《匈奴简史》等多部作品,作品问世以来,无一例外,广受好评。
  作者苏怜是一位古典文学爱好者,自幼爱读史书,认为关注历史,就是关注人类自身。
  作者陈海波同样酷爱历史,尤其对湮灭于历史长河中的神秘西夏史深感兴趣,有着深入研究,曾在腾讯文学连载发表长达一百六十万余字的小说《混在北宋末年》。

内容简介

  这套作品是三位史学新锐作家的人气之作。水木森、陈海波、苏伶三人出于对中国历史以及少数民族历史的热爱,在精研民族发展史料的基础上,以尊重史实的严谨态度创作,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行笔,全新讲述了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廊中曾风云一时、建立强大帝国终又走向衰亡的三个少数民族帝国兴亡史。
  这套书均配有精美插图,在帮助我们了解三个帝国珍贵史料的同时,也能增强美的感受。
  匈奴简史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1世纪,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又在中原地区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作者水木森是一位资深的史学爱好者,尤其喜爱中国民族历史。本书是他在尊重历史、多方考据的基础上写成的,他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近500年的匈奴族的文化习俗、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部落兴衰、政治演变以及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关系,做了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内容虽然比较复杂,但语言简明、通俗,引人入胜。
  契丹简史
  契丹,曾经雄霸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个神秘民族的兴衰历史,以独有的历史角度为读者再现了契丹帝国曾经的灿烂与辉煌。然而,这样一个称霸北方,享誉欧亚的民族,却在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后,骤然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拂去历史的烟尘,揭开这个神秘民族的面纱。
  西夏简史
  西夏,一个承载诸多未解之谜的神秘草原帝国,它的存在,让中原边境的人民唯恐避之不及,它虽然算不上是个血染的民族,但其勇猛好战的特性也足够将西夏历史谱写得跌宕起伏,风起云涌。
  广阔的草原见证了西夏的成长,也包容了它为获取强大而发起的种种杀戮行为。不断的战争扩张,让西夏国曾显赫一时,但母党干政导致的腐败内政终将它推向了衰落、灭亡的深渊。

作者简介

  水木森,原名邓学之,新锐畅销书作者,酷爱阅读,热衷写作,曾发表原创作品《狼团突击》《有一种幸福叫耐得住寂寞》《小默当官记》以及《你只是看起来很任性》(即将出版)等。

  苏伶,新锐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爱好者。长期漂流在各种书籍间,相信人生无书不立。自幼爱读史书,关注历史,就是关注人类自身。

  陈海波,男,汉族,山东菏泽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兴趣广泛,酷爱历史,尤其对湮灭于历史长河中的神秘西夏史深感兴趣,有着深入研究,曾在腾讯文学连载发表长达一百六十万余字的小说《混在北宋末年》。

精彩书评

  冒顿单于是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具有高超政治谋略的杰出政治家,富有创造性的军事才干。一次统一了北方草原游牧各民族,建立起强大的政权。
  ——历史学家吕喜林

  这一套书内容精彩、刺激,尊重史实,文字幽默风趣,更配有很多精美插图,值得一看。
  ——畅销书作者江城

目录

《匈奴简史》
第一章 大漠苍狼,匈奴从哪里来
另类的炎黄子孙 / 002
匈奴部落不断壮大 / 006
头曼单于的悲剧 / 009
冒顿射出“鸣镝”箭 / 013
把妻子送给东胡王 / 017
匈奴称雄草原 / 021
第二章 匈奴崛起,两代帝王决战长城
长城,匈奴的第一道难关 / 028
韩王信投靠匈奴 / 030
刘邦被围白登山 / 034
陈平妙计解围 / 040
和亲,不得已的选择 / 044
各怀心思的较量 / 048
第三章 匈奴铁骑,汉朝边界的虎狼之师
千古一帝死了 / 056
和亲宦官的报复 / 061
知恩不报的狼孩儿 / 065
逼汉朝送真公主 / 067
突然崛起的刘启 / 070
给匈奴送去小公主 / 074
第四章 乾坤逆转,匈奴丢城失地
在马邑燃起的战火 / 080
刘彻与军臣的虎狼之争 / 083
匈奴丢失河南地 / 087
阴山,匈奴永远的痛 / 091
伊稚斜再失河西地 / 097
震惊匈奴的漠北之战 / 102
汉匈在西域的博弈 / 107
第五章 艰难博弈,绝境中求逆转
乌维求婚的闹剧 / 114
风暴中的“儿单于” / 118
狂澜之中的失落 / 121
不友好的“干儿子” / 124
“匈奴死敌”降匈奴 / 128
李广利死前的诅咒 / 134
第六章 匈奴内讧,葬送一代帝国
匈奴惨败给乌孙 / 140
匈奴内部的单于之争 / 145
呼韩邪归附汉朝 / 150
郅支死在了西域 / 156
昭君出塞稳定匈奴 / 160
匈奴朝汉的死亡魔咒 / 164
第七章 回光返照,匈奴的短暂复兴
王莽的步步紧逼 / 172
匈奴与王莽的较量 / 177
匈奴再次点燃复兴梦想 / 181
匈奴再现“南北朝” / 185
班超西域建奇功 / 191
匈奴的强国梦破灭 / 199
单于就这样消失了 / 203
第八章 穷途末路,匈奴威震西方
五胡乱华的悲剧 / 210
北匈奴的西迁之路 / 216
欧洲再现“冒顿单于” / 220
阿提拉的“上帝之鞭” / 224
匈奴最后的归宿 / 231
后记 匈奴影响了世界
附录 匈奴历史简表
《契丹简史》
第一章 木叶山的传说:契丹族的崛起
青牛与白马的传奇——从传说中走来的契丹人 / 002
发展带来的意外——契丹八部的分裂 / 004
大唐设立松漠都督府——50年后重相聚 / 008
不小心左右了大唐的命运——营州之乱 / 013
权力斗争下诞生的幸运儿——遥辇氏继承可汗 / 016
大唐王朝的“隐形杀手”——催生“安史之乱” / 021
第二章 契丹帝国的缔造与扩张:建国与南下
民主选举产生的契丹王——耶律阿保机 / 028
帝国版图的进一步扩大——征服奚族 / 032
家族内部的王权之争——诸弟叛乱 / 035
主动辞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主动辞职与建国 / 040
与中原的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窥视燕云 / 044
草原之王生平唯一的惨败战役——望都之战 / 048
威震西域——耶律阿保机西征 / 052
横扫东北腹地的闪电突袭——灭亡渤海国 / 057
没有法定继承制度的尴尬——述律平左右皇位 / 062
抛弃故国的皇太子——耶律倍投靠后唐 / 066
“老”儿子奉上大礼包——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 / 070
契丹直接统治中原的唯一尝试——太宗南下称帝 / 075
第三章 在摸索中前行的帝国:暂时衰退与稳定
被赶上皇位的辽世宗——耶律阮即位 / 082
皇权争夺中的祖孙对峙——横渡之约 / 085
皇帝权威的宣示——世宗打击述律氏 / 090
在内乱中寻求稳定——平定叛乱 / 095
耿耿于怀的南征大计——图谋南征 / 099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辽世宗被拥立者杀害 / 104
在位期间每天都忙着镇压叛乱——睡皇帝耶律璟 / 108
第四章 帝国最辉煌的时代:鼎盛时期
帝国的发展步入正轨——辽景宗中兴 / 116
政治婚姻带来的意外惊喜——北国“武则天”萧绰 / 120
有惊无险的权力交接——萧绰垂帘听政 / 123
“绯闻”引发的辽宋战争——宋朝雍熙北伐 / 127
名利双收的和平谈判——澶渊之盟 / 132
萧家有本难念的经——萧家带来的麻烦 / 136
全盛帝国的打造——圣宗亲政 / 140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大延琳之叛 / 145
第五章 与大宋、西夏的明争暗斗:三国鼎立
王权争夺下的家庭战争——两太后斗法 / 150
与生母的权力较量——兴宗夺回皇权 / 154
统一天下的变相手段——重熙增币 / 159
和亲带来的麻烦——兴宗征伐西夏 / 163
第六章 趋向没落的帝国:中衰
不合情理的皇叔叛乱——重元父子滦河之乱 / 170
宠信奸臣带来的家破人亡——十香词案 / 175
斡旋大宋、西夏之争——和亲西夏 / 184
第七章 契丹帝国的陨灭:分裂与灭亡
帝国灭亡的丧钟——萧海里反叛 / 190
一场宴会引发的血案——“头鱼宴”带来灾难 / 195
女真族的崛起与复仇——完颜阿骨打反叛 / 199
误信谗言杀妻害子——误杀萧瑟瑟 / 203
强势逼迫下的叛乱——耶律余睹之叛 / 206
孤注一掷的自救——北辽王朝 / 210
两败涂地的趁火打劫——宋金海上之盟 / 214
九死一生也逃不过命中注定——大辽灭亡 / 218
第八章 帝国最后希望的终结:西辽王朝
二百契丹勇士的最后远征——耶律大石之立 / 226
菊儿汗威震中亚——定都八剌沙衮 / 230
耶律大石的巅峰绝唱——摧毁塞尔柱帝国 / 234
女帝统治之下的盛世再现——承天太后改制 / 238
一切从与古尔王朝的战争开始——转向衰落 / 243
引狼入室带来的悲剧——王朝的灭亡 / 248
附录:契丹历史简表
《西夏简史》
第一章 神秘帝国的缔造者——党项羌
第一节 党项羌族的历史大变迁 / 002
第二节 尚武复仇的党项民族 / 006
第三节 夏州地方政权建立,未称国而王其土 / 012
第四节 夏州地方政权被解散,李继迁避走漠北 / 016
第五节 身经百战的“游击大师” / 020
第六节 附辽抗宋 / 024
第七节 历史性一战,雄鹰折翼 / 028
第二章 韬光养晦,奠定西夏立国基础
第一节 临危受命,党项少主初展锋芒 / 036
第二节 一手经济,一手军事 / 039
第三节 韬光养晦,筹建帝国 / 044
第三章 白色战舰启航,席卷大西北的党项旋风
第一节 少年英杰,志在王霸 / 050
第二节 嵬名元昊,白色战舰启航 / 055
第三节 立国之时,强邻环伺 / 061
第四节 宋夏决裂,战火燃起 / 065
第五节 大战好水川,让宋军胆寒 / 069
第六节 握手言和,西夏“俯首称臣” / 074
第七节 夏辽贺兰山之战 / 078
第四章 开国皇帝元昊,是英雄还是暴君?
第一节 效法统治,重用人才 / 084
第二节 魔鬼天书——西夏文 / 089
第三节 蕃汉联合统治,独具一格 / 094
第四节 是英雄,更是暴君 / 098
第五节 元昊之死,暴君陨落 / 102
第五章 西夏帝国巩固,母党闪亮登台
第一节 新帝年幼,没藏氏擅权 / 108
第二节 辽军来犯,战端再起 / 111
第三节 谅祚英年早逝,母党再度擅权 / 114
第四节 母党擅权乱政,埋下战争火种 / 117
第六章 战争女狂人,掌舵西夏帝国
第一节 宋军来势汹汹,铩羽而归 / 124
第二节 永乐之战,秉常复位 / 128
第三节 后族梁氏,擅权专政 / 132
第四节 梁氏集团穷兵黩武,穷途末路 / 136
第七章 乾顺亲政,帝国攀升至巅峰
第一节 乾顺亲政,皇权巩固 / 142
第二节 立国新方针:尚文重法 / 145
第三节 联辽抗宋,疆域扩展 / 148
第四节 女真崛起,四国乱局 / 151
第五节 依附金朝,再拓疆域 / 155
第八章 辉煌的背后,白色帝国危机四伏
第一节 汉化治国,推崇儒学 / 162
第二节 天灾不断,义军四起 / 167
第三节 任氏父女搅动下的西夏乱局 / 171
第四节 遍地塔影汉学风 / 174
第九章 大厦将倾:西夏王朝的衰落与灭亡
第一节 纯祐执政,蒙古帝国崛起 / 180
第二节 纯祐被废,蒙古入侵 / 184
第三节 附蒙抗金,沦为附庸 / 188
第四节 夏金联盟,迟到而糟糕的联合 / 192
第五节 蒙古铁骑来袭,西夏精锐损失殆尽 / 197
第六节 不敌蒙古,西夏灭亡 / 200
第十章 帝国虽灭亡,传奇依然在
第一节 帝国灭亡后的那些党项才俊 / 206
第二节 西夏遗民神秘消失? / 210
第三节 帝国消亡后的背影:神秘的东方金字塔 / 214
第四节 草原帝国的迷人风情画卷 / 220
附录 西夏帝国历史简表

精彩书摘

  ★《匈奴简史》
  冒顿射出“鸣镝”箭
  秦始皇号称中原正统王朝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死后不久,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也出现了一位游牧帝国的“千古一单于”——冒顿。
  在冒顿成为匈奴统治者之前,匈奴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国家——一个经常惨败的国家;在冒顿成为匈奴的统治者后,匈奴人才真正展示了血性——一种让人望而生畏、闻之胆寒的血性。他们很快称霸草原,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军事大国——匈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匈奴的崛起是从父子相残开始的。
  冒顿是头曼的大儿子,是头曼的大阏氏生的。后来,大阏氏死了,头曼又娶了个妻子,也就是小阏氏。头曼非常喜欢小阏氏生的小儿子。小阏氏见此,就经常跟头曼吹枕边风,要求头曼剥夺冒顿的“太子地位”,改立小儿子为单于的继承人。头曼逐渐产生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但是,无缘无故地废掉冒顿,很多人会不服气。匈奴虽是野蛮民族,但也有自己的规矩,也有长幼有序一说。头曼如果想明目张胆地废长立幼,肯定会招致各部落首领反对,弄不好还会引发内乱。
  为了达到废长立幼的目的,头曼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设计了一套曲线废立的方案,即借刀杀人的方案。
  当时,匈奴刚被秦军打败,元气大伤。此消彼长,漠南草原上另外两个强大的国家月氏和东胡就显得很强大。当时,东胡比月氏强大,头曼决定与月氏结盟,共同对付东胡。
  主动与人家结盟是要表达结盟诚意的,表达诚意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派人质,而且派去做人质的必须是头曼的亲生儿子。就这样,头曼顺势把大儿子冒顿派到月氏做了人质。头曼派冒顿去的理由很冠冕堂皇:国家有难,太子作为储君,理应挺身而出,为国排忧解难。
  冒顿大义凛然地前往了月氏。他刚到月氏,头曼就率军袭击月氏。匈奴军攻势迅猛,让毫无准备的月氏损失了不少人马。
  刚刚结盟,匈奴就挑起了侵略战争。这是视诚信为儿戏,是赤裸裸地欺负月氏。盛怒之下,月氏王想先杀了冒顿,然后再倾全国之兵跟匈奴军决战。冒顿得到这个消息,立即诚惶诚恐地跑到月氏王面前认罪,并运用巧言稳住了月氏王,暂时保住了项上人头。随后,冒顿又寻机偷了一匹千里马,连夜逃跑。
  被头曼欺骗了,人质又偷跑了,月氏王气急败坏,率军猛追。冒顿死里逃生,侥幸逃回了匈奴。而月氏王率军与匈奴军激战之下,战败向西逃走,从此,对匈奴恨之入骨。
  冒顿死里逃生,让头曼刮目相看:冒顿有勇有谋,大难不死,看来是太低估了他。
  头曼不仅没有杀冒顿,而且从此打消了废立的念头,让他统领1万骑兵,并给他一块地盘,让他去守卫。
  从谋略上讲,头曼这一做法相当失败。既然决定要借刀杀人,就应该狠心到底。事实上,头曼随便找个借口,就可置冒顿于死地,例如,擅自逃离月氏,破坏两国盟约等。退一万步讲,即使头曼不忍心杀冒顿,也不能让他统帅那么多军队。因为,以冒顿临危不乱的智慧,一番琢磨后,肯定能弄明白他为什么会被派到月氏去做人质。但是,由于匈奴有崇尚强者的传统,勇猛的人是不受责备的,是值得尊重的,头曼认为不该惩罚冒顿,而应该重用他。
  冒顿被父亲重用,却没有半点喜悦之情,心里反而充满了刻骨铭心的仇恨。在他看来,头曼借刀杀人之举,是不英雄之举。草原人是马背上的勇士,是天生的战神,战死疆场,马革裹尸,才是光明正大的英雄之举,那种背后算计人的借刀杀人之举只能是懦夫的行为。冒顿发誓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要取代头曼做单于,让匈奴人焕然一新,成为真正的“天之骄子”。
  但是,头曼掌握着匈奴的军队,是匈奴人公认的强者。冒顿要取代他,只有勇气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实力。于是,冒顿准备先把手中的1万骑兵打造成唯他马首是瞻、行动高度一致的铁军。等他能将这1万铁骑掌控自如时,再寻机袭杀头曼,剿杀那些反对他的贵族和将领,趁势收服匈奴各部。
  冒顿开始有意识地训练部下绝对服从命令。他发明了一种叫“鸣镝”的响箭,用来训练和指挥他的军队。
  冒顿对将士们说:“鸣镝射击的目标,就是你们射击的目标,凡不跟着射击的,斩!”他宣布:这条军规立即执行。
  有一次,冒顿率部围猎时,将鸣镝射向了野兽。有几个士兵没有跟着射,冒顿毫不犹豫地杀了他们。
  过了一段时间,冒顿将鸣镝射向了他心爱的战马。左右的人见他平常异常珍爱此马,且马是匈奴人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就不忍心射杀。冒顿立即将他们斩首。
  [若水集-匈奴简史试读文件插图冒顿射出“鸣镝”箭.jpg]
  冒顿鸣镝射马
  又有一天,冒顿将鸣镝射向了他爱妻。左右见状不敢射击,结果又被他砍了头。
  从此以后,冒顿的手下再也不敢违背他的命令。无论目标是什么,他将鸣镝射向哪里,手下们就毫不犹豫地向哪里放箭。
  有了绝对听从指挥的军队,冒顿就开始寻找机会实施报复计划。
  一天,头曼率领部下出去打猎,冒顿率领手下们一同前往。在出猎途中,冒顿趁头曼不备,突然将鸣镝射向了他。部下们见状,谁也不敢迟疑,迅速射箭。一时箭如雨发,头曼被射成了刺猬。
  头曼的手下见单于死了,一个个慌了手脚。冒顿振臂高呼:“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两个人不服,冒顿随即将鸣镝射向了他们。两人也很快身中数箭,其他人见此,哪里还敢说什么,纷纷下跪,表示愿意听从差遣。
  冒顿立即率众回到单于庭,诛杀了他的后母和弟弟以及所有反对他的贵族和将领,自立为单于。这时他刚刚21岁。这一年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刚刚死了一年。巧合的是,这时秦二世胡亥也是21岁。
  这时,秦朝正陷于天下反秦的浪潮中,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不久,原关东六国诸侯的后裔纷纷趁势复国,中原打起来了;而北方茫茫大草原上也充满了血腥。冒顿那场血腥政变后,茫茫大草原也正在酝酿着一场政治格局重组。两个21岁的年轻帝王,将把自己的帝国带向何方呢?
  ★《契丹简史》
  发展带来的意外——契丹八部的分裂
  多年以来,契丹族都在辽河流域过着悠闲的游猎生活。他们自给自足,饿了有牛、羊、马肉做食物,渴了有山泉、辽河水以及马奶、羊奶做饮品,穿的是动物兽皮和自己制作的粗布衣服,少与外界相通,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然而,这样与世无争的生活,却也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局限——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上中原的农耕部落。
  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契丹人纠结了,他们一方面想要拥有世外桃源一般的部族生活,另一方面又渴望过上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自古好事难两全,怎么办呢?在激烈的争论之后,最终,少数服从多数,契丹族人决定与中原进行试探性的接触。
  这时的中原,在经历了五胡十六国乱华以后,北魏迅速崛起,统一了华北,成为雄踞北方的一头雄狮。
  周围的民族和部落眼看着北魏败胡夏、破柔然、克北燕、服北凉,与南朝隐隐形成对峙之势,马上意识到凭借自己这些武器不够精良、气势不够雄伟、人口不够众多的“小喽啰”,根本没法跟北魏叫板儿,于是纷纷派遣使者,牵着骏马、赶着牛羊、捧着珠宝、抱着珍禽异兽,来到北魏朝贡,以表自己的忠心和对北魏的服膺。
  正准备与外界互通有无的契丹族一看机会来了,也马上派遣使者来到北魏请求朝献。北魏皇帝看着众多朝贺部族以及堆成山的贡品,心里一高兴,就准了全部的朝献请求,契丹族自然也被列入其中。于是,再往后的十余年里,契丹族每年都按时派遣使者向北魏贡献名马。
  这一年,契丹族同往年一样,派出使者带着礼物浩浩汤汤地前往北魏朝献。却没想到,就是这次普普通通的朝贺,却为契丹日后几十年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朝献的使者头头叫做何辰,他带着礼物来到北魏后,北魏皇帝,也就是显祖文帝拓跋弘正值龙颜大悦之际,竟意外地像接待其他民族的使者一样接待了何辰。这让何辰受宠若惊,他强自保持镇静,但内心仍然波涛汹涌,兴奋、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等到赐宴之时,更见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拓跋弘竟然让何辰坐在了最末等的位置。何辰激动得差点晕过去,这可是契丹族从未受到过的礼遇!生平第一次,契丹族终于与其他民族同席而坐、同等而居了!
  何辰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朝献一结束,就快马加鞭带着随从们赶回契丹。一回到契丹,何辰就马上把这个天大的消息告诉首领,并绘声绘色地给族人讲述了这次入魏的所见所闻。
  何辰把他一路上看到的北魏兴盛富庶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对于当时的契丹人来说,何辰所描绘的繁华景象真如云顶天宫,华丽却遥不可及,更像海市蜃楼,如梦似幻。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在契丹八部掀起了轩然大波,族人们对中原的繁华产生了空前的仰慕之情,并开始与北魏进行互市交易,同时与北魏王朝保持紧密的联系,年年贡赋不断。
  契丹人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中原文化,并巧妙地将其本土化,为我所用,文化、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与提高。
  就在契丹默默壮大的同时,西部的柔然也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很明显它比契丹的发展速度要快得多,这给了契丹莫大的生存压力。再加上周围其他民族的虎视眈眈,比如地豆于、室韦、豆莫娄、库莫奚、高丽等,契丹人每天都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周围民族和国家的口中之食。但就算这样,他们还是时常遭到周围民族和国家的侵袭,生活十分艰难。
  契丹人很聪明,他们比较了一下自己的实力与对方实力的差距,知道目前自己只能选择一条路——忍。但一忍、再忍、再再忍,契丹终于忍不下去了,首领莫弗(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谓)贺勿于上书北魏皇帝,情真意切地讲述了自己在大草原的生存之艰难、未来之渺茫,最后请求内附。
  北魏皇帝很开心契丹这么信任自己,把未来生存大计都托付于己,大笔一挥,恩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莫弗贺勿于带着万余口契丹人,三千车马,赶着牲畜,迁徙到了白狼水东,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阜新地界。在这里,契丹族不断学习中原文化,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实力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甚至开始了向外扩张。
  没过几年,北魏灭亡了,中原的新老大北齐政府忙着处理内乱,没工夫搭理北方的民族。这是个发展的绝佳机会,契丹马上抓住时机,加快脚步向外扩张,不断壮大起来。
  一开始,契丹先试着攻打西边的柔然,意外地获得了胜利,还杀死了柔然的首领铁伐。契丹人一下子高兴坏了,洋洋得意起来,觉得自己真的天下无敌了,于是挥兵南下,袭击北齐的边境要塞,企图一举拿下北齐,称霸中国北方。
  此时,北齐皇帝高洋正为自己的能力和威望能否与之前的北魏相提并论而耿耿于怀,契丹这一举动,摆明了是瞧不起他。恼羞成怒之下,高洋觉得是时候杀鸡儆猴,树立国威了,于是马上下令对契丹进行报复性的还击。
  高洋亲自率领军队,气势如虹地向契丹逼近。望着这天兵天将一般的北齐军,契丹人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后悔。
  结果,高洋率领的北齐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数座城池,一直打到青山(也就是今天的阜新西大青山),契丹输得一塌糊涂,十多万人被俘虏,十万头牲畜被一抢而空。
  这给了契丹致命的打击,契丹经济从此一蹶不振,最后不得不臣服于北齐。
  然而,祸不单行,此前过快的发展让契丹成了草原新秀,同时也成了新近崛起的突厥族的眼中钉。突厥族发家于草原西部,它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了曾经独霸一方的柔然,又开始攻打发展迅速的契丹。此时的契丹经济还没来得及恢复,又没了柔然这个巨大的屏障,毫无抵抗力,简直不堪一击。
  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契丹人再一次纠结了,他们一直以为发展会让自己壮大,却不知道发展反而给自己招致了各种眼红和嫉妒,甚至是灾难。于是,一部分契丹人提出向东迁徙,远离突厥和中原。
  但这一提议很快就遭到了另一部分人的反对,他们已经习惯了中原繁华的经济和生活条件,实在不愿意再回到原始状态。他们坚决地选择了留下来。但突厥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坚决而心慈手软,而是毫不客气地收纳了他们的领土和人民,最终,这些人被突厥纳入统治范围之内。
  从此以后,曾经紧紧团抱在一起的契丹八部分化成三大部分,一部分人成了北齐的俘虏,一部分人东迁,一部分受到突厥的统治。
  你不知道的契丹
  之前,契丹各部都在各自首领莫弗的带领下,逐水草而居,靠畜牧业为生。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契丹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畜产品和猎获物也大大增加,于是,契丹人就开始用本部产品换取中原的农业和手工业产品。
  与中原进一步接触以后,契丹人开始以朝贡、回赐、互市贸易的方式与中原进行物质交流。此外,“寇盗”“寇抄”也是他们与中原进行物质交流的手段。所谓“寇盗”“寇抄”,就是侵扰劫掠。
  ★《西夏简史》
  第五节元昊之死,暴君陨落
  晚年的元昊逐渐从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堕落成为沉湎酒色、不问政治的荒淫暴君。
  党项人爱酒,酒也是西夏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党项人以饮酒为乐,常常边喝酒边谈国家大事。酒也是党项人祭祀活动中的必备之品,由于西夏科学文化较为落后,祭祀活动众多,主要有四种:一是祭天,二是祭祗,三是享人鬼,四是祭先圣先师,无论哪种祭祀都要准备大量的酒当祭品。党项民族是一个尚武复仇的民族,仇家和解后,要将猪、狗血掺入酒中,倒入骷髅里,双方共饮,并发誓不复仇。节日岁庆之时,党项人聚会宴饮更是必不可少,按年龄辈分老少相坐而不管地位尊卑,开怀畅饮,毫无顾忌。
  元昊如果调集军队,需召集部落首领共同与猎,然后刺血盟誓,以表决心。西夏对将士斩敌首级立功者,也不过赐美酒一杯,酥酪数斤。可见,饮酒对西夏人来说不只是一种物质享受,而且在联系部落间的团结和发扬尚武精神上起着其他财物无法替代的作用。西夏人不但自己爱饮酒,还利用酒来引诱敌人。西部少数民族有“嗜酒”的特点,元昊令部下酿酒引诱宋夏边境的党项、吐蕃人叛宋投奔西夏。元昊也如大多数党项人一样特别喜欢饮酒,在其统治后期,更是嗜酒如命,纵情声色。
  元昊的第一位妻子是卫慕氏,因卫慕山喜的谋反而被元昊所杀。第二个妻子是辽国的兴平公主,因为和元昊感情不睦,后来病死,并引发了辽夏之间的一场大战。第四位妻子索氏,也是党项有名的大族,但是婚后和元昊的关系很不好,可能是因爱生恨,不受宠的索氏十分憎恨元昊。元昊带兵征战牦牛城时战败,误传到宫里的消息说元昊战死,索氏听说后,不仅不悲伤,反而喜形于色,天天在府内弹琴、跳舞。后来,元昊安全返回,她因惧怕元昊治罪而自杀,元昊还不解恨,又将她的全家全部杀死。
  元昊还有一位妻子咩迷氏,来自于一个党项的小部落,刚嫁给元昊不久就被厌弃,独自搬到夏州的王庭镇居住,生有一子名叫阿哩。不知为何,元昊并不喜欢他们母子。阿哩成年后,深为母亲所受的不公遭遇感到不满,对元昊怀恨在心,于是聚众谋反,图谋杀掉元昊,结果被族人鄂桑格告发。元昊派兵捉住阿哩后将其沉河杀死,并派人去王庭镇赐死了咩迷氏。
  元昊的第一任皇后野利氏,是来自党项部的名门望族野利部。野利氏不仅姿色出众,而且有勇有谋,曾随元昊出征,深受元昊喜爱。她喜欢戴“起云冠”,元昊不仅令专人打造,而且下令国内只准野利皇后一个人戴这种冠。野利氏后来被元昊立为宪成皇后。
  野利氏生有三子,长子宁明,次子宁令哥,三子薛埋,早夭。元昊称帝建国后,册封长子宁明为太子,宁明聪慧好学,深明大义,宽厚仁慈,喜学儒、道。但元昊嫌其书生气太重,缺少帝王之气。
  一天,元昊问宁明,什么是养生之道。宁明答:“不嗜杀人。”
  元昊又问他,什么是治国之术。宁明答:“莫善于寡欲。”
  元昊心生厌恶,说:“这小子胡言乱语,不是成就霸业的材料。”后来,宁明随定仙山道士路修篁学习辟谷法,而走火入魔。元昊对他更加厌恶,不许他入见。宁明因此而心生恐惧,不多久,因为修道气忤而死。宁令哥外表酷似元昊,性格骄横霸道,但元昊对他十分宠爱。宁明死后,野利皇后请元昊立宁令哥为太子。公元1042年,宁令哥被立为太子,从小被娇纵惯养的宁令哥更是有恃无恐,为所欲为。
  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气质高雅,美艳无比,生性放荡,喜欢治游,是党项部落中出名的美女。在野利遇乞被杀后,没藏式躲到三香家寺院出家。野利皇后在元昊面前哭诉旺荣兄弟无罪。元昊也意识到杀错了人,心下亦有悔意,于是下令四处寻找野利后人,加以善待。后来找到了没藏氏,元昊一直垂涎她的美色,便将她接回了宫中,占为己有。
  野利皇后本来就对元昊杀死自己的哥哥心存不满,现在又发现元昊和自己以前的嫂嫂有私情,更是气愤难平,但她不忍心将没藏氏杀掉,便逼她到兴庆府戒坛寺出家为尼。元昊便经常以去寺中参佛为借口,继续与没藏氏私通密会,并经常毫无顾忌地带她外出狩猎。
  公元1047年,没藏氏在随元昊出猎途中生下一子,因其营帐安扎在两岔河边,故取名为宁令谅祚。“宁令”为党项语欢喜之意,谅祚为两岔之谐音。谅祚出生后,元昊将他寄养在没藏氏的哥哥没藏讹宠家里。讹宠以野利遇乞的部属汉人毛惟昌、高怀正之妻为小谅祚的乳母。没藏讹宠也因为妹妹没藏氏得宠而被元昊提拔为国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没藏讹宠趁机将自己的亲属子弟安插到一些要害岗位。
  宁令哥长大成人后,公元1047年五月,元昊为宁令哥娶党项大族没移皆山的女儿为妻。他在儿子宁令哥的成婚大典上见儿媳妇年轻貌美,楚楚动人,按捺不住,竟然将儿媳妇强行纳为自己的妃子!宁令哥恼羞成怒,但不敢发作。父子从此反目成仇。野利皇后,先是其兄长被元昊冤杀,接着又发生夫夺子妇的丑事,自己也跟着失宠,于是心生怨言。元昊闻知后,直接废掉了野利皇后,将其贬往别宫,下令不准再见。封没移氏为“新皇后”。元昊为她在天都山大修宫殿,史载:“大役丁夫数万,于山之东营离宫数十里,台阁高十余丈,日与诸妃游宴其中。”
  离宫建成后,元昊和没移氏在贺兰山的离宫之中,醉生梦死,日夜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整日过着奢靡的生活。元昊将朝中之事交给国相没藏讹宠处理,老臣杨守素实在看不下去,便告老还乡。
  没藏讹宠见元昊对没移氏十分宠爱,便担心自己的权力早晚有一天会失去,便与其妹没藏氏商议对策。太子宁令哥娇妻被父夺走,母亲又被打入冷宫,便对父亲心怀怨恨。没藏讹宠乘机挑唆年轻气盛的宁令哥去刺杀元昊,并保证事成之后就拥立他为王。没藏讹宠之计可谓一箭双雕、稳操胜劵。如果宁令哥行刺成功,没藏讹宠可以弑君之罪捕杀宁令哥。如果宁令哥刺杀不成功,则元昊必然会杀掉宁令哥。无论结果如何,都可把太子除掉。没藏讹宠此计也冒了极大的风险,万一太子宁令哥不想杀或不敢杀他的父亲的话,若将此事告诉元昊,则没藏讹宠必死无疑,但骄横而又鲁莽的宁令哥竟然答应了找机会杀掉元昊。
  公元1048年(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元宵节,宁令哥约野利族人浪烈等潜入皇宫,趁元昊与诸妃饮酒作乐,大醉回宫就寝时,突然挥戈向元昊刺去,元昊躲闪不及,鼻子被削掉。元昊大喊一声:“有刺客!”侍卫们立刻蜂拥而至,宁令哥在浪烈的拼死掩护下惊慌出逃,躲到了没藏讹宠的府上。浪烈则被侍卫砍成了肉泥。元昊鼻子被削,血流如注,疼痛难忍,加上又听说是自己最宠爱的太子干的,心中更是气恼。第二天便气绝身亡,年仅46岁。
  这位割了无数战俘的鼻子的帝王没想到最终让自己的儿子割了鼻子而身亡。元昊死后,没藏讹宠立即逮捕了宁令哥,连同他的母亲野利氏,以弑君之罪一并处死。
  元昊“文武皆备”,他主政17年,其中称帝11年,文治武功,均有建树。可惜好色,在政治斗争中死于亲儿子的刀下。野利氏和没藏氏都是夏国有权势的贵族,皇后的废立和夏景宗元昊的被刺并不仅仅是宫廷间的私事,而是反映着党项奴隶主贵族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中道而殂的元昊,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在贺兰山下建起规模宏大的、号为泰陵的墓地,夏国以开国之主的礼仪将元昊葬于其中。巨大的王陵至今还留在原地,成为人们游览观赏、凭吊历史的一处名胜古迹。
  ……

好的,下面为您撰写一份图书简介,该简介不包含“畅销套装-塞北帝国史系列:匈奴简史+契丹简史+西夏简史(套装共3册)”中的任何内容,并力求详尽、自然: --- 《丝绸之路的瑰宝:粟特人的商业帝国与文化融合》 导言:被遗忘的“中介者”与欧亚大陆的动脉 当我们审视古代欧亚大陆的历史长卷时,往往聚焦于那些建立宏大帝国的征服者,如罗马、波斯、汉唐。然而,在这些帝国的光芒之下,存在着一个群体,他们没有建立统一的、疆域辽阔的王朝,却以其无与伦比的商业网络和文化适应能力,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血脉。他们就是粟特人(Sogdians)。 本书《丝绸之路的瑰宝:粟特人的商业帝国与文化融合》,旨在深入挖掘这个在公元4世纪至9世纪达到鼎盛时期的中亚民族的兴衰史。他们是古代商业史上最成功的“中介者”,他们的足迹遍布广袤的欧亚大陆,从咸池(里海)东岸的家园,到中国腹地的长安、洛阳,乃至更远的拜占庭和印度。粟特人不仅仅是商队和货物的搬运工,他们更是思想、宗教、技术和艺术的传播者,是塑造了中古世界面貌的关键力量。 第一章:粟特人的起源与环境的塑造 粟特人的故土位于今日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以其核心城市撒马尔罕(Samarkand)和布哈拉(Bukhara)闻名。本章将详述粟特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干燥、半干旱的气候,以及围绕绿洲建立的城邦文明。这种地理条件,天然地限制了单一农业立国或强力军事扩张的可能性,从而迫使他们的先民将目光投向了外部世界。 我们将探讨粟特语——一种古老的伊朗语分支——在语言学上的地位,以及它如何在商业活动中成为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通过考古发现和早期波斯文献的佐证,我们重建了粟特早期社会结构,一个以家族和氏族为基础,高度重视契约精神和长途贸易的社会形态。 第二章:丝绸之路上的“中介者”角色定位 粟特人的商业活动并非盲目冒险,而是一种系统性的、代际传承的商业策略。本章重点分析粟特人如何在唐代中国的开放政策中抓住机遇,渗透进东亚经济体系。 我们将详细剖析“粟特商团”的运作模式:从信贷网络、汇兑系统到风险分摊机制。他们不仅贩运丝绸、茶叶等东方产品西输,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波斯香料、玻璃器皿、印度的珠宝以及来自西方的艺术风格源源不断地带入东方。通过对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粟特文契约和信件的解读,我们得以窥见其严密的商业组织和远超同时代人的金融智慧。这些文献揭示了他们如何在遥远的异乡维护法律、处理债务和保障家人安全。 第三章:宗教的载体:祆教、摩尼教与佛教的交融 粟特人在宗教传播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他们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他们对多种信仰持开放和吸收的态度。本章将深入探讨粟特人群体如何成为祆教(琐罗亚斯德教)在东亚传播的主要推手。 我们将考察祆教在长安和洛阳建立的“火庙”遗迹,分析粟特祭司的地位以及他们如何巧妙地将本民族的信仰系统融入到新的文化土壤中。同时,佛教在粟特商旅中的流行也值得关注。他们将佛教经文从印度带到中土,并在传播过程中扮演了翻译和资助者的角色。这种多元的宗教信仰实践,反映了粟特人实用主义的文化观——信仰是维护商业网络和社群凝聚力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文化身份的流动性与“胡化”现象 粟特人在融入异域文化的同时,也保持着核心的文化认同,这使得他们成为研究“文化流动性”的绝佳案例。本章将以唐代为核心,分析粟特人在中国社会中的“胡化”历程。 从安禄山这一著名的粟特后裔的崛起,到宫廷乐舞、服饰乃至饮食文化的受其影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粟特文化对唐代盛世的渗透。我们将对比分析汉文史料中对“胡人”的记载,以及考古发现的粟特墓葬艺术(如壁画、石棺雕刻)。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保留了草原游牧民族的遗风,更展现了他们对希腊化艺术、印度雕塑风格的吸收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粟特艺术风格”。 第五章:帝国的衰落与遗产的延续 盛极必衰,粟特商业帝国最终也未能逃脱历史的洪流。本章将聚焦于公元8世纪中叶的安史之乱,这场动摇了唐朝根基的事件,如何间接导致了粟特人失去在东方的政治与商业庇护。随后,随着伊斯兰教在河中地区的扩张,粟特人的传统商业网络遭受了决定性的打击。 然而,粟特人的故事并未在此终结。我们将追踪他们后裔的迁徙路径:一部分向西进入中亚伊斯兰世界,成为后来的塔吉克人和部分波斯语族群的先驱;另一部分则向东逃亡至甘肃河西走廊,最终融入回鹘和西域其他民族之中。他们的语言虽然逐渐消亡,但其在商业组织、贸易路线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历史功绩,深刻地嵌入了中亚和东亚文明的结构之中。 结语:理解今天的十字路口 《丝绸之路的瑰宝》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古代商人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全球化早期形态的案例研究。粟特人的经历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往往存在于“中间地带”的连接者手中。他们的故事,是关于适应性、跨文化交流以及商业精神如何超越政治边界、塑造人类文明的永恒启示。通过对粟特文明的重构,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连接古代世界的复杂网络是如何编织而成的。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部关于古代游牧文明的纪录片,里面提到了一些关于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这种粗犷与智慧并存的生存哲学深深地吸引了我。因此,我希望接下来的阅读材料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侧重,比如他们如何在广袤的草原上建立起有效的通讯和管理体系?他们的畜牧业技术是如何支撑起庞大的军事力量的?而且,这些游牧民族与其他文明(比如农耕文明、波斯文明等)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往往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催化剂,如果能看到这方面的精彩论述,那阅读体验无疑会大大提升。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那种跨越地理阻隔的文明互动所产生的独特火花。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重感仿佛穿越时空,直抵历史的现场。我尤其喜欢它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和字体选择,很有历史厚重感,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敬畏。书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迹工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一个朋友是那种对历史细节非常考究的人,他拿过去翻了翻,特地夸赞了书中的版式设计,说阅读起来非常顺畅,没有那种杂乱无章的感觉。而且,内页的排版也考虑到了阅读的舒适度,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文字和图表(如果有的话,我指一般的历史书籍)的分布非常和谐。整体来说,从书籍的“硬件”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套值得珍藏的读物,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真功夫的,完全不是那种市面上粗制滥造的普及读物能比拟的。

评分

坦白说,我对很多历史读物的情感代入感要求并不高,我更看重的是史料的可靠性和论证的严谨性。对于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于原始文献的梳理和引用是极其审慎的。尤其是在涉及具体人物的评价时,我希望作者能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避免过度的道德审判或不必要的意识形态投射。毕竟,历史人物的行为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用现代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往往是徒劳的。我期待的是一种“信史”的写作风格,用事实说话,让历史事件本身的力量来打动读者,而不是依赖华丽的辞藻或煽情的笔法来吸引眼球。

评分

读历史书最怕的就是那种“写给小白看的流水账”,把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到失去了原有的复杂性和张力。我个人偏爱那些在叙事中能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多角度审视的著作。比如,探讨一个王朝的崛起时,作者是否能跳出单一的民族中心主义视角,去分析外部环境、内部矛盾以及文化融合的动态过程?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深厚学养和严谨的逻辑链条,能够清晰地展示出“为什么会这样”而非仅仅是“发生了什么”。如果能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提供一些学界主流或新兴的争议性观点,并进行合理的分析阐述,那就更棒了,这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和辨析。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了解古代草原民族的社会结构和军事策略,这方面的知识在传统史书中往往被一笔带过,或者仅仅作为中原王朝的陪衬出现。所以我对这种专注于特定族群的深度挖掘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能看到不仅仅是关于他们兴衰的宏大叙事,更希望了解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比如他们的婚丧嫁娶制度、宗教信仰的演变,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核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一本书能细腻地描绘出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侧面,而不是仅仅堆砌枯燥的年代和战役,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佳作。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将民族的“魂魄”挖掘出来的作品,毕竟,一个民族的伟大不在于它征服了多少土地,而在于它留下了多少独特的文化印记。

评分

一次性买的太多,实在难以一一评价。统一好评吧,也确实都还不错,活动期间买书很实惠!!一次性买的太多,实在难以一一评价。统一好评吧,也确实都还不错,活动期间买书很实惠!!一次性买的太多,实在难以一一评价。统一好评吧,也确实都还不错,活动期间买书很实惠!!一次性买的太多,实在难以一一评价。统一好评吧,也确实都还不错,活动期间买书很实惠!!一次性买的太多,实在难以一一评价。统一好评吧,也确实都还不错,活动期间买书很实惠!!一次性买的太多,实在难以一一评价。统一好评吧,也确实都还不错,活动期间买书很实惠!!

评分

书质量非常满意,价格又便宜,在这里买书又舒心又安心。

评分

京东读书日 买了很多本书 每一本都很经典

评分

书籍完好,快递包装的很好,快递很快。

评分

我的人都是因为你

评分

质量很不错,物流很快,印刷清晰。

评分

小孩五年级,可以满足他的需要,印刷和包装都非常好,尽管电子书更便宜,还是坚持让孩子读有质感的书。

评分

书质量非常满意,价格又便宜,在这里买书又舒心又安心。

评分

本书原名《白话本国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是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本书多次再版重印,流传很广,影响深远。全书分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叙述了从三皇五帝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势。内容上条理清晰,见解新颖、独到;文字叙述上简洁流畅,通俗易懂人类简史:听房龙讲人类的故事一书共有64章,作者从鸿蒙初辟一直讲到一战结束,对任何真正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件和细节均详加讲述,再现了人类发展史的浩荡长卷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展示了宏大的人类历史从人性的角度来描述历史,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以及手绘插图来讲述艰深难懂的人类发展史使得全书通俗易懂趣味盎然。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学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和阅读的快感本书于1921年出版多次再版重印也是作者的成名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