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2
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德國地質學傢李希霍芬1868年至1872年間對中國進行瞭七次地質考察,足跡遍及當時18個行省中的13個,對中國山川、氣候、人口、經濟、交通、礦産等進行瞭深入探查。
李希霍芬近150年前在中國的考察日記,文筆生動流暢,真實、生動地反映瞭當時中國各方麵的情況,彌足珍貴。另外,李希霍芬作為一位科學傢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國際問題的認識,也值得中國人思考。
本書為著名地理學傢李希霍芬在中國旅行時的日記,還包括部分手稿和一些私人信件(主要是給父母的),在李希霍芬先生去世後,由其學生整理而成。原書於1907年齣版。 本書除瞭詳細記載瞭李希霍芬在中國考察時的科研成果之外,也記錄瞭他在中國的旅行見聞、經曆、感受,以及對中國城市、農村、交通、風土人情的評價。日記中不時齣現他為瞭實現科研目標,與中國官民溝通過程中使用的種種有趣手段,讓人忍俊不禁;還有他總充滿自豪地講述他是如何實現“精緻she侈”的歐式旅途生活的,讓人對他的考察之旅充滿艷羨;zui重要的一點是,年輕讀者在跟隨李希霍芬“走完”中國之旅後,能夠從他身上學到真正的科學精神和科研手段,這纔是閱讀這本書zui大的收獲。雖然李希霍芬想要客觀地介紹實際情況,盡量避免用華麗的詞句描繪自己的旅行體驗和冒險經曆,但這仍不失為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旅行日記。
李希霍芬,德國地理、地質學傢,曆任柏林國際地理學會會長、柏林大學校長,曾長期在波恩和萊比锡大學擔任地理學教授,一生齣版瞭將近200部地質地理學著作,其中對中國的地質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學術成果。李希霍芬於1868年9月開始在中國進行瞭曆時四年之久的地理地質考察,足跡遍布中國13個行省,搜集瞭大量的經濟軍事情報。迴國後,李希霍芬先後齣版瞭五捲《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依據的研究》,在歐洲地理學界引起瞭巨大的反響,他zui早提齣瞭中國黃土的風成理論,並且對中國造山運動所引起的構造變形進行瞭獨到的研究。李希霍芬的研究成果對近代中國地質、地理學的産生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蒂森為李希霍芬的學生,《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由其根據李希霍芬身後遺留的在中國進行考察時的日記、手稿以及數量眾多的私人信件編輯整理而成,齣版於1907年。與其學術著作《中國》不同的是,本書更多地記錄瞭李希霍芬在中國進行七次考察時的所見所聞和個人經曆,是一本生動的旅行日記。其內容豐富,包含瞭李希霍芬對中國山脈、地質結構、氣候、人口、經濟、文化以及殖民情況的介紹;語言通俗,為讀者瞭解當時中國的麵貌提供瞭翔實的資料。李希霍芬在日記中對旅行中的水路交通、各地的物産、人們生活狀況、太平天國運動造成影響、罌粟的種植情況等等作齣瞭細緻精確的描述。將該書翻譯成中文,首先對於全麵客觀地認識李希霍芬在中國的考察提供瞭依據,其次為地理地質學界對李希霍芬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資料,更為清史研究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
加利福尼亞(Californien)——中國 1
上海——天津——北京 11
芝罘(山東)——旅行計劃 22
寜波和周邊(浙江) 29
舟山群島 35
從寜波(浙江)到鎮江(江蘇) 43
南京及其周邊 55
在長江下遊的旅行 60
去往山東和在山東的旅行 112
從滿洲南部去往北京 163
在北京周邊的旅行 213
在江西、安徽和浙江的旅行 218
從南至北穿越中國:廣州——北京 263
在中國的第一次旅行結束 428
附錄:李希霍芬在中國旅行地圖 440
在浙江、安徽和江蘇的旅行 441
最後一次大旅行 直隸—山西(濛古)—陝西—四川—沿長江而下 519
第一段:從北京穿過濛古到西安府 519
第二段:從西安府越過秦嶺山到成都府 618
第三段:從成都府進入山區;沿長江而下 669
結尾:最後一次旅居上海 713
索 引 723
《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已齣書目 746
譯者前言
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生於1833 年,卒於1905 年,是德國知名的地質地理學傢。曾擔任波恩大學、萊比锡大學和柏林大學的教授,晚年多次榮任德國地理協會會長。李希霍芬在1868 年至1872 年間對中國進行瞭七次地質考察,足跡遍布當時18 個行省中的13 個,對中國的山脈、氣候、人口、經濟、交通、礦産等進行瞭深入的探查。迴到德國後,李希霍芬總結考察成果完成瞭五捲本傳世巨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darauf geründete Studien)。除瞭提齣瞭著名的黃土成因說,李希霍芬還是第一個指齣羅布泊位置的地理學傢,而且首創瞭“絲綢之路”這一名稱,至今在德語中中國的祁連山脈仍然被命名為“李希霍芬山脈”。
李希霍芬在其研究領域可謂碩果纍纍,一生共齣版瞭將近200 部著作,是近代地質地理學界的先驅人物,生前即擁有極高的學術和社會地位。其對中國的研究更是前無古人,近代中國地質學創始人翁文灝曾稱李希霍芬為“最先明瞭中國地文之偉大科學傢”。盡管如此,除瞭地質學界李希霍芬的名字對讀者來說卻十分陌生,甚至遠沒有他的學生斯文·赫定(Seven Hedin)知名。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李希霍芬的作品多為學術著作,且幾乎都沒有被翻譯成中文。李希霍芬逝世之後,他的學生蒂森(E.Tiessen)從其遺留的筆記和手稿中發現,李希霍芬其實早就希望能夠齣版一本通俗的在中國的遊記,但未能如願。最終在學生們的努力之下,這本主要由蒂森整理編輯的《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Tagebücher aus China)終於在其逝世兩周年之後的1907 年得以問世。
這本日記的主要部分來自李希霍芬所遺留的手稿,其中包含一些從未麵世的內容,為讀者能進一步瞭解彼時的中國提供瞭翔實的資料。該書內容由三部分組成:凡是標有日期地點的段落均齣自李希霍芬生前的日記;齣自信件的內容段落前單獨標示;還有一部分內容是蒂森根據遺留手稿並添加瞭相應內容編輯而成。此外書中還附上數十幅李希霍芬親手繪製的風景人物草圖,更直
觀地展示瞭他旅行中所見的中國的各種景象。
將這本旅行日記翻譯成中文必將首先有助於學界深入對李希霍芬的研究,其次也將幫助讀者從一位外國地理學傢的嶄新角度瞭解清末中國社會政治經濟、風土人情等方麵的曆史情況。此外李希霍芬在中國的考察不單單齣於學術目的,還有一個主要目的是為德國殖民侵略搜集情報,為此李希霍芬甚至擁有直接給當時的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寫信匯報研究成果的自由。在考察完舟山群島後,李希霍芬就在日記中毫不諱言地寫道:“如果普魯士政權想在中國占領一座自由港的話,舟山是個不錯的選擇。”天津教案發生後,李希霍芬在給父母的信中,更是直接錶示齣,對中國“或許最後將不得不使用武力,那時我之前在中國的考察將會派上用場瞭”。可見李希霍芬身上的殖民色彩不容忽視,翻譯這本旅行日記也將有助於更加清晰地揭示清末歐美列強的殖民侵略曆史。
蒂森在編輯這本旅行日記時,省略瞭專業的地質地理學方麵的內容,更多地將李希霍芬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展現給讀者。作為一本通俗遊記,譯者在翻譯時遇到的最大睏難是書中齣現的近500 個清代地名。這些地名大到行省,小至村落,為此譯者查閱瞭《中國曆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郭沫若主編)等大量文獻,力求能準確還原這些地名。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地名未能考證齣來,對此譯者作瞭音譯處理,並逐一標明。這主要是由於譯者在地理曆史方麵能力有限,所掌握的資料有限。另外書中李希霍芬曾寫道:“在記錄地名的時候我遇到瞭很大的睏難,雖然我多次請求中國人說得慢一點兒,發音清楚一點兒,但他們總是說得特彆快,我隻能連濛帶猜地記下近似的發音。”可見由此造成的錯誤遺漏可能也是存在的。再次,蒂森在編輯這本日記的時候,學術界並沒有一套公認的漢字拼寫方式,蒂森對日記原稿中的一些地名作瞭更改,比如用s代替hs等,整理過程中是否存在錯亂之處也未可知。
此外,從書中的一些段落可以看齣李希霍芬對中國的瞭解也有不少錯誤之處,比如在蕪湖縣,李希霍芬這樣寫道:“蕪湖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來自浙江那邊的兩條河流在此處匯入長江,這裏土地肥沃,通過運河和東部下遊的水係連接起來。可以證明的是,以前長江除瞭現在的支流以外還有第二部分支流並且與之構成瞭一個麵積巨大的三角洲地帶。在蕪湖,長江的一條支流嚮東匯入太湖(Tai hu),由此又有一條分支流嚮杭州,還有兩到三條繼續嚮東匯入大海。”這裏李希霍芬顯然是受瞭酈道元《水經注》的誤導。李希霍芬因其肩負著為普魯士殖民侵略搜集情報的任務,在記錄日記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站在侵略者的立場說話,比如將天津的大沽口說成是中國人狡詐的傑作等。為瞭保證譯文的真實性,譯者對上述兩種情況都是按照原文翻譯。因水平所限,如有錯誤遺漏之處,還望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的上下冊分彆由李岩和王彥會獨立翻譯完成,在翻譯過程中,得到瞭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華林甫教授的悉心指導,作為本書的專業譯審,華林甫老師耗費瞭大量時間精力逐字審閱瞭書稿,並幫助譯者考證齣數十處地名的翻譯。對外經貿大學德語係的於景濤博士作為本書的德文譯審,也為本書的翻譯提供瞭不少的幫助和指導。此外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徐浩教授盡心盡力促成瞭本書的最終齣版。商務印書館的李建軍、王希編輯也為本書付齣瞭辛苦的勞動,在此對上述師長錶示衷心的感謝。
將此書獻給一諾和暖洋。
李岩 王彥會
乙未年於北京
前 言
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看到這本印著我丈夫名字的書最終得以齣版,他生前就有此計劃,隻是未能得償所願。該書中所記錄的日子距現在已經很久瞭,當男爵先生的學生們在費迪南
德·馮·李希霍芬紀念日上提齣想把這些日記齣版的時候,齣於對丈夫忠誠的愛和敬仰,我欣然接受瞭這一提議。學生們希望能將老師日記中未齣版的部分集結成冊,並希望能以此讓更多的人瞭解當年他們的老師在中國遊曆的日子。蒂森(Tiessen)先生在齣版第三捲《中國》的時候得到瞭我丈夫留下的這些日記。當我得知日記即將付梓,我感到無比的高興。希望齣版者蒂森先生能夠成功,並通過日記的齣版進一步加深人們對我丈夫所作貢獻的認識。衷心感謝蒂森先生和所有給予過支持與幫助的人們。
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男爵夫人
齣版者導言
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的光輝一生雖已終結,但他的作品將永存,他的影響將持續。對於一位研究地理學的人來說,想成為真正的學者必須要經曆漫長的遊曆和考察,而李希霍芬在成為大師之後還繼續其在遠方的考察,並且邊學習邊研究,收集瞭很多珍貴的資料。這些資料非常之多,以至於李希霍芬孜孜不倦地盡其全部力量直到年事已高都還在研究。沒人能知道,死神之手是在他伏案冥思還是奮筆疾書時突然到來的。直到他生命的盡頭,李希霍芬都在研究這筆精神的寶藏。李希霍芬從不吝嗇將這些珍貴的資料公布齣來,反而覺得將這些科學研究的成果加以齣版是他的本分所在。因此自他的博士論文(1856年)齣版以來,李希霍芬大概已經齣版瞭將近200部著作,身後還留下瞭大筆內容豐富,未經加工完成的寶貴資料。其中最偉大、最重要的當屬其宏著《中國》的第三捲。這一捲書不僅介紹瞭中國南部的情況——正如第二捲主要介紹中國北部的情況——而且還包含瞭對整個中國的山脈、地理、經濟地理、氣候、人口、殖民情況和文化的介紹。單單從上述列舉的範圍就能看齣這捲書包含多麼豐富多樣的內容,以至於編纂之初都讓人覺得這是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
這些資料的核心是李希霍芬在中國四年遊曆期間所進行的科學考察的成果,存在於他一直不間斷的,甚至可以說耗盡心血記錄下來的日記當中。在這些厚厚的日記冊子中,除瞭地理學專業的資料外,還有很多個人經曆的描述。每當看到這些描述,我們就會想到,如果齣版齣來,那一定也會受到大眾的歡迎。隻是李希霍芬鮮有機會嚮一些專業人士以及朋友們敘述旅行中的這些有趣的經曆,以至於身邊人認為,他對這種敘述性的遊記根本就不感興趣。事實上,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因為每當李希霍芬的學生們遊曆歸來,作為老師的他總是不忘關照他們盡快將自己的遊記齣版,而這些遊記往往都成為暢銷的作品。
在最初整理和挑選這些遺留的筆記和手稿的時候我就發現,李希霍芬早有打算在迴國後立刻就齣版這樣一本大眾喜愛的中國遊記。所以當學生們提齣要完成老師未竟心願之時,李希霍芬夫人立刻給予瞭熱情的支持,而曾經齣版過《中國》的齣版社也欣然答應再次幫助我們。計劃很快就形成瞭。如果說單單從李希霍芬留下的手稿還不足以看齣他的確有齣版遊記的意願的話,那麼還有一點可以證明他有此願望,那就是在他迴國後最初的幾年裏已經親自整理瞭一本暢銷遊記的大部分資料,而且這些資料和手稿被完整地保留瞭下來。從內容的選取和處理,以及寫作風格可以看得齣,這部分資料和純粹的科學研究的資料很不相同。有些是口述的記錄,這些記錄為本書中插圖的形成提供瞭基礎,這些記錄或是當時就留下來的,或是後來補充完整的。李希霍芬曾對中國進行過七次大的考察,其中四次考察遺留下來的手稿成為其研究的基礎,而這些日記一方麵可以作為佐證,另一方麵則作為補充。此外李希霍芬夫人還提供瞭另外一部分更具吸引力的資料,那就是數量眾多的私人信件,主要是李希霍芬在旅途中寫給父母的信。這些信件為我們勾勒齣李希霍芬遊曆考察的大緻路徑,讓我們更加瞭解他的計劃和經曆,其中還描寫瞭很多他和他的陪同者在旅途中的日常事物,可以讓我們對李希霍芬這樣一個平和的、個性堅韌的偉大人物形成瞭更為完整的認識。
關於李希霍芬為什麼沒能完成寫作這樣一本遊記的問題,或許現在我們無法十分肯定地迴答,但恐怕主要是因為純粹科學研究的部分占據瞭他很大一部分精力,使得他無暇兼顧。但是在他的科學研究成果齣版事宜確定以後,李希霍芬開始將其全部精力投入到準備和寫作遊記的事情上,遺留下來的手稿即可以證明這一點。隻是這些資料十分繁雜龐大,以至於李希霍芬未能全部完成。其中還有一部關於日本的作品,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而擱淺。
之所以決定現在再次著手齣版這樣的遊記也是齣於以下的考慮,這些遺留資料中包含著一些之前從未麵世的內容,可以為我們瞭解中國的情況提供幫助。此外,如果集結瞭李希霍芬在最後幾次旅行中寫給上海商會的信件的英文本《書信集》也能夠藉此機會得以順利齣版,則善莫大焉。因為該《書信集》雖然價值極高而被很多專傢看作是認識中國的重要途徑,但因其專業性太高而難以獲得廣泛的流傳。如果我們從曆史角度來看李希霍芬的中國考察,那麼《書信集》中記錄的很多當時的大事件也足以引起研究者巨大的興趣,比如太平天國的情況,再比如天津教案的情況。
在挑選日記內容的時候,我們作瞭如下的考慮:日記中關於地理學考察的內容,尤其是關於煤礦的詳盡描述,因其本身就是科學專著《中國》的主要內容,所以在遊記中不再重復使用。但是我們盡量保留瞭一部分內容,以便使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李希霍芬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另外正如上麵所提到的,整理齣的手稿中也加入瞭一些書信的內容。在我們看來,這些每日的記錄會引起人們對於逐步形成的偉大理論,即對於地質學發展産生重大影響的“黃土成因說”的高度興趣。
為瞭便於讀者閱讀,在外部結構上我們做瞭如下處理:凡是原文摘錄李希霍芬日記內容的部分,我們在段落邊都標明瞭日期;凡是沒有標明日期的段落,則是編者綜閤遺留手稿並添加相應內容編輯而成;所有來自信件的內容也都做瞭格外的標注。
關於中國地名的書寫方式,我們盡量遵循瞭李希霍芬在其日記中所使用的拼寫方式,盡管在此問題上確實存在一些爭議。做瞭更改的地方包括:中國地名開頭的“hs”我們使用更簡單的“s”代替,比如用“Si ngan fu”代替“Hsi ngan fu”。但是“縣”的拼音仍然保留瞭原文中的“hsi?n”。這一點無需做過多的解釋,因為至今學界都沒有形成一套公認的漢字拼寫方式,盡管對於研究來說十分必要。
遺稿中一些李希霍芬親自繪製的風景草圖為這本書添加瞭更多的色彩,事實上他在年輕時就孜孜不倦地練習繪畫,而且頗具天賦,遺憾的是大部分在中國旅行途中所繪製的草圖目前都已遺失。本書中所使用的一些圖片有些繪製在單頁的紙上,有些則在日記本中。這些在日記本和繪圖冊子中的草圖嚮讀者展示瞭李希霍芬途中所見的中國各地的地貌情況。我們隻選取瞭《中國》中的一幅地圖附在本書後麵,以便勾勒齣李希霍芬旅行的路綫。如果想把整本遊記中所有齣現過的地名都標注齣來,那麼恐怕得用一整本中國地圖冊纔行。在一張普通的中國地圖上是不可能標注齣所有地名的,而且我們也難以取得中國地圖的使用權。對於中國北方城市的情況,如果讀者想作進一步的瞭解,可以參照李希霍芬《中國地圖集》第一部分。
李希霍芬夫人不僅授權我們使用全部遺稿,而且盡其所能幫助我們挑選日記和信件的內容,使得該書的齣版得以實現。除此以外,在挑選和整理草稿時她也為齣版人提供瞭寶貴的意見和幫助。我們對此錶示最真誠的感謝。在抄錄日記原稿的過程中,馬希爾(Marschall)、雷特訥(Rentner)、薩柯澤(Sachse)三位女士和威斯溫茨凱(Wiszwianski)博士提供瞭巨大的幫助。凱斯(Kais)先生在校訂該書中文地名的時候得到瞭福蘭閣(O. Franke)博士的大力協助。除此以外,李希霍芬的眾多學生也為解答書中一些問題盡瞭各自的一份力量。其中丁澤(Dinse)博士負責瞭全書的校訂工作,並且編寫瞭書後的索引目錄。對於所有人來說,作為李希霍芬的學生、朋友和景仰者,我們希望以此來緬懷這位偉大的學者。
1907年10月底於弗雷德瑙(Friedenau)
蒂森(E.Tiessen)
經典
評分快
評分好書!
評分在京東買瞭好多次書瞭,非常好,是正品,物流很快,滿意
評分很有用的書。買來備課使用的。
評分使用過程感覺不錯,習慣瞭再京東買
評分經典
評分這本書呀就是好來就是好呀。。。
評分書很好,是一位世界著名地理學傢的中國旅行記,考慮到清朝時期內陸道路交通的不便,李希霍芬的遊記顯得更加珍貴。雖然在學術上對他的工作褒貶不一,畢竟是首次提齣絲綢之路概念的學者,又是第一個為高嶺土命名的科學傢,他的江西之旅尤其值得重視。
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