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史人物考

中国医史人物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超尘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史
  • 人物
  • 中国医学
  • 历史
  • 传记
  • 医学史
  • 古代医学
  • 中医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08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201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77
字数:1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医史人物考》特点如下:①考镜源流,辨章学术。《中国医史人物考》将中医医史中著名医家所著的经典典籍的现存的各种传本的源流系统、篇卷分合、完缺状况,以及前人整理的情况进行详细论述与评价。本书旨在为中医学者溯流谈源,从比较鉴别中择善而从。②珍稀古籍考证。本书对海内外简牍、帛书、卷子、石刻医籍进行全面调研,并择目前学术争议较多,学者非常关注的中医珍稀古籍进行考证。如陶弘景《辅行诀》(原已佚失,后在敦煌藏经洞发现),赵开美本《伤寒论》(即宋本《伤寒论》),金陵本《本草纲目》等。③为古籍整理提供重要学术参考。

内容简介

  《中国医史人物考》分篇考证起自张仲景,终于刘渡舟,凡50余位重要中医学家及涉医之国学家,故名《中国医史人物考》。所选中医学家及涉医之国学家,但求中医文献之考证学有建树,不求全面无遗。
  《中国医史人物考》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学生、文科大学生、中医医史文献工作者及中医院校教师参考。

作者简介

  钱超尘,我国著名文献学家与训诂专家,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巴黎国立第十三大学波比尼医学院名誉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李时珍研究分会、王清任研究会主任等职。主要著作有《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洪氏集验方考注》《伤寒要旨药方》《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文献通考》《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中医古籍训诂研究》《伤寒论文献通考》《唐本伤寒论》等。

目录

第一篇汉魏六朝隋张仲景(附王粲)/3

一、 张机(仲景)、王粲(仲宣)及其他/3
(一) 仲景生年与卒年/3
(二) 张仲景名与字考/5
(三) 张仲景里籍考/6
(四) 仲景见仲宣时地考/8
(五) 王粲卒于疠疫考/9
(六) “建安”当作“建宁”考/11
(七) 仲景任长沙太守考/12
(八) 仲景游蜀考/15
(九) 《张仲景传》(附《祭仲景文》)/17
二、 “仲景官至长沙太守”始见与传播者考/25

皇甫谧/28

皇甫谧与《甲乙经》/28
(一) 生平与志趣/28
(二) 《甲乙经》的组成/30
(三) 《甲乙经》的命名含义与卷数/33
(四) 《甲乙经》传本/35

王叔和/36

一、 王叔和考/36
二、 王叔和《张仲景方》之流传与演变/41
(一) 《张仲景方》隋唐尚存/41
(二) 《张仲景方》析于五代/43
(三) 《崇文总目》可作离析证明/46

董奉/48

董奉考/48
(一) 董奉挽士燮于将死/48
(二) 葛洪访道于交趾/49
(三) 《神仙传·董奉》全文/50
(四) 杏林精神辉耀今古/51

陈延之/53

陈延之及其《小品方》时代考/53

陶弘景/56

一、 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考证/56
(一) 《辅行诀》的作者、发现、存佚及研究/57
(二) 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鉴定意见/62
(三) “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65
(四) 《辅行诀》在《伤寒论》文献史上的重要启示/65
(五) 王圆箓监守自盗待机而售/68
二、 张大昌传承《辅行诀》/80
(一) 张大昌增补四首方剂/80
(二) 张大昌增补若干表格/81
三、 《伤寒杂病论》源于《汤液经法》考/81

全元起/87

阮孝绪(附《七录序》)/95

第二篇唐宋元明孙思邈/103

一、 孙思邈生年及《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流传简史/103
(一) 孙思邈生年考/106
(二)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流传简史/108
二、 唐本《伤寒论》简史/127
(一) 唐本《伤寒论》的概念与结构/127
(二) 唐本《伤寒论》流传简史/131
(三) 《旧唐志》为何未载《千金翼方》/134
(四) 底本校本与校注方法/136
(五) 对一些问题的探讨/141
三、 卷九、卷十校后余语/143

杨上善/146

一、 杨上善时代简考/146
二、 《太素》古韵及依韵校勘/149
(一) 清儒对《内经》音韵的研究与应用/150
(二) 《太素》音韵概况/162
(三) 以《太素》校勘王冰本《素问》讹字/166
(四) 以《太素》古韵校《灵枢》《素问》之失韵/168
三、 《太素》《素问》《灵枢》《甲乙经》对照表/177
(一) 《素问》与《太素》对照/178
(二) 《太素》与《灵枢》对照/180
(三) 《太素》与《甲乙经》对照/183
(四) 《太素》与《内经》互校的重要意义/189

王冰/191

一、 王冰史事两考/191
(一) 王冰之名考/191
(二) 王冰政治态度考/192
二、 王冰的哲学思想初探/193
(一) 王冰的朴素唯物论思想/193
(二) 王冰的朴素辩证法思想/195
三、 《素问》王冰注引《易》辑览/197
(一) 《上古天真论》/197
(二) 《四气调神大论》/197
(三) 《金匮真言论》/198
(四) 《阴阳应象大论》/198
(五) 《阴阳离合论》/198
(六) 《六节藏象论》/198
(七) 《三部九候论》/198
(八) 《天元纪大论》/199
(九) 《五运行大论》/199
(十) 《六微旨大论》/199
(十一) 《五常政大论》/200
四、 《素问》版本概说/201

梅彪/205

梅彪与《石药尔雅》/205

高保衡林亿孙奇/208

一、 高保衡、林亿、孙奇校《伤寒论》/208
(一) 宋本《伤寒论》校定者/208
(二) 宋本《伤寒论》十大特征/209
二、 林亿等《素问》新校正/211
三、 金刻本《素问》考/214
(一) 版本承传/215
(二) 版本特点/217
(三) 释音绝异/219
(四) 《素问遗篇》/221

成无己/223

一、 成无己事迹及《伤寒论注解》版本考/223
(一) 成无己事迹考略/223
(二) 《伤寒论注解》版本特点/226
二、 《伤寒明理论》版本简考/229
三、 《注解伤寒论》以宋本为底本并予改动/230
(一) 增加的内容/231
(二) 删掉的内容/231

史崧/233

一、 史崧进献本《灵枢》简考/233
二、 《灵枢经》版本概说/237

洪遵/241

洪遵《洪氏集验方》/241
(一) 洪遵小传/241
(二) 版本传承/242

程迥/245

程迥《医经正本书》/245
(一) 王粲“时年二十余”当作“时年二十”/246
(二) 《伤寒论》为宋代必考内容/248
(三) 发现《伤寒要旨药方》序文/249

李柽/252

李柽《伤寒要旨药方》/252
(一) 李柽生平及著作/252
(二) 版本宋明之争/253
(三) 版本特点与传承/253

邓珍/256

邓珍本《金匮要略》版本简史/256
(一) 《金匮要略》刊行前与刊行后之流传/257
(二) 《金匮要略》注本/258
(三) 《金匮要略》版本书证/258

汪机/269

一、 汪机事迹/269
二、 汪机著作/271
三、 汪机弃儒从医/272

李时珍/274

《本草纲目》名物训诂发展简史/274
(一) 本草释名鸟瞰/274
(二) 《本草纲目·释名》研究/288
(三) 《本草纲目》引《说文》考/304
(四) 《本草纲目》金陵本及点校本文字正讹(附刘衡如《康城十咏》及绝笔诗一首)/312

赵开美/326

一、 振兴中医,需读医圣书/326
二、 宋本《伤寒论》访书记/328
三、 赵开美生平事迹考/330
(一) 《刑部郎中赵君墓表》/330
(二) 《脉望馆书目跋》/331
(三) “开美”晚年又名“琦美”/331
(四) 《读书敏求记》载赵开美事迹/332
(五) 赵开美精校《古今杂剧》翻刻大量优秀古籍/333
(六) 赵开美所藏医书/334
四、 赵开美本《伤寒论》文句正讹/338
(一) 增文/339
(二) 讹字/340
(三) 俗字/345

冯舒/348

方以智/349

方以智《通雅》/349第三篇清傅山/357

一、 傅山儒、释、道、医、国学面面观/357
(一) 傅山的家世/358
(二) 震烁古今的三件大事/359
(三) 精通国学/364
(四) 傅山入道与学佛/369
(五) 傅山精医/371
二、 《傅青主女科》版本简说/373
三、 《医学切要》是伪托傅山之作/375
四、 傅山手批《内经》启秘/377
(一) 批注时间和流传统绪/377
(二) 总体形制和内容提要/382
(三) 训诂句读和医理评说/388

顾炎武/393

一、 冒名顾炎武的医书伪序考辨/393
二、 清代学术开山顾炎武/398
(一) 清学概观/399
(二) 顾炎武的治学方法/400
(三) 顾炎武的民族气节/402
(四) 清学之学术开山/404
(五) 《日知录》《音学五书》中的医学资料/406
三、 首开《内经》古韵研究之先河/406

沈彤/429

沈彤《释骨》研究/429
(一) 与《内经》有关篇段对比研考/429
(二) 认真研究沈氏对《内经》的校勘/430
(三) 纠正前人对骨名、骨位的错误理解/431
(四) 正文字,明训诂/432
(五) 了解《释骨》撰写体例/432

徐大椿/433

徐大椿的文学情怀/433

钱大昕/435

钱大昕《证类本草》版本考/435

段玉裁/438

段玉裁《说文注》中的《内经》字诂/438

王念孙/444

王念孙《素问合韵谱》及依韵校勘/444
(一) 《内经》音韵研究的历史回顾/444
(二) 从音韵上考察《内经》的成书时代/451
(三) 音韵与校勘/473
(四) 《内经》的韵例/477

阮元/555

阮元《研经室外集》九部中医古籍提要/555

王清任/560

一、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序/560
二、 王清任史料/561
(一) 王清任家族世系及其生平/562
(二) 有关王清任的三部世系族谱/565
(三) 我研究王清任史料的简况/568
(四) 访问王清任事迹的前前后后/569

黄丕烈/577

黄丕烈与酉山堂本《千金方》/577

江有诰/584

一、  江有诰《音学十书》/584
(一) 记熟二十一部前后顺序/586
(二) 关注依韵校勘/587
(三) 三个或四个韵部合韵/588
(四) “叶韵说”是不科学的说法/588
(五) 江有诰“韵读”的韵脚字归类与王力先生韵脚字的归类不尽相同/589
(六) 《灵枢》有句中韵/589
二、 《素问韵读》/590
(一) 上古天真论/590
(二) 四气调神大论/590
(三) 生气通天论/590
(四) 阴阳应象大论/590
(五) 脉要精微论/591
(六) 三部九候论/591
(七) 宝命全形论/591
(八) 八正神明论/591
(九) 离合真邪论/592
(十) 刺要论/592
(十一) 刺禁论/592
(十二) 调经论/592
(十三) 天元纪大论/592
(十四) 气交变大论/593
(十五) 五常政大论/593
(十六) 六元正纪大论/593
(十七) 至真要大论/593
(十八) 示从容论/593
(十九) 疏五过论/593
(二十) 征四失论/594
(二十一) 阴阳类论/594
(二十二) 方盛衰论/594
三、 《灵枢韵读》/595
(一) 九针十二原/595
(二) 邪气藏府病形/595
(三) 根结/595
(四) 官针/596
(五) 终始/596
(六) 经脉/596
(七) 营气/596
(八) 脉度/596
(九) 营卫生会/596
(十) 师传/597
(十一) 决气/597
(十二) 胀论/597
(十三) 病传/597
(十四) 外揣/597
(十五) 五变/597
(十六) 禁服/598
(十七) 五色/598
(十八) 论勇/598
(十九) 官能/598
(二十) 刺节真邪/599
(二十一) 卫气行/599

朱骏声/600

朱骏声的《内经》字诂/602
(一) 朱氏对《素问》引申义的分析/602
(二) 对《素问》假借义的分析/604

顾观光/607

俞樾/611

俞樾医事录/611
(一) 《废医论》/611
(二) 《枕上三字诀》/616
(三) 《内经辨言》/617

胡澍(附: 刘师培)/620

胡澍《素问校义》/620
附: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跋》(刘师培)/623

仲昴庭/625

盛昱/628

盛昱简况/628

薛福辰/629

薛福辰本《素问》版本简考/629

孙诒让/630

一、 根据《素问》用词特点改正王冰之误注/631
二、 就古音以求古义/632
三、 辨析文字形体,考证致讹之字/634第四篇民国时期章太炎/639

一、 章太炎论《内经》/639
(一) 《章太炎医学遗著特刊》的价值/639
(二) 《内经》驳议多确论/643
(三) 以《内经》理论为俞樾苏困解压/646
(四) 章太炎论《内经》/652
(五) 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师生共铸《制言》宏文/668
(六) 章太炎的医经训诂/685
(七) 章次公评章太炎之医学/688
(八) 章太炎医界弟子考论/692
二、 章太炎论《伤寒》/696
(一) 家门师友,多精中医/697
(二) 余于方书,独信伤寒/699
(三) 胸罗万卷,考据精审/701
(四) 叔和严谨,未乱经文/714
(五) 六经非经,五行无定/716
(六) 博采众方,亦善诊病/722
(七) 纠正误训,训诂指迷/725
三、 章太炎关于王叔和之考证/727
四、 章太炎《金匮玉函经》版本简说/733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祖绵/739

余云岫/743

《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序/743

郭霭春/746

郭霭春老师二三事/746

刘衡如/749

刘衡如的中医文献学成就/749
(一) 底本与校本/750
(二) 以古音校《灵枢》/751

任应秋/756

斯人往矣,德泽犹存——怀念任应秋/756
(一) 任应秋让我写传略/756
(二) 黄山会议任应秋所写的诗文/758
(三) 研究《内经》古韵,任应秋如是说/760

刘渡舟/764

刘渡舟本《伤寒论》所据底本述实/764

跋一/771

跋二/774

精彩书摘

  《中国医史人物考》:
  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人也。灵帝时举孝廉。在家仁孝,以廉能称。建安中,官至长沙太守,在郡亦有治迹。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总角时,同郡何颙称之,许为良医,果精经方。有寒食散论、解寒食散、寒食药者,世莫知焉,或言华陀,或日仲景。考之于实,陀之精微,方类单省,而仲景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数种相出入,节度略同,然则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陀也。且陀之为治,或刳断肠胃,涤洗五藏,不纯任方也。仲景虽精,不及于陀。至于审方物之候,论草木之宜,亦妙绝众医。昔神农尝草而作《本经》,为开天明道之圣人。仲景元化,起而述之,故仲景《黄素》、元化《绿帙》,并有名称。而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即至京师,为名医,于当时称上手。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美哉乎,仲景之能候色验眉也。居尝慷慨叹曰: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知三百六+孔穴,荣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古者上医相色,色脉与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医听声,声合五音。火闻水声,烦闷干惊。木闻金声,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万物,回动四傍,太过则四肢不举,不及则九窍不通。六识闭塞,犹如醉人。四季运转,终而复始。下医诊脉,知病原由。流转移动,四时逆顺,相害相生。审知藏府之微,此乃为妙也。又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藏六府,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者,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癖,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为上工。故曰:医者,意也。又曰:不须汗而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勿须下而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不禁而死。须下而不与下之者,令人心内懊侬,胀满烦乱,浮肿而死。不须灸而与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藏,重加其烦而死。须灸而不与灸之者,令人冷结重凝,久而深固,气上冲心,无地消散,病笃而死。以宗族二百余口,死者三之二,伤寒居其七。乃引《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凛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之冒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者,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病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几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又引《素问〉黄帝曰: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及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五百余言,为伤寒日数。著论二十二篇,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自序之,其辞日(文见前从略)。其文辞简古奥雅,凡治伤寒,未有能出其右者。其书推本《素问》之旨,为诸方之祖。华陀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灵献之间,俗儒末学,醒醉不分,而稽论当世,疑误视听,名贤浚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乡里有忧患者,疾之易而愈之速,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之。时人为之语曰:医中圣人张仲景。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所传于世者。《伤寒杂病论》十卷,或称方十五卷,或又称〈黄素药方》二十五卷,《辨伤寒》十卷,《评病要方》一卷,《疗妇人》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弟子卫汛,有才识。
  论曰:凡言成事者,以功著易显。谋几初者,以理晦难昭。汉自中世以下,太官大医,异端纷纭,泥滞旧方,互相谲诡,张机取诸理化,以别草木之性,高志确然,独拔群俗。言者虽诚,而闻者未譬,其为雷同者所排,固其宜也。岂几虑自有明惑,将期数使之然。夫利不在身,以之谋事则智,虑不私己,以之断义必厉。诚能释利以循道,使生以理全,死与义合也,不亦君子之致为乎?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左丘明有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此盖道术所以有补于世,后人皆当取鉴者也。机撰著篇籍,辞甚典美。文多,故不载。原其大略,蠲去重复,亦足以信意而感物矣。传称盛德,必百世祀。语云活千人者,子孙必封。信哉。
  ……

前言/序言

  序一

  中国医学人物及其传著,无不与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古代医学人物及其著作等,运用“小学”即“语言文字学”进行阐释、考据,或可称之为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六史》医学家传记、清末《国朝名医考》的作者们,以及陈邦贤、陈垣、范行准、余云岫等现代学者,无不运用中国语言文字学知识,指导他们的医学历史人物研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医史学者由于本身偏重于医学的知识结构以及清除“全盘西化”“废止中医”思想遗毒的社会需要,发表的大量医史人物之研究成果,几乎都以学术思想、贡献成就、发明创造为重点,涉考据者甚少。

  1972年,届而立之年、已奠定了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雄厚基础的钱超尘先生,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医古文。先生于教学之余,热心参加科研工作,与中医学大家任应秋、刘渡舟以及校外多位名家,亦师亦友,请益问道,钻研学术,思维万千,每每于脑海中荡起诸多科研新题之浪花,从而形成了自己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研究目标。先生的小学修养与中医学研究最终结为一体,在小学专门知识的指导下,考证《灵枢》《伤寒论》《本草纲目》等重要著作的相关问题,成果如潮水般涌来,教学、科研活跃,声名鹊起,影响于海内外。

  晚年,先生更喜读傅山、顾炎武、章太炎等多位大师之专著,特别对他们有关中医之精彩论述及中医文献学、语言文字学修养颇多感触,心得体会深刻,启发感悟多多,从而萌发了考研医史人物的计划,此乃《中国医史人物考》巨著之初始。

  钱超尘先生《中国医史人物考》可以说是别开生面。他将医史人物的研究重点,放到因年代久远而广泛存在的生卒年代、故里籍贯、著作流传、官府任职等学术界长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上。例如: 对张仲景的生年与卒年、名与字、里籍、见仲宣时地、任长沙太守及游蜀经历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以说是一次最权威的考论,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此外,《中国医史人物考》对医史界鲜有系统涉及的俞樾及颇受关注的余云岫,亦就其国学修养及其在中医学术研究中的运用作了客观求实之论述;对现代学问大家郭霭春、刘衡如、任应秋、刘渡舟等,真实记录了与之交往、师学请益的生动情景,十分珍贵的纪实,必将鼓舞后人之奋进。

  《中国医史人物考》是一部特色鲜明的医学史力作,谨以为序。

  李经纬时年八十七于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年6月序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读钱先生《中国医史人物考》有感

  2016年,丙申仲夏。尊敬的钱超尘先生刚刚完成了《中国医史人物考》大开本清样校勘。我面对老师这七册半尺多厚的著作清样,心中久不平静。老师平日为人为学之身、心、事务,屡现眼前。

  例如,2014年6月20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医典籍和语言文化研究专家钱超尘先生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承弟子拜师仪式”。“中医典籍和语言文化研究”项目,是中华中医药学会推出的一种跨地域、跨单位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师带徒的方式,积极培养“中医典籍和语言文化研究”人才。钱先生每月给拜师弟子及私淑弟子进行一天面授,讲授上古音韵学、《伤寒论》文献史、《内经》文献史,这在中医典籍和语言文化研究领域尚属首次。在拜师仪式上,钱先生和弟子们身着汉服,庄重儒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出席祝贺。专家们由衷敬佩钱先生作为我国著名中医训诂学家、文献学家,集一生之学所开拓的新领域及做出的卓越贡献;由衷敬佩钱先生不顾年事已高,积极带教、精心育才的“人梯”“路石”精神。至今短短两年,传承班精心编制的两厚本内部学刊《蓝泉谭丛》,真实记录着钱先生的珠玑传授、良苦用心;真实记录着学子的可喜长进,累累硕果。

  再如,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9月29日晚10点半,钱先生在学术传承班全体同学的QQ群上发出了自己的学习感想。他写道:“习总书记真心以优秀文化号召国人,引导国人,激励国人,以治时弊,意义深远,国家可借此而中兴、而振兴,看来为日不远矣!学习讲话,有立即投向文化春天广阔天地的情怀和欲望。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时代的引领,这是时代的要求,这是时代的提携。”他还联系唐初杨上善、唐中期王冰、宋金成无己、明李时珍、清初傅山、晚清曾国藩等珍爱、重视传统文化的事迹写道:“古往今来,绵绵历史,无尽文化,惟爱国家、爱民族、爱优秀文化传统,才是人生第一品格。我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全文未见,仅见报纸简单报道),心潮起伏,激动不已,于是执笔书之,愿把我的点滴感受奉献给同学,让我们携起手来,投入文化春天的怀抱。”字里行间,钱先生的真情实意、拳拳之心、锵锵之志,所展示的惟“大义”二字: 国家之大义,民族之大义,时代之大义也。

  还有,2016年6月10日,我向钱先生请教涉及中医文献的几个问题。钱先生在给我的回复中,有这样一段话:“超尘一孑书生,一生与书为伍,偶写小册短文,为民族、为国家几无贡献,今已暮年,深感惭愧!惟有不惧残年,加倍努力,勤勉写作,以报国家、报民族、报学校养育人才深恩大德耳!超尘心存国家、心存民族、心存学校、心存民族文化,立志把自己一书一文与所存精神联系起来,于是精神陡然而起,投入写作。数年来,我就是如此度过的。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深契吾心,亦自戒惧。”

  钱先生还特意手录了傅山、顾炎武和曾国藩家书中的三段话赠我以示训。一段是傅山《霜红龛集》语:“人所留在天地间,可以增山岳之气,表五行之灵者,只此文章耳。”一段是《顾亭林文集》语:“凡前人所未及就,后世不可无而后为之,则庶几可传也。”一段是《曾国藩家书》语:“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不仅对学界先师,钱先生深悟其道;对家族先辈,钱先生亦孝敬尤佳。钱先生的爷爷、父亲,都是穷苦出身,勤劳、正直、有胆识、守信义;在抗日期间,身为百姓,心系国家,听从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地下工作者领导,为抗日做出了特殊贡献,为乡亲做了许多好事,至今为人传颂。钱先生至今对家人的爱护、感激、引导和教育,也堪称典范。钱先生说: 先辈爱国、勤劳、正直、守信,铸就了良好家风。这些,在钱先生心中,都占有很重的地位。

  钱先生在复信中还列出了2016年出版的书籍:“《中国医史人物考》正在校对清样,8月出版,百万言;《清儒内经古音研究》,十八万言,前天已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黄帝内经文献史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在排印中。此两书7月出版。《章太炎先生医论》已投寄中华书局。”

  以上点滴,反映了钱先生近40年学术生涯之精神,“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朱熹所称的“八条目”实不为过;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千年使命,即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亦恰如其分。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突出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明确提出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应该具备的三个特点,第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第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第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中医医史和文献学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钱先生《中国医史人物考》一书的探索和出版,为我们认真领会和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医医史和文献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一门学科,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今天,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学,正处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中国医史人物考》一书,如钱先生说:“非成于一时,有的文章撰始于20世纪80年代,有的如《章太炎论内经》撰毕于2016年5月末,时间跨度几四十年。”这样一部历时40年,百万言的著作,真正贯穿了钱先生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其中,钱先生细考深述自汉魏六朝隋至今2000年50多名医史或涉及医史的先辈大家的学术精神和贡献,回答了医史文献、人物事迹中的多个遗留问题,提出了若干创见和新论。这种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这种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这种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的确是令人敬重又值得大力弘扬的。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又是中华民族的原创。自1919年我国著名医史学家陈邦贤教授撰成第一部《中国医学史》,到2015年中医史学泰斗李经纬教授《中医史》修订本出版,众多中医史学专家和各分支领域的学术研究、传承和教学新作不断,硕果累累。尽管如此,《中国医史人物考》,正如钱先生所说:“不是《中国医学史》一类著作,而是考证从汉末张仲景始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止的一些中医学家及涉医儒家论文集。考证重点是诸家生平爵里、版本特点、著作传承、音韵训诂、文字校勘等语言文献问题。”全书体现出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特征是很鲜明的。仅举几例:

  一是人物。全书按汉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顺序分为五篇。第一篇汉魏六朝隋,列张仲景(附王粲)、皇甫谧、王叔和、董奉、陈延之、陶弘景、全元起、阮孝绪9人;第二篇唐宋元明,列孙思邈、杨上善、王冰、梅彪、高保衡、林亿、孙奇、成无己、史崧、洪遵、程迥、李柽、邓珍、汪机、李时珍、赵开美、冯舒、方以智18人;第三篇清,列傅山、顾炎武、沈彤、徐大椿、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阮元、王清任、黄丕烈、江有诰、朱骏声、顾观光、俞樾、胡澍(附刘师培)、仲昴庭、盛昱、薛福辰、孙诒让20人;第四篇民国时期,列章太炎、孙世扬2人;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列沈祖绵、余云岫、郭霭春、刘衡如、任应秋、刘渡舟6人;共55人。

  其中,对在中医史研究和教学中已有明确地位和贡献的代表人物,钱先生的考证主要集中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比如对张仲景生年、名、字、籍贯、履历遗留问题的考证,进一步理清了《伤寒论》诞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考证和张大昌的增补,无疑对中医方剂、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孙思邈生年考证和《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唐本《伤寒论》流传简史,对全面认识中医药在古代的传承发展及在海内外的广泛影响提供了新的丰富资料。

  对以往在中医史研究中鲜见的人物,钱先生的考证和研究更见价值。如在“汉魏六朝隋”篇中,对《小品方》作者陈延之的考证,多数医史中的介绍仅限于此。钱先生在书中写到:“《小品方》东传日本的时间很早。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颁布的《大宝律令》,(日本)将《小品方》列为医学生五种教材之一。1992年日本北里研究所影印《小品方·序》云‘自古至今,去圣久远,虽有其文,无有传授之者。汉末有张仲景,意思精密,善详旧效,通于往古,自此以来,未闻胜者’。”钱先生从影印《小品方》残卷的相关内容中仔细考证,揭示了《小品方》的成书时代、陈延之的生活时代,阐明了《小品方》在考察仲景著作流传及补《金匮要略》缺失上的重要意义,也保护了《小品方》传播海外的知识产权。

  在“唐宋元明”篇中考证的“梅彪与《石药尔雅》”,多数史文中标为“佚失”。钱先生考证:“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蜀人梅彪著《石药尔雅》,这是一部汇集作者以前关于石药各种异名隐名的著作,卷帙无多,仅分上下。”李时珍博极群书,书考800余家,惟此书未曾寓目,在他引据的书目中也无著录。梅彪著此书,博采历代文献,将各种隐名、别名按类归纳,写在通名后面,这正是本照《尔雅》《方言》以通语释别语之意。并且,列举了“酢”的隐名、别名12个,“水银”的隐名、别名21个,云母的隐名、别名16个,还有金、铅、萤火虫、石盐等。钱先生指出,这些异名、别名与丹术家借石药炼丹以求长年颇有关系。剔除糟粕,此书确是我国古代比较集中训释石药异名隐名的第一部著作,其价值和给后人的启发,是不能低估的。

  在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篇中考证的8人,从中医史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开创性的考证和阐述。对这期间的中医药发展经验和得失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钱先生对任应秋、刘渡舟两位前辈的记述,实事求是,充满深情,对认识中医药事业的当代发展,总结当代中医前辈的经验和贡献,是有示范意义的。

  二是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医史文献研究的重要特点。认真研究和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把握脉络,找到规律,推动创新。《中国医史人物考》直面和涉及了中医文献、基础理论、历史地位、时代价值等若干重要问题。

  如《内经》的成书时代,从宋至今,其说纷纷,莫衷一是。钱先生在对傅山、顾炎武、王念孙、章太炎的考证中,借助古音判定,得出了极有价值意见。钱先生考证: 傅山之论《素问·移精变气论》之“伸宦”当为“贵宦”,以《说文》草部“蒉”字为证;章太炎之论《素问·宝命全形论》之“餘”为大篆“飽”字形讹。此两说不仅可解《内经》多年之误训,而且借此考证《素问·移精变气论》和《素问·宝命全形论》战国即已成文。顾炎武《音韵五书》奠定清学之基础,更开《内经》古音研究之先河,依古音分析,确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为汉代之作。考证收录之王念孙《素问新语易林合韵谱》及《素问合韵谱》不仅属于首次布露,而且对于判定《灵枢》《素问》总体成书时代及某篇成书时代,启悟多多。由此可见,《内经》于战国时代已有作品,至汉代,诸多学者医家总结整理,历经四五百年成书,以为得当。

  再如《废医论》。医史对近代出现的“废医论”说,首言俞樾。钱先生考证: 俞樾“以著述为终身大业,著作极富,治经之余,兼治诸子”“诸子之中,尤重医书,称‘仲景叔和,圣儒辈出,咸有论著,各自成家,史家著录,富埒儒书矣’。而在医书中,又最重《内经》”。这样一位重视中医的国学大家,何以提出废医呢?钱先生考证了《废医论》的成文背景、主要内容和俞樾学生章太炎先生的意见。

  从钱先生的考证中,我们看到: 光绪四年戊寅(1878)八月,俞母病故;五年己卯(1879)四月俞夫人姚氏病故。不到1年,两位亲人离世,医药无效,俞哀痛异常。在悲痛中,写《百哀诗》一百首,且多有注释,表达对母亲、妻子思念深情。姚氏本感风寒,非不治之病,而医生不识病因,药不应病而致亡。俞樾深感无奈,悲愤交集,愤而作《废医论》。《废医论》文分七段: 第一《本义篇》,第二《原医篇》,第三《医巫篇》,第四《脉虚篇》,第五《药虚篇》,第六《证古篇》,第七《祛疾篇》,大凡4800字。错误观点主要反映在《脉虚篇》。

  1910年,章太炎先生做《医术评议》回忆苏州医生当时治病情况:“先师俞君,侨居苏州,苏州医好以瓜果入药,未有能起病者。累遭母、妻、长子之丧,发愤作《废医论》。不怪吴医之失,而迁怒于扁鹊、子仪,亦以过矣。以实校之,先师虽言废医,其讥近世医师专持寸口以求病因,不知三部九候,足以救时俗之违经,复岐黄之旧贯,斯起医,非废医也。”同时,在《医术平议》中,章太炎先生既对俞樾《脉虚篇》就三部九候法与寸口脉法的误解作了详细分析和批驳,又对其合理部分予以肯定。钱先生考证,章太炎先生明确认为《废医论》的基本思想不是废除中医、消灭中医,而是“救时俗之违经,复岐黄之旧贯”“先师发愤作论,以三部九候之术哗饬医师”。“哗饬”者,高声告诫也。钱先生还写道:“回顾100多年前俞、章围绕‘三部九候诊脉法’的争论,我们看到国学大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都非常认真深入,他们研究问题的理论性、实用性,对今天仍有启发。近世中医对三部九候诊脉法大多知其名,鲜知其用。章太炎说:‘废堕旧法,是亦粗工之过也。’在当今振兴中医的伟大进程中,加强三部九候诊脉法的研究和运用,应该引起仁人志士的关注与提倡。”

  其他如《灵枢》《素问》诸多版本的考证得失;“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医史人物和学术著作、学术活动中的体现;中医药人士的医德修养和知识结构;中医药学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又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等,钱先生书中均有诸多考证和新见。

  三是重点内容。《中国医史人物考》一书,正如钱先生所说:“重点是考证著家生平爵里、版本特点、著作传承、音韵训诂、文字校勘等语言文献问题。”其中,既有对《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本草纲目》等经典文献的深入考证,又有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洪氏集验方》《医经正本书》《研经室外集》《释骨》《枕上三字诀》《古代疾病名候疏义》等古今文献的介绍;既有对古今医家生平和著作环境的回顾,更在全书贯穿着历史学、社会学、文献学、版本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大量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处处可见钱先生学风之严谨,学养之精深。

  如对涉及《内经》《伤寒杂病论》的考证。钱先生考证了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音韵概况,以《太素》校勘王冰本《素问》讹字和以古韵校《灵枢》《素问》之失韵,并将《太素》与《素问》《灵枢》对照,指出了原校勘本中12处讹、衍、倒、夺。深入考证阐述了王冰的哲学思想,对王冰注《素问》引《易》专做辑览,包括《上古天真论》等12卷引《易》之王注,从文献学、文字学的意义上,揭示了《内经》与《周易》的密切关系。在对王念孙《素问合韵谱》的考证中,回顾了《内经》音韵研究的历史,考察了《内经》的成书时代,分析了《内经》的韵位、韵式,提出了“因妄改字或写误字而失其韵者,当据古韵而正之”等5条基本要求。在考证江有诰《音学十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分别考证、介绍了其《素问韵读》计22卷,《灵枢韵读》计20卷的主要内容,直到当代任应秋对研究《内经》古韵的贡献。

  对《伤寒论》的考证,同样具有创见。一是对《伤寒论》成书与《汤液经法》关系的考证,二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伤寒论》文献史上的重要启示,三是对唐本与宋本《伤寒论》校正、流传简史的总结,四是明确提出了宋本《伤寒论》的10个特征,五是章太炎论《伤寒论》的主要内容和当代刘渡舟对《伤寒论》的研究。钱先生这样的考证,必然使《内经》《伤寒论》的传承,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对其他中医经典的考证和传承,也必然有多方面的启迪。

  值得注意的是,钱先生的这些研究、考证,并不只是独坐书案完成的。几十年来,钱先生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大图书馆。国内现存的中医药典籍善本、孤本,钱先生大都如数家珍。他海外考察,利用点滴时间与海外同行交流,收集素材,积累资料;他利用自费赴台旅游时机,考察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中医藏书和版本。甘肃敦煌、河南南阳、商丘,陕西咸阳、耀州,凡中医药先祖故里和行医采药遗址,钱先生大都拜访考察过。钱先生每到一地,或讲学交流,或拜谒座谈,或研究文献、文物,大都有新解面世。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学,在人类历史上走过了数千年。中医药学所凝聚起的自信和定力,给我们以巨大激励。钱先生在他撰写的《中医颂》里说:“惟我中医,昭昭若三辰之丽于天,滔滔犹四渎之纪于地,仰之弥高,千里斯应,如乾之运,如日之恒。今当盛世,国泰民宁,振兴中医,金衢亨通。于戏中医,与日月而同明。”《中医颂》刻石立碑于广东省中医院。钱先生正是这样充满信心,《中国医史人物考》正是中医药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缩影!

  敬天林北京中医药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6月24日前言

  《中国医史人物考》不是中国医学史一类著作,而是考证从汉末张仲景始至现代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止的一些中医学家及涉医儒家论文集,考证重点是诸家生平爵里、版本特点、著作传承、音韵训诂、文字校勘等语言文献问题。本书共考50余位医家学者,不求人物之齐备,但求各家确有建树,有补于医史文献,有益于语言文字,于愿足矣。本文集非成于一时,有的文章撰始于20世纪80年代,有的论文如《章太炎论内经》撰毕于今年5月末,时间跨度几四十年,有些文章曾经发表,有的是为新作。

  笔者1972年11月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讲授《医古文》,天性近于考据,故所撰文章以考据为多。考据较多者为《灵枢》《素问》《伤寒》《本草纲目》及其相关诸书。晚年喜读傅山、顾炎武、段玉裁、王念孙、江有诰、俞樾、章太炎等大师书,故收录他们研究中医的精彩论述较多。他们虽非中医大家,但他们读中医书与国学紧密联系,往往发现医家未曾思及的文献及语言问题,其论深邃精密,颇有益中医文献研究。如傅山之论《素问·移精变气论》之“伸宦”当为“贵宦”,以《说文》草部“蒉”字为证;章太炎之论《素问·宝命全形论》之“餘”为大篆“飽”字形讹,两说不仅可解《内经》多年之误训,而且藉此考证《内经》成书之时代,视野深广,方法可遵。顾炎武《音学五书》奠定清学之基础,更开《内经》古音研究之先河,依古音分析,确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为汉代之作。顾氏开悟之功大于具体结论之功,乾嘉诸老步其芳躅,加深加密,终成乾嘉学派,当时赫赫如日中天,至今尤为学者尊仰。本集收录之王念孙《素问新语易林合韵谱》及《素问合韵谱》不仅属于首次露布者,而且对于判定《灵枢》《素问》总体成书时代及某篇成书时代,启悟之功多多焉。《内经》成书时代,从宋至今其说纷纷,借助古音判定,将开《内经》成书时代研究之新面。

  中医是超越时代、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最为贴近民生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将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而永生。中医的保健护生力量,来自《内经》《伤寒》《本草》,其中《伤寒》,尤为神巧,是为中医脊骨灵魂,自汉洎今,版本传承,纷挐错杂,太炎先生精研《伤寒》版本,考清魏晋王叔和至明末赵开美《伤寒》版本流传脉络,其功至伟;刘渡舟承接国家卫生部(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校注《伤寒论》任务,以赵开美本为底本,国人始见赵本(俗称“宋本”)真面,其功亦为伟矣。凡此种种,本集多有考证焉。

  笔者余暇喜读《内经》《伤寒》,另每读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深为戒惧,亦契我心。回首往事,瞬如昨日,虽曾精进,却已暮年,虽尚能饭,精力就衰,乃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钱超尘人文学术传承工作室”成员赵怀舟(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任医师)、笔者主讲的“国学与中医文献传承班”(中华中医药学会开设)成员刘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二位弟子排序校阅勘误。此书之成,二位弟子实有力焉,特致谢意!

  钱超尘八十一叟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6月


《医林瑰宝:中国古代名医传略》 本书是一部以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杰出人物为核心的传记式通史著作,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自先秦至近代的中国医学发展脉络中,那些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医者们跌宕起伏的一生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卓著贡献。本书力求突破传统医史传记的局限,将个体的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社会变迁、文化思潮紧密结合,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全景图。 全书依照时间顺序,精选了数十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名医,如战国时期的扁鹊、汉代的张仲景、晋代的葛洪、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钱乙、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吴鞠通等等。每位医家的传记,都不仅仅是罗列其生平事迹,而是力求做到: 一、 严谨考证,还原历史真相: 本书在史料运用上,坚持严谨求实的态度。依据《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等正史,以及《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历代医学经典,并参考了大量的笔记、地方志、家族谱牒、出土文献等一手或二手资料,对医家的生平、师承、著作、医案、诊疗思想、学术传承等方面进行细致考辨,力求剥离历史迷雾,还原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对于某些存在争议的事件或观点,本书也会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论述,力求客观公正。 二、 深入剖析,揭示学术精髓: 每一位名医的医学成就,都是其毕生心血的凝结。本书将重点解读这些名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创新贡献。例如,张仲景如何将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系化,创立“六经辨证”;孙思邈如何倡导医德,并著《千金方》以惠世人;李时珍如何历经二十余载,完成《本草纲目》这一集大成的药物学巨著;叶天士如何对温病学说进行革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等。本书会深入浅出地阐释其理论核心、学术渊源、临床实践特点以及对后世医学产生的深远影响,让读者领略其医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三、 结合时代,展现人物风采: 医学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嵌入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本书注重将医家的个人经历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例如,战乱频仍的时代,医家如何救死扶伤,为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做出贡献;学术繁荣的时期,医家如何互相切磋,推动医学理论的创新;社会变革的节点,医家又如何顺应潮流,调整医学实践。通过这种方式,本书力图展现医家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格魅力、治学精神和奉献情怀。 四、 旁征博引,提升阅读体验: 除了医学知识的梳理,本书还穿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当时的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状况、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以期为读者构建一个更立体的历史画卷。例如,在讲述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时,会提及明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商业贸易对药物流通的影响,以及当时文人的治学风气。在讲述葛洪时,会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道教对医学思想的影响。通过这种旁征博引,增强本书的文化厚度和阅读趣味性。 五、 体系完整,脉络清晰: 本书的章节设置,不仅是简单的个体传记堆砌,而是力求构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早期萌芽到成熟发展,再到高峰与转型,本书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医学史上不同阶段的代表性人物和学术流派。每一章的开篇都会对该时期医学发展的总体特点进行概述,为读者理解该时期名医的成就提供宏观视角。 《医林瑰宝:中国古代名医传略》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以生动翔实的笔触,讲述中国古代医家们的传奇故事,展现他们的智慧、仁心与担当。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更能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悟“大医精诚”的医者情怀。无论您是医学专业的学生、研究者,还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医史人物考》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献给所有对中国传统医学怀有敬意之心的读者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梳理了历代名医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术思想以及对后世医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对宋代医学发展的描写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当时医学教育的普及、医学典籍的编纂以及临床医学的进步,并着重描绘了宋代几位代表性医家的贡献,例如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问世,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对于这些人物的评价,也并非一味拔高,而是客观公正,既肯定了他们的成就,也指出了其局限性。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信任度大大提升。阅读此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知识的洗礼,对中国医学史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全面。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激发我思考的书。作者在《中国医史人物考》中,并没有仅仅满足于罗列人物和事件,而是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平、成就及其时代背景的深入剖析,引发读者对医学发展规律、中医理论演变以及医者人文精神等诸多层面的思考。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作者对那些并非家喻户晓但却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医家的介绍。例如,书中对一些古代药学家的论述,让我了解到中药研发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无数次的实践和探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药学遗产。作者的叙述方式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他笔下的医者,不仅仅是治病的能手,更是具有高尚品德和人文情怀的个体。这种从“术”到“道”的升华,让我对医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医史侦探小说”。作者在考证史实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致和耐心,仿佛在层层剥茧,试图还原历史真相。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史料记载模糊或存在争议的人物进行深入挖掘的部分。比如,在探讨某个古代名医的真实身份时,作者并非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列举出各种可能的证据,分析其合理性,然后引导读者一同进行推理。这种“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作者的某个独到见解而拍案叫绝,也会因为他对某个细节的深入考证而惊叹不已。书中不乏一些鲜为人知但同样对医学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被挖掘出来,展现了中国医学发展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人物的考证并非易事,它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

评分

初读《中国医史人物考》这本书,我怀揣着对历史和医学的浓厚兴趣。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曾经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我尤其对书中对张仲景的论述感到震撼。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张仲景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剖析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探讨了《伤寒杂病论》的诞生过程及其在医学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书中引用的史料之详实,考证之严谨,让我仿佛置身于东汉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亲眼目睹了张仲景悬壶济世的仁心与高超医技。作者对经方学说的解读也鞭辟入里,将那些古老的方剂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巧妙地结合,展现了中医理论的生命力与普适性。读到此处,我深感中医的博大精深,也更加敬佩张仲景这位伟大的医学家。书中对其他知名医家的介绍也同样精彩,比如华佗、孙思邈等等,他们各自的贡献和传奇故事,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展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医学之旅,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当我翻开《中国医医史人物考》时,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历史人物的寻根之旅。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作者在考证和梳理人物生平的同时,还巧妙地将这些人物置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解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历史背景更加鲜活。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明清时期医家的介绍。那个时代,虽然西学东渐的思潮已开始涌现,但中医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新的发展。作者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医学流派、学术争鸣以及重要医学著作的问世,例如温病学说的成熟,以及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一批杰出的温病学家。书中对这些人物的介绍,不仅仅是事迹的简单堆砌,而是对其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的深刻剖析,让我看到了中医在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发展的生命力。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医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让我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据了解,许涛生于中医世家,2000年,其师从于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学习贺氏针灸三通法,并深得贺老真传。2007年,许涛在保定开设诊所,七年间,其为上千名经济困难患者实施了免费医治。

评分

据了解,许涛生于中医世家,2000年,其师从于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学习贺氏针灸三通法,并深得贺老真传。2007年,许涛在保定开设诊所,七年间,其为上千名经济困难患者实施了免费医治。

评分

帮书记买的 不错

评分

据了解,许涛生于中医世家,2000年,其师从于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学习贺氏针灸三通法,并深得贺老真传。2007年,许涛在保定开设诊所,七年间,其为上千名经济困难患者实施了免费医治。

评分

许涛告诉记者,跟随贺老学习的五年时间,她不仅学到了精湛的针灸技术,更被老师“以医治人,以义正己”的高尚医德深深影响。因此,她时刻谨记:以解除病患痛苦为重,以传承中医针灸疗法为已任。

评分

评分

据了解,许涛生于中医世家,2000年,其师从于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学习贺氏针灸三通法,并深得贺老真传。2007年,许涛在保定开设诊所,七年间,其为上千名经济困难患者实施了免费医治。

评分

许涛告诉记者,跟随贺老学习的五年时间,她不仅学到了精湛的针灸技术,更被老师“以医治人,以义正己”的高尚医德深深影响。因此,她时刻谨记:以解除病患痛苦为重,以传承中医针灸疗法为已任。

评分

许涛告诉记者,跟随贺老学习的五年时间,她不仅学到了精湛的针灸技术,更被老师“以医治人,以义正己”的高尚医德深深影响。因此,她时刻谨记:以解除病患痛苦为重,以传承中医针灸疗法为已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