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德] 乔治·冯·哈瑟,[德] 莱因哈德·舍尔,[英] 约翰·杰利科 著,孙晓翔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317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79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战事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纪念日德兰海战100周年!通过亲历者的眼睛,身临战场!透过当事人的笔端,体会心境!

海报:

内容简介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两支强大的舰队,在北海深处不期而遇。一场钢铁巨人之间的惊天对决旋即展开。这是工业时代的海洋上壮丽的战争史诗。三位历史亲历者带领读者走进战场,去领略那铁血硝烟和惊涛骇浪。

作者简介

  乔治·冯·哈瑟,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乔治·冯·哈瑟中校以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号上的枪炮官的身份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德国人称其为斯卡格拉克战役)。他的回忆录不仅揭示了德国人视角中的战役过程,同时也为我们真实展现了无畏舰时代的海上战斗的情景。

  莱因哈德·舍尔,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德国公海舰队在莱因哈德·舍尔海军中将的指挥下,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本书节选自他的回忆录《世界大战中的公海舰队》。

  约翰·杰利科,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于第*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就任英国皇家海军大舰队总司令。所谓的大舰队(the Grand Fleet),是指战争期间屯驻苏格兰斯卡帕湾基地的英国主力舰队。它是英国用于对抗德国公海舰队的中坚力量。丘吉尔曾经将杰利科称为,*一一个可以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令英国输掉战争的人。由此可见杰利科上将所肩负的重任。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杰利科上将指挥他的大舰队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本文摘自其回忆录《大舰队1914-1916:创建、发展和作用》。

  孙晓翔,资深军事历史研究爱好者,拥有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出版《希望与毁灭:第三帝国空军的*后一年》,收到广泛好评。

内页插图

目录

译序
基尔和日德兰(by 乔治·冯·哈瑟)
斯卡格拉克战役(by 莱因哈德·舍尔)
日德兰海战(by 约翰·杰利科)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人类以海洋为舞台的战争已经绵延数千年。如果以海战的技术方式作为标准,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时代。而每个时代都会推出自己的英雄和典范。例如,萨拉米斯海战标志着古典时代海上战争的巅峰。在这个时代,海战以舰船为基本战斗单位,以撞击作为主要交战手段。雅典海军正是借此粉碎了波斯帝国的野心。但是随后,罗马人改变了游戏规则。他们利用“乌鸦”吊桥装置,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步兵优势,从而将海战变成了海洋上的步兵肉搏战。凭借此种技术改进,罗马人消灭了宿敌迦太基人。但是直至一千多年之后,西班牙人才在爱琴海上的雷班托岛附近,将此种作战方式推向顶峰。在此之后,技术发展再次峰回路转。随着火药和大炮的普及,水兵手中的轻兵器迅速贬值。海战再次回归到以舰船为基本单位的模式。只不过这一次,古老的撞击战术被新兴的火炮所取代。海战变成了舰船之间以高度机动性为基础,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手段的搏杀。正是凭借此种技术革新,伊丽莎白女王的御前海盗德雷克,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雷班托的余晖终于在英吉利海峡落幕。英格兰一跃成为世界海洋的主人。此后三百年间,人类的经济、技术水准都大为提高。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得战舰从依赖风力驱动的木头,变成了依靠蒸汽驱动的钢铁。但是依靠大舰巨炮决胜负的海战模式,仍然一如既往,终于在1916 年的日德兰海战达到了顶点。

  日德兰海战堪称人类海战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海战,都体现为军舰与军舰之间,士兵与士兵之间的正面对抗。除了拜占庭舰队利用希腊火暗算阿拉伯舰队以外,人类的海战史总是充斥着一种壮烈与荣耀的气氛。交战双方就像古典时代的贵族武士,带着荣誉走向战场,直面对手,一决胜负。然而在日德兰的战场上,海军航空兵第一次参与到大规模的舰队对抗行动中来,从而预示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海战将从军舰与军舰之间的对抗,演变为海洋上的空中战争和空地较量。身形渺小的飞机,取代了海面上的庞然大物,占据了战争舞台的中心,犹如手持弹弓的大卫打败了巨人哥利亚。日德兰海战的历史意义就在于此。它是传统海战时代的一场盛大葬礼,同时也是一个全新海战时代的接生婆。

  百年来,围绕日德兰海战的书籍早已汗牛充栋。而本书的特点在于,从两个层面来呈现这场战役。

  首先,通过《基尔和日德兰》展现这场战役的战术层面。作者哈瑟中校是德国海军中的炮术专家。他以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号第一枪炮官的身份,参与了斯卡格拉克战役(德国人对于日德兰海战的称谓)。其回忆录的价值在于,从一名身处一线的官兵的视角,观察了战役的全过程。这不仅有利于读者从德国人的视角审视这场海战,更重要的是,它呈现了无畏舰时代海战的技术细节。这些技术细节对于加深对海战的认识和理解,至关重要。

  其次,是通过交战双方的两位舰队总司令的回忆录中关于日德兰海战的内容,展现这场战役的战略层面。这两位亲历者,从他们各自的视角,叙述了他们在这场战役中的经历。相信读者在自行比对他们双方的叙述之后,能够对这场战役形成一个较为全面且相对公正的印象。

  平心而论,迄今为止所出版的关于日德兰海战的书籍和文章中,堪称优秀者绝不在少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档案的解密,再加上其他各类的资料,当代的历史学家们完全有能力调用成吨的文献档案,来还原这场海战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每一个细节。在此基础上所撰写出来的著作,要比那些历史当事人的回忆录更加全面和准确。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录已经因此失去价值了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历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里。

  在以往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世界各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明,曾不约而同地将历史视为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所要表现的,与其说是绝对真实而客观的存在,不如说是为了让社会精英从这种艺术中获取有益的经验教益。没有人会把吟唱着特洛伊故事的荷马视为历史学家。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从他的故事里获得启发。数千年后,远在东方的司马光,更是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自己撰写历史的目的:鉴古知今,资于治世。也就是说,阅读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那些已经逝去的,而是为了当下仍然存在的。

  然而自19 世纪以来,将历史作为艺术的古老传统逐渐消亡。以至于今天,人们将历史学等同于物理学这样的针对绝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希望从中找到类似于牛顿力学定律那样的绝对正确且永恒不变的真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历史学正在演变成考古学和考据学。

  只要收集到足够数量的史料,人们不难通过堆砌这些史料,来还原某个历史事件的所有细节。但是这样的细致描述,只会受到学院里的专职学者和学院外的少数珍玩爱好者的青睐,而对于千千万万喜欢阅读历史的普通人,却并无多少实际意义。正如一个人,无论他多么细致地研究一个乾隆朝的景泰蓝花瓶,也不可能对那个历史时期有一个整体印象。相反,一个人只需大略阅读几遍《红楼梦》,就能对曹雪芹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一个大体直观的认知。

  阅读历史的目的,在于增进读者对于世界和人性的了解,而不是仅就某个事件本身做无穷无尽的细节考证。前者是历史研究的真谛所在,要求把握整体,认知精髓;而后者只是技术性的考古工作,总是孜孜以求于细枝末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录的价值才得以凸显出来。因为这些文本反映了当事人在面对那个历史关头时,所表现出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他们的成败功过皆由此引出。对于其中的因果关系的探究与评价,正是后人可以借鉴和学习之处。当然,基于种种个人利益的考虑,亲历者在撰写回忆录时往往也会有意无意地扭曲事实,以便涂抹和洗刷自己。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歪曲之辞,也有其价值所在。因为鉴别这些虚假信息本身,就能帮助读者从反面了解历史的真相,以及当事人的心态。

  另一方面,坐在书斋里的历史学家们只能用廉价的后见之明来还原历史。这虽然有助于解释最终结果,却无助于真正把握其中的过程。所以他们的叙述尽管经常细致入微,但在总体上显得隔靴搔痒。这绝非个人智力不足所致,而是基于一条古老的经验法则:旁观者的后见之明不能代替当事人的亲身体验。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才需要将这些百年前的回忆录翻译出版。坦率地说,百年前的这三位作者,在他们落笔著述之际,他们心目中的读者也仅限于他们所熟悉的那个欧美世界,特别是同时期各国海军界的同仁。他们肯定从未考虑过,有朝一日,他们的著作会在遥远的东方世界面世,去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的读者。而且,当时人们的文风言辞与今天也颇有差异。这些因素使得整个翻译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困难。然而无论如何,还是本着尽可能忠实原著的原则,将它们译出。

  由于这些回忆录由英德双方人员撰写,而他们对于某些基本概念的认知差异,使得三篇译文在一些细节上有明显的不一致之处。首先,德国海军采用的是中欧夏令时,而英国海军采用的是格林尼治时间,所以德国人的时间记录要比英国人快两个小时。其次,双方采用的距离单位不同。英国舰队司令杰利科习惯于英国人的长度单位码(yard)和英里(mile)。而德国人是公制单位的拥护者,使用米(metre)和海里(nautical mile)。第三,对于自己所指挥的完全以战列舰为核心的舰队,杰利科习惯于将其称为战列舰队(battle fleet),而舍尔则将其称为主力舰队(main fleet)。此外,双方军事条令中的某些术语也不一致。一战时期的德国海军,并未正式采纳“驱逐舰”这个概念。所有小型的以鱼雷为主战兵器的舰艇被统称为鱼雷艇。而按照英国海军的标准,这些舰艇就是驱逐舰。杰利科也是如此称呼它们的。而舍尔则坚持称它们是鱼雷艇。需要强调的是,两篇德国人的回忆录,都是根据现有的英文版翻译而来。其中已经夹杂着某些英国人的称为习惯。例如,哈瑟中校的回忆录中,已经采用了“驱逐舰”的称谓;而舍尔将军的回忆录中,则出现了“英里”的单位。基于遵照原文的精神,这些都被如实翻译。

  本书所选取的三篇回忆录,均出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然而近百年来却无缘于国人。由于哈瑟中校的回忆录篇幅相对较短,这次得以将其完整译出。这是此书首次以完整译本的形式面对中国读者。至于舍尔和杰利科的回忆录,由于其篇幅较长,当前只能满足于节选其中的片段,而暂时尚无法提供完整译本。这个遗憾恐怕只能留待将来弥补。

  ……

前言/序言

  译后记  如译序中所言,本书所收录的三篇回忆录可以被分为战术和战略两个层次。这就要求读者运用两种方法,对这些故事做深入思考和分析。  首先来看《基尔和日德兰》。作为一名基层军官,作者乔治·冯·哈瑟海军中校的视野并不宽广。他的叙述只能围绕着自己在战役中的具体工作展开。通读其著作,不难发现,在这位出身贵族的海军军官身上,深深印刻着他所身处的那个德意志帝国的两面性,即在微观层面上所展现出的精湛技术和在宏观层面上对世界的茫然无知。  作为一名职业海军军官,哈瑟中校不厌其烦地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德国海军的火控系统和战术原则。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理性的精神和自豪的情感。而以其在斯卡格拉克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他也的确有充分的理由,为德国的舰队、自己所服役的战舰以及自身的炮术水平满怀信心与自豪之情。甚至于,即便是在自己所不熟悉的陆战领域,哈瑟中校也能准确预见到,未来的战争模式将会借鉴海战的模式,从堑壕战转向以坦克为核心的装甲对决。这绝对是一种出色的洞察力的体现。  然而,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军事专业领域,哈瑟的认识就很肤浅了。在其著作的开头,哈瑟声称,自己拥有两种职业经历,即作为军官的经历和作为水手的经历。可事实上,由于德国海军的战略方针,大部分舰船仅被部署于本土水域。所以绝大多数德国海军军人并不像普通水手那样,能够周游世界,开阔眼界。哈瑟声称,自己曾在英国居住,也曾在远东服役。但是其见识依然有限。也许海上的风浪磨砺了他的意志,但并未增长他的见识。  于是,在其前言中出现了明显的种族主义论调。在正文中,又流露出对犹太人的偏见。这些不经意间的言辞,仿佛都是为日后的纳粹上台做舆论铺垫。而在关于国际关系的问题上,他和他的同事——驻伦敦海军武官——穆勒中校一样,认识极为肤浅。所以毫不奇怪,哈瑟不可能真正认清,德意志帝国遭受战败和屈辱的原因,而只能一味归咎于同为白人兄弟的英国人的背叛和迫害。  此种认知使得哈瑟在撰写其著作时满怀愤懑之情。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该书的书名——基尔和日德兰。前者是英德友谊的典范;后者是英德敌视的巅峰。将截然对立的两段往事放在一起叙述,意味深长。今天的读者恐怕已难以体会作者当年的复杂心境。但作者仍在他的著中留下了线索。不可忘记,在日德兰海战爆发前数小时,在德弗林格号的大副——而不是舰长——的许可下,哈瑟带领其手下官兵进行了炮术训练。这个细节所反映的,与其说是德国战舰上的权力分配,不如说是当时泾渭分明的社会阶层划分。在一艘战舰上,舰长几乎就是神一般的存在。通常情况下,舰长总是待在自己的宽敞舱室里生活和工作。一年当中,只有在少数几个重要的日子里,他才会在军官餐厅里与手下军官共同进餐。至于下层士兵,在其整个服役期间,几乎都不可能看到他的舰长。只有在战斗状态下,舰长才会肩负起他的职责。至于平时与军舰运转的相关事宜,都交由大副负责决定和执行。只有理解了这样的背景,才能真正懂得,当哈托格舰长对哈瑟的工作表示赞许时,后者所感受到的巨大荣耀。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理解,对于与沃伦德将军建立起来的深切友谊,哈瑟是多么的感激与珍视。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日后的敌对情绪充斥着愤恨之情。哈瑟以自豪的口吻叙述了他在日德兰海战中的经历,正是对这种愤恨之情的宣泄。只不过,哈瑟毕竟是一名高傲的贵族和受过严格训练的军官。即便带着情绪的写作,其笔下的记录——至少在细节方面——仍然大体公正可靠。事实上,哈瑟更愿意在陈述时抒发他的自豪情感,以至于他根本不屑于解释,为什么在德国舰队已经转向脱离了英国舰队的半圆形包围圈之后,还要转身杀个回马枪。这样的问题是舍尔上将无法回避的。而哈瑟只需记录下整个过程中的英勇行为,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此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瑟的价值取向。在其著作的末尾,这种取向表现的更加直白,即对荣誉和勇气的珍视。这绝非其个人偏好,而是那一代德国军官的共同追求。尽管时间已经跨入20 世纪,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无论陆军还是海军——仍然生活在一种近乎斯巴达式的精神氛围中。作为军官团的一员,哈瑟显然被这个团队的精神氛围所感染,并以此塑造了他的世界观。和所有军官一样,他也会全心全意地追求古老的日耳曼贵族武士所向往的勇气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荣誉感。为了维护这种荣誉感,德国海军当局可谓殚精竭虑。例如,军官在提交结婚申请时,必须附带女方家庭的财产和收入证明,以防与社会下层通婚。而这会被视为不名誉的行为。海军部甚至明令禁止军官参与到任何赌博活动中,以防个别人因欠下赌债而声名狼藉,影响到军官团的声誉。  需要指出的是,对荣誉和勇气的珍视和追求,使得以哈瑟为代表的德国海军军官们,具备了卓越的业务能力,使得德意志帝国能够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建立起一支能够挑战世界一流海权国家的舰队。但是,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被吸收进军官团,并取得如此成就,至少其经济层面的原因在于,他们都是出身于家境殷实的社会上层家庭。其中许多人还是贵族出身。这意味着,这些人从不需要为经济问题操心,因而可以心无旁骛地钻研自己的业务。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生活在20世纪的古代武士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他们在视野上更接近于同时代的技术专家,虽然精于本职工作,却对自身生活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根本看不到德意志帝国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问题。  20世纪初的德意志帝国,至少在其统治阶层看来,其所面临的最大危机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变迁,导致的社会阶层的流动。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正威胁着传统的容克地主的统治地位。正是为了维护这种地位,作为容克地主重要政治代表的军官团,才会竭力将贫寒子弟挡在门外。  像哈瑟在文中一再提及的瓦尔德泽克准尉,此人显然才华不凡。然而虽然名义上也是军官,但他与哈瑟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层。哈瑟的人事档案归海军内阁管理。而这个内阁又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威廉二世才能在外国人面前自信的宣称,他认识自己的军官。而瓦尔德泽克的档案只能与那些军舰的档案一起,归海军部管理。该部门的首脑提尔疲茨上将,是没有时间、精力和心思来认识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即便在海军中奋斗一生,瓦尔德泽克顶多能成为一名老资格的下级技术军官。他绝无可能升迁至哈瑟所处的地位。为了维护这道阶层间的鸿沟,容克地主们一再挑起国际争端,试图转移社会内部矛盾,最终将帝国陷于四面树敌的战争中。而一旦战事不利,他们在和平时期所竭力维护的那个社会阶层鸿沟,就会成为舰队叛乱和社会分裂的导火索,最终变成压垮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像哈瑟这样的贵族——基于他们狭隘的世界观——对于此问题似乎浑然不觉。即便是在战败之后,不见他在文中对此问题有多少反省之辞。从这个角度看,德意志帝国的覆灭,实属咎由自取。与哈瑟的回忆录相比,舍尔和杰利科的回忆录都着重于对这场战役的战略层面的回顾。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当事人的许多决策的评价与判断,也就使得他们撰写回忆录的动机变得更加复杂。日德兰海战的结果不可能令他们两人感到满意。所以他们肯定是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来叙述这场战役的。并希望以出版回忆录的形式,在自己的同僚和后人面前,维护自己的名声和历史地位。  同样的动机使得舍尔和杰利科两人的回忆录表现出不少相似性。其中最明显之处就在于,在他们叙述这场战役时,两人不约而同地描述了战役过程中各自舰队的航向和队形变换问题。这些细节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显得过于枯燥。但两位作者显然都乐此不疲,以至于不厌其烦。这说明,在他们自己心目中,他们都自视自己是一名熟练的老水手,并为此深感自豪。而且他们唯恐世人未能意识到这一点。  至于其他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在叙述过程中,尽管无法对总体过程和结果做任何歪曲,但仍可对诸多细节做某种“修饰”。这些就必须从细节中去寻找了。其中一个较为明显之处在于,杰利科声称,在战役打响之前,他只是率领舰队出海做例行巡逻,最终在不经意间与敌人爆发了战斗。但是根据战后解密的档案,英国人早已在其东海岸建设了一系列的无线电测向站。而德国舰队的任何大规模出击,都涉及必要的水雷清扫工作,由此会带来大量的无线电通讯。5 月30 日,英国的无线电测向站发现,公海舰队的无线电发送信号来源与前一天相比,偏离了1. 5 度。英国人由此推断,舰队已经离开威廉港,进低杰德河口。这是舰队出击的明显征兆。杰利科遂能赶在希佩尔出发前三个小时,率领他的舰队出海。  杰利科的回忆录出版于1919年。写作时间肯定还要靠前。他隐瞒出海的真实原因,显然是为了保护英国在情报领域的优势地位。这当然情有可原。但是在其回忆录中,还有许多处“修饰”,就可以被认为是完全出于私心的“掩饰”了。毕竟,对这位舰队司令官而言,日德兰海战带给他的,与其说是荣耀,不如说是尴尬。早在战争爆发时,皇家海军就将整个大舰队托付于杰利科。整个帝国都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带领皇家海军重现特拉法尔加战役的辉煌。然而作为舰队指挥官的杰里科,其表现远不如纳尔逊般英勇。除了少数几次靠近德国海岸的战斗以外,他的部队大多数时候根本看不到敌人的影子。更有甚者,即便掌握着优势兵力,他的舰队还是无法阻止德国舰队对英国东海岸港口的炮击行动。而最终,在苦等了差不多两年之后,当期待已经的舰队决战来临之际,结局却远不尽如人意。杰利科不仅让敌人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更是在敌人的打击下蒙受了惨重损失。  杰利科完全清楚,他必须对这一连串令人失望的结果有所交代。所以在文章开头,杰利科花费了不少笔墨,试图阐明,他所身处的环境与百年前的纳尔逊迥然不同。后者当年只是皇家海军中的一支偏师,所以敢于承担风险,勇猛拼杀。因为即便作战失败,皇家海军的主力依然完整无缺。更何况在打败自己的过程中,敌人肯定也会遭受相当损失。他们赢得下一场战斗的机会也就更加渺茫。而他杰利科的处境,类似于面对着诸葛亮的司马懿。由于自己就是主力部队的统帅,不能指望还有更多的预备队,所以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在此情况下,谨慎就是第一美德。这不仅体现于战斗打响之前,更是贯穿于战斗始终。事实上,在已经取得战略优势的情况下,若非迫不得已,他们并不情愿投入战斗。因为这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可能会给敌人带来逆转战略形势的机会。更何况,从个人角度考虑,杰利科与司马懿一样,既然已经身居高位,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战斗就显得风险大而收益小。因为即便又一次赢得胜利,也不会给他们带来明显的收益;而如果失败,则必须由他们承担责任。所以维持现状,就是最佳选择。而他们的部下,往往都还怀有建功立业——进而加官晋爵——的梦想,因而更富有作战积极性。这往往成为令他们头疼的原因。  无论如何,杰利科对于其行事谨慎的解释,尚且可以做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但他对英国战列巡洋舰在战斗中表现拙劣的解释,就显得很勉强了。同样是在文中开头部分,杰利科排出了大量的图表,罗列了诸多结论。目的无非是要论证,英国战列巡洋舰 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内容还可以京东搞活动时入手的,也没时间,等有时间看了再追加评论。

评分

不知道与同一出版社出的日俄战争书内容相同不,为了系列还是买了一本。

评分

东西挺好的,物美价廉的好东西

评分

有点大杂烩,总体还能接受

评分

感觉还不错,填补下没有了《战舰》的时光。呵呵

评分

你们要好好爱她她的心在痛好

评分

我对阁下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听阁下一言,胜读十年寒窗,看古近风流人物,还数阁下!能在此间见到您,真是小弟一生之荣幸,回家定要烧香祭祖,感谢先辈积下阴德

评分

评分

书特别好,包装很结实。价格也很优惠了,最喜欢搞活动的时候了,简直超值到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