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复杂工业过程具有多变量、变量间非线性和强耦合等特点,且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干扰导致难以建模,针对这一问题,《基于组合式信号源的块结构模型辨识方法》从块结构模型中间变量不可测量的角度出发,分析块结构模型各串联模块在不同激励信号作用下的特性,系统地提出复杂工业过程块结构非线性动态模型描述和辨识的新方法,主要包括采用神经模糊技术的串联模块建模方法、全新智能分离算法和模块参数辨识算法、利用补偿技术的块结构非线性动态系统过程噪声建模方法等,并利用随机过程理论分析和比较所提方法的性能。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智能科学技术著作丛书》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块结构模型
第1章 块结构模型概述 3
1.1 引言 3
1.2 静态非线性环节与动态线性环节的同步辨识法 4
1.2.1 过参数化法 4
1.2.2 子空间法 6
1.2.3 调制函数法 6
1.2.4 直接辨识法 7
1.3 静态非线性环节与动态线性环节的分步辨识法 8
1.3.1 迭代法 8
1.3.2 分离最小二乘法 9
1.3.3 多信号源法 10
1.3.4 盲辨识法 11
1.3.5 频域法 12
1.3.6 随机法 12
1.4 基于Hammerstein模型的控制系统设计 13
1.5 块结构模型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15
1.6 全书概况 16
参考文献 18
第二部分 基于二进制-随机复合信号源的块结构模型辨识方法
第2章 基于二进制-随机复合信号源的Hammerstein模型辨识方法 27
2.1 基于泰勒级数展开法的Hammerstein模型辨识 27
2.1.1 基于神经模糊的Hammerstein模型 27
2.1.2 基于神经模糊Hammerstein模型的辨识 30
2.1.3 实验结果 32
2.1.4 小结 41
2.2 基于Lyapunov方法的Hammerstein模型辨识 43
2.2.1 神经模糊Hammerstein模型 43
2.2.2 神经模糊Hammerstein模型辨识 44
2.2.3 实验结果 47
2.2.4 小结 54
参考文献 54
第3章 基于二进制-随机复合信号源的Hammerstein-Wiener模型辨识方法 56
3.1 基于二进制-随机复合信号源的Hammerstein-Wiener 模型 56
3.1.1 神经模糊Hammerstein-Wiener模型 57
3.1.2 神经模糊 Hammerstein-Wiener 模型各串联环节的分离 58
3.1.3 基于神经模糊Hammerstein-Wiener模型的控制系统 64
3.1.4 实验结果 64
3.1.5 小结 67
3.2 基于两阶段复合信号的Hammerstein-Wiener模型 68
3.2.1 基于两阶段复合信号的神经模糊Hammerstein-Wiener模型 68
3.2.2 实验结果 71
3.2.3 小结 73
参考文献 74
第4章 含过程噪声的块结构模型二进制-随机复合信号源辨识方法 76
4.1 基于辅助模型递推最小二乘法的Hammerstein模型 76
4.1.1 一类含过程噪声的Hammerstein模型 76
4.1.2 基于辅助模型递推最小二乘法的Hammerstein模型多信号源辨识方法 77
4.1.3 实验结果 79
4.1.4 小结 82
4.2 基于偏差补偿递推最小二乘法的Hammerstein-Wiener模型 82
4.2.1 一类含过程噪声的Hammerstein-Wiener模型 83
4.2.2 基于偏差补偿递推最小二乘法的Hammerstein-Wiener模型多信号源辨识方法 84
4.2.3 实验结果 87
4.2.4 小结 90
4.3 基于辅助模型多新息随机梯度法的Hammerstein模型 92
4.3.1 基于辅助模型多新息随机梯度法的Hammerstein模型多信号源辨识方法 92
4.3.2 实验结果 95
4.3.3 小结 98
参考文献 98
第三部分 基于可分离信号源的块结构模型辨识方法
第5章 基于可分离信号源的多输入多输出Hammerstein模型辨识方法 101
5.1 多输入多输出Hammerstein模型 101
5.2 基于可分离信号源的多输入多输出Hammerstein模型辨识 102
5.2.1 基于神经模糊的多输入多输出Hammerstein模型 102
5.2.2 基于可分离信号源的多输入多输出Hammerstein模型辨识 103
5.2.3 实验结果 109
5.2.4 小结 117
参考文献 117
第6章 含过程噪声的多输入多输出Hammerstein模型可分离信号源辨识方法 119
6.1 含过程噪声的多输入多输出Hammerstein模型辨识 119
6.1.1 含过程噪声的多输入多输出Hammerstein模型 119
6.1.2 含过程噪声的多输入多输出Hammerstein模型辨识 120
6.1.3 实验结果 124
6.1.4 小结 135
6.2 基于可分离信号的Hammerstein输出误差滑动平均系统辨识 136
6.2.1 Hammerstein输出误差滑动平均系统 136
6.2.2 神经模糊Hammerstein输出误差滑动平均系统辨识 137
6.2.3 实验结果 143
6.2.4 小结 146
参考文献 148
第7章 含过程噪声的Hammerstein-Wiener模型可分离信号源辨识方法 149
7.1 基于可分离信号的Hammerstein-Wiener模型辨识方法 149
7.1.1 神经模糊FIR Hammerstein-Wiener模型 149
7.1.2 神经模糊Hammerstein-Wiener模型辨识方法 150
7.1.3 基于Hammerstein-Wiener模型的控制系统设计 154
7.1.4 实验结果 154
7.1.5 结论 159
7.2 基于递推广义增广最小二乘法的Hammerstein-Wiener模型可分离信号源辨识 159
7.2.1 噪声干扰下的FIR Hammerstein-Wiener模型 159
7.2.2 基于递推广义增广最小二乘法的Hammerstein-Wiener辨识 160
7.2.3 实验结果 166
7.2.4 小结 170
参考文献 171
前言/序言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往往设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而控制系统和优化策略仍然采用国外技术,造成工业行业“重设备、轻优化控制”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壳无脑”的局面。随着行业技术的发展,先进优化控制技术的重要性正逐步体现出来,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实现节能增效和推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化工、炼油、冶金、轻工、建材和制药等过程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要想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必须加强先进优化和控制技术的研发与技术储备。
过程工业是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行的生产过程,在新物质生成的同时伴随有能量的吸收与释放,是一个复杂的大工业系统,各生产装置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和制约关系。各生产过程只有从实时性和整体性上全局协调,才能保证整个生产装置平稳、高效、安全的运行,这对工业过程的优化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型是现代工业过程先进优化和控制技术的基础。在工业过程生产装置中,由于原料特性变化较为频繁,参与过程实时控制的模型不仅要简单、准确,而且要具有较好的外推性和自适应性,能够正确反映过程的机理特性。这涉及过程对象的非线性、时变性、不确定性、强耦合和大时滞等内在复杂的机理问题,客观环境和人为因素。随着过程工业的大型化、综合化和复杂化,上述因素使得建模的难度越来越大。工业过程的建模应当从优化与控制的实际需求出发,突破传统的建模方法和辨识算法结构,以较为宽广的视野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现代统计理论、控制理论和优化技术等来有效地实现。
目前,在非线性动态建模方面,一类新颖的块结构非线性动态模型是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它同时结合了动态线性模型和静态(无记忆)非线性函数模型,具有较易辨识、计算量少、能较好地反映过程特征的特点,适合作为过程控制模型使用。按其具体连接形式,可分为Hammerstein模型、Wiener模型、Hammerstein-Wiener模型和Wiener-Hammerstein模型。Hammerstein-Wiener模型(简称为N-L-N模型)包含Hammerstein模型和Wiener模型结构,比这两种模型中的任意一种都更接近实际工业过程中的非线性特性。这种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工业设备和过程,如精馏塔、热交换器、连续搅拌反应釜(continuousstirredtankreactor,CSTR)、PTA生产中的浆料配置系统以及具有幂函数、死区、开关等特性的非线性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利用模型的特殊结构把非线性控制问题简化为线性模型预测控制问题,解决了传统非线性控制方法计算量大、收敛性和稳定性不能得到保证等诸多问题,从而可以直接利用线性控制系统中的成熟理论,便于现场操作人员理解。因此,块结构模型是工业过程中最有效的模型之一,也是研究的热点。
《基于组合式信号源的块结构模型辨识方法》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复杂系统建模与辨识领域中,一种新型且高效的方法——基于组合式信号源的块结构模型辨识。随着现代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对系统理解与控制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单输入单输出(SISO)或简单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型辨识方法在面对大型、非线性、时变以及存在多重激励源的复杂系统时,显得力不从心。本书旨在弥补这一技术鸿沟,通过引入“组合式信号源”的概念,并将其与“块结构模型”的辨识策略相结合,为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一套系统、完善的理论框架和实用技术。 研究背景与动机 在诸如航空航天、精密机械、生物医学工程、通信系统、能源网络等众多领域,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建模和分析的系统。这些系统往往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分布式特性,并且常常受到多个独立或相互关联的信号源的驱动。例如,在飞行器中,气动、动力、结构振动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着飞机的整体动态;在生物系统中,基因调控网络、信号转导通路等都涉及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多重输入。传统的系统辨识方法,如ARX、ARMAX、BJ模型等,在处理这些具有内在“块状”或“模块化”特征的系统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参数估计,计算复杂度高,并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甚至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辨识结果。 “组合式信号源”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对复杂系统中激励源性质的深刻洞察。我们认识到,许多复杂系统的输入并非单一,而是由多个基本信号源经过某种方式组合而成。这些组合可以是对信号的加权求和、时域或频域的叠加、甚至是更复杂的非线性映射。理解这些信号源的组合方式,并将其有效地融入模型辨识过程中,是解决复杂系统建模难题的关键。 另一方面,“块结构模型”则是一种将复杂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可解释的子系统(或称“块”),并通过这些子系统之间的连接关系来描述整体系统行为的模型表示方法。这种分解不仅降低了模型的复杂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更好地反映系统的物理结构和功能模块,便于分析、设计控制器以及进行故障诊断。然而,如何根据观测到的输入输出数据,辨识出系统的块结构以及每个块内部的动态特性,同时又考虑输入信号的组合方式,一直是研究的难点。 本书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的出版,旨在系统地解答上述挑战。我们将从基础理论入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辨识算法和应用。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概念引入 复杂系统模型回顾与局限性分析: 详细回顾现有主流系统辨识方法,分析其在处理多激励源、块结构系统时的不足之处,为后续方法的提出奠定基础。 组合式信号源的定义与特性: 严谨定义“组合式信号源”,探讨其数学表示、性质,以及如何从观测数据中初步识别和分离这些信号源。这部分将引入一些信号处理和统计学的方法,用于信号的预处理和特征提取。 块结构模型的概念与优势: 阐述“块结构模型”的内涵,包括模块化、层次化、可解释性等特点,并从理论上分析其在系统分析、优化和控制方面的优越性。我们将讨论不同的块结构表示形式,如信号流图、状态空间分解等。 第二部分:基于组合式信号源的块结构模型辨识算法 信号源分解与预处理: 针对多激励源的输入信号,提出一系列信号源盲分离或半盲分离技术,旨在将混合信号解耦为独立的激励源。同时,对观测到的系统输出进行必要的预处理,以减少噪声和提高辨识精度。 块结构辨识策略: 提出一套系统性的算法,用于从输入输出数据中推断出系统的块结构。这可能涉及图论方法、聚类分析、信息论准则等,用于识别系统内部的连接关系和模块划分。 块内模型参数辨识: 在确定了系统的块结构之后,本书将重点介绍如何针对每个块(子系统)进行模型参数的辨识。由于每个块可能拥有独立的组合式信号源作为输入,因此辨识算法需要能够有效地处理这种局部激励源的输入输出关系。我们将探讨基于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估计、子空间辨识等方法的改进算法,以适应块结构和组合式信号源的特点。 整体模型构建与校验: 将辨识出的各个块模型及其连接关系整合起来,构建完整的块结构模型。随后,介绍如何对辨识出的模型进行有效性校验,包括预测精度、鲁棒性分析等。 第三部分:进阶理论与拓展应用 非线性组合式信号源与非线性块结构模型: 针对更复杂的系统,我们将探讨如何处理非线性的信号源组合以及辨识非线性块结构模型。这可能涉及神经网络、模糊逻辑、核方法等非线性辨识技术。 时变系统中的辨识: 许多实际系统其模型参数会随时间变化,本书将讨论如何将组合式信号源和块结构模型辨识方法应用于时变系统,实现动态建模。 在线与实时辨识: 针对需要实时监控和控制的系统,我们将研究在线辨识算法,使其能够不断更新模型参数,适应系统状态的变化。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通过对具体工程问题(如航空动力系统、机器人控制、生物信号分析等)的深入案例分析,展示本书所提出的方法的实际效果和优越性。这些案例将涵盖数据获取、模型构建、辨识结果解释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本书的创新点与价值 本书的最大创新在于其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方法论的独特性。它首次系统地将“组合式信号源”和“块结构模型”这两个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模型辨识方法。 理论创新: 提出了新的系统模型范式,为理解和分析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 方法创新: 发展出一系列新颖的辨识算法,能够更有效地处理高维、多激励源、结构化系统,显著提高辨识精度和效率。 应用价值: 为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控制和优化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能够极大地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 目标读者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致力于系统辨识、控制理论、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者。 工程技术人员: 从事系统建模、仿真、设计、调试和优化的工程师,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汽车、机器人、通信、生物工程、能源等行业。 研究生与高年级本科生: 学习系统辨识、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等课程的学生。 结论 《基于组合式信号源的块结构模型辨识方法》一书,不仅是对当前复杂系统辨识领域前沿技术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总结,更是一次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突破和方法创新。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套深刻理解复杂系统动态行为的全新工具,激发更多关于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的创新研究,为解决工程领域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有力支撑。本书的出版,必将对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