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青岛地区*早出土的文物看,在商周时期,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成分东夷就在这里居住繁衍。周王朝统一中原后,分封给功臣姜子牙为齐地,采取“因其风,简其礼”的政策,直到管仲相齐一直是“崇贤尚能”,也就是以“力”为中心思想,大胆引进外来的文化,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掘潜力。
当德国人强租这片土地的时候,青岛人在以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荣耻感进行反抗的同时,也在痛苦中默默地汲取先进文化中的有益营养,从而丰富自己。青岛啤酒就是好事例,这种饮料在输入时只是仅仅适合于欧洲人的口味。青岛人在接收过来以后,千锤百炼,使之改变成自己的品牌,发展到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如今,在世界各地,知道青岛啤酒的人肯定比知道青岛市的人要多得多。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序言
我生于斯,长于斯,对于家乡青岛,有着亲密的血肉关系。这些年来,无论是在从事博物工作的日子里,还是从事图书工作期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到国外,时刻都留心搜求故乡历史变迁的照片。这一页页都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的记录,阅读的同时也给人以深思和反省,集得多了,整理出来,愿与共识者同享。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地势东高西低,胶州湾是其内海湾,山地约占其面积的15.5%,其中崂山主峰为1132.7米,是中国海岸线上第一座高山。市区年平均气温12.2℃,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1.2℃,最热的8月份平均气温25.1℃。
“青岛”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旧《即墨县志》中,清同治年间它属于仁化乡一个沿海小渔村。志载“小青岛在淮子口(即胶州湾口)对岸,人海者必由之道(《海程.险要汛》)。”又载“青岛,西圈可容船十余只。(《海程.险冲汛》)”又据当地老人讲,青岛是岛名于前,村名于后。村因岛名在胶州湾周边相沿成习,如麦岛、阴岛、黄岛等等俯拾即是。从明朝万历年间的记载可知,“本县淮子口、董家湾诸海口,系淮舟必由之路。”(许铤《地方事宜议》)。
在明朝,这里即作为商港的雏形存在,只是由于当局防倭防辽而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加上朝廷日益腐败,致使国力日渐衰弱,作为重要的军港和商港,它的作用一直没有凸现出来。
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方迅速兴起,随即疯狂对外扩张,积贫集弱的清王朝在帝国主义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节节败退,资本要渗入到这个古老帝国的肌体内进行繁殖,执意要寻找到一个个港口作为切入点。在北方,一个合适的选择地点就是胶州湾。
1883年(光绪十年)中国在中法越南战争中失败后,“大臣许景澄条宜海军事宜,力言胶澳形势险要,且为西人垂涎,请辟为海军屯埠,以防未然。”(《胶澳志.沿革志.历代防治沿革》)可见,其时“西人垂涎”已见端倪。
果然,一位名叫方法敛(Rev-Frank.H.Chalfant)的美国传教士在此游览考察后,进一步发现了青岛作为港口的重要性,他于1890年前后撰写了一篇论文,发表于上海印字馆,内称“青岛之外,势雄壮而优雅,内严密而坚固。东有崂峰之朝云,西有珠山之夕霭。双山峡准子口以伸内港,可容世界之大军舰50余艘。薛家岛障于南,屏田岛(团岛)伏于北,故恰似地中海之直布罗陀海峡。一炮当关,万舰莫进之概。黄岛可敷水雷,阴岛可制军舰。诚山东之形势,中国之巍观也。”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山东境内的西方传教士纷纷逃往当时的教区所在地烟台港,方法敛建议美国海军提督,将聚集起来的传教士用舰船从青岛运往烟台。方法敛盛赞青岛“地势多山,云高海阔,正是避乱桃源。”
有的材料中说“青岛,又名琴岛”。实际上,青岛从来就没有叫过琴岛。所谓“琴岛”一词的来源,据我得到的材料看,德国占领时期,一张德文青岛地图在被德国人重新翻译成汉文时,翻译者误将“青岛”译为“琴头澳”,“青”与“琴”在汉语中音近,故传成了“琴岛”。虽然这个“琴”字可以唤起一些美丽的想象,但毕竟不是史实。
青岛,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在短短的百年之中,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上成功地发展,取得今天的地位,成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惟一伙伴城市,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思索,追溯她的人文根源。
从青岛地区最早出土的文物看,在商周时期,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成分东夷就在这里居住繁衍。周王朝统一中原后,分封给功臣姜子牙为齐地,采取“因其风,简其礼”的政策,直到管仲相齐一直是“崇贤尚能”,也就是以“力”为中心思想,大胆引进外来的文化,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掘潜力。
当德国人强租这片土地的时候,青岛人在以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荣耻感进行反抗的同时,也在痛苦中默默地汲取先进文化中的有益营养,从而丰富自己。青岛啤酒就是最好的事例,这种饮料在输入时只是仅仅适合于欧洲人的口味。青岛人在接收过来以后,千锤百炼,使之改变成自己的名牌,发展到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如今,在世界各地,知道青岛啤酒的人肯定比知道青岛市的人要多得多。
于是,你就自然理解,青岛为什么会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那散布在岛城的各国各式的建筑之所以琳琅满目,风格各异,不像有些城市那样刻板的统一样式,就是因为与这种海纳百川的宽容社会氛围有关。也就自然明白,清朝灭亡后,为什么那么多遗老遗少要选择到青岛来定居。也可以理解,在20世纪30年代,闻一多、老舍、沈从文、萧红等一大批当时著名学者作家要来青岛发展,使这座城市也有过文化的辉煌。也就是有了这种思想根基,青岛才会有今天的海尔、海信等一系列世界知名的品牌和厂家。
青岛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为天下先,从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在这里搞政治改革获得成功,就充满着一种大胆的尝试精神。
在青岛,修筑了中国第一条旅游汽车路一一台柳路,你可以想象,今天,中国四通八达的旅游线路,它的真正起点就在青岛;青岛有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胶州图书馆。今天,那中华大地上卷帙浩繁的国家大型图书馆,有它最初的藏书在这里;这里有中国第一家现代农业试验场,中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步伐,起步地点就在这里;这里是中国的海拔基准点,无论你攀登上珠穆朗玛峰或站在神州大地的任何一角,都要以这里为海拔基准点计算起;这里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天文事业发祥地,是具有五千年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宇宙奥秘的窗口……
历史的发展是有脉络可寻的。如果没有20世纪30年代青岛体育场的建设,也许不会有今天青岛作为体育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也许就不会出那么多体坛名将。如果没有上百年的现代文化教育和素质积淀,也许就不会有今天中国文化舞台上那么多耀眼的青岛籍明星;如果没有20世纪上半叶对海洋科学研究所奠定的基础,也许就没有今天作为青岛海洋科学研究城市的辉煌,也不会有那么多令人敬仰的从事海洋学研究的院士。
青岛在短短的百年间历经多次帝国主义入侵,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尤其因青岛而引发的“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启蒙和民族救亡的开端,这在中国城市的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纵观青岛历史,这是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人民接受新思想,采取新技术,从苦难中顽强崛起的一个里程碑。
让我们记住这一个个令人痛苦而又激人奋起的镜头吧,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青岛:一座城市的百年光影沉浮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城市,它们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岁月的重量,诉说着波澜壮阔的故事。青岛,这座镶嵌在中国东海岸的明珠,便是其中之一。它曾是异国殖民者的租赁地,见证了民族危亡的屈辱;它又曾是革命者奋斗的摇篮,孕育了民族独立的希望。如今,它以蓬勃的姿态屹立于黄海之滨,却从未忘记那段跌宕起伏的百年光阴。 《中国名城百年:青岛旧影》并非仅仅是一本图册,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青岛深层肌理的触摸。书中收录的,是那些尘封在泛黄相纸中的珍贵影像,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扇窗口,引领我们窥探那个逝去的时代。它们以最直观、最朴素的方式,还原了青岛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场景,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也折射出那个大时代下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 从“胶州湾的明珠”到“东方的巴黎” 故事的开端,我们不得不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1897年,德国人强行租借胶州湾,青岛从此被赋予了新的名字——“青岛”,德文意为“绿色的岛屿”。彼时,这里还是一片宁静的海滨渔村。然而,随着德国人的到来,一座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开始在此拔地而起。 书中那些早期拍摄的老照片,会带领我们看到德国人留下的痕迹。巍峨的欧式建筑,如总督府(今青岛市人民政府)、总督府礼堂(今青岛汇泉王朝大酒店)、胶州火车站(今青岛火车站),以及那些如今依然作为历史见证矗立的教堂、别墅,它们并非简单的异域风情,更是那个时代殖民侵略留下的深刻印记。这些建筑风格鲜明,石砌墙体、红瓦屋顶、尖顶与钟楼,在蓝天碧海的映衬下,构成了青岛独特的城市景观。它们曾是殖民统治的象征,却也无形中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别样的韵味,成为后来青岛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照片中的海滨浴场,曾是那个时代达官显贵、外国居民休闲度假的热门场所。碧海蓝天,金色沙滩,身材健美的泳客,以及那些在海边嬉戏的孩童,构成了一幅幅悠闲的生活画面。但这幅画面的背后,却是普通中国民众被剥夺了家园、被边缘化的现实。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日据时期,青岛的城市建设并未停滞,反而有了新的发展。书中,你或许会看到那些带有日式风格的建筑,以及在日据时期修建的道路、公园。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这座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承担起更重要的国家使命。 时代的变迁,生活的缩影 《中国名城百年:青岛旧影》并非只关注宏大的建筑和历史事件,它更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那些照片中的人物,无论是身着旗袍、洋装的时尚女性,还是头戴礼帽、西装革履的绅士;无论是忙碌的码头工人,还是坐在街边贩卖的小贩;无论是穿着朴素的渔民,还是背着书包的学生,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鲜活的注脚。 你可以看到,在老城区的小巷里,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狭窄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商铺,肩挑手扛的挑夫,来往的行人,构成了一幅充满市井气息的画面。这些照片,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生活肌理,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人们,如何在生活的缝隙中寻找希望与尊严。 书中还会展现青岛的交通变迁。从最初的马车、黄包车,到后来的有轨电车、汽车,每一次交通方式的革新,都标志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那些在街头呼啸而过的老式车辆,承载着人们的出行,也记录了城市的速度与节奏。 教育的普及,文化的交流,也体现在这些影像中。你或许会看到那些古朴的学堂,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接受着新式教育。你或许会看到,在街头巷尾,文化人聚集的场景,咖啡馆、茶馆,成为思想碰撞的场所。这些细节,都在默默地诉说着青岛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知识、对文化的渴求与追求。 风云激荡的岁月 青岛,这座滨海城市,也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风云激荡的舞台。《中国名城百年:青岛旧影》中的一些照片,或许会触及那些更为沉重的历史时刻。 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青岛也曾扮演过重要角色。你或许会看到,在某个历史瞬间,革命党人在此秘密活动的身影,或是早期共产党人在青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痕迹。那些地下党活动的照片,虽然模糊而珍贵,却能让我们感受到革命者们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抗日战争时期,青岛也未能幸免于难。那些描绘战争岁月的老照片,或许会展现日军的侵略痕迹,或是普通民众在战争阴影下的生活状态。虽然这些画面充满悲情,却是铭记历史、警醒后人的重要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书中,或许会展现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在工业建设、城市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工人们在工厂里辛勤劳作,建设者们在工地上挥洒汗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旅游城市。 影像背后的叙事 《中国名城百年:青岛旧影》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那些珍贵的影像本身,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对城市的理解。每一张旧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未曾讲述的故事,都有一个时代的侧影。 当我们凝视着那些模糊的面孔,我们是否会想象他们的生活?当我们审视着那些早已消失的街景,我们是否会感叹时光的流逝?当我们看到那些宏伟的建筑,我们是否会回溯它们背后的历史? 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讲述者,它不提供冗长的文字解释,而是让照片自己说话。它鼓励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关于青岛的百年记忆。它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个个体、无数个瞬间、无数次变迁汇聚而成。 它也提醒我们,历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根植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就镌刻在我们身边的一砖一瓦。那些老照片,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们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启示着未来。 《中国名城百年:青岛旧影》是一次与青岛这座城市的深度对话。它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这座我们熟悉或陌生的城市。它让我们明白,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当下的繁华,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所蕴含的丰富故事。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青岛的百年光影沉浮,也映照出那个时代的中国,那些奋斗与拼搏,那些屈辱与希望。 翻开这本书,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的门,我们走进了青岛的过去,与那些早已远去的身影擦肩而过。让我们跟随这些旧影,一同回味青岛这座城市,在百年时光中的成长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