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一切已知与未知的真相!
从前线到后方,全方面生动展现二战鲜史。
直播式见证翔实呈现,近百幅战场摄影杰作开展。
世界影响力报纸《纽约时报》的二战史实巨著,这次它为自己力荐!
160多位战争记者的震撼现场,《纽约时报》带你看懂二战。
英国二战史学家百万畅销奇迹后潜心编选之作,铭记就是告慰。
1939—1945,选自98367篇现场直击。
《对峙与博弈(1941-1942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献给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书以时间为序,较为完整地收录了《纽约时报》对“二战”的报道。全书以报纸的形式,从《纽约时报》的档案中挑选了上百篇引人注目的文章,配以上百幅地图和史料照片——从重大事件的一手报道到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第二册始于1941年的罗斯福的宣言《告全国同胞书》,止于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制定进攻战略。主要讲述各个帝国在二战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著者:《纽约时报》
创刊于1851年,世界上卓越超群的报纸之一,享有“可靠的新闻来源”的声誉。其新闻报道以独特、杰出的深度和广度闻名于世。在全球有30个分社。迄今共获得100多个普利策奖,获奖次数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报纸。
主编:理查德·奥弗里
二战史学者,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国家学术院院士、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出版30多部二战史著作。因其在二战史领域的卓越贡献,2001年被授予莫里森军事历史学会奖。其二战史著作被誉为“高效地对神话进行无情的消除”(艾伦·泰勒),“还原真相,且不可或缺”(《纽约书评》)和“先锋之作”(《时代文学增刊》)。
第一章 告全国同胞书
第二章 纳粹对俄罗斯人尝试闪电战
第三章 总统志在参战
第四章 日本偷袭美国
第五章 战时工作需要百万女性参与
第六章 利迪策,伊利诺伊州
第七章 红色凡尔登屹立不倒
第八章 希姆莱计划屠杀波兰犹太人
推荐序
汤姆·布罗考
100年、500年、1000年后,历史学家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会心生疑惑:这是一场全面的战争,它席卷欧洲文明的中心,横跨太平洋,它野心勃勃而又极具杀伤力,然而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冈居然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为什么会这样?
从1939年到1945年,你可以在《纽约时报》驻国内外记者的报道中,看到这场战争从开始是多么混乱不堪、错综复杂,充斥着表里不一、背信弃义,甚至是痴心妄想。阿道夫·希特勒唤起了德国狂热的激情,而日本这个岛国则开始将国旗插在远离国境的地方。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纽约时报》用醒目的黑体字《华盛顿认为这场危机很严重》为标题进行报道,详细地描述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是如何花了一整天的时间阅读新闻通讯并收听欧洲电台的节目的。第二天法国动员了800万军人,第三天英国向德国宣战。
然而,9月3日哈罗德·B.辛顿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美国能置身于战争之外吗》的长篇分析文章,文中写到罗斯福对希特勒顾虑重重,但已经暗中备战。同时,辛顿引用罗斯福的话说:“他希望并相信美国能远离危险,而且他的政府将尽其所能地保持远离战火。”
人类历史上这场“最伟大的事件”就这样开始了。不怀好意的德国拉开了序幕,整个欧洲一片哗然,美国总统却依旧举棋不定。
从那天起,《纽约时报》的记者和编辑开始了急行军,以实时追踪事态的发展。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都投身对德作战,《纽约时报》驻伦敦记者詹姆斯·赖斯顿描述说,全城人都猫着腰以躲避德国空袭,之后又记录了温斯顿·丘吉尔是如何一步步晋升到高位的。赖斯顿颇有先见之明地指出:“丘吉尔先生骨子里就有战争因子。他就像一位快乐的老拖船船长,头顶一顶破旧不堪的水手帽,嘴叼一支熄灭了的雪茄。不管是外形上,还是讲话的声音上,他都堪称真正的领袖。”事实上,丘吉尔当之无愧。
消息不断地从东线和西线传来:《英国儿童已经撤离城市》《传说中的苏联严冬即将围困侵略者》《新加坡对日本的威胁将信将疑》《潜艇击沉英国战舰》。
查尔斯·林德伯格仍然公开宣称,反对美国卷入这场战争,还称,美军的妈妈们会强闯国会,要求美国不要参战。
然而,到了1941年秋,罗斯福的个人担忧变成了热火朝天的战争武器计划,也就是罗斯福所说的“民主国家的兵工厂”。汉森·鲍德温在《纽约时报》中写道:“‘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的武器产量大增。”
30多天之后的一个周日,也就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举国上下一片震惊。正如罗斯福之后对世界所说的,“一个耻辱日”。也正是珍珠港事件使美国迅速卷入了战争。
在现代史上一系列最大的海战中,日本与美国在整个太平洋上,围绕着塔拉瓦、硫黄岛、瓜达尔卡纳尔岛等之前闻所未闻的小岛展开殊死搏杀。
这是一场亘古未见的世界大战,战火蔓延到了北非、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和苏联西部,以及所有的海域和领空。
1600万美国人齐心协力,为打击敌人而努力,从深入敌后到烤面包再到包装降落伞,从乘飞机空降作战到乘潜艇潜入深海袭击敌舰,不一而足。
苏联人从东面挺进。同盟国军队齐聚英国,在总司令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统一指挥下,准备发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艾森豪威尔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家农场,性情温和,直到1941年才晋升为陆军上校。
1944年6月6日,同盟国在诺曼底登陆。这是二战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斗。这场规模浩大的海陆空协同的军事行动昭示着第三帝国和阿道夫·希特勒的疯狂行为即将走向末路。
然而,盟军登陆3小时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其他的新闻记者才得知这一消息。
从那天起,新闻开始变得振奋人心。《纽约时报》头条新闻变成:《纳粹继续猜测巴顿将军的部队的动向》《日军(在塞班岛)被打得落花流水》《B-29轰炸机首度亮相》《苏联红军的进攻一如既往地勇猛》。
苏联军队在东线挺进,同盟国军队从西线打来。德军遭到夹击,虽殊死拼斗,却损失惨重。阿道夫·希特勒这个历史上的暴君,在柏林的一个掩体内开枪自杀,他那打造千古帝国的邪恶梦想不到10年便走到了尽头。
在太平洋,同盟国军队已把矛头指向日本的本土。除非日本投降,否则一场对谁都没有好处的战争将无法避免。
但最终战争得以避免。日本遭受两颗极具毁灭性的原子弹袭击后,投降了。
这场疯狂的战争于1945年8月宣告结束。这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战争结束了。和平来之不易,世界需要史无前例的重建和重组;一场全新的战争,亦即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冷战,揭开了序幕;在一定程度上,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促成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在中东地区崛起。
和平虽然并不稳固,但依然让人欣喜。男人重返家园,或读书,或工作,投身于休眠已久的经济建设。妇女孕育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新一代。底特律又开始生产民用汽车。超市又可以买到肉类和黄油。一座座新城市在美国东南部、西南部和西部兴起。
历经硝烟的人们把战争的可怕记忆深埋心底,继续生活,一心要弥补自己、家庭和朋友做出的牺牲。
在《纽约时报》的这些报道中,你可以追溯那段混乱的时光,重温那些重大决策;你会因战胜国领袖的伟大事迹备受鼓舞,也会为战争贩子的虚伪而愤怒。
这是超越时代的新闻。对于亲历这场战争的人们,对于渴望了解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是如何取胜的人们,这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礼物。
我最近入手了《纽约时报 二战全纪实:对峙与博弈(1941-1942)》,读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那个时代人物的挣扎与抉择。1941年到1942年,这两个看似短暂的年份,却承载了太多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从珍珠港的偷袭到斯大林格勒的鏖战,从北非战场的硝烟弥漫到太平洋上空激烈的空战,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惊心动魄的细节。作者以《纽约时报》丰富的档案为依托,将那些尘封的历史细节一一呈现,让我仿佛亲临其境,看到了决策者们在巨大压力下的深思熟虑,也看到了普通士兵在枪林弹雨中的英勇无畏。那些关于战略部署的分析,关于政治博弈的描写,都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历史,更在于它引发了我对战争根源、人类命运以及和平珍贵的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当时舆论环境的描绘,那种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与媒体的责任感,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评分坦白说,《纽约时报 二战全纪实:对峙与博弈(1941-1942)》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以往对二战历史的一些刻板印象。它所呈现的1941-1942年这段历史,远比我之前了解的更加波诡云谲,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充满智慧的博弈。书中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时间线索明确,但又不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相反,通过大量的真实史料和一手资料,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历史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情报战和心理战的描写所吸引,这部分内容常常被忽略,但它却是影响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各国情报机构的运作,看到了媒体在塑造舆论方面的作用,也看到了宣传机器如何影响人心。这种对战争深层面的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历史记录。它让我明白,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一场武力对抗,而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较量。
评分作为一名对二战历史略有涉猎的读者,《纽约时报 二战全纪实:对峙与博弈(1941-1942)》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它以一种极为详实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梳理了1941年至1942年这段关键时期内,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军事行动和政治角力。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时而是宏观的战略分析,时而是微观的战场细节,有时又穿插着重要人物的访谈和决策过程的还原,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如同观看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充满了张力与悬念。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战局的并行描绘,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各个战线之间的联动关系。例如,对太平洋战场和东线战场的描述,都足以让人感受到当时全球局势的紧张与严峻。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它让我体会到了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创伤,也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评分《纽约时报 二战全纪实:对峙与博弈(1941-1942)》这本书,着实让我体会到了历史学家般的严谨与记者般的敏锐。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非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故事,将1941-1942年那段风云变幻的二战岁月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对个体命运的刻画所打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的普通人,他们的恐惧、希望、绝望和勇气,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面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远方传来的炮火声,闻到硝烟弥漫的气息,甚至感受到战火中弥漫的绝望与对胜利的渴望。书中对于战略决策的剖析也十分到位,能够让我理解当时各国领导人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和艰难抉择。而《纽约时报》的视角,又为这些历史事件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那种基于事实的报道,那种对真相的不懈追求,都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对“对峙与博弈”这两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无数复杂力量相互角力、相互制约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纽约时报 二战全纪实:对峙与博弈(1941-1942)》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翔实的资料,为我揭开了二战早期那些扑朔迷离的真相。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现代化,即使是描述那些沉重而残酷的历史事件,也一点不显得沉闷,反而充满了力量感和感染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那些身处历史旋涡中心的人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决心、他们的牺牲,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1941-1942年,这是战争走向转折的关键时期,书中对双方战略布局的分析,对外交斡旋的描述,都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历史教科书中的名字,在这里变得鲜活起来,他们的决策、他们的行动,直接影响着世界未来的走向。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获取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对战争的本质,对人性的复杂,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对峙与博弈(1941-1942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献给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书以时间为序,较为完整地收录了《纽约时报》对“二战”的报道。全书以报纸的形式,从《纽约时报》的档案中挑选了上百篇引人注目的文章,配以上百幅地图和史料照片——从重大事件的一手报道到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第二册始于1941年的罗斯福的宣言《告全国同胞书》,止于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制定进攻战略。主要讲述各个帝国在二战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对峙与博弈(1941-1942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献给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书以时间为序,较为完整地收录了《纽约时报》对“二战”的报道。全书以报纸的形式,从《纽约时报》的档案中挑选了上百篇引人注目的文章,配以上百幅地图和史料照片——从重大事件的一手报道到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第二册始于1941年的罗斯福的宣言《告全国同胞书》,止于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制定进攻战略。主要讲述各个帝国在二战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评分还没有读完,习惯性的好评,加油!
评分纽约时报的视点,代入感很强
评分商品很不错,价格也合适,京东的东西还是值得信赖的,推荐!
评分好,非常满意,包装精美!
评分还没有读完,习惯性的好评,加油!
评分好,非常满意,包装精美!
评分买来送朋友的,看看人类战争的历史。
评分比实体书店便宜,纸质不错,印刷好,应该是正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