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對有些孩子來說,IPAD、IPHONE就是不摺不扣的魔鬼!
如今,兒童在傢和在學校接觸電子産品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接觸電子産品的年齡也前所未有地低齡化。同時,兒童社會心理和神經發育也齣現瞭越來越多的問題。
留心一下,你的孩子是否有以下問題:
經常愛生氣甚至暴怒;會因為小事而情緒崩潰;越來越叛逆,越來越愛挑釁;對某些活動不像以前那樣喜愛瞭;難以交到朋友或維持友情;對知識的渴望和好奇心沒那麼強瞭;成績下降;睡眠質量很差;總是懶洋洋的,沒有活力,對細節難以集中注意力……
如果這些問題聽起來都很耳熟,你可能也遇到瞭在今天這個時代再常見不過的睏境:電子屏幕綜閤徵。此時,你可能需要一個由美國兒童精神科醫生製定的、為期四周、可以幫助孩子戒除電子産品的“重啓計劃”。
它沒有任何花費,也很安全,不用藥物,沒有任何副作用,可操作性極強,並在多個領域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執行此書所說的計劃需要精神的力量和堅定的信念,但收獲將會是巨大的。對於很多傢長來說,證明電子屏幕綜閤徵真實存在的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看到重啓項目怎樣改變瞭孩子的生活,讓那個活潑可愛的孩子重又迴到自己身邊。
作者簡介
維多利亞·L.鄧剋利,美國臨床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醫生,醫學博士,在公立和私立醫院有超過15年臨床經驗,曾被美國消費者調查委員會評為“美國心理醫師”之一。以精神健康專傢身份擔任過“今日秀”、NBC晚間新聞和“調查探索網絡”等節目的顧問。過去十年間,她的重啓項目已經幫助過500餘名對其他傳統治療方式免疫的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現居洛杉磯。
精彩書摘
引言:“問題”孩子,到底哪兒齣瞭問題
幾個月前,一位我幾乎從沒打過交道的同事在走廊上把我拉到一邊,“可以和你談談嗎?”她語氣急迫地小聲說。還沒等我開口,她就滔滔不絕地開始講述自己和8歲的兒子瑞安之間的問題。一年多以來,瑞安變得越來越沮喪、易怒和孤僻。為看似很小的事情而崩潰大哭也成瞭傢常便飯。他越來越不喜歡和朋友玩,常常一個人在房間裏待上好幾個小時,隻用手機玩遊戲。學業上幾乎每科都不及格,老師們對他注意力渙散和缺乏組織紀律的問題也很無奈。
在半年內,瑞安接受過兩位兒科精神病醫生和三位心理醫生的診斷和治療。一開始他被診斷為注意力缺乏癥,然後是高功能自閉癥,最後是躁鬱癥。當時他正在做第四次藥物治療,但他母親覺得每次治療其實都隻起到瞭反作用。
“現在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瞭。”她皺著眉說,“我覺得真正的問題還沒有被查齣來。我想知道你對治療的看法。”
拋開治療的問題,我先對她說我每天都能見到和瑞安一樣“有問題”的孩子,之後告訴她和此問題相關的一些背景知識:電子産品是如何使大腦興奮起來,然後過度刺激神經係統的,這對兒童的影響尤甚。然後我讓她嘗試一種貌似過激實則很簡單的方法,在那之前先不考慮彆的方式,即將瑞安和所有的電子遊戲設備如電腦和手機隔離三周——?簡而言之,讓瑞安進入“電子齋戒”狀態。
隨著交談的深入,我的解決方式開始慢慢被她接受,尤其是在她迴憶起瑞安正是在一年前,即他齣現問題前不久開始使用通信設備——?智能手機。由於迫切地想改變瑞安的現狀,我的同事立刻行動起來,執行瞭我所說的計劃。
四周以後,她再次找到我,興奮不已地告訴我瑞安的現狀:“好得太多太多瞭。”她的錶情、動作舉止以及言語間都輕鬆瞭很多。這次試驗給瞭她足夠的動力堅持實行“電子齋戒”計劃。六個月後,瑞安不再需要任何藥物治療,他的成績提高瞭,又開始和朋友們一起玩耍瞭。
“他又變成原來的瑞安瞭。”她驕傲地告訴我。
為什麼瑞安會被嚴重誤診,為他診療的都是很受尊敬的專業人士——?其中兩位還在洛杉磯重點研究所供職?為什麼開瞭那麼多藥卻沒有任何藥物對他有效?不幸的是,像瑞安這樣的接受精神健康治療結果卻無效的案例並非個例。在我們開始分析那些潛在原因之前,可以先來看看兒童精神健康病癥的一些趨勢。僅在1994—2003年的10年間,被確診為抑鬱癥的兒童數量增加瞭四倍。而如ADHD(注意力缺乏過動癥)、自閉癥和抽搐類的兒童精神紊亂癥也有上升的趨勢。
2002—2005年間,ADHD類藥物處方增加瞭40%。精神疾病目前是兒童殘疾申報的頭號病因,占2012年所有申報項目的一半,而20年前該因素隻占5%—6%。
現在迴想一下上文所述的趨勢,即兒童社會心理和神經發育齣現越來越多的問題,這與日常生活中使用電子産品的頻率明顯增多的趨勢是同步的。兒童在傢和在學校接觸電子産品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同時接觸電子産品的年齡也前所未有地低齡化。2—6歲的兒童每天接觸時間在2—4小時——?對此年齡段的兒童來說,充足且健康的玩耍對於正常的身體發育至關重要。盡管我們沒有電腦課對兒童學習和發育影響的長期統計數據,但是在早期教育,包括學前教育中設置電腦課程已是十分普遍。凱澤傢庭基金會2010年所做的一個大規模調查顯示,8—18歲的少年兒童每天花在屏幕前的時間約為7個半小時,比5年前增加瞭20%。
手持電子産品和移動電話是以上數據增加的主要原因。此類設備危害性更高,原因在於它們離眼睛和身體更近,日常使用的頻率更高,且可以在諸如大傢交談、互動的場閤中(如開車和在外就餐等)被使用。2005—2009年間,美國兒童持有手機的比例幾乎提高瞭一倍,約1/3的10歲兒童擁有自己的電話。10—19歲的青少年中2/3擁有自己的電話,70%擁有iPad、手提電腦或者有上網功能的電子産品。尼爾森公司2010年的一篇報道稱,美國10—19歲青少年每個月平均發短信4000次,平均每天約130次。
毫無疑問,現代生活對孩子的大腦、思維和社交能力發育形成瞭前所未見的挑戰,這是父母和醫生以前都沒有碰到過的。網絡、電子遊戲、手機使用的激增成為新現象,而對此過度接觸的影響還亟待研究。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iPad和其他手提電腦在短短幾年間像風暴一樣席捲瞭我們。盡管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錶明,接觸電子産品能對人體造成直接傷害——?不僅僅是浪費時間或者讓人久坐不動,但是?很多相關研究要麼缺乏係統性,要麼過於學術化,一些研究視角有限,僅僅隻關注暴力網絡遊戲或網癮問題的傷害。此類研究的典型作用不足,一個原因是所謂的典型一直在改變,另一個原因就是相關研究是從多個領域開展的,範圍從社會學到量子物理不一而足,因此科研成果更難被歸納。
這樣一個不幸的事實會使大眾更加睏惑:人們每天都會接收到相互矛盾的關於電子産品對大腦影響的信息。人們缺乏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去判斷某一學說在方法上是否可靠,和研究者是否有利益衝突,媒體的報道聳人聽聞以及某學說聲勢浩大是否是由於其發布者財大氣粗而精心布局的。要弄明白一篇公正的研究報告在說什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傢收到的隻是“適度”使用電子産品的模糊建議,甚至有的人認為要限製使用電子遊戲這類設備。他們被告知不能玩暴力電子遊戲,然而教育類的電子遊戲卻可以讓孩子在同齡人中占有優勢,甚至能提升智力水平。傢長大多聽說過網癮和遊戲癮,但隻要孩子沒達到最嚴重的上癮描述標準,媒體一般都鼓吹讓他們彆擔心。
總之,很多傢長都認同電子産品的使用會對孩子行為和情緒有不良影響,但他們都沒有明確的應對方法。他們對孩子在傢和學校對電子産品的癡迷感到無所適從。與此同時,傢長們都敏銳地發現,傢庭中齣現至少一個“問題兒童”的現象日益普遍,而且孩子的障礙已經嚴重到傢長和老師必須去尋求專業醫師幫助的程度。由於這些孩子的問題包括情緒崩潰、成績下降或不再交朋友,傢長們越來越迫切地想找到解決辦法。
孩子們到底哪裏齣現瞭問題?像瑞安一樣,很多小孩錶現齣難以統一描述卻很有破壞性的癥狀,這讓醫生、老師和傢長們都很睏惑,齣於想要盡快定義此類問題的動機,他們經常做齣武斷甚至錯誤的診斷。總而言之,這些孩子是異常的,即他們一遇到壓力就很難控製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興奮水平。事實上,在2013年,一種受到爭議的新病癥——?破壞性情緒異常失調,簡稱DMDD——?在人們期待已久的《精神疾病特徵和統計數據手冊》第五版(DSM-5)中粉墨登場。於是關於兒童長期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崩潰和極端對立違抗行為的描述變得越來越普遍,這一現象不能不令人擔憂。我們有閤理的理由相信,這些孩子有的是被誤診為躁鬱癥或其他疾病,然後被迫用抗精神病藥劑治療。麵對此類診斷增多的情況,精神科醫生認為有必要定義齣一種更符閤這些兒童癥狀的疾病,盡管他們並不能提供明確的證據證明這些癥狀的的確確代錶一種真實存在的、器質性的精神健康疾病。
如果這種被歸結為調節障礙的“疾病”並不是一種神秘的新型瘟疫,而隻是由環境引起的呢?問問我們自己;“我們孩子的生活環境與上一代人相比最大的變化是什麼?”答案肯定不會是麩質、殺蟲劑、塑料或食用色素,而是網絡、手機和無綫通信設備的齣現。有沒有可能,DMDD其實隻是電子産品持續轟炸大腦使其短路的副産品呢?
如果全盤禁用此類電子産品就能夠緩解癥狀,而且效果立竿見影呢?
……
影響孩子一生的28天 權威、安全、高效的電子産品戒除計劃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