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 杀菌剂卷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 杀菌剂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卓,顾宝根 编
图书标签:
  • 农药
  • 杀菌剂
  • 生物活性
  • 测试
  • 标准操作规范
  • 试验方法
  • 农业
  • 植物保护
  • 实验室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95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33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字数:3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从事农药特别是杀菌剂的生产质量控制、农药管理、农药登记、核查市场商品以及国际贸易的相关人员查阅和参考。
1.本套丛书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与沈阳化工研究院组织专家联合编写,具有先进性。
2.本书收集整理了135条新的杀菌剂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具有新颖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
3.本书非常有利于规范杀菌剂生物测定工作与评价标准。

内容简介

作为杀菌剂分卷之一,本书根据农药良好实验室规范(GLP)要求,系统收集和整理了135项杀菌剂室内生物活性测试及相关病原菌保存和培养方法的标准操作规范,内容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上重要病害室内测试方法,以及杀菌剂抗性监测、作用特性测定和新化合物筛选等标准操作规范。一致性的试材、统一性的设备、标准化的方法、规范化的程序是试验可重复、结果可追溯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农药研发和管理的需要。
本书内容全面,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非常有利于规范杀菌剂生物测定工作和评价标准,适合从事农药特别是杀菌剂剂的生产质量控制、农药管理、农药登记、核查市场商品以及国际贸易的相关关人员查阅和参考。

作者简介

康卓,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主管农药研发),教授级高工,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2 年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毕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农药科研与管理工作,主持了“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创制品种产业化开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十一五“期间,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课题”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新农药研究”,通过了验收;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农药安全性评价GLP体系建设”,通过了验收。1997年,大豆田除草剂氯嘧黄隆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三;2002年,“油菜田除草剂草除灵乙酯(高特克)”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三;
“旱田除草剂精噁唑禾草灵”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二; 2003年,“旱田除草剂精噁唑禾草灵”获辽宁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二;2005年,“创制杀菌剂啶菌恶唑 产业化”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协会发明一等奖。先后指导研究生多名,发表论文近100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试材准备与培养/1
SOP-SC-1001 稀释纯化法2
SOP-SC-1002 琼脂平板稀释纯化法3
SOP-SC-1003 单孢子分离纯化法4
SOP-SC-1004 干孢子分离法5
SOP-SC-1005 显微操作器分离法6
SOP-SC-1006 培养皿稀释分离法7
SOP-SC-1007 平板画线分离法8
SOP-SC-1008 组织分离法9
SOP-SC-1009 PDA培养基的制作10
SOP-SC-1010 肉汁胨培养基的制作11
SOP-SC-1011 马铃薯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的制作12
SOP-SC-1012 燕麦片琼脂培养基的制作13
SOP-SC-1013 玉米粉琼脂培养基的制作14
SOP-SC-1014 麦芽浸膏培养基的制作15
SOP-SC-1015 胡萝卜培养基的制作16
SOP-SC-1016 黑麦培养基的制作17
SOP-SC-1017 玉米粉沙土培养基的制作18
SOP-SC-1018 培养基的灭菌19
SOP-SC-1019 菌种的常规保存20
SOP-SC-1020 菌种的低温保存21
SOP-SC-1021 菌种的矿物油保存22
SOP-SC-1022 菌种的沙土管保存23
SOP-SC-1023 菌种的干燥保存24
SOP-SC-1024 菌种的水保存25
SOP-SC-1025 菌种的真空冷冻干燥保存26
SOP-SC-1026 菌种的超低温液氮保存28
SOP-SC-1027 瓜类炭疽病菌的保存及培养29
SOP-SC-1028 黄瓜霜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0
SOP-SC-1029 黄瓜黑星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1
SOP-SC-1030 黄瓜白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2
SOP-SC-1031 黄瓜枯萎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3
SOP-SC-1032 黄瓜幼苗猝倒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4
SOP-SC-1033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5
SOP-SC-1034 番茄灰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6
SOP-SC-1035 番茄晚疫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7
SOP-SC-1036 番茄早疫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8
SOP-SC-1037 番茄叶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9
SOP-SC-1038 番茄绵疫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0
SOP-SC-1039 茄子黄萎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1
SOP-SC-1040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2
SOP-SC-1041 马铃薯软腐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3
SOP-SC-1042 十字花科黑斑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4
SOP-SC-1043 油菜菌核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5
SOP-SC-1044 白菜软腐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6
SOP-SC-1045 芦笋茎枯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7
SOP-SC-1046 辣椒炭疽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8
SOP-SC-1047 辣椒疫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9
SOP-SC-1048 小麦赤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0
SOP-SC-1049 小麦根腐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1
SOP-SC-1050 小麦白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2
SOP-SC-1051 小麦锈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3
SOP-SC-1052 玉米锈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4
SOP-SC-1053 玉米小斑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5
SOP-SC-1054 水稻恶苗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6
SOP-SC-1055 水稻纹枯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7
SOP-SC-1056 水稻稻瘟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8
SOP-SC-1057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9
SOP-SC-1058 大豆锈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0
SOP-SC-1059 棉花立枯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1
SOP-SC-1060 棉花红腐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2
SOP-SC-1061 棉花枯萎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3
SOP-SC-1062 棉花黄萎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4
SOP-SC-1063 花生褐斑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5
SOP-SC-1064 葡萄霜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6
SOP-SC-1065 葡萄白腐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7
SOP-SC-1066 葡萄黑豆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8
SOP-SC-1067 梨黑星病的保存及培养69
SOP-SC-1068 梨轮纹病菌的保存及培养70
SOP-SC-1069 苹果褐斑病的保存及培养71
SOP-SC-1070 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保存及培养72
SOP-SC-1071 烟草花叶病毒的保存及培养73

第二部分杀菌剂试验方法/74
SOP-SC-1072 孢子萌发实验法75
SOP-SC-1073 孢子产量法77
SOP-SC-1074 抑菌圈法79
SOP-SC-1075 菌丝干重法81
SOP-SC-1076 琼脂稀释法83
SOP-SC-1077 液体培养法85
SOP-SC-1078 杀菌活性普筛喷雾法87
SOP-SC-1079 杀菌活性普筛生长速率法90
SOP-SC-1080 杀菌活性初筛喷雾法92
SOP-SC-1081 杀菌活性初筛生长速率法95
SOP-SC-1082 杀菌活性复筛喷雾法97
SOP-SC-1083 杀菌活性复筛生长速率法100
SOP-SC-1084 杀菌活性筛选标准靶标102
SOP-SC-1085 杀细菌剂快速筛选方法103
SOP-SC-1086 杀菌剂联合毒力测定法104
SOP-SC-1087 杀菌剂治疗作用测定方法106
SOP-SC-1088 杀菌剂持效性测定方法108
SOP-SC-1089 杀菌剂内吸传导性测定方法110
SOP-SC-1090 杀菌剂耐雨水冲刷能力测定方法112
SOP-SC-1091 杀菌种衣剂盆栽法114
SOP-SC-1092 种子处理剂安全性盆栽法116
SOP-SC-1093 土壤处理剂安全性盆栽法118
SOP-SC-1094 茎叶处理剂安全性盆栽法120
SOP-SC-1095 植物诱抗剂测定法122
SOP-SC-1096 瓜类炭疽病盆栽法125
SOP-SC-1097 黄瓜霜霉病离体叶片法127
SOP-SC-1098 黄瓜霜霉病盆栽法129
SOP-SC-1099 黄瓜灰霉病离体叶片法131
SOP-SC-1100 黄瓜灰霉病盆栽法133
SOP-SC-1101 黄瓜白粉病盆栽法135
SOP-SC-1102 黄瓜枯萎病盆栽法137
SOP-SC-1103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盆栽法139
SOP-SC-1104 番茄早疫病离体叶片法141
SOP-SC-1105 番茄早疫病盆栽法143
SOP-SC-1106 番茄晚疫病盆栽法145
SOP-SC-1107 白菜软腐病萝卜块根法147
SOP-SC-1108 油菜菌核病盆栽法149
SOP-SC-1109 马铃薯晚疫病离体叶片法151
SOP-SC-1110 水稻纹枯病离体叶片法153
SOP-SC-1111 水稻纹枯病盆栽法155
SOP-SC-1112 水稻恶苗病盆栽法157
SOP-SC-1113 水稻白叶枯病盆栽法159
SOP-SC-1114 稻瘟病洋葱鳞片法161
SOP-SC-1115 稻瘟病盆栽法163
SOP-SC-1116 小麦白粉病盆栽法165
SOP-SC-1117 小麦赤霉病盆栽法167
SOP-SC-1118 玉米大小斑病盆栽法169
SOP-SC-1119 玉米锈病盆栽法171
SOP-SC-1120 大豆锈病盆栽法173
SOP-SC-1121 棉花枯萎病盆栽法175
SOP-SC-1122 棉花立枯病盆栽法177
SOP-SC-1123 烟草花叶病毒半叶法179
SOP-SC-1124 葡萄霜霉病离体叶片法181
SOP-SC-1125 葡萄霜霉病盆栽法183
SOP-SC-1126 梨黑星病盆栽法185
SOP-SC-1127 苹果褐斑病盆栽法187
SOP-SC-1028 药剂驯化法获得白粉病菌抗性菌株189
SOP-SC-1129 紫外诱导法获得白粉病菌抗性菌株191
SOP-SC-1130 白粉病菌对QoI类和SBI类杀菌剂敏感基线离体叶段法193
SOP-SC-1131 灰葡萄孢病菌对QoI类和嘧啶胺类杀菌剂敏感基线果实法195
SOP-SC-1132 马铃薯早疫病菌对QoI类和SBI类杀菌剂敏感基线孢子萌发法197
SOP-SC-1133 霜霉病菌对QoI类和CAA类杀菌剂敏感基线叶碟法199
SOP-SC-1134 大豆锈病病菌对QoI类和SBI类杀菌剂敏感基线测定201
SOP-SC-1135 菌核病菌对SDHI类杀菌剂敏感基线测定203

前言/序言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 杀菌剂卷》内容简介 本书详尽收录了当前农药领域,尤其是杀菌剂生物活性测试的最新、最权威的标准操作规程。旨在为农药研发、登记、质量控制等环节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系统、规范、科学的操作指南,以确保杀菌剂生物活性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和可重复性,从而有力支撑新型高效、低毒、环保杀菌剂的开发与应用。 第一部分:概述与基本原则 本卷开篇即阐述了杀菌剂生物活性测试的重要性,强调其在评估杀菌剂药效、确定使用剂量、监测抗性产生、环境风险评估以及产品注册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详细介绍了生物活性测试的基本原理,包括作用靶点、作用机制、剂量反应关系等,并梳理了不同测试方法的选择依据,如针对的病原菌种类、寄主作物、作用环境(室内、田间)等。 1.1 杀菌剂生物活性测试的意义与目的 药效评估: 准确量化杀菌剂对特定病原菌的抑制或杀灭能力,是评价其应用价值的首要环节。 剂量确定: 通过剂量反应曲线,科学确定杀菌剂的最佳使用剂量范围,实现经济高效的病害防治。 抗性监测: 建立标准化的测试方法,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监测病原菌对杀菌剂产生抗性的动态,指导合理用药策略。 环境安全性评估: 生物活性测试是评估杀菌剂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基础,为环境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产品注册与质量控制: 符合国际和国内法规要求的标准化测试数据是杀菌剂产品获得登记批准的必要条件,也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石。 1.2 生物活性测试基本原理 作用靶点与作用机制: 深入剖析各类杀菌剂的核心作用靶点(如细胞壁合成抑制剂、呼吸链抑制剂、甾醇合成抑制剂等)及其对病原菌生理生化的影响。 剂量反应关系: 阐述杀菌剂浓度与其引起的生物效应(如抑制率、致死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包括EC50(半数效浓度)、LC50(半数致死浓度)等关键参数的测定方法。 生物学变异性: 解释病原菌的遗传背景、生理状态以及环境因素对杀菌剂反应的影响,并提出在测试中如何控制和管理这些变异性。 1.3 测试方法选择 病原菌选择: 针对不同病害、不同病原菌(真菌、细菌等)的特性,推荐相应的优势菌株或代表性菌株。 寄主作物选择: 根据病害发生规律和病原菌寄生特点,选择适宜的寄主作物或代表性植物材料。 测试环境: 区分室内(实验室)和野外(田间)测试的适用性、优缺点,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标准化操作要点。 测试类型: 涵盖保护性、治疗性、根部处理、种子处理等多种应用方式的测试设计。 第二部分:室内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各类杀菌剂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生物活性测试方法。每种方法都附有清晰的操作步骤、所需试剂与仪器、数据记录与处理方法,并提供了典型案例和注意事项。 2.1 杀菌剂抑制真菌生长/产孢测试 琼脂稀释法(Agar Dilution Method): 原理: 将不同浓度的杀菌剂混入培养基,接种真菌,观察抑制真菌菌落生长或产孢的浓度。 适用范围: 广泛适用于各类杀菌剂对真菌生长和产孢的抑制作用测定。 详细步骤: 菌株准备、培养基配制、杀菌剂溶液制备、稀释梯度设置、接种、培养条件控制(温度、湿度、光照)、菌落计数、生长抑制率或产孢抑制率计算(EC50)。 数据分析:Probit法、Logit法等用于EC50值的计算。 注意事项: 培养基成分选择、杀菌剂在培养基中的稳定性、接种量、培养时间等。 液体稀释法(Broth Dilution Method): 原理: 将不同浓度的杀菌剂加入液体培养基,接种真菌,通过浊度、活力指标或肉眼观察来判断抑制效果。 适用范围: 适用于某些对液体培养基反应敏感的真菌,或用于评估杀菌剂对菌丝体生长的抑制。 详细步骤: 菌株悬液制备、培养基配制、杀菌剂稀释、接种、培养、菌丝体重量或菌落形成单位(CFU)测定、抑制率计算。 注意事项: 液体培养基的组成、有效通气、菌丝体收集与干燥。 毒力测定法(Agar Plate Diffusion Method): 原理: 在已接种真菌的琼脂平板上,在预先打好的孔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杀菌剂,观察抑菌圈大小。 适用范围: 适用于初筛杀菌剂的抑菌谱和初步活性评估。 详细步骤: 菌株悬液制备、琼脂培养基制备、平板接种、打孔、加药、培养、测量抑菌圈直径。 注意事项: 抑菌圈的清晰度、测量误差、与药剂扩散速度的关系。 产孢抑制测试(Sporulation Inhibition Test): 原理: 评估杀菌剂对真菌产孢能力的抑制作用。 详细步骤: 菌株培养、诱导产孢、杀菌剂处理、产孢量测定(计数或悬浮液浊度)、抑制率计算。 注意事项: 产孢诱导条件、产孢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2.2 杀菌剂对寄主植物病斑发展/孢子萌发抑制测试 离体病斑抑制测试(In Vitro Leaf Disk Assay): 原理: 在无菌条件下,将含有不同浓度杀菌剂的溶液处理寄主植物的叶片,然后接种病原菌,观察病斑的发生和发展。 适用范围: 评估杀菌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详细步骤: 叶片准备、杀菌剂处理(喷雾或浸泡)、接种、保湿培养、病斑测量、抑制率计算。 注意事项: 叶片的新鲜度、接种量、环境湿度控制。 种子萌发与幼苗防治测试(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Disease Control Test): 原理: 评估杀菌剂对种子传播病害的防治效果,包括种子萌发率、幼苗健壮度、病害发生率等。 详细步骤: 种子处理(浸种、拌种)、播种、培养、观察记录。 注意事项: 种子质量、播种密度、培养环境。 孢子萌发率测试(Spore Germination Test): 原理: 直接测定杀菌剂对病原菌孢子萌发能力的抑制作用。 详细步骤: 孢子悬液制备、杀菌剂稀释、载玻片或培养皿中进行孢子萌发培养、显微镜下计数、萌发率与抑制率计算。 注意事项: 孢子悬液的活性、培养基的选择(如水、缓冲液、培养液)、培养时间。 2.3 杀菌剂对植物病原细菌的生物活性测试 琼脂稀释法(适用于细菌): 类似于真菌的琼脂稀释法,但需使用针对细菌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液体稀释法(适用于细菌): 类似真菌的液体稀释法,适用于细菌的生长抑制测定。 抑菌圈测试(适用于细菌): 类似真菌的毒力测定法,用于评估细菌的抑制效果。 叶片浸渍/喷雾处理法: 评估杀菌剂对细菌性病害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详细操作步骤、数据记录与分析方法 将针对每种病原菌(如作物叶枯病、霜霉病、锈病、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细菌性叶斑病、疫病等)的代表性菌株,以及相应的优势寄主作物,进行详细的操作规程说明。 第三部分:田间生物活性测试方法 本部分聚焦于在实际农业生产环境中进行的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强调试验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与代表性,以更全面地反映杀菌剂在真实条件下的应用效果。 3.1 田间试验设计原则 代表性: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区域,覆盖不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病害发生程度。 随机化与重复: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RBD)或其他适宜的设计,设置足够重复,减少误差。 对照设置: 必须设置空白对照(仅喷清水或载体)、阳性对照(使用当前市场上的常用药剂)。 病害发生监控: 实时监测病害的发生与发展,确保试验数据的有效性。 3.2 田间药效试验实施 试验地块准备: 耕作、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的统一。 药剂施用: 喷雾施药: 详细说明喷雾器械的选择、喷雾量、喷雾压力、喷雾速度、施药时间(上午、下午、避免雨天),以及叶面均匀覆盖的要求。 种子处理: 种子包衣、拌种等处理方法。 土壤处理: 沟施、穴施、灌根等方法。 杀菌剂剂量与次数: 明确试验中设置的杀菌剂剂量梯度,以及施药次数和间隔时间。 病害调查: 调查指标: 病害发生率、病害指数(如0-9、0-10级标准)、感病叶片百分比、病斑大小、产量损失率等。 调查时间: 按照病害发生规律,在关键时期进行定期调查。 调查方法: 随机取样、逐株调查、记录数据。 产量与品质调查: 记录试验田块的作物产量,以及根据需要进行的品质分析(如病果率、商品率等)。 3.3 数据记录、统计与分析 数据记录表: 设计规范的田间试验数据记录表。 统计方法: 方差分析(ANOVA)、多重比较(LSD, Duncan, Tukey等)、剂量反应曲线拟合(若有足够数据)。 药效评价: 根据统计结果,客观评价杀菌剂的药效,计算相对药效。 抗性风险评估: 结合田间表现与室内数据,初步评估抗性产生风险。 第四部分:其他相关测试与评估 除了直接的药效测试,本书还涵盖了与杀菌剂生物活性相关的其他重要测试方法。 4.1 药剂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测试 益虫(如蜜蜂、天敌昆虫)毒性测试: 评估杀菌剂对授粉昆虫和天敌昆虫的安全性。 水生生物毒性测试: 评估杀菌剂对鱼类、藻类等水生生物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活性测试: 评估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其生理活性的影响。 具体测试方法与数据解读 将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详细说明。 4.2 杀菌剂抗性检测方法 抗性监测的意义: 强调早期发现和预防抗性。 室内抗性检测: 敏感性测定: 使用分离的病原菌,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并与初始敏感菌株进行比较。 诱导抗性研究: 通过连续传代培养,模拟抗性产生过程。 分子标记技术在抗性检测中的应用: 介绍基因测序、PCR等技术在识别抗性基因或突变方面的作用。 4.3 杀菌剂残效期测定 田间残效期测定: 在不同处理的田块中,定期进行病害调查,以确定药效的持续时间。 室内模拟残效期测定: 在模拟的田间条件下,评估药剂在植物体表或土壤中的降解速率。 第五部分:附录 常用病原菌菌株信息: 提供常见作物病原菌的分类、鉴定方法、培养条件。 常用杀菌剂理化性质与作用机制总结: 方便读者查阅。 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文件列表: 指导读者了解监管要求。 数据统计软件操作指南(简要): 推荐常用统计软件及其基本操作。 本书力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操作性强,涵盖了杀菌剂生物活性测试的各个方面,是从事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的必备参考书。通过遵循本书提供的标准操作规范,将极大地提升杀菌剂生物活性测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为推动我国农药科技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来看,这本书的纸张质量非常出色,印刷清晰,图表线条干净利落,这无疑是专业出版物的标准配置,确保了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识别。但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图谱和原始数据表格,这些对于正在进行验证的科研人员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然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这些密集的数字和复杂的统计图表,例如ANOVA分析的结果矩阵或者LC50的置信区间计算过程,虽然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但并没有提供一个直观的解读入口。我更希望书中能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一下这些活性数据指标在实际农药登记和市场推广中的意义,比如一个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其活性数据曲线通常会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或者哪些活性指标是决定其是否能通过环保评估的关键。这本书似乎将读者的专业水平设置得非常高,使得那些试图从数据背后挖掘应用价值的读者感到有些无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简洁中透露着专业气息的排版,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原本是想找一本关于现代农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入门读物,希望能对各种新型农药的作用机理有个初步的了解。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实验室手册,充满了各种技术性的术语和详细的步骤描述。比如,关于如何配置特定浓度的缓冲溶液,书里用了整整两页的篇幅来配图讲解,每一个滴管的动作、每一个溶液混合的顺序都被描绘得一丝不苟。这对于我这种主要关注宏观应用层面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过于深入和晦涩了。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成功的田间试验案例分析,或者不同气候条件下药剂选择的策略指南,但这本书似乎完全聚焦于“如何进行一次精确的生物活性测试”这一核心环节。它的价值无疑在于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可重复的操作基准,但对于希望快速掌握农药应用知识的“跨界”读者,阅读起来就像在试图啃一本高阶的有机化学教科书,知识的壁垒着实有点高。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正式且客观,几乎没有任何文学色彩或引导性描述,仿佛是一份法律文件。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被冠以编号,句式结构多为“必须在XX条件下,使用YY试剂,以ZZ速率进行操作,直至达到……”这种无可辩驳的指令式陈述。我原本希望看到一些关于“为什么”采用这种测试方法而非其他方法的历史背景介绍或者方法学选择的讨论,比如对比不同国际组织推荐的测试标准之间的细微差别。然而,书中似乎假定读者已经完全知晓所有背景知识,直接跳跃到了“如何做”的执行层面。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机械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信息输入过程,而不是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对于初次接触农药活性评估领域的人来说,这种“黑箱式”的教学方法,虽然保证了操作的准确性,却牺牲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层理解的途径,读起来枯燥且容易产生疲劳感。

评分

这本书的侧重点显然是放在了“科学验证”的严谨性上,这无可厚非,毕竟标准操作规范的意义就在于统一标准。但是,它几乎没有涉及农药的“作用靶点”以外的生物学效应,比如作物安全性和对非靶标生物(如蜜蜂、蚯蚓)的影响评估。我一直在寻找相关章节,希望能了解测试菌株(比如致病真菌或害虫)在标准测试流程中是如何被挑选出来的,以及这种挑选标准是如何平衡其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和在实验室中的可培养性的。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完全聚焦于“杀灭”效率这一单一维度。如果说农业生产关注的是“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那么这本书主要提供的工具似乎只覆盖了“效率”的一半,而缺失了对“安全”和“生态适应性”的量化评估标准,这使得整本书的适用范围显得有些局限,无法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农药评估体系。

评分

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能与我日常农资采购和使用经验相衔接的内容。书中的章节划分非常系统化,像是按照科学实验的流程倒推编制的,从前期的样品准备、微生物菌株的培养,到中间环节的剂量反应曲线测定,再到后期的统计学分析,逻辑链条清晰得像瑞士钟表。但令人遗憾的是,我没有找到任何关于不同农药剂型(比如悬浮剂、乳油、水分散粒剂)在实际喷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物理特性差异对生物活性测试结果影响的讨论。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同一成分的药剂,换了不同的剂型,在田间表现有时会天差地别。这本书专注于的是“活性”本身,似乎将所有与应用环境相关的变量都排除在了讨论范围之外。它更像是一个在恒温恒湿的无菌环境下进行的理想化模型研究,而农业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例如风速、光照强度、靶标植物的蜡质层厚度等因素,在书中似乎都被“简化”掉了。因此,如果期望这本书能指导我在实际种植中如何应对突发疫情或复杂环境挑战,那可能需要寻找其他侧重点的书籍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