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医、兵(增订本 套装上下册)》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提出中西文化的发展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两种文化是并立共存的,没有优劣之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其独特性,是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另一种形式的科学——象科学。所谓“象科学”是指中国文化传统主流选取的是“象”的层面,主要利用意象思维,通过采取整体观察、整体比较、取象比类、因应调试等方法,以获取自然整体之现象的规律。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医、兵(增订本 套装上下册)》作者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科学,是象科学,并把象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于易、道、医、兵学中,对易、道认识论及中国医学、兵学的哲学基础做了新的阐述。
作者简介
刘长林,1941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后改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任研究员,2002年退休,现任曲阜孔子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主要著作有《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1982)、《中国系统思维》(1990)等。
目录
上册
导言
(一)科学与科学方法是两个概念
(二)现象的意义和价值
(三)现象层面的规律及实质
(四)中华传统是研究象科学
一 中国思想原点——以时为正
二 中西方不同的认知取向
(一)西方实体求原
(二)中国观物取象
三 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
(一)关于抽象思维的认识方式
(二)《周易》的意象思维
1.《周易》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点
2.八卦是意象思维的认识模型
3.与时间密切相关的六对范畴
4.气与象
(三)老子的意象思维
1.老子提出有两类认知体系
2.“为道”与“为智”的区别和比较
3.以“为道”之知统摄“为智”之知
4.道的时象性
四 《周易》时空观
(一)中国式的生命时空体系
(二)《周易》时空的相对性和规律性
(三)《周易》时空的价值性和不均匀性
(四)往者屈,来者伸
(五)开放环形时间和宇宙演化
五 老子论有无相生
(一)存在论之“无”——“有生于无”
1.“无”是万物之本始,是无限
2.“无”是无形之隐,蕴涵无限创造——兼评二程的“百理俱备”
3.何谓“无无”,何谓“有无”
4.一多互涵,使无限更完美
5.以气释“无”
(二)方法论之“无”——“无为而无不为”
1.“无为”是以“无”为特征的行为
2.“无为”——长盛不衰之道
3.“法自然”——赞化万物,应对复杂——兼谈庄子之“逍遥”
4.“日益”“日损”——突破有限之诀
(三)时间性价值观——“镇之以无名之朴”
六 《周易》执无御有
(一)易、道、神、器——时间化的宇宙结构
1.“易”为宇宙本根
2.《易纬》对“易”的诠释
3.《易传》中的易与道
4.形而上下是无和有的统一——兼评程颐的“道非阴阳”
(二)因时而变——易的复杂性及应对
1.天地至赜,垂衣而治
2.与时偕行,唯变所适
3.阴阳不测,感而遂通
4.范围天地,曲成万物
(三)生命伦理
1.万物皆有生的权利
2.坤阴的二重地位
七 《周易》万生求久
(一)求久理想的提出
(二)顺则能久
(三)节以致久
(四)通圜可久
八 《易传》论德
(一)从重生到重德
(二)利者义之和
(三)见仁见智的统一
九 太极八卦和系统演化
(一)卦爻象模型
(二)系统演化的理论
1.宇宙系统从何而来
2.气和形的转化
3.系统演化的特点
(三)有机复杂系统的原始控制理论
十 生以关系——万物之缘
(一)道由关系生物
(二)易卦刚柔立本
十一 中和圜道——天地之规
(一)“中”指精守常道,顺时而动
1.中道的二重涵义
2.中与正相互补白
3.孔子之“中庸”本义为何
4.朱熹注“中庸”的严重失误
(二)“和”:协同关系,生物创新
1.“和”是天道本性
2.“和”主柔,为生物建业之本
3.“和”贯天道全程
4.“和”是神之机,新之源
(三)易道中的平衡与不平衡
1.中和是开放式圆圈
2.平衡寓于圜道之中
3.不平衡在圜道和创新中的作用
十二 论通
(一)通是道的本性
(二)顺性而通
(三)物物相通
(四)言意之辩与通
(五)以通为美
(六)通与医道
十三 意象逻辑及象规律的特征
(一)意象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律
1.意象思维与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2.时行律——“与时偕行”
3.易简律——“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二)象规律的三种形式
1.感应式规律——附论取象比类
2.境域式规律
3.常守式规律
十四 象科学与体科学的关系——兼谈现代系统科学的性质
(一)象规律与体规律之比较
1.自然状态与预设状态
2.个别与类别
(二)象科学与体科学对称互补
1.认知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2.两种整体观:象整体和体整体
3.象科学与现代系统科学
4.象科学与体科学的不同功能
十五 汉语与意象思维
(一)“言不尽意”说的由来
(二)汉语的两大特长
1.以简御繁
2.显隐相成
(三)汉字对汉语的补足和加强
(四)汉字的意象性和抽象性
(五)汉语汉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六)一显多隐与象科学编码
……
下册
精彩书摘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医、兵(增订本 上册)》:
那些按照西方科学传统和现代科学模式为科学规定的定义和条件,无疑也包含关于科学的一般内涵。科学哲学家们之所以在这个一般内涵的基础上还要向前延伸,非要把西方科学传统和西方科学所采取的基本方法也加到科学的定义和条件中去,是因为自欧洲文艺复兴至今,西方科学传统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几乎统治了全世界,而且“科学”这个词,也源于拉丁文。于是给人一种似乎无可辩驳的印象,一谈科学,自然就是西方科学;一谈认识论,自然就是西方的认识传统。科学和西方二者之间被人为地画上了等号,西方科学和西方认识传统也就成了唯一的科学认识路径。这样,将西方科学传统和现代科学所采取的基本方法置于科学的定义和科学必要条件之中,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之事。
可是,持这种观念的人又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被近现代至多两三百年的短暂时光遮蔽了眼睛,而忽视了人类近万年的文明史。一个众所公认的事实是,东方的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领先世界科学连续长达一千余年之久,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思维与西方思维是如此的不同。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崛起尽管吸收和利用了众多东方文明的成果,但显然是古希腊科学精神的提升,绝不是东方思维传统的张扬。
这一历史事实说明,东方和中国有自己的与西方不同的科学史,因而也就必定有与自己的科学史相应的特殊的认识论。迄今没有任何事实和理由证明,天下所有的科学史是干篇一律的认识过程,世界各民族的认识过程走的是同一条思维路线。同时也没有任何事实和理由证明,中国传统的科学史已经完结,中国发明的认识论已经失去生命,不能再起作用。我们可以举出与西医迥异的中医为例。近百年来,中医学几经大难不死,且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转而快步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信赖和喜爱。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猖獗,中医疗效明显优于西医,令世人不得不刮目相看。而中医学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系中国认识论的产物,至今不能被现代科学做出解释。还有以孙子为代表的中国兵学,现今不仅被许多国家学习采纳,作为现代军事战略决策的一种高智理论,而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之中。在工程技术方面,创建于约二干三百年前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不是像西方那样建拦河大坝,而是顺水分流,不破坏环境,其水利灌溉效益一直延续至今,没有停止,近年还在成倍扩大,堪称人间一大奇迹。其中蕴含的指导思想和工程理论,远不是西方学术所能容纳。仅此足以说明,中国传统的科技史和认识论,并没有终结,也不能被代替。
可见,把科学归属于西方,宣告科学认识活动只属于西方的认识论传统,不能成立。然而有人坚持说,“科学”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是西方近代科学方法及其成果专门提出来的称谓,因此“科学”仅属于西方科学和沿西方认识传统而形成的现代科学,其他类型的认识活动既然与西方路数不同,就不能称为科学。你们可以称作“道”“术”或别的什么,但不要叫“科学”,以免混淆。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却缺乏对科学概念的基本分析,同时也忽视了科学本身的发展。
不错,科学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西方人提出来的。但是,单从西方科学本有的意义上看,科学这个概念也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两个层面。其本质属性就是前面提到的关于科学的一般内涵,即科学是获取正确知识和规律性知识的认识活动及其形成的知识体系。而所有关于如何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条件,则是科学的非本质属性,系科学的附属内容。诚然,科学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保证,但是归根结底科学方法是为获取科学知识服务的,永远处于从属地位。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变化的,科学形态则随着科学方法的改变而不断更新,但科学的本质是确定的,不变的。因此,那种将科学与一定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形态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必定遮挡科学的视野。
……
前言/序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科学?近百年来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我的回答是:有。但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也是多元的。中国传统的科学在主流方法和形态上与发源西方的科学不同,是科学的另外一元,可以暂时称之为“象科学”,即探究自然状态下现象层面规律的科学。
我思考这个问题是从中医开始的。医学面对人的生死,让人心存敬畏,所以从没有想过要去学它。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躲避思想理论领域的“阶级斗争”和“全面专政”,我这个学哲学的人不得不动念改行。思来想去,想到了中医或许有可行性。接着的问题是,中医真的能治病吗?读中学时,一些大师激烈指责中医的言论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现在,既然想作中医,当然要先了解一下,不能从一种恐怖转入一种虚幻。于是访问了不少接触过中医的人,回答竟然无一不肯定中医确有明显疗效,甚至还能医好许多西医束手无策的病。这使我眼前一亮,就在河南省息县五七干校开始了自学中医。
感恩中医书给了我启迪。它让我惊讶地发现,尽管中医与西医是两套迥然不同的概念体系,对生命、疾病和治疗各有自己的认识和办法,却都具有真理性。这说明,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理解,原来世界是复杂的,真理是多重的。而人们之所以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的概念体系,一定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
后来,多种原因使我最终没有改行。而思维习惯却推着我跑到传统哲学中去探寻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以求解明为什么会出现中西医两种医学模式。中西哲学和文化的比较让我知晓,不仅医学,文化学术的其他门类,哲学、科学、艺术、宗教、道德等,中西方都有合于规律的本质性的差异。这规律就是各自文化的不同门类,都受各自同一天赋主流思维方式制导和决定,因而有一种本质相同的趣向。
所谓思维方式表现为诸多方面,可以依次罗列若干,但归结起来,逻辑上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我认为就是“时空选择”:看待世界,是以空间为本位,还是以时间为本位?西方传统主流为前者,中国传统主流为后者。从时空选择出发,就不难顺理成章地逐一说清中西方文化各个门类的根本特征与差别。而中医学与西医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更是充分显示了这两种时空态度所带来的不同后果。
不错,人类文明有多条源流,但中国和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明在时空选择上分别正中地站到了时间本位和空间本位这两条线上,成为人类文化对称的两极,因而在众多文明中是具典型性和生命力的两支。其他文明则介乎其间。这说明,地球上的各种文化其实是一个阴阳互补的复杂整体。人类文明理当永远多样,唯多样才最有利于文明的存在与发展。但时间、空间是事物最基本的属性,是对事物属性的概括,故依时空选择划界,可以对文明类型做出深层类分,并对不同类型文明的路径和特性做出一定的解释和预判。
最近总是在想,中华文明既然是时间本位文化的代表,而对于世界的存在和人类的生存,时间、空间同等重要,那么从理论上说,时间本位文化应当成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可是为什么近二三百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华文明几乎没有进步,反而衰退了呢?有目共睹,在科学技术、哲学人文各个领域,近二三百年西方世界有多少创造发明,以致多次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而属于中华文明的新贡献能列出几项?
面对这些,不能不让人感到一丝晦暗。甚至有人因此认为,世界全盘西化已是无可争辩的方向与事实。但我没有动摇。
我想,说到底,科学文化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信息进化的规律。信息内容的增长和深化,信息存在和运行方式的提升,即信息进化,其条件和追求的目标就是“自由”。而人是世界上信息运动高的体现者和主导者,所以向往自由,在不妨害他人自由的前提下不受限制,不断超过,是人之天性。从原始人类个别的简单的语言交流,到今天互联网覆盖全世界,从古代人狭小闭塞的生存空间,到今天世界性人口的快速流动,直至所谓“地球村”的形成,这种信息进化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是阻挡不住的追求“自由”之人性使然。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医、兵(增订本 套装上下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