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

“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奎松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中国现代史
  • 文化反思
  • 民族记忆
  • 政治
  • 社会
  • 历史研究
  • 二战
  • 记忆与遗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769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2043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字数:134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教授首部专栏结集,剖析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复杂面向。


内容简介

对于延续了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古老中国来说,近代一两百年面临*严峻的现实莫过于“鬼子来了”。这里的“鬼子”,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日本鬼子”,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洋鬼子”。古老在这个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现悬隔、碰撞,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日日夜夜在新、旧、中、西中打滚”,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

为何许多人不爱国?在不同的语境中,“民族主义”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又有何差别?中国近代的发展究竟应该以谁为师,而老师为何总是欺负学生?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民族复兴的枢纽?“中学”和“西学”到底谁“化”谁?这个世界有没有一个幸福终点站?

中国的出路有且只有一条,那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从跻身现代国家之林的角度看,“鬼子来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简介

杨奎松,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忍不住的“关怀”》、《西安事变新探》、《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专著十余种,并在China Quarterly、Diplomatic History、Cold War History,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地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二百余篇。

精彩书评

生活在当下,了解一点中国近代社会的曲折进化过程,颇有必要。作为一个两千年来一直在传统社会轨道上缓慢爬行的农业国,中国自17、18世纪以来向人类现代工业社会迅速转进的每一步,都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外部环境,亦即世界大势的迅猛发展与冲击。

——杨奎松


目录

引言


不知有国? / 1

种族平等? / 11

此“启蒙”非彼启蒙 / 21

恢复中华? / 31

以日为师 / 41

飘不久的黄龙旗 / 51

与外国委蛇 / 63

“你一国我一国” / 73

爱人还是爱国? / 83

爱乡还是爱国? / 93

“国民国家”的流失 / 103

“恶国家甚于无国家” / 113

四海同胞主义 / 123

工人无祖国? / 133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 143

立国的资格 / 153

祁老太爷的无奈 / 163

抗战建国 / 173

师傅领进门 / 185

这个世界谁“化”谁? / 195

我们是谁? / 207

幸福终点站? / 217

后记


精彩书摘

“鬼子”来了

多年前姜文拍过一个片子,叫《鬼子来了》,看过的人大都称赞不已。作为历史研究者,我喜欢该片,除了它故事讲得流畅生动、演员演得形象逼真外,更是因为它能大胆直面复杂人性,真实地呈现出了今人难得一见的现代中国史上一个悲催的侧面。这里说的“悲催”,并不是姜文后来对记者解释的,即中国农民太过善良,不知该如何面对侵略的日本鬼子之类;也不是有的影评人所斥责的,那些农民像鲁迅笔下麻木冷漠的中国人一样,有奶便是娘,只会窝里斗,对侵略者全然没有愤恨。其实,片中发生在马大三等众多村民与日本鬼子之间的种种故事,所以会让今人深受触动,恰恰在于它和我们今天民族主义语境下的种种教育宣传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人们很难否认这一微观史实的存在,因为类似这种被一些人尖锐地批判为民族劣根性的表现,迄今为止依然可以在我们的身边看到。同时,人们又不能不深感困惑:为什么在日本大举入侵,中国政府和军队为保住国家付出重大牺牲,半壁河山惨遭涂炭之后,还会有那么多国人只关心自家的温饱与得失,而不知民族国家为何物?从历史研究的视角出发,马大三一村人的表现并非不可理解,它既不是太过善良之过,与和所谓民族劣根性也扯不上多少关系。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上,普通百姓见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管它王朝更迭多频繁,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样完粮纳税,一样过日子。纵使碰到蛮夷入主中原,野蛮杀戮更甚于现代日本鬼子的情况,史上也鲜能见到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农民只为了反抗蛮夷入侵就起来造反的。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哪位史学家会因为古代农民不爱“国”去批评指责他们太少血性或太缺乏觉悟。

今人所以对马大三等村民的表现容易敏感,无非是因为它们发生的年代距今太近,与自己从书本视听中得到的历史记忆差得太远了。但这也反映出,世人对于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是有完全不同的评价尺度或价值标准的。因为很少人不知道,古代的所谓国家,本质上是“朕”的私产,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帝王之物。其兴衰存废、扩张割让,“干卿底事”,更轮不着那些连故土乡亲都不曾离开过的底层农民去关心。不论古代农民对这类事情如何反应,今人都批评不着他们。和古代国家不同,今人观念中的现代国家是建立在国民认同基础上的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换言之,不论是否做得到,至少大多数人都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都相信没人能够离开国家而存在,且国强则民尊,国衰则民辱。因此客观上,人们很容易认为,哪怕是远离都市的马大三这样闭塞的农民,也理当信奉并遵从卢梭所说的那个维系着这个共同体的公共意志,“把自己全部地奉献出来”,自觉地与侵略者做斗争。但问题在于,马大三等村民真的脱离了古代社会,进入到现代国民国家的运行轨道中来了吗?他们和正在形成过程中的现代中国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了吗?他们清楚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自己已经成为现代中国国民的一分子,对这个国家的独立、这个民族的存亡,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了吗?古代中国真的已经变为一个在国民一致认同下,存在着公共意志的政治文化共同体,亦即现代民族国家了吗?

马大三等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之所以仍旧可以理解,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人类社会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需要漫长甚至是复杂的过程。对此,我们或许可以用黑格尔关于人之成为人,必须经过从“自在”进到“自为”的转变的说法来做一解读。基于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的观点,黑格尔指出:同样是人,生物意义上的人与社会意义上的人是不同的人。“胎儿自在地是人,但并非自为地是人;只有作为有教养的理性,他才是自为的人”。按黑格尔的观点,人只有形成了有教养的理性,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自在地所是的那个东西”。否则,人充其量只是一个为自我而存在的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无法成为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有用的社会的人。

古代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存在,充其量只是自在意义上的民族。只有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条件下,一个自在的所谓国民,才有可能在与其他陌生国民的碰撞和交往中逐渐地变成一个自为的国民,即不仅意识到自己的民族国家属性,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也只有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才有可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一个自在的民族才可能在与他民族的相互碰撞及交往中逐渐地形成一个自为的民族,即不仅清楚自己的权利地位、国家属性,而且能够成为国际社会政治秩序的共同建设者和平等参与者。不难想象,这样一种转变不仅是长期的,而且必须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基础之上。像马大三等生活在牛耕人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的旧式农民,多数大字识不了几个,村里既没有广播电视,也看不到报纸杂志,不少人连县城都没去过,对小山村之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又如何能系统地受到现代社会理性的教养,变成今人所希望的有血性和有觉悟的民族的国民之一分子呢?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主题围绕现代中国的历史、社会变迁、文化冲突与未来展望,力求详实且富有深度,同时避免提及“鬼子来了”这个特定书名及其可能暗示的含义: --- 迷雾中的转型:现代中国的心灵版图与时代重塑 一部关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剧变、文化认同重塑与现代化道路抉择的深度考察。 本书旨在剖析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如何在内忧外患的交织中,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结构重组与精神世界的剧烈震荡。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年代史叙事,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索,试图描摹一个古老文明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其内部动力、矛盾冲突及其最终走向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古老秩序的崩塌与新叙事的诞生 探寻现代性的起点与代价 近代中国的开端,是一场由外部压力与内部危机共同催化的体系性瓦解。本书首先聚焦于传统儒家士绅阶层的衰落,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真空与身份迷失。我们审视了“天朝”观念如何被一次次失败的冲突所侵蚀,以及知识精英群体在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后,所经历的信仰危机与文化焦虑。 知识的断裂与接纳: 详细梳理了西学东渐过程中,翻译、引进与本土化之间的张力。从早期的器物模仿,到中后期的制度学习,再到思想层面的深刻反思,这一过程中,哪些西方概念被成功地“中国化”?哪些又因水土不服而引发了更深的社会撕裂? 乡村与城市的双重变奏: 现代性并非均匀渗透。本书描绘了沿海通商口岸的急速都市化与广袤内陆的保守与停滞之间的巨大鸿沟。城市成为新思想、新经济的孵化器,但也带来了阶级分化、底层流动性的危机以及新的社会控制模式。 身份的重塑: 传统宗族、地域认同与新兴的“国民”身份之间的角力。民族主义如何被动员起来,成为凝聚人心、抵御外部压力的精神支柱?这种自上而下的建构,对个体经验产生了何种影响? 第二部分:激进变革中的社会张力与文化重构 在断裂中寻找连续性 进入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了高强度的实验与探索阶段。本书深入分析了不同意识形态与政治实践如何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相互碰撞、融合与排斥。 意识形态的竞争与选择: 考察了不同“主义”在中国知识界的传播轨迹。它们如何解释中国的贫弱?又承诺了何种未来?本书特别关注了精英阶层在寻求救亡图存过程中,对不同政治模式的取舍与失望,以及最终导致的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文学与艺术的先锋性: 探讨了新文化运动及其后,文学、艺术如何成为社会批判和精神启蒙的前沿阵地。从白话文的普及到现代戏剧的兴起,这些文化媒介如何塑造了新一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又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引导社会走向的“精神之锤”? 家庭结构的嬗变: 聚焦于现代教育、妇女解放思潮对传统父权家庭的冲击。婚姻自主、子女教育权的争夺,构成了社会变革中最微观也最深刻的战场。这种对私人领域的重塑,是如何影响整个社会伦理体系的? 第三部分:经济奇迹背后的社会哲学 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 当国家力量重新集中,中国迈向了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新阶段。本书超越了对GDP数字的罗列,转而关注这一转型对社会结构和普通人精神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 效率与公平的悖论: 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进程如何在释放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均、环境代价以及新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这种“发展优先”的哲学,对中国传统“兼济天下”的价值体系构成了怎样的挑战? “中国经验”的独特性: 分析了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采取的非西方中心路径——国家资本主义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在逻辑、成功之处与潜在风险,以及它对全球发展观产生的冲击。 数字时代的文化焦虑: 探讨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际关系、信息获取和公共讨论空间。在高速发展与全球信息流的冲击下,新一代的中国人如何构建自己的道德指南和世界观?传统中庸之道与现代个体主义的对话如何继续? 结论:面向未来的辩证法 本书最终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一个经历了剧烈断裂、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点上摸索前进的中国,其内在的文化韧性与现代化的方向性在哪里?它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梳理出一条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历史脉络,邀请读者在一个更宏大、更细致的框架下,重新理解现代中国的复杂性、其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它在全球舞台上所扮演的日益关键的角色。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希望穿透喧嚣表象,理解今日中国社会脉搏与精神底色的严肃读物。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沉郁的力量感,偶尔还会闪现出几处近乎散文诗般的精妙描绘。它没有过度煽情,但文字背后蕴含的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却是毋庸置疑的。那些描绘特定历史场景的段落,其画面感极强,仿佛一下子就能将人带到那个充满尘土和硝烟的年代。尤其是对几位关键历史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展现了其人性光辉与局限性的复杂共存。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读者的接受度,成功地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平衡点。

评分

本书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所引用的史料广度令人称奇。它不仅仅局限于官方文献的梳理,更像是一个细致的“考古”过程,深入挖掘了大量被主流叙事长期忽略的社会层面、民间情绪和地方志记录。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印证,使得作者构建的论述结构异常坚固和立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那些模糊地带的方式——他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坦诚地展示了史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恰恰体现了研究者极高的学术良知和批判性思维,让读者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被训练着去辨析、去质疑,而不是盲目接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绝妙的视觉冲击,那种粗粝的质感和暗沉的色调,立刻就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与沉寂。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摩挲着那封面上的文字,就能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压迫感扑面而来,仿佛能听见远方传来的模糊声响。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悬而不发的紧张氛围,让人迫不及待想深入其中,探究这“迷雾”究竟是什么。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敏感捕捉,从装帧设计上就可见一斑,绝非一般的出版物可以比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引子,把读者一下子拽入一个需要审视和反思的境地。封面上的字体选择也颇为考究,既有时代的印记,又不失现代的锐利感,这种矛盾的统一,恰恰是理解复杂历史脉络的关键入口。

评分

合上书本之后,留在脑海中的不是一堆干巴巴的年代和事件,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回响”——那种关于身份认同、关于现代性构建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的深刻反思。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社会结构和思维定式,其根基究竟是如何被历史的洪流塑造成的。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史学研究,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在面对自身历史遗产时的种种困惑与不安。读完后,会让人忍不住停下来,静静地思考,这种久违的、深刻的智性触动,是优秀历史著作的最高体现。

评分

阅读体验上,作者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极其精准,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交响乐指挥家。有时是急促的鼓点,将人推向历史的高压点,那些关键的转折和冲击性的事件,读起来让人心跳加速,几乎要屏住呼吸。而有时,笔锋又会突然转为舒缓的长音,深入到个体命运的细微处,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在巨大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助。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避免了历史题材阅读中常见的枯燥感和说教腔。它保持了足够的学术严谨性,但又绝不沉溺于故纸堆的堆砌,而是将事实与情感编织得天衣无缝,使得每一页都充满了阅读的“动能”,让人很难中途停下,总想知道下一个场景会带来怎样的情绪波动或认知冲击。

评分

对于延续了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古老中国来说,近代一两百年面临最严峻的现实莫过于“鬼子来了”。这里的“鬼子”,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日本鬼子”,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洋鬼子”。古老在这个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现悬隔、碰撞,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日日夜夜在新、旧、中、西中打滚”,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1]

评分

装订很有质感!很不错!

评分

党史专家研究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问题的著作,有很详实的史料。

评分

书很好,快递很给力!

评分

小人物在大时代的起伏,小人物的故事!

评分

杨奎松先生的书,都值得一看。我以前就一直问中国有木有‘HJ学’。因为这东东在战争时太多了。看了本书,结合以前杨先生的一些文章和访谈,逐渐理解了些。我在书中空白处写到“理解HJ?”(注意问号)。的确,这是个灰常复杂的问题,在国不知有民,民更不知有国的环境下,就是个“活着”(张艺谋有同名电影)。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造就了多少……别激动,慢慢看。

评分

京东买书非常实惠!特别是有券!哈哈哈!当然书的质量和内容就不用说了!杨奎松先生的作品固然不用说了!本本精华!!

评分

最新作品,领了图书勋章券把这次没参加双十一活动的书买了,慢慢看。

评分

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的杨奎松作品集,精装32开,书脊锁线纸质优良,排版印刷得体大方,活动期间价格实惠,送货速度快,非常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