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這個星球上站得最高的靈魂(修訂版) [At Large]

仰望星空 這個星球上站得最高的靈魂(修訂版) [At Larg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亞瑟·剋裏斯托弗·本森 著,佘卓桓 譯,鬍彧 校
圖書標籤:
  • 哲學
  • 個人成長
  • 自我救贖
  • 存在主義
  • 人生思考
  • 精神世界
  • 靈魂探索
  • 深度閱讀
  • 散文
  • 隨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黑龍江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31688051
版次:2
商品編碼:12013642
包裝:軟精裝
叢書名: 人 , 貴在讀正確的書
外文名稱:At Larg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8
字數:2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仰望星空》(修訂版)是一本關注心靈的哲學隨筆集!作者亞瑟·剋裏斯多夫·本森,英國著名散文傢、詩人、作傢,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第28屆院長;

  ★ 當你讀起它時,就如同你在與一位長者聊天,坐在火爐旁,就著一杯咖啡。咖啡的香氣繚繞,宛如一縷縷飄逸的思緒,正在穿越百年時空……

  ★ 一個智者,把他的人生體驗,人生心得,一點一滴地傾倒給你。也像一個朋友,把他的痛苦、歡樂、幸福,毫無保留地傾訴給你。


★【人,貴在讀正確的書】全係精彩圖書(軟精修訂版):

  

  

  

  

  

  

  

  

  

  

  

  

  

海報:

內容簡介

  《仰望星空:這個星球上站得Z高的靈魂》(修訂版)是一本勵誌之書,節奏時緩時急,畫麵感強烈,讀起來令人滿足,內容親密又有趣、機智又發人深省。即使讀者不打算親自踏上曼妙之旅,也會和本森在步道盡頭一樣,捨不得離開!本森用他理性的思考,對人生的各個方麵諸如幽默、旅行、羞怯、專長、平等、樂觀、幸福等都錶達瞭自己獨特的看法。本森告訴人們:人生的勝利,就是不論曆經幾多失敗、幾多失意,都能把希望長存於心底。

作者簡介

  亞瑟·剋裏斯托弗·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1862-1925),英國著名的散文傢、詩人、作傢,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他的父親是19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其舅舅是著名的哲學傢亨利·西奇威剋。因此,本森傢族所富有的文化和著述的傳統,也很自然地遺傳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樣遺傳在他身上的還有傢族性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鬱性的精神病,雖然身患疾病,但本森仍是一位傑齣的學者和多産作傢。他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並於1885-1903年期間,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1906年後,他齣任格雷欣學校校長。1915-1925年,他擔任莫德林學院院長。

  他的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令人驚嘆的是,他在人生的後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寫下瞭400萬字的日記,給世人留下瞭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産。代錶作有:

  《仰望星空》(At Large)

  《自由之旅》(Escape and Other Essays)

  《大學之窗》(From a College Window)

  《聖壇之火》(The Altar Fire)

  《為師之道》(The Schoolmaster)

  《劍橋論道》(Cambridge Essayson Education)

  《阿城信劄》(The Upton Letters)

  《我心無懼》(Where No Fear Was)

  《嚮死而生》(The Gate of Death)

  《對話寂靜》(The Silent Isle)

  《無冕之王》(Men of Might)

  《安靜的傢》(The House of Quiet)

  《靜水之旁》(Beside Still Waters)

  《追隨本心》(Along the Road)

  《生命之泉》(Water Springs)

  《雅緻生活》(The Thread of Gold)

  《黑夜爐火》(Thy Rod and Thy Staff)

  《心靈樂園》(Joyous Gard)

  《論羅斯金》(Ruskin,A Study in Personality)

  《障山及其他故事》(The Hill of Trouble and Other Stories)

  《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 Dawn)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亞瑟·本森先生在本書中又一次將自己置於批評同代人的角色,同時不經意展示齣自己紳士般的生活哲學觀。再一次用潔美精練之筆為我們描述瞭一幅幅古老而栩栩如生的畫麵,而這些畫麵中總能有本森自己的影子。”

  ——《時代周刊》

  ★“亞瑟·本森的幽默是那種人類中友善、陽光天性的幽默感,書中比比皆是……是高雅生活淋灕盡緻的展現。”

  ——《每日紀事報》

  ★“本書節奏時緩時急,畫麵感強烈,讀起來令人滿足,內容親密又有趣、機智又發人深省。即使讀者不打算親自踏上曼妙之旅,也會和本森在步道盡頭一樣,捨不得離開。”

  ——《前言雜誌》


  讀書於生命之重要性,可能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越是愛好讀書的人便越是覺得自己讀得不夠,越是不讀之人便越覺得讀書的毫無意義,每個人站在生命的不同角度上,所得齣的結論也便不同。

  人或者還常常會抱著一些功利心去讀書,以有用無用來區分一本書的價值。有時我們覺得這本書可以很好地慰籍靈魂,有人卻問我們靈魂它在何處。所以人纔會常常感覺孤單,因為不同的世界觀而感覺孤獨。因此世界上纔會有書籍,它讓靈魂可以找到歸宿,讓這孤單不再孤單。《仰望星空》恰到好處地來到身邊,不早也不晚。當我們在喧囂的城市間穿行過久,當我們被城市的霧霾遮掩視綫太長,當我們感覺這顆心需要迴歸人類原始的傢園,那麼讀一讀《仰望星空》吧。

  仰望星空似乎已變成一種遙不可及的生活,曾經躺在溝壑卻依然仰望星空的時代再也不會迴來,滾滾嚮前的現代文章徹底摧毀瞭人們安放身體與靈魂的傢園,所以為靈魂重新尋覓棲息之地,就顯得尤為重要。《仰望星空》是英國作傢亞瑟?剋裏斯托夫?本森在埃裏島的一次次精神旅行,在這個寂靜的遠離俗世的小島上,他重新進行著另一種生活方式,思考著關於友情、幽默、旅行、文學、自我、樂觀、歡樂以及宗教種種的意義,因其散文傢、詩人、作傢的身份,文筆舒緩優美,靈動的智慧比比皆是,讓人有一種在無邊草原的風中享受著清涼吹拂的感覺。

  昨日恰逢好友推薦一文《你是想讀書,還是想讀完書》,在過去的日子裏,我們都有過一樣的迷茫,為瞭讀書而讀書,而此文恰恰擊中瞭我們的憂慮,我們一直為瞭讀完一本又一本的書將自己催促得太忙碌,而不是曾經單純的“想讀書”,不知何時我們患上瞭這樣的焦慮情緒,讀書也便少瞭讀下去的樂趣。此文將讀書之意義與旅行之意義相對比,旅行應該隻是為瞭旅行本身,享受路途中的點點滴滴,而絕非為瞭迴來增加一點談資與寫齣一篇篇文章,帶著目的前行,就失去瞭旅行的意義。此文觀點與我讀的書之觀點如此之巧閤,頗讓我意外。好友與我近日常常討論讀書的意義,對於我們這種既要帶孩子又要實現自我的媽媽們來說,讀書實在是不能放在人生第·一等重要的事情來,可是我們卻在忙碌的生活空間裏找到瞭彼此可以相安慰的靈魂,我們的相遇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同樣她推薦給我的小文章與我讀到的這本書如此恰到時機的來到我的時間裏,點醒我,擦亮我迷茫的眼睛,我想這也是必然的。

  我們總是要經過一段迷途纔能重新找到正確的路,而這個過程並不是值得嗟嘆的,恰恰相反,我們更應該感謝這段蹉跎的過程,人生總是因種種不平坦而豐富多彩,也更能彰顯我們一直尋找著的方嚮。

  《坐看雲起》一章中,作者提到“生活的樂趣源於生活本身,而不是隻顧著其中某一個精華的片段,而將其餘平淡的部分隱去”,是的,我們應該隨時享受生活,而非為瞭不斷趕路而忽略每一個細節。這與《旅行的意義》一章中提到的觀點相同,可見生活的意義在於挖掘,它們隱藏在每一個容易被人忽略與産生錯覺的地方,而心靈在尋迴這平靜的生活過程中,難免會産生無聊、苦楚與疼痛的想法,所以“對身體而方,飲食、鍛煉及生活的規律性很重要,對精神來說,自我剋製、刻意節製和堅忍等候,都會讓我們走得更寬更遠。”

  讀書時,幸福不是我們得到瞭多少知識,而是讀書的過程中産生的“耐心、勤勉以及在獲取這些品質過程中的謹慎與品格”,“當我們慵懶地靜坐時,或在痛苦脆弱侵襲之際,正是我們心靈迅速成長的時候”,同時作者指齣“我們不能以沉思的名義開脫懶惰,找尋人生的簡樸並不意味著懼怕工作”,在生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享受到平和的美妙時光,尋找到閃爍生命光芒的溪流,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看到某位朋友對於今後讀書的計劃,他說並非害怕彆的,隻是越來越珍惜自己的時間瞭。是的,層齣不窮的新書與我們心底想要讀的書在不停地考驗著我們的智慧,讀一本無意義之書時就等於浪費瞭讀一本好書的時間,所以我們必須愛惜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好書是散落在人間的智慧珍珠,它總在我們想要齣現時齣現,而《仰望星空》這顆“世界上站得Z高的靈魂”,是值得我們與它相遇並珍惜的。

  ——網友書評,《星空之意義》


目錄

譯者推介
第一章 一種生活方式
第二章 坐看雲起
第三章 友情
第四章 幽默
第五章 旅行的意義
第六章 論“專長”
第七章 時無英雄
第八章 羞怯
第九章 論“平等”
第十章 自我優越感
第十一章 凱爾姆斯科特與威廉·莫裏斯
第十二章 演講日
第十三章 文學“點睛”
第十四章 仲夏之遐想
第十五章 象徵
第十六章 樂觀
第十七章 歡樂
第十八章 上帝之愛

精彩書摘

  一種生活方式


  生活,我很熱愛它,但我並不被它所奴役;自由,我很嚮往它,但我從未被它所束縛。我常常在傢裏做生活實驗,用它檢驗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但知易行難,不過好在隻是實驗而已,況且作用在我這個卑微之人身上,於大眾也無傷大雅,所以各位看客切莫大驚小怪。社會上,有著許多對生活充滿積極嚮往之人,因此,我對自身所做的實驗,並不感到懊悔和沮喪。如果諸位問我:做這些事情是否值得?我的答案隻有某種遺憾之情。

  當我靜下來的時候,我常想,作為一個單身漢,在一年之中有約摸半年時間從事學術研究,而另半年則老老實實待在一處,這樣做的意義到底有多大?我也常常捫心自問,自己到底要乾嗎?於是,我便不想繼續待在大學宿捨裏,並非因為我經濟拮據所緻,而是因為在校園裏,我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一些人情世故中疲於奔命。雖然,我在大學校園裏,也有不少情投意閤的朋友,但我卻不想自己成為一隻到處遊蕩的鴿子,仿佛時時刻刻都在尋覓棲身之地。

  與很多在各種社交場閤下疲於奔命的人不同,我喜歡一個人獨處,在皓月當空時,一個人靜靜地咀嚼思想,讓靈魂與自己的心神一次次碰撞,接受昨天、今天、明天各種思潮的洗禮。綜閤以上因素,我便極為喜歡在自傢的火爐旁、椅子上、書堆裏,尋找愜意的生活方式。因此,要是迫我屈就於其他傢庭裏的一些繁文縟節,受製於他人的安排,那就仿若將我扼殺瞭一般。當門鈴意外響起,要是我不得不擱下手中的筆,強迫自己滿臉堆笑地迎接不速之客,那便等同於拿刀戕害我。此外,若是在彆人的牽引之下,到我不願去的地方,那將是對我的摺磨。即便如此,我也必須拋下心中的嚮往,接受或者忍受這些俗事,因為我最擔心的還是失去與他人的交往。

  在我一些日常工作中,大部分的時間要在與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中一點點消磨,但是,我的內心卻常常湧齣一種嚮往,即過上一種靜思與反省的生活。當我一想到要到處與人作恭維式的拜訪時,內心就倍感煩悶,因為這些流於錶麵的應酬形式,恰恰是一種缺乏活力的生活方式。當我不得已而為之時,我就時常叮囑自己不能過於放縱,而要時刻增加自身的活力。

  手中之筆,一直是我難以割捨的手足,它既是指引我生活的良師,也是排遣我胸中寂寞的益友。與那些形式上的拜訪不同,創作對於我來說,可以做到對靈魂的解讀、情感的宣泄、情操的陶冶,是一種充滿激情、陽光的舉措。

  要想不被這些流於形式的拜訪所乾擾,還有一劑“婚姻”藥能將自己解脫齣來。但是,婚姻不能草率,更不能等同於兒戲,要是齣於完成一種責任,或者提高生育率而婚配,那麼,就我本身而言,擁有婚姻的可能性也在逐漸縮小。雖然,我承認世界上那些幸福美滿的婚姻錶現得唯美和高尚,我也願意放棄所有,而對愛情矢誌不渝,但是,這種狂熱的激情終有一天將要淡化,某種欲望與現實終究要進行一番刀光劍影的廝殺,最後讓現實占據上風。

  逃避根本於事無補,反而助長消極的情緒。我隻是一個卑微的人,無法避開世俗的睏擾,即便我成日仰望星空,期待自己有朝一日能不食人間煙火,但我終究無法自欺欺人,也擺脫不瞭吃五榖雜糧的宿命。當我悲哀自己不幸的人生時,有位睿智且溫柔的阿姨曾悄悄點化我:你的生活,從未真正放開。麵對阿姨苦口婆心的勸說,我一時語塞,羞愧難當。事實上我並沒有奢求過其他任何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我隻是經過小溪時,會駐足沉思一會,然後光著腳丫洗去一身的塵土。

  我已經確信自己陷入瞭一種深沉的情感之中。對於這種憂思,我仿佛從畫傢雷諾阿的一幅畫中得到禪悟。畫中,有位可愛的小女孩在一條小溪裏,緊緊地抱著一隻體態臃腫、耷拉著頭的西班牙獵狗,小姑娘所有的動作與神情,皆在告訴看客:她擔心它會淹死。我必須承認,看瞭這幅畫之後,我以往的一些堅持似乎跟著有瞭一絲鬆動,或許是自己太過敏感瞭吧,我隻能遺憾地這樣安慰自己。我總是幻想一種關係,那就是親密與浪漫的關係,當我沉迷在這種唯美的關係裏不能自拔時,便被摺磨得身心疲憊。爾後,我閱讀到羅伯特·勃朗寜與伊麗莎白·芭蕾特兩人之間的情書時,瞬間意識到,要是沒有上天的恩賜,他們這種至高境界的愛情也會無望,也會著地,也會摔得粉碎。即便如此,我仍舊不去抱怨,抱怨這些唯美的東西不能拿一個花瓶來盛裝,我的這些沒頭沒腦的抱怨,就好比卡萊爾親愛的母親總是不斷嘮叨著自己不佳的健康狀況。

  那麼,像我這樣一個極端熱愛自由卻又憤懣的單身漢,到底該怎麼辦呢?每每想到這裏,我便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後來我拿定瞭主意:我不能繼續住在城鎮,忍受如此喧囂的生活,盡管我已經住瞭半年的光景,而且也非常喜歡城鎮裏的朋友,但是我現在還是不願意與他人頻繁地打交道。因為我的性格,讓我覺得沒有理由為瞭獲得一些樂趣,而經常性地參加一些讓自己瞭無生趣的社交活動。但是,我也不能逃避現實吧!我也不能圈一塊地,自己隱匿起來吧!終於,我作瞭一個決定:選擇做自己內心所嚮往的事情。我有一間寬敞的房子,在一個極為寜靜的鄉村裏,裝修得特彆舒適、溫馨。許多朋友“慕名而來”,與我一起分享這份快樂的生活。在此,我很想與大傢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獨居的生活狀態,那麼,就從這段隱士般的生活開始吧。

  我隱居的地方名為“埃裏島”,埃裏島曆史悠久,坐落於英格蘭東部沼澤地帶的中央,四周環繞著低矮的沙礫山丘,形狀類似人的手掌,而河流恰似在人的手腕上流過。埃裏島則在河流之上,島上鶴立著高大的棕櫚樹。嚮西邊延伸的“手指”,使得這片沼澤托起瞭一個廣闊的平原,平原上麵幾乎全是泥煤,地下則是瀉湖。幾個世紀以來,這裏不斷分解的水草植物逐漸堆積,便形成瞭今日的奇觀。在島上舉目眺望,可以看到位於紐馬剋特布蘭登山脈低矮的山頂,同時在亨廷頓貧瘠的荒原上也能“偷窺”到戈格馬格斯的倩影。北邊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河流翻滾而奔騰著,一直流至瓦斯這個地方。依山而走,可以看見山勢嚮海延展的坡度漸緩,海浪洶湧澎湃、呼嘯而來,足有數百英尺高,直撲南部的耶裏恩大橋。在那裏,可以欣賞到烏斯河舒緩地嚮下流,溢滿在清澈的池塘與蘆葦叢間。

  小島“手指”的最南端,有一座村落矗立在古老的教堂旁邊。透過锡卡萊爾的樹叢,仍可勾勒齣幾英裏外教堂粗獷的尖頂輪廓。早在一韆二百年前,一位名叫歐文的教士曾住在那裏,他便是大名鼎鼎的、被修道士們喚做歐文納斯的牧羊人。歐文當年在這片荒原上隻是負責為聖·埃塞德麗達(埃裏島的統治者與修道院長)看管羊群。當這位教士在低矮的山丘上來迴往返時,看著洶湧而來的海水,不知這位村野氣息濃厚與熱心傳教的教士會有怎樣的觸動?我想,在夜幕下垂之後,他肯定能聽到濕地上水鳥的鳴叫,也能看到“小精靈”般的火光在蘆葦叢邊的窪地上閃爍。但是,我又想,或許好些景象根本沒有觸及他的心靈。後來,他在這裏修建瞭一座規模很小的廟宇,及至後來,他也被埋葬在那裏。多年以後,這裏修道士的數目逐漸增多,這些修道士建造瞭一座大教堂,以紀念當年那位牧羊人。在教堂地下,我想,他正酣眠著。

  倘若你站在低矮的山丘上,便會看到令人迷醉的一番景象。我時常會在腦海中浮現這樣的疑惑:從這一望無垠的平原裏,曆史上卻從未有過詩人或藝術傢感受到絲毫的魅力,這一切,究竟為什麼?肥沃的黑土、順直的溝渠、寬闊的水流路綫,一直順流到目力窮盡、人跡罕至的遠方。入夏後,山巒之間呈現齣一派蔥翠的綠,一簇簇樹葉在微風吹拂下,輕輕搖擺著,環繞這座孤寂的牧羊人欄棚,滿眼都是靛藍色的樹影。遠處的教堂輪廓依稀可見,在高高的榆樹下,黑糊糊的塔頂露齣瞭尖兒。縱目遠望,盡是一片低低的荒原,將那些小灌木叢與樹林凸顯齣來,帶來極有層次的美感。

  將視野移至南方,站在劍橋的城堡或教堂塔頂上,能看到山那邊一縷青煙不知從哪兒升起,掛嚮天邊,宛如朵朵浮雲,就像置身於夢境中那些虛無縹緲的城市所勾勒齣的絲絲倩影。稍稍扭轉頭,朝東尋去,遍野都是薩福剋郡黑色的鬆木。在這個方嚮,視野極為開闊,高曠的藍天,白雲朵朵簇擁,從南天奔來。在天邊的一角,清晰地看到一股深墨的翡翠綠,使人不能確定,這是玉還是雲。在此之前,我從沒見過這樣一種綠,綠得叫人晃眼,深得叫人發慌,仿佛置身於仙境一般。

  山清水秀的環境,給人一種安詳與平和,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意境。當你置身於這種人間仙境時,倘或遇到怡人的天氣,草木便仿若從林間寬廣的空間裏破土而齣,空氣中彌漫齣泥土的氣息與花兒的清香,那種靜謐與渺遠的生活意象,便在這種超然的自然狀態下有感而生。當你穿梭在廣闊的牧場上,便會驚訝地發現村民們都在默默無語地來迴往返,似乎在嚮外界的世人宣告他們美好而幸福的一天:那麼的和諧,那麼的從容,那麼的幸福,那麼的滿足。

  到瞭送鞦迎鼕的季節,這裏的景緻更有一番味道。若是對苦行生活有些許品味的話,那麼,這裏的鼕天理當為這種人而更替。木葉凋零,整片原野蕭索肅殺,似乎被一些最為精緻與柔和的顔色所渲染,牧場則被黃色的葦草浸透,乾枯的殘梗、肥沃的原野,透著的盡是含蓄和內斂,宛若雕刻一般。及至黃昏,遼闊的草原便被迷霧鑲上金邊,殘陽則在地平綫上奢侈地燃燒,西邊雲霞鍍上一條金紫色的彩帶。等到夕陽西沉,天空也浸透齣黃昏般的精彩,齣現一片純碧,海天一色。若是細細觀察,雲堤也會越發暗淡,悲觀的人若是逮到這一景象,便會發齣不祥徵兆的感慨。入夜之後,配上如繁星閃爍般的燈火,極目遠眺,大有“星垂平野闊”之感。

  我所居住的房子,外錶看起來很普通,裏麵的裝飾纔是這所房子全部的精華。這是一位伯爵留下來的房子,昔日,伯爵常常用它當作狩獵的小屋。每每仔細打量這座“宮殿”,我就在猜想,這座房子的原材料莫非是伯爵從陸軍或者海軍那裏定製的?黃色的磚塊、藍色的石闆瓦,透齣哥特式的淒涼,讓人看瞭心生寒意。房子坐落的區位卻不佳,四周被樹木所環繞,唯有一條荒廢的鄉間小道可以通行。而且,為瞭建造這座房子,房屋的主人將原先一幢極富特色與美感的房子拆掉瞭,這豈不是一項糟糕的舉措。

  這裏,曾有一座迷人的公園,道路兩旁都是修剪過的樹木,酸橙與榆樹雜呈其中,像極瞭浩瀚的宇宙中點點繁星。即便已遭人破壞,直到現在,仍可看到通往大堂的颱階以及土丘上廢置的魚塘,還有已然荒草叢生的遊樂園。在這個公園裏,所有的樹木排列有序,角落旮旯裏還有一個果園,果園裏稀疏的果樹還能結齣果兒,乍眼看去,我還以為這是一座古羅馬城堡。

  為什麼我會這麼神經兮兮,斷想幾韆年之外的文明?那是有一天,有位園丁將半塊精緻的古羅馬水瓶手柄塞給我看,水瓶是一件陶器,周身泛紅,全身被抹上瞭數層灰泥,擦拭一下後,便能發現兩張精美的笑臉浮在水裏。接下來的幾天裏,我感覺自己像中瞭魔法一般,成天懷疑自己真是幸運之至,就如薩摩斯島的波律剋拉鐵斯,我雖沒像他一樣是位暴君,但我卻同他一樣運氣極佳。後來,我在果園裏散步時,竟然發現瞭與從園丁手裏接過來的水瓶一模一樣的手柄,而且那些殘碎竟然驚人地吻閤。於是,我好奇地在這座園子裏尋找,竟然發現附近一帶的土堆與泥炭下麵,都可找尋到古羅馬人的遺跡。

  就在不久前,有人在沼澤地帶犁地時,“淘”到瞭一個紅色的花瓶,周身還帶著些許犁的劃印。後來,這些消息散瞭齣去,引得一些考古學者對這一地帶展開瞭大規模的挖掘,同樣也發現瞭類似的甕,埋藏的位置也都在泥炭下麵。齣土之時,它們仍舊“披金戴銀”,十分光亮。據說,此地在50年前,還被浸泡在一片汪洋之中,所以,專傢分析,這個地方留下的金銀,肯定是途經此處的一條滿載瓷器的貨船沉沒所緻。

  在陡峭的峰巒嚮平坦沼澤地延伸的地方,距公園半裏之外,有個傢丁曾挖掘齣一個銅製的刨尖頭。當這個人將此物拿給對珍奇異寶感興趣的莊園主看時,附近的地主們便聞風而至,將周圍這片肥沃的土地仔細地翻瞭一遍,翻齣不少刨尖頭,這其中還包括一把做工精緻的銅製寶劍。這把寶劍的把手上,有著許多孔,大得可容皮帶穿過。

  現在,在我手上,有著一把做工精緻的刀,刀身極為平滑,讓人瞠目結舌!這把刀,極有可能是古羅馬時期製造的,或者更為久遠。除瞭這些,還有類似於矛的殘片;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發現他物瞭。由此,不少人猜想,這可能是一艘載滿士兵的船,未及趕到戰場,就連同武器一起沉沒在這瀉湖瞭。

  我們由此斷想,當這艘船下沉的時候,士兵們隻顧著逃命,便沒有人在意這些價值不菲的武器。的確如此,後來經考古學傢考證,這裏便是在赫爾威德時期發生過激烈戰鬥的遺址。當時,諾曼人在南麵的威林厄姆紮營,那裏至今還留有一排不深的塹壕,現在那裏被稱為貝爾塞爾草原。不管稱謂如何,諾曼公爵確實當年在這裏指揮瞭一場戰爭。這裏,在當時,還算一個很安靜的地方,在這密密麻麻的荊棘叢中,那些黃鵡盡情地歡愉,唱齣甜美而又刺耳的歌聲。參與這場戰鬥的諾曼人則用柴草與泥土在沼澤地上築起瞭一道道堤壩,它們一直延伸至烏斯河古老的航道上。至於為什麼要構築堤壩,還是與這一帶的地質結構有關,因為據勘探,這裏實在無法建造一座大橋。諾曼人曾想用平底船渡過這條河,卻被赫裏沃德的士兵一次次挫敗。就這樣,諾曼人的船隻隻得一次次沉沒於河流中,那些無辜的數以百計的英勇士兵便葬身在這片軟泥的河床上。

  當我佇立在這條靜靜流淌的河的岸邊,看到水麵上漂浮著的那些莎草、柳草,視野延伸到寬闊的平原,河水流嚮歸至瞭劍橋。於此,我便陷入瞭沉思中,往日這段悲烈的曆史,仿佛就在眼前拂過,多麼讓人觳觫。

  還是收一收遐想,迴到我所住的房子吧。打量起這座房子,讓我想起瞭埃裏島上那些修士們的農莊。農莊上的房間不多,隻有疏落的幾間。當年,那些身體抱恙的修士與初學的修士被送到這裏後,便常常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領略鄉間生活的樂趣。與我花園接壤的地方,有一堵殘垣,牆上砂漿的顔色早已模糊,磚頭的碎片零落滿地;另一堵牆則依然屹立著,顯得高大威武。其實,這裏原本有一個麵積碩大的鴿子馴養場,後來為瞭興建伯爵的狩獵小屋,而被拆掉瞭。所以,整個花園裏,堆滿瞭年代久遠的石雕、梁楣、直欞、柱頂,甚至還有一尊留著長須的古怪人物的雕塑,其人的腰間用繩子緊緊束著短祭袍,竪立在假山的對麵。當然,這些都是過往的東西瞭,隻能當作一點懷念。現在,在灌木叢與鬍桃樹的遮蔽下,有座極具倫敦特色、時髦的房子拔地而起,俯瞰著這一片片廢墟。

  盡管這座房子建立在廢墟之上,而且外錶看起來顯得殘舊,我還是不能貶低瞭自己的“巢穴”,因為這座房屋就是我心中的“宮殿”,它內部的舒適與方便正是我嚮往已久的。這座房子,結構堅固、設計閤理、寬敞明亮、擺設得體,讓人聯想到贊歌中那句—“隻有锡安的孩子們纔會明白長久的快樂與無盡的財富”。對我而言,這房子實在是怡然自樂的人間天堂。

  這座房子的魅力還在於,穿梭果園,能發現地勢傾斜的廣闊的牧場,六裏之外,在格蘭提這片黑沉沉的沼澤地上,埃裏島顯得那麼優雅美麗、耀眼奪目。在萬裏晴空的日子裏,可以看到陽光在鉛色屋頂上閃耀,而做工精妙的八角形裝飾則在飽經風霜的頂尖上與陽光一起舞蹈。每每欣賞到這一美景,我都由衷地感嘆造物主的仁慈。埃裏島水塔上的巨大磚石,從西邊一直延伸過去,穿過恢宏的教堂門廊,似乎要將雜草叢生的維納斯神廟與周圍的大教堂融為一體。

  諸位要是想到埃裏島展開虔誠之旅,那麼,最好的季節便是在蘋果園百花盛開的時節。在這時,能看到山形牆的屋頂,尖尖的塔樓,昏暗的窗戶,配上草原上大片白色的花朵,仿如恢宏的畫捲一般。而距此六裏之外的大教堂,更是美不勝收的壯景,且看它在霧氣氤氳的天色裏,仿佛是在一片順滑的藍色石塊上雕刻齣來一樣。倘若在天色晦暗的日子裏,教堂四周更像險象環生的峭壁、嶙峋的岩石,映襯著遠天的雷聲隆隆,構成一幅恐怖慘淡的白色畫景。

  這些或喜或悲的景色,我既感到其中的壯美,又覺得個中的悲傷。因為這代錶著那些曾經宏大的構想、完善的體製,現在隻不過是審美學上一個象徵而已。這也同樣代錶瞭美好的東西時常漸行漸遠,包括正在從我們身邊流失的東西。經年的腐蝕,讓這些景緻失去瞭原先的光鮮,更是失去瞭先有的內涵。誠然,景物本身有其興衰,然而在那些飽受藝術熏陶的人心裏,它們似乎不再蘊涵某種戰鬥著的力量。

  有人喜歡城鎮的喧囂,有人喜歡鄉村的寜靜,但是,任何景物都有看得厭倦的時候。然而這個鄉村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會令來往的遊客或者定居於此的人百看不厭、流連忘返。跨過瞭薩頓,領略高大雄偉的教堂,塔頂上點綴著高貴的八角形裝飾;村落沿著果園邊上一條細長的山脊錯落棲止,沿著山路嚮西行,穿過一個名叫“貝裏斯特”的美麗農莊,就會看到一座古老的教堂。這條道路同樣可通往沼澤地上的兩個大平原。

  日夜咆哮的海岸綫上,從村莊往遠處眺望,會發現兩者之間有一片牧場,這片牧場名叫瓦斯。在夏季,這裏是放牧的最佳去處,等到瞭雨季,這裏就會裝滿雨水,從南北兩端奔流嚮遠方。當遊客走完這幾條路,再跨過黑色木材製造的橋梁,便能欣賞到在一片沼澤地上,滲透齣來的流水,最終流嚮大海。

  此外,這裏還是鳥兒的王國。有一天,我在不經意間打擾瞭紅腳鷸的窩群,一些騰地而起的母鳥,就在半空中盤鏇不息,發齣淒厲的尖叫。它們飛得低的時候,隻要我伸齣雙手,便可輕易將他們抓住。它們似乎在嚮我挑戰,是我侵占瞭它們的地盤;又似乎在責問我,難道這就是人類所謂的“文明”?我不應該再驚擾它們,便抽身走開,將原本自由、和諧的棲息地,再度交還給它們。

  從鳥兒的天堂再往下走,便是一條古老而原始的小溪。就在不久前,有位樵夫看到小溪中似乎有異常猛烈的騷動,又似乎是某種巨型的魚類緩慢穿行,便嚇得魂飛魄散,抬腳離去。後來,當水位下降後,居住在這裏的人們便在這條小溪裏,捉住瞭一條體型龐大的鱘魚。當時,我也在現場,我便猜想這條魚極有可能是因為迷路而擱淺在這裏,也可能是這條魚在奮力想辦法找一個産卵地,便遊到瞭這裏。後來,我徵詢瞭專傢,得知,這一帶的鱘魚都在英吉利海峽的水域裏覓食,同時也知道瞭這是鱘魚一個代代相傳的習性。按照主權劃分,這片水域屬於英國,但在這種情況下,根本沒人願意去管這些。

  由此再往北走,可看到一列大型的貨運列車冒著濃煙,發齣低沉的“叮當”聲,成天在這片沼澤地上穿行。而我這個將自己隱居起來的“閑雲野鶴”,便常常在這片充溢著河水的草地上,沿岸散步一兩裏,一直走到梅泊爾這個破舊的小村落。駐足遠望,便可發現對麵一座麵積很小的古老教堂,在群山中若隱若現。據說,在古代,曾有一位廷臣埋葬在那裏。後來,經人考證,這位廷臣是一位英國人,原本是詹姆斯一世的侍臣,後來他被放逐到法國,從此便隱姓埋名隱居起來,而他的主要財富卻在裏斯本附近。後來這位廷臣就在葡萄牙與巴厄爾沼澤地,度過瞭自己的餘生。我們沒有必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暫且接受這種幾乎神奇的傳聞。

前言/序言

  《仰望星空:這個星球上站得最高的靈魂》(At Large)(修訂版)的作者是亞瑟·剋裏斯托弗·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1862-1925),英國著名的散文傢、詩人、作傢,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他的父親是19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其叔叔是著名的哲學傢亨利·西奇威剋。因此,本森傢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傳統,也很自然地遺傳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樣遺傳在他身上的還有傢族性的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鬱性的精神病。雖然身患疾病,本森仍是一位傑齣的學者和多産作傢。他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並在1885-1903年間,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1915-1925年間,他為莫德林學院院長,1906年後,齣任格雷欣學校校長。

  他在詩歌和散文的領域著述頗豐。令人驚嘆的是,他在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寫下瞭世上最長的400萬字的日記,給世人留下瞭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産,代錶作有:《障山及其他故事》(The Hill of Trouble and Other Stories)、《日落島》(The Isles of Sunset)、《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 Dawn)、《吟遊詩人保羅及其他故事》(Paul the Minstrel and Other Stories)、《自由之旅》(Escape and Other Essays)、《我心無懼》(Where No Fear Was)、《劍橋論道》(Cambridge Essays on Education)、《靜水之旁》(Beside Still Waters)、《聖壇之火》(The Altar Fire)等。

  在本書的翻譯過程中,我常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常為作者樸素而深刻的論述拍案叫絕,同時也有著“酒逢知己韆杯少”的酣暢淋灕。這種快樂讓我絲毫感受不到曆時半年的翻譯之苦,取而代之的是導師般的引領與知心好友“跨世紀”般交談後的豁然開朗。因此,我也由衷地希望將這份收獲和喜悅與讀者分享。

  沉睡的日子終究要被喚醒,仰望星空的時刻終究要被腳踏實地的行為所取代。我想,諸如此類的人生抉擇,本森在百年前就已經經曆過瞭吧。一晃百年過去瞭,我覺得,現在的自己也同樣站在過往許許多多人所麵臨的人生岔道口。

  社會的浮華,內心的躁動,讓人的心靈難以平靜。正是為瞭找尋心靈的平靜,纔有意識地躲避著這些喧囂。但是,真的能夠躲避嗎?顯然,這是很難的。本森在該書中第一章就開宗明義地寫道:“是的,這是一次實驗,但這是一次無關緊要的實驗。”他的勇氣讓我佩服。當我完成譯作,在夜深人靜時,默默地看著英文原著,內心所産生的共鳴仍然那樣的強烈,腦海中不時浮現這樣一幅景象:一個50歲左右的男子,雙眼深沉地看著熙熙攘攘的街道,捋一下鬍須,然後,默默無語地遠離,迴到一片可以讓自己肉體與心靈都能得到自由的天地,讓靈魂在無所拘束的大草原上放飛。埃裏島美麗的景色讓本森望峰息心,什麼觥籌交錯,什麼冗雜的會議,什麼人際的繁瑣,都是浮雲一朵,在高曠的天際上隨風飄蕩。

  來到埃裏島,本森的內心趨於平靜,精神也開始瞭一次次神遊。眼前的景色,一次次讓詩人抒發瞭難以抑製的感情。在悠閑的時間裏,他思考著人生的各個方麵,對幽默、旅行、羞怯、宗教等都錶達瞭自己獨特的看法。譯者在翻譯的時候,不止一次為詩人那睿智與深邃的觀點所啓發,産生共鳴。詩人的文筆自然而優美,誠摯的情感如流水般緩緩地從筆端流露齣來。相信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不止一次感嘆詩人樸實優美的句子。雖然譯者盡瞭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心中仍不免誠惶誠恐,害怕詞不達意。

  翻譯的過程也是心靈接受洗禮的過程,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句:“人生最大的勝利,就是不論曆經多少失敗,多少失意,都能將希望長存於心底。”“即使人們不是任何方麵的專傢,也必然是生活本身的專傢。”諸如此類的思想錶達,在本書中俯拾皆是,與文章的主題遙相呼應、相得益彰。這是我在閱讀其他書籍時很少遇到的,我常常因這種心靈和精神的共鳴而會心一笑,或是被作者那些對事物深邃而又獨特的視角與見解深深摺服,常常不禁在掩捲時感嘆:“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也!中國的大學倘若也能有一批這樣的大師,那將是今日中國青年人之幸、中華民族之幸、中國之幸!”

  在本書中,本森堅持用第一人稱來寫作,讓人感覺他在嚮你娓娓道來。作者從不矯揉造作、不妄自尊大,隻是希望將自己對人生的一些體會與感想抒發齣來,也沒有過分強調自己的思想所蘊涵的價值,僅供世人參考而已。

  最後,我要特彆感謝孔寜老師和策劃編輯的指導與信任。限於譯者纔疏學淺,深恐不能還原作者的思想,還請讀者多多雅正!同時更願與讀者分享讀過此書後的感受。願我們都能在快樂的閱讀之旅中感悟人生、收獲喜悅,願今日中國之青年都能透過這本《仰望星空》開啓自己的人生之窗。


用戶評價

評分

聽說很不錯,還沒看完

評分

靜夜看,美而不庸

評分

靜夜看,美而不庸

評分

挺滿意。書的材質很好,需要靜靜的讀。

評分

速度杠杠的,一如既往的好!

評分

心儀已久的圖書,這次活動終於買瞭。

評分

靜夜看,美而不庸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心儀已久的圖書,這次活動終於買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