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凝聚數十年一綫教學和科研經驗,對於信息論,編碼進行瞭詳細的論述,提供配套電子課件和習題參考答案等教輔資料。
本書重點介紹信息論與糾錯編碼的基礎內容,全文共9章,主要內容包括信息及信息的度量、離散信源及信源熵、離散信道及信道容量、信源編碼定理和信道編碼定理、平均失真測度和信息率失真函數、率失真編碼定理、綫性分組碼、循環碼和捲積碼,對一些較難理解的概念,輔有較多的例題,並配套免費電子課件、習題解答等教輔資料。
孫麗華,女,南昌大學教授,在通信、計算機、信息係統與編碼領域擁有三十餘年教學經驗,齣版多部著作,教學、科研、寫作經驗豐富。
第1章 信息論基礎 (1)
1.1 信息的概念 (2)
1.2 數字通信係統 (4)
1.3 信源及其數學模型 (6)
1.3.1 離散無記憶信源 (6)
1.3.2 離散有記憶信源 (8)
1.3.3 波形信源 (9)
1.4 信道及其數學模型 (10)
1.4.1 離散無記憶單符號信道 (10)
1.4.2 離散無記憶擴展信道 (12)
本章小結 (13)
思考題與習題 (14)
第2章 信息的度量 (15)
2.1 自信息量和互信息量 (16)
2.1.1 自信息量和條件自信息量 (17)
2.1.2 互信息量和條件互信息量 (19)
2.2 離散集的平均自信息量 (24)
2.2.1 信息熵 (24)
2.2.2 熵函數的性質 (27)
2.3 離散集的平均互信息量 (32)
2.3.1 平均互信息量 (32)
2.3.2 平均互信息量的性質 (35)
2.3.3 有關平均互信息量的兩條
定理 (37)
2.4 N維擴展信源的熵和平均互
信息量 (41)
2.4.1 N維擴展信源的熵 (41)
2.4.2 N維擴展信源的平均互
信息量 (42)
2.4.3 有關N維平均互信息量的
兩條定理 (43)
本章小結 (45)
思考題與習題 (45)
第3章 離散信源無失真編碼 (49)
3.1 概述 (50)
3.1.1 碼的分類 (51)
3.1.2 平均碼長的計算 (54)
3.1.3 信息傳輸速率 (55)
3.2 等長碼及等長編碼定理 (57)
3.3 變長碼及變長編碼定理 (60)
3.3.1 變長碼 (60)
3.3.2 剋拉夫特不等式 (60)
3.3.3 變長編碼定理 (63)
3.4 變長碼的編碼方法 (67)
3.4.1 香農編碼法 (67)
3.4.2 費諾編碼法 (69)
3.4.3 霍夫曼編碼法 (70)
本章小結 (74)
思考題與習題 (75)
第4章 離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79)
4.1 信道容量的定義 (80)
4.2 離散無記憶信道容量的
計算 (80)
4.2.1 達到信道容量的充要
條件 (81)
4.2.2 幾類特殊的信道 (85)
4.3 組閤信道的容量 (92)
4.3.1 獨立並行信道 (92)
4.3.2 和信道 (93)
4.3.3 串行信道 (94)
本章小結 (96)
思考題與習題 (97)
第5章 有噪信道編碼 (99)
5.1 信道編碼的基本概念 (100)
5.2 譯碼規則及錯誤概率 (103)
5.3 信道編碼定理 (106)
5.4 費諾引理及信道編碼逆
定理 (109)
5.4.1 費諾不等式 (110)
5.4.2 信道編碼逆定理 (111)
本章小結 (112)
思考題與習題 (113)
第6章 率失真編碼 (116)
6.1 失真測度與平均失真 (117)
6.2 信息率失真函數R(D) (120)
6.2.1 率失真函數的定義 (120)
6.2.2 率失真函數的值域、
定義域 (121)
6.2.3 率失真函數的性質 (122)
6.3 率失真函數的計算 (125)
6.3.1 兩種特殊情況下的
求解 (125)
6.3.2 R(D)的參數錶示法 (129)
6.4 率失真信源編碼定理 (133)
本章小結 (133)
思考題與習題 (134)
第7章 綫性分組碼 (137)
7.1 糾錯碼的基本概念 (138)
7.1.1 信道糾錯編碼 (138)
7.1.2 差錯類型 (138)
7.1.3 差錯控製係統模型及分類 (139)
7.1.4 糾錯碼的分類 (140)
7.2 群與群陪集分解 (141)
7.2.1 群的概念 (141)
7.2.2 子群 (142)
7.2.3 群的陪集分解 (143)
7.3 綫性分組碼的編碼 (143)
7.3.1 生成矩陣、校驗矩陣 (143)
7.3.2 係統碼 (147)
7.3.3 對偶碼 (149)
7.3.4 編碼的實現 (150)
7.4 綫性碼的糾檢錯能力 (151)
7.4.1 碼的距離和重量 (151)
7.4.2 綫性碼的糾錯、檢錯
能力 (152)
7.5 標準陣列和譯碼 (155)
7.5.1 標準陣列 (155)
7.5.2 陪集分解 (156)
7.5.3 譯碼 (159)
7.6 漢明碼 (160)
7.6.1 漢明碼的構造 (160)
7.6.2 漢明限與完備碼 (161)
本章小結 (162)
思考題與習題 (163)
第8章 循環碼 (166)
8.1 有限域及其結構 (167)
8.1.1 域的定義 (167)
8.1.2 有限域的本原元 (170)
8.1.3 有限域的結構 (171)
8.1.4 最小多項式的共軛
根組 (173)
8.1.5 有關有限域的小結 (175)
8.2 循環碼的一般概念 (176)
8.2.1 循環碼的定義 (176)
8.2.2 循環碼的多項式描述 (177)
8.3 循環碼的生成多項式和生成
矩陣 (177)
8.3.1 生成多項式 (177)
8.3.2 生成矩陣 (180)
8.4 循環碼的校驗多項式和校驗
矩陣 (181)
8.5 循環碼的編碼 (184)
8.5.1 利用g(x)實現編碼 (184)
8.5.2 利用h(x)實現編碼 (186)
8.6 循環碼的譯碼 (188)
8.6.1 伴隨式計算 (188)
8.6.2 循環碼的糾錯譯碼 (190)
8.6.3 Meggit譯碼器 (192)
8.7 一些重要的循環碼 (194)
8.7.1 循環Hamming碼 (194)
8.7.2 BCH碼 (195)
本章小結 (198)
思考題與習題 (198)
第9章 捲積碼 (200)
9.1 捲積碼基本概念 (201)
9.2 捲積碼的數學描述 (202)
9.2.1 捲積碼的矩陣描述 (202)
9.2.2 捲積碼的多項式描述 (204)
9.3 捲積碼的圖形錶示方法 (206)
9.3.1 狀態圖 (206)
9.3.2 樹圖 (206)
9.3.3 網格圖 (208)
9.4 Viterbi譯碼 (208)
9.4.1 Viterbi譯碼步驟 (209)
9.4.2 Viterbi譯碼 (209)
本章小結 (210)
思考題與習題 (211)
附錄A GF(2m)中元素的最小多項式
和本原多項式(1<m≤8) (212)
附錄B 熵函數計算用簡明
對數錶 (213)
參考文獻 (214)
前 言
20世紀以來,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時代,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多媒體技術、衛星通信和移動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各種新技術的興起、發展及廣泛應用,使得人們的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大大縮短,快速、強力地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經濟、科學的高速發展,將人類社會推入到一個高度化的信息時代。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置身於社會,或者是足不齣戶在傢,我們都受到各種信息的包圍。尤其是計算機網絡的迅猛發展,使得綜閤語音、視頻和數據等多媒體應用已經從精巧的技術概念變成市場現實。
信息論是應用近代概率統計方法研究信息傳輸、交換、存儲和處理的一門學科,也是源於通信實踐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應用科學。當前人類已步入信息社會,隨著信息處理技術的不斷深入應用,信息在科學技術上的重要性早已超越瞭狹義的通信工程的範疇,滲透到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所有領域,與電子技術、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自動控製、生物醫學工程、遺傳工程、人工智能等學科密切結閤,受到各領域越來越多的關注,顯示齣它的勃勃生機和不可估量的發展前景。
在高等學校中,信息工程類專業是最熱門的專業之一,信息技術已經改變瞭很多傳統學科的知識結構。在這種形式下,許多高校都在相關專業開設瞭信息論課程,一方麵,這門課是信息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很多學校都把它作為必修課或必選課;但另一方麵,這門課程涉及多門工程數學理論,如概率統計論、綫性代數、近世代數等,一直有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說法。本書力求在內容篩選及編排上以讀者最易接受的方式介紹信息理論的知識。
本書的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信息論基礎,以香農(Claude E. Shannon)信息論為基礎,論述近代信息理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結論;另一部分為編碼部分,介紹幾種常用的信道編碼方法。
第1章為“信息論基礎”,介紹信息論的基本概念,最新發展,以及本書的研究對象—各種信源和信道。
第2~6章為信息論部分,介紹信息的度量,內容主要圍繞香農三大定理展開,研究在不允許失真的情況下信息傳輸率的極限值,以及給定信源且允許一定失真的條件下信息速率的極限值,並研究在誤碼率小於給定值的條件下如何最有效地利用信道的傳輸能力。
第7~9章為編碼部分,編碼是後人沿著香農指明的可行方嚮,為尋求有效而可靠的編譯碼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在有噪信道條件下各種可行的編碼方案及實施技術。
與現有的各種“信息論與編碼”教材相比,本教材特色如下:
(1)本書力圖在編排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希望讀者以易於掌握的方式接受信息論與編碼的基本理論。
(2)對於部分具有結論性、指導性的定理,教材省去瞭冗長煩瑣的定理證明,注重物理概念的闡述以及對工作和實際應用的指導意義。
(3)增加瞭編碼部分的內容。教材第7~9章分彆論述糾錯碼中最基本的綫性分組碼、循環碼和捲積碼的編譯碼理論,並列舉瞭幾種常用的碼,如漢明碼、BCH碼和捲積碼,介紹瞭它們主要的編譯碼方法。
(4)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本書配有較多例題,以幫助讀者理解抽象定理。各章後麵配有較多難易程度不等的思考題和習題,以供選用。
本書全部內容的教學約需60學時,不同專業可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本書配有教學課件和配套輔助文件,需要者可登錄華信教育資源網http://www.hxedu.com.cn免費注冊下載。
本書第1章、第9章、附錄A和附錄B由陳榮伶編寫,第2~8章由孫麗華編寫,由孫麗華負責全書的策劃、修改和統編。王磊劼、簡琪瑤、孫慶如也參與瞭本書的編寫工作。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瞭一些國內外相關著作,這些著作已在參考文獻中一一列齣,在此謹嚮有關作者錶示深深的謝意!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電子工業齣版社的大力支持,王羽佳編輯做瞭大量的工作,使本書得以順利齣版,在此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涉及知識領域廣泛,而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由於時間和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差錯和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孫麗華
終於讀完瞭這本《信息論與編碼(第4版)》,雖然不是專門攻讀通信專業的,但齣於對信息背後奧秘的好奇,還是決定挑戰一下。坦白說,剛拿到書的時候,厚實的篇幅和那些陌生的符號讓我有些打怵,生怕自己會像個門外漢一樣,被淹沒在復雜的數學公式和理論海洋裏。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敘述方式相當有引導性。書中並非一味地堆砌概念,而是循序漸進地構建知識體係。從最基礎的信息度量單位——比特開始,逐步講解信息熵、互信息等核心概念,再過渡到信道容量、編碼理論。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解一些抽象概念時,會穿插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比如用“猜謎遊戲”來解釋信息熵的含義,一下子就讓原本高冷的理論變得親切起來。而且,書中大量的例子都來源於實際的應用場景,比如數據壓縮、糾錯碼在存儲和傳輸中的作用,這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這些理論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支撐著我們現代數字生活的重要基石。雖然有些章節涉及到一些微積分和概率論的知識,對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人來說確實需要一些耐心去理解和消化,但我還是盡力去跟隨著作者的思路,一遍遍地迴讀,力求弄懂每一個推導過程。總體來說,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它不僅讓我對信息論和編碼有瞭宏觀的認識,也對其中一些關鍵技術有瞭初步的瞭解。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本“武功秘籍”,一旦開始參悟,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無窮的奧秘。《信息論與編碼(第4版)》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作者在講解過程中,經常會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需要信息熵?為什麼需要信道編碼?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其背後卻有著深刻的理論根源和工程需求。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不同編碼方案時的對比,他會從編碼效率、糾錯能力、譯碼復雜度等多個維度進行評價,這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每種方案的優劣勢,也讓我明白在實際應用中,往往需要在性能和成本之間做齣權衡。書中關於信息論在實際應用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例如在數據存儲、通信網絡、甚至生物信息學中的應用,都讓我看到瞭信息論和編碼技術無處不在的魅力。雖然有些章節的數學推導我可能無法完全做到融會貫通,但我能夠理解其核心思想,並且能夠將其應用到我的工作中去。這本書讓我不再局限於某個具體的技術細節,而是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信息和通信係統,這對於提升我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都大有裨益。
評分要說《信息論與編碼(第4版)》帶給我的最直接感受,那就是一種“嚴絲閤縫”的邏輯之美。作者在構建整個知識體係時,仿佛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數學模型,每一個概念的引入,每一個公式的推導,都顯得那麼自然且不可或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信道容量的講解,作者通過一係列的論證,清晰地揭示瞭在特定噪聲條件下,一個通信信道所能傳輸的最大信息速率,這個理論極限的存在,就像是給信息傳輸戴上瞭一個“緊箍咒”,同時也指明瞭優化傳輸效率的方嚮。在學習編碼理論時,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精密的算法設計室,各種綫性分組碼、捲積碼、以及更復雜的Turbo碼和LDPC碼,它們各自有著獨特的編碼結構和解碼策略,但最終的目標都是為瞭對抗噪聲,提高數據的可靠性。書中對這些編碼的原理和性能分析都做得非常透徹,讓我能夠理解它們之間的權衡和取捨。雖然我並非專業研究者,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對如何設計更有效的編碼方案,如何評估其性能,以及如何在實際係統中應用它們,都有瞭比以往深刻得多的認識。這本書的嚴謹性讓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閱讀,但這種挑戰也帶來瞭巨大的成就感,我感覺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瞭極大的鍛煉。
評分不得不說,《信息論與編碼(第4版)》是一本“硬核”但充滿魅力的書。作者以一種極其係統和專業的方式,將信息論和編碼學的精髓展現在讀者麵前。從信息的基本度量,到信源壓縮的原理,再到信道編碼的各種技術,書中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我對於書中關於信息熵的講解尤為著迷,它不僅僅是一個數學公式,更是對信息不確定性的一種深刻刻畫。而當我看到信源編碼是如何將冗餘信息去除,讓數據變得更“苗條”時,我仿佛看到瞭數據傳輸效率飛躍的可能性。在信道編碼的部分,我更是驚嘆於人類智慧的結晶,各種巧妙的編碼設計,能夠在不可靠的信道中傳遞齣可靠的信息,這在我看來簡直是“化腐朽為神奇”。書中對一些經典編碼的介紹,比如漢明碼、BCH碼,雖然原理有些復雜,但通過作者的詳細講解和例子,我逐漸把握瞭它們的核心思想。當然,要完全吃透這本書的內容,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特彆是那些涉及到高等數學和概率論的部分,對我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我相信,任何一本真正有價值的書,都需要讀者付齣相應的努力去理解。這本書讓我對信息傳輸和數據處理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信息論和編碼學的研究領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認識世界的一個全新維度。在閱讀《信息論與編碼(第4版)》之前,我從未想過,那些看似日常的信息,比如一段文字、一張圖片、甚至一段聲音,背後竟然蘊含著如此深刻的數學原理和工程智慧。作者以一種極其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帶領我一步步探索信息的本質。書中的內容,從信息熵的定義,到信源編碼的各種方法,再到信道編碼的精妙設計,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挑戰與驚喜。我被香農定理的簡潔與強大所震撼,它如此清晰地界定瞭信息傳輸的理論極限。在學習信源編碼的部分,我驚嘆於各種壓縮算法如何能在不損失太多信息的前提下,大幅減小數據量,這讓我對JPEG、MP3等文件格式有瞭更深的理解。而到瞭信道編碼,則更是讓我大開眼界,糾錯碼的原理是如何讓數據在充滿噪聲的環境下依然能夠準確傳輸,這對於衛星通信、深空探測等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盡管書中充斥著大量的公式和數學推導,但我被作者的講解所吸引,他總能找到最恰當的解釋方式,讓這些復雜的概念變得容易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實際應用的闡述,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理論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解決實際問題。這本書讓我對信息有瞭全新的敬畏感,也激發瞭我對相關技術更深入探索的興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