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3
吴彤章口述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优秀军旅画家、金山农民画的开拓者
他以《厦门英雄岛》长卷饮誉海军画坛、
他在安业民牺牲的岗位上画下一棵昂首挺立的青松
他以画赠张爱萍司令
他解甲回乡,再谱丹青的辉煌
他引领了中国农民画的第三次浪潮
金山农民画的开拓与造就者、金山农民画院首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彤章先生对家世、经历与事业的综合性回顾。语言生动,内容精彩:有乡镇“小画家”从小接受泥塑木雕、壁画纸扎、绣鞋荷包等民间艺术启蒙的感受;有艺校学子擎笔从戎,在艰苦的部队生活中成长为优秀军旅画家的经过;有亲历“金山农民画”从崛起田间到走向世界的全程回放,诸如学步户县的探索,采风田野的感悟,鸡窝飞出金凤凰的荜路蓝缕,农民画家的人生传奇,以及张汀三看农民画、阿达编导《画的歌》等掌故轶闻,乃至对诽谤诬告、剽窃造假的揭示与反思,由此构成一部脉络清晰、质朴生动、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金山农民画史话。
吴彤章,优秀军旅画家、金山农民画的开拓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金山农民画院名誉院长、第八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有《碧海红心》、《胜利返航》、《175英雄艇组画》、《不爱红装爱武装》等多幅作品参加海军和全军美展,并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沈阳故宫博物院等收藏。本书是他对经历与事业的回顾。全书十章,通过童稚塗鸦、负笈美专、擎笔从戎、军旅立功、拜师唐云、田野采风、“鬼楼”夜画、文馆执教,直至扎根民间,艰苦探索,开拓与造就“金山农民画”的辉煌等一系列历史场景,还原了一个有追求、有挫折、有欢乐、有困惑,但始终充满正能量和创造力的人生。
编撰说明
第一章 我的父母亲
一、从小定下娃娃亲
二、出任校长回四团
三、掩护抗日游击队
四、父亲被害经过
第二章 四团镇上小画家
一、粉笔涂鸦
二、寄宿圣果寺
三、给香火师傅当学徒
四、拒上曰语课
五、远足写生
六、考入上海美专
七、一股热情参军去
第三章 军旅生涯
一、艰苦的文工队生活
二、在舟山荣立二等功
三、开展部队业余美术活动
四、尝试油画创作
五、回归国画
六、与刘少奇、王光美合影
七、画水军史请教故宫专家
八、福建前线下生活
九、我与妻子张新英
十、拜唐云为师
十一、战友重聚,画赠张爱萍司令
第四章 亭林镇上供销员
一、无奈的转业
二、“鬼楼”一住就六七年
三、从柜台到田头
四、撕毁珍贵照片
五、“逍遥派”创作丰收
第五章 金山农民画的缘起
一、辅导画村史
二、举办农民画学习班
三、采风的发现
四、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五、金山农民画第一次集体亮相
六、金山农民画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金山农民画轰动京城
一、从冷清到拥挤
二、来自各方的鼓励
三、张汀三看金山农民画
第七章 酒瓶盖是怎样打开的
一、坚信她们的“瓶”里装着好酒
二、绣花能手曹金英
三、多才多艺的阮四娣
四、“鸭司令”陈木云
五、熟悉民间故事的陈德华
六、见多识广的陈芙蓉
七、张新英自述创作农民画经过
八、l980一2000年金山农民画主要获奖作品表
第八章 浪潮滚滚
一、户县和西安的展览
二、从广州到湛江
三、美术院校的强烈反响
四、金山农民画进上海中国画院
五、阿达导演《画的歌》前后
六、农民画的理论研究
七、金山农民画院的成立与其他
八、给农民画作者“充电”
九、金山农民画的衍生品
十、流产的全国画乡联谊会
第九章 国际交流
一、洋学生苏珊
二、西德展览,卫星转播
三、荷兰展出的周折
四、基辛格夫人购画
五、托马舍维奇的一场虚惊
六、法国之行
七、赴马来西亚考察
八、应邀赴日出席亚洲民间艺术研讨会
第十章 艰难的历程
一、怀疑派种种
二、《解放日报》的质疑文章
三、诽谤、诬告、造假等事件层出不穷
四、一封没有发出的信
五、卖假画风波
六、中国农民画高峰论坛
七、对金山农民画如何发展的几点思考
附录
一、金山农民画全国巡展一览表(1976-2001)
二、国外展览及外宾来访大事记(摘要)
三、报刊文章目录汇编
四、金山农民画作者在册名录(共计164人)
五、我的简历
后记
第一章 我的父母亲
(一)从小定下娃娃亲
我的家乡是江苏奉贤县(今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奉贤位于上海市的南部,南临杭州湾,北枕黄浦江与闵行隔江相望,东与南汇相接,西与金山、松江为邻 ,瀕海临江,交通方便,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自宋朝南渡之后,此地人口激增,商业发达,南桥、萧塘成市逾千年,后逐渐形成南桥、奉城、四团三个大镇。四团位于奉贤东部,沿海居民自古以晒盐为生,自北宋元年(1078年)就有青墩盐场之设(今奉城),而“团”“灶”“墩”依次是当时盐业管理组织的级别,四团实为青村盐场第四团 ,因而得名。中国古代,盐粮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有盐之乡,多为富庶之地,其政治地位亦高。清道光年间设县丞署,清末明初设分区署等机构。1945年,县保安大队一个中队就设在四团,盐政公所也在四团。
我父亲吴士林,出生于奉贤县平安乡(今属四团镇)渔洋村,母亲张秀娥,出生于平安乡十家村,两村相距约三里。吴张两家都是当地的望族,门当户对,世代通婚,我父母就是从小定下的娃娃亲。父亲幼年聪慧好学,小学毕业后考入无锡师范学校(当时师范的食宿都有国家供应),毕业后,到南汇县大团小学任六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父亲二十岁的时候,打算到张家娶亲。但情况发生了变化。我祖父平时好赌,又吸毒,家产败尽,外公外婆怕女儿嫁到吴家吃苦,遂有悔婚之议。可我母亲坚决反对悔婚,一是我父亲有文化,又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二是父亲长得很英俊,性格温和。至于经济问题,她自有一套重整家业的计划。外公外婆拗不过女儿,只得将她嫁到吴家。
当时,我父亲刚从无锡师范毕业,一介穷书生,结婚拜堂仪式在渔洋老宅进行,父亲身穿一件士林布长衫,在亲友眼里显得很寒酸,但父亲很自信,很坦然。婚后,父亲与母亲在大团租房居住。我与两个哥哥就出生在大团。父亲只管教书,家中一切都由母亲主持操劳。母亲的重整家业的计划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首先她将陪嫁过来的二十几亩“裙带田”出租给农民来种,收入五五分成。同时,她向我外公借钱,先赎回一部分被我祖父卖掉的田(当年祖父将田以半价买给自家兄弟,讲明在十年内可以赎回,当地称为“浮田”),有了收成,再赎回一部分。如此数年,竟将祖父卖掉的130亩田,全部赎回。父亲是小学教师,薪酬微薄,后来我们回家乡四团买地造的新屋,都是我母亲积攒起来的钱。
(二)出任校长回四团
我父亲1923年起到大团教书,达十年之久。1933年回到家乡四团镇(离大团三里),出任四团小学校长。四团小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初名圣果学堂,因借圣果寺的方丈楼作课堂而得名。我父亲接手时,已易名为奉贤县立四团初级小学校。他到任后,除了强调尊师重教好校风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请县政府出面,与圣果寺主持师太协商,将原来借用的方丈楼归学校永久使用;二是扩建校舍,增设高小班,将初级小学改为完全小学,经费的一部分由县教育局划拨,一部分向地方乡绅筹集。不久,在方丈楼的东侧建造起教室七间,教室前僻一操场,中间竖一旗杆,两侧有篮球架、单杠和沙坑等体育用品。校门设在南面,从校门外通向大街的是一条青砖小路,小路西边圣果寺高大的围墙,东边是镇公所的围墙,探出几枝茂密的树冠,斑驳的树影洒落在青砖小路上,显得十分安静和幽长。但每当上学和放学的时候,这条寂静的小路回荡着一阵阵欢声笑语,洋溢着浓浓的青春气息。
刚回四团时,我们全家寄宿在方丈楼上,但终非长久之计。于是父母筹划买地造屋。父亲看中一块地,离学校一二百米处,约有四亩大小,因中间有座无主的坟墓,价格比较便宜。母亲觉得在坟墓边盖房,总是不太吉利,可父亲不相信迷信,将地买了下来。北边造起五间带走廊的瓦屋,屋后是一片竹林,竹林后面是一条通市河的小浜斗,当地叫沟稍。东边造三间厢房,作仓库用,把中间的无主坟墓平了改建成圆形花坛,花坛四周种上黄杨,一条石子小路围绕花坛通向大门,两边种了一些果树,围墙用红砖砌成,大门是用铁皮包的,在这远离大城市的小镇上,显得很洋气。一家人搬进新屋,其乐融融,尤其我们兄弟几个,玩耍的空间增大了,特别兴奋。
父亲很喜欢书画,收藏一些名家字画,客厅里挂着春夏秋冬四条画屏,字画不定期地调换。他自己每天在一块四十厘米见方的方砖上练大字,他要求我们要写好字,说字是自己的脸面,没见到你的人,先见到你的字,就对你产生了印象。在房门上,贴的是父亲手书的《朱伯卢治家格言》(也《朱子家训》),教育我们一定要勤劳节俭,而且让我们熟读牢记。因此我还记得其中一些句子: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者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们搬进新屋不久,四弟突然病了,烧发得很厉害,医生误诊,遂不治身亡。弟弟才四岁就不幸夭折,母亲很伤心,认为这是鬼魂作怪,与平坟有关。父亲虽不迷信,却也无言以对。当时母亲正怀孕在身,为了安慰母亲,父亲在四弟遗体肩上涂上红墨水作印记,希望他来生还投吴家。事有巧合,后来母亲生了五弟,五弟肩背上果然有一红色胎记。故而取名“再章”。
吴彤章口述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