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端砚收藏家、端砚爱好者、文化学者、各大博物馆及图书馆 这是一本历时三年、动员百位业界知名专家协助完成采编的巨著,被称为“博物馆”,当之无愧。本书是集国家博物馆珍贵藏品、民间藏家的精品和当代大师的作品的大成之作,让您足不出户就领略故宫、国博等博物馆的端砚精品,让您了解端砚发展的历史,让您知晓历代名家与端砚的不解情缘,也让您看到当今端砚的发展和变化,更让您探究端砚的鉴赏与收藏知识。
要想进入端砚收藏的领域,本书是你精准的导师和领路人。
内容简介
纸上端砚博物馆以全新的编辑理念,精美高清的大幅图片,为读者呈现一个纸上的端砚博物馆。本书图文紧密结合,采用以图证史的形式,呈现了千百年来中国砚台文化发展演变之概貌。本书介绍了历代端砚研制的技艺,解读了端砚各坑口的特点,叙述了端砚的质、形、纹、色及其人文内涵,彰显了古贤志趣的品位,突显了端砚铭文之韵味及其文化内涵。让读者清晰了解端砚文化的发展、传承、创新的全过程,提高读者对端砚的人文美学价值的认识。
一、全面性。本书分为上下卷,上卷收录了古砚337方,古砚拓片48幅,可谓精华荟萃,均为佳作。很多古砚兼具史、料、工、铭。其中包括故宫收藏的40方古砚,上海博物馆收藏的44方古砚,乾隆御题砚,阮元、苏东坡、曾国藩、吴昌硕等人收藏的古砚,其中还有一些从日本藏家手中回流的古砚精品。下卷收录了国内五十位省级制砚大师的现代新砚228方。以其精美的石品花纹和精湛的雕刻技法诠释了现代砚的风貌。其在造型、构图、题材、立意上都有新的突破,创造了端砚实用之外的新艺术意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专业性。专家鉴定委员会由端砚鉴定专家组成,入选的端砚都经过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以保证其正统性、传承性。专家包括:刘演良、蔡鸿茹、张淑芬、华慈祥、阮华端、王建华等。
三、精美性。本书图文并茂,图片十分清晰,色彩还原与端砚原作无异,可清楚明辨其石质之佳,欣赏品味花纹之美,领略不同朝代端砚的形制、刀工技法。本书的图片清晰度极高,雕刻细节和铭文等局部都清晰可辨,其中用肉眼很难观察到的细微处,通过高清图片的呈现,为藏家和制砚大师提供了学习和临摹名家的机会。
四、可读性强。书中既有端砚鉴赏的知识,又穿插引人入胜的历代文人与端砚的逸事,既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又有阅读趣味。本书符合当代社会对时尚、精美的需求,同时也可帮助读者提高端砚文化的鉴赏水平。
作者简介
刘演良,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高级顾问、《中国文房四宝》杂志顾问、端砚协会名誉会长、端砚鉴定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家,是我国德高望重的文房四宝学者,砚台理论专家。其主要著作有:《端溪名砚》、《端溪砚》、《端砚全书》等。
蔡鸿茹,天津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是知名的古砚研究专家、古砚鉴赏家。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名砚鉴赏》、《华夏五千年艺术丛书·文房集》、《中华古砚100讲》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此书的出版是继清乾隆《西清砚谱》后,依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系统记录、介绍的21世纪《西清砚谱》中端砚的传承创新。是岭南人智慧传承创新的楷模,是国家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创新的榜样。望我们走在当今文化创意之前列而不断努力。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传统文化的弘扬事业贡献一份社会责任。使我们在品鉴收藏中得到静心修身,得到美的享受和收藏的愉悦。书籍的出版是一件可敬、可感、可喜之事,愿以知音者互相交流交友为振兴砚文化贡献余热。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专家:张淑芬
目录
古代卷
003 第一章 中国的砚台
019 第二章 中国的四大名砚
029 第三章 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
035 端砚产地
041 端砚名坑
051 端砚的石质、石品
060 端砚的鉴赏与收藏
077 第四章 馆藏历代名砚
089 唐代端砚
095 宋(辽金元)代端砚
117 明代端砚
173 清代端砚
407 近代端砚
455 第五章 民间藏历代名砚
635 附录
641历代端砚著述
645 历代制砚名家录
647 端砚铭文选录
现代卷
001 第一章 中国现代端砚发展概况
007 端砚行业发展及制作技艺传承模式变化
009 旧砚坑的重开和新砚石的发现
011 端砚性质转型及样式发展演变
017 第二章 现代制砚名家及其作品
029 制砚老人
035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09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095 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
407 附录
精彩书摘
唐代端砚
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议论。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618年。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近1400年的历史了。
唐代之时,出现了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中可见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李贺《杨生青花石砚歌》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顽宽硕何足云。”刘禹锡的《唐秀
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皮日休的《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样如金蹙小能轻,微润将融紫玉英”。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此外,端砚甚至引起帝王和达官贵人的注意,从而有了所谓“贡砚”“赐砚”的说法。据传唐太宗甚喜爱王羲之书法,曾把褚遂良临写的《兰亭序》铭刻在端砚上,赏赐给功臣魏徵。宋代欧阳修《砚谱》中曾记载称此砚是一块像紫云在飘浮的紫与绿色相间的奇石。据说此砚是贞观七年(633)端州第一批贡品之一。《砚谱》还记载了唐武则天圣历三年(700)把刻有“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纹的端砚赐给名臣狄仁杰,狄仁杰受赏后,得知采石工人劳动的艰辛,便上奏请武后下旨减去贡品数目。可见,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乐而为之,甚至民间还流传了不少关于端砚的传说,更给端砚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唐代某年,端州有位梁姓举人赴京会试,考试那天适逢京城降大雪,冰天雪地,应试者被这突然而来的坏天气搞得束手无策,因为研磨出来的墨汁很快凝结成冰,无法再写字,唯独这位来自端州的举人,用家传的端砚研磨的墨汁不结冰。但当他用完墨汁再想掏点水研墨时,发现水壶中的水已经结成冰,梁举人失望地边揉手,边对着端砚喃喃自语:“端砚啊,都说你是文房四宝之一,如今你宝在何处?”话音刚落,砚堂中出现一片水蒸气,梁举人绝路逢生,拼命向着砚堂“呵气”,端砚帮助他做完试卷,使他如其所愿地考取了进士。端砚“呵气成墨”佳话从此传开了。
……
前言/序言
序
端砚,古称端溪砚,因其砚石采自端州斧柯山之端溪水一带坑洞中,故名之。端溪砚更因其石质比其他砚细腻、娇嫩、滋润、致密、坚实,故前贤称之曰“细腻如玉”“温软嫩而不滑”“贮水不耗,发墨不损毫”。并有多彩多姿,独具一格的石品花纹。故自唐以来端砚被誉为四大名砚(端、歙、洮、澄泥)之首,文房四宝(宣纸、湖笔、徽墨、端砚)之一。有近1400年历史的端砚不仅是文房器具,而且早已演变和发展为融文学、历史、书画、雕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端砚文化,让人们更实在、更精确、更科学地认识、理解端砚,鉴别、欣赏、使用和珍藏端砚,雅昌文化集团和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纸上端砚博物馆》一书,此书有几个独到之处:其一,既全面又突出重点。遴选了自唐至今历代端砚,可谓精华荟萃,均为佳作。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特别是文人雅士、制砚名家之端砚都一览无余。其二,入选之端砚大多按原尺寸放置正面、背面、侧面图片及部分拓片等。其三,遴选之端砚以时间脉络为序排列。其四,在入选之端砚中囊括端溪各大名坑,特别突出三大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之名砚。其五,遴选入选作品的做法公平、公正、合理、科学。因为对端砚的鉴别和审定较为复杂,有一定难度,也没有绝对标准,故采取专家投票入选的做法。在处理端砚鉴别和审定学术上有争议的历代端砚作品时必需经70%以上专家投票通过,方可入选。
本书图文并茂,图片十分清晰,色彩还原与端砚原作无异,可清楚明辨其石质之佳,欣赏品花纹之美。它对传承和发扬端砚文化、对端砚的开拓创新与端砚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对文房四宝的爱好者、端砚的爱好者、鉴藏家、砚学研究家提供了极富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图文资料。为此,本书的出版确实是砚林盛事,可喜可贺!
刘演良
2015年10月8日
纸上端砚博物馆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