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碑名帖完全大觀52:顔真卿麻姑仙壇記

名碑名帖完全大觀52:顔真卿麻姑仙壇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玉來,王子文 著
圖書標籤:
  • 顔真卿
  • 麻姑仙壇記
  • 書法
  • 名碑名帖
  • 楷書
  • 唐朝
  • 書法作品
  • 藝術
  • 文化
  • 碑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4804064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249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大傢書院係列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叢書在全國書法讀物齣版中倡導“以人為本”和“完全大觀”的理念,藉用現代電腦技術,對傳統碑帖字進行適當放大,有的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度修復;對原碑帖中極度漫漶而難以辨識的字,則根據有關研究成果和碑帖本身固有的法度,優選碑帖字中的相關筆畫和部首,進行嚴謹的組拼,追求一筆一畫的原汁原味,僅供讀者參閱。

作者簡介

  顔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今山東臨沂)。開元年間舉進士,登甲科,纍遷殿中侍禦史、吏部尚書、太子太師等。曾齣任平原太守,人稱“顔平原”。安祿山叛亂,他在平原首舉義旗,閤兵20萬,抵抗安祿山叛軍。安史之亂平息後,顔真卿入京,官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世又稱“顔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勸降並叱責李希烈,遭叛軍囚禁,最後被縊死在蔡州龍興寺,享年76歲,謚號“文忠”。

內頁插圖

目錄

顔真卿及其《麻姑仙壇記》
《麻姑仙壇記》原碑拓字放大
《麻姑仙壇記》筆法解析
《麻姑仙壇記》筆畫特點
《麻姑仙壇記》偏旁部首解析
《麻姑仙壇記》結體解析
《麻姑仙壇記》結體特點
從臨摹到創作
《麻姑仙壇記》原碑帖局部呈現
《麻姑仙壇記》閱讀理解

前言/序言


書籍簡介:中華碑帖精品選粹——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深度解析 導讀: 本書聚焦中國書法史上另一座巍峨的豐碑——唐代楷書大傢歐陽詢的傳世傑作《九成宮醴泉銘》。本書旨在為書法愛好者、學習者以及研究者提供一份詳盡、深入且具有極高實踐價值的研習指南。我們摒棄瞭對顔真卿作品的任何闡述,專注於歐楷的精妙結構與筆法細節。 --- 第一章:時代背景與書傢生平——初探盛唐氣象的序章 1.1 貞觀之治下的書法圖景: 本書首先將讀者帶迴唐朝初年,貞觀年間,一個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的時代背景。詳細剖析瞭在宮廷文化主導下,書法藝術所展現齣的典雅、規範與追求法度的時代風尚。這一時期,書法不再僅僅是文人雅士的個人修養,更是國傢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歐陽詢的“歐體”之路: 深入介紹歐陽詢(557年—641年)的生平和藝術曆程。他早年學習的“颱閣體”的局限性,以及他如何博采眾長,尤其是在北碑和二王書風中汲取養分,最終形成其“險勁瘦硬、法度森嚴”的獨特風格——“歐體”。本書將重點論述他是如何擺脫當時流行的柔媚之風,確立瞭楷書的全新標準。 1.3 《九成宮》的緣起與時代意義: 詳細考證《九成宮醴泉銘》的創作背景。此碑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在九成宮降下的醴泉而勒石的頌文。本書將詳細解讀碑文內容(由房玄齡撰文,歐陽詢書寫),解析其內容主題——君臣之義與賢德之風,並分析此碑在唐代書法史上的地位,如何確立瞭唐楷的最高範式之一。 --- 第二章:結構之美——歐體楷書的精微解析 本書將《九成宮醴泉銘》視為一個結構解析的完美樣本,完全聚焦於其點畫的組織與字的形態。 2.1 險勁與中和的辯證統一: 深入分析“歐體”的核心特徵——“險絕”。探討歐陽詢如何通過傾斜的筆畫、收緊的結體,營造齣一種內在的緊張感和嚮右上傾斜的動勢,同時又不失法度的平衡。書中會提供大量結構對比圖例,展示如何處理字形的“左低右高”、“中宮緊湊”的布局。 2.2 筆畫的“刀法”與“筋骨”: 詳盡拆解歐楷中關鍵筆畫的形態和處理技巧,完全不涉及顔體的渾厚圓潤。 竪筆的“懸針”與“硬挺”: 講解歐楷竪筆如何收鋒,形成尖銳的懸針(或稱尖筆鋒),以及如何保證竪畫在字中保持筆直的“骨力”。 橫筆的“上緊下鬆”: 分析歐楷橫筆收筆時,如何做到“蠶頭燕尾”的微妙過渡,以及橫筆之間如何保持間架結構的疏密關係。 點與撇的“銳利”: 重點解析歐楷的點畫如何像釘子一樣嵌入結構中,尤其強調撇畫起筆時的“側鋒入紙”與收筆的乾淨利落。 2.3 間架結構的空間哲學: 本書將探討歐陽詢如何經營字內空間,達到“寜密勿疏”的效果。通過對“避讓”與“呼應”原則的剖析,展示同一部件在不同字中如何根據上下文進行微調,保持整體的疏密有緻。 --- 第三章:臨摹實戰——從原碑到筆下的轉化 本章完全側重於提供給學習者可以直接操作的臨帖指導,所有技巧均圍繞歐楷的特點展開,不涉及任何其他書體風格的比較或介紹。 3.1 筆法的工具選擇與準備: 推薦最適閤錶現歐楷“瘦硬”特性的毛筆(如兼毫或硬毫筆),以及適中的墨汁濃度。強調對墨的控製是實現歐體勁道的關鍵。 3.2 慢速解構:單字精練法: 采用逐字拆解的方式,選取碑中典型字形進行精練:如“九”、“醴”、“泉”、“銘”等字。針對每一個範字,分彆示範起筆、行筆、轉摺、收筆的慢速過程,強調筆鋒的提按變化。 3.3 難點攻剋:轉摺處的處理: 重點解決楷書學習中最常遇到的“方摺”與“圓轉”的矛盾。在歐體中,轉摺多為方摺,本書將詳細指導如何做到“以方寓圓”,在保持筆畫棱角分明的狀態下,依然保持流暢的提按節奏。 3.4 篇章的節奏控製: 從單個字過渡到整篇章法。指導學習者如何通過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微妙距離控製,來展現《九成宮》中那種森嚴而又富於韻律感的整體氣勢。 --- 結語:楷書規範的永恒典範 《九成宮醴泉銘》是楷書藝術由魏晉的靈動轉嚮唐代的規範與法度的裏程碑。本書期望能幫助讀者真正領悟歐陽詢在法度森嚴之下的藝術創造力,將這座楷書的“高峰”矗立於筆端。我們相信,通過對本書的深入研習,學習者將能掌握一套堅實可靠的楷書基礎,為日後的書法探索打下無可動搖的根基。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稱贊這本書在版式設計上所展現齣的剋製與大氣。在信息量如此龐大的情況下,它沒有陷入過度擁擠和信息爆炸的陷阱。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每一頁的視覺焦點清晰,閱讀節奏得以舒緩。這種“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布局哲學,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在對比不同摹本或拓本的細微差異時,版麵的設計也起到瞭關鍵作用,對比區域的劃分清晰有力,讓讀者能夠迅速捕捉到變化所在。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整體呈現,體現瞭一種對知識的尊重和對讀者的關懷,它在美學和實用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

評分

這本書在細節處理上的精妙,讓人不得不佩服。它並非隻是簡單地復刻瞭碑帖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對其中關鍵部分的細緻剖析。無論是對某一特定筆畫的起收勢的講解,還是對整體章法結構的拆解,都達到瞭教科書級彆的標準。每當遇到一個難點,書中總能給齣非常直觀的圖例和清晰的文字說明,幾乎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看”和“理解”這些作品。這種對學習者需求的精準把握,使得這本書的工具書價值得到瞭最大程度的體現。它不僅是供人欣賞的畫冊,更是實實在在的、能指導日常練習和思考的案頭必備寶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的說,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分量感,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印刷的清晰度簡直無可挑剔。那種老派的匠心在細節處彰顯無疑,每一頁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深思熟慮的美感,不是那種流水綫生産齣來的快餐讀物可以比擬的。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插圖和放大細節,讓人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筆墨氣息。我特彆欣賞它在內容呈現上的嚴謹態度,每一個字、每一處細節都經過瞭仔細的打磨,看得齣來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和對傳統的敬畏。對於一個長期關注書法藝術的人來說,這樣的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翻閱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與曆史的深度對話,那種精神上的滿足感是電子設備無法替代的。這本書的實體品質,完全對得起它所承載的內容的重量。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廣度,著實讓我這個書法愛好者感到震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作品,更是在背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曆史語境和藝術體係。作者的考據工作做得極其紮實,對於碑刻的時代背景、藝術演變脈絡的梳理,條分縷析,邏輯清晰。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新的視角和深入的分析所啓發,原來看似簡單的筆畫結構中,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時代信息和個人情感的錶達。這種由淺入深的講解方式,既能讓初學者有所依循,也能讓資深研究者找到新的切入點。全書的論述邏輯縝密,引用旁徵博引,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層次又提升瞭一個颱階,收獲頗豐。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盡管主題嚴肅,但行文風格卻齣人意料地親切自然。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耐心地引導你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作者善於使用生動的語言來解釋晦澀的技法和復雜的曆史背景,讓人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吸收知識。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些穿插的個人感悟和對書法精神的闡釋,這些地方讓冰冷的作品變得有溫度,讓我對這些古代的藝術瑰寶産生瞭更深的情感連接。這種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門檻,讓更多的愛好者能夠享受書法藝術的魅力,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