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世界的政治与经济格局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中国整体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西部地区的社会结构与族群关系也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我们必须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思考和分析中国的族群关系问题。本文集收录了近年来作者陆续完成的相关论文、谈话录和短评,当中的各篇文章都与“社会转型中的族群关系”这一主题密切关联,希望书中提出的观点能够引发大家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在集思广益中逐步增进共识。
作者简介
马戎,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客座或兼职教授。1968~1973年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l973~1976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1984年、l987年先后获得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1990~1991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1997年、2000年和2006年先后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杜克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问题、教育问题、贫困问题、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等。
目录
旗帜不变,稳住阵脚,调整思路,务实改革
——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解读/1
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政权建设与民族关系/24
1940年的盛世才与他治理下的新疆
——读《盛世才上莫斯科斯大林报告书(1940)》/60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演变/83
族群分层、文化区隔与语言应用模式/111
我国藏区青年学生思想动态调查研究报告/130
他山之石:美国种族关系困境症结与启示/204
民族平等与群体优惠政策/245
戈登《美国生活中的同化》译后记/279
国家建设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问题——马戎教授访谈/286
附 录
中国的“族群分层与流动”研究亟待加强——马忠才《分化与整合》序言/303
建议改称“汉语”为“国语”/309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
——祁进玉《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20世纪50年代土族民族识别的口述史研究》序言/311
不必将民族主义贴上负面标签/322
“一带一路”各国的跨文化交流应从我国西部边疆做起/324
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人才工程建设/328
前言/序言
世界进入了2015年后,各个地区一直很不平静。乌克兰东部地区的炮火虽已基本平息,但是乌克兰内部的政治危机仍看不到和平解决的前景。与此同时,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部署携带核弹的战略轰炸机,北约的反导系统进入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导致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对抗性军演、制裁与反制裁进一步升级。不顾国内广大民众和社会舆论的坚决反对,日本安倍政权在国会强行通过新安保法,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国”似乎仍在扩大势力范围和国际影响,无论是伊拉克还是叙利亚,已经成为宗教仇杀、部族战争的“绞肉机”。沙特阿拉伯等国对也门的军事干涉处于胶着状态,整个阿拉伯半岛进入“二战”后最混乱的局面。北非利比亚的内战有可能导致国家分裂,而肯尼亚和索马里的爆炸事件表明非洲的局势也无法令人乐观。可见这个世界又陷入新一轮的动荡与冲突。与此同时,伊朗核协议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和古巴恢复了中断54年的外交关系,由此看来,似乎美国的主政者仍然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但是,美国近日在南海问题上又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态势,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将军们冲到南海第一线来放“狠话”,这使一些国际媒体已经把南海视为最易发生中美军事冲突的地区。
世界不太平,美国国内也不平静,先是2015年5月1日巴尔的摩市黑人青年格雷死亡案引发全市大骚乱,随后6月21日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市黑人教堂枪击案导致9人遇害,7月15日田纳西州查塔努加市两处军事设施的枪击事件共有4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死亡,这一系列恶性事件再次充分暴露出美国国内深层次的种族矛盾和宗教冲突。
再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国内,股市近期的大起大落不仅导致许多家庭悲喜剧,也引发全世界对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担忧。台湾2016年1月的选举结果,使两岸形势发生突变。香港的“特首”直选最终落空,学生的街头民主似乎“绑架”了香港的民意。2015年夏天南方的暴雨造成了各地基础设施的严重受损,天时地利人和,社会稳定与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密切关联。7月13日沈阳市抓捕了16名涉恐犯罪嫌疑人后,又开枪击毙3名暴力拒捕的新疆籍恐怖嫌犯,这起事件再次震动全国,引发民众对新疆维稳局势的高度关注。而新疆的20万干部“驻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据了解这一活动将从原计划的三年延长至五年。
从方方面面来看,今天的世界和中国都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美国和北约要围堵努力奋起的俄罗斯,俄罗斯必然要寻求突破点,介入叙利亚的反恐战争就是一步新棋。美国和日本要围堵和平崛起的中国,中国也必须重新进行外交布局,努力寻求突破点。“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发展构想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两个战略支撑点。这两个战略支撑点都以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基础。中国唯有立足创新,把一个“制造大国”转变成一个“创新大国”,才能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假如中国经济无法在近期突破“创新”瓶颈,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那么必将在国内股市、房市、银行贷款回收、劳动力就业、政府税收、地方债务、养老基金与社会福利支出等一系列领域引发波动,这样国家财政也很难持续支撑“一带一路”所涉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所以目前中国的经济转型正处在一个生死关头,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结构也正处在一个敏感和复杂的转型期。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2000年起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把西部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引入全国性资金流动、产品制造、服务业和劳动力的市场竞争机制。沿海和中部企业西进和人口流动使许多汉族企业家和劳动力来到西部省区,也使一定数量的维吾尔族、藏族流动人口来到沿海城市和大都市地区,中国的产业布局和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格局即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大调整。西藏自治区的汉族人口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6.6%增加到2010年的8.17%,同期在西藏自治区以外居住的藏族人口也从2000年的41.5万增长到54万,占全国藏族人口的8.6%。这一双向的人口流动既为族群交流交往交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但同时也进一步突显出汉族与西部少数族群之间的语言、宗教、文化差异。
由于沿海与西部边疆在经济体制转型的不同步和族群文化差异,加之外部势力的渗透与挑拨,我国西部地区的民族关系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必将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2008年拉萨的“3·14”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的“7·5”事件,以及随后发生在新疆的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就是最明显的警示。如果中国西部边疆地区如新疆和西藏的社会稳定出现问题,那么,内地和沿海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而连接中亚和南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就成了“断头路”。
世界的政治与经济格局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中国整体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西部地区的社会结构与族群关系也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我们必须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思考和分析中国的族群关系问题。
这本文集是近年来作者陆续完成的一些相关文章的汇集。
第一篇《旗帜不变,稳住阵脚,调整思路,务实改革——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解读》是笔者对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文件的解读。这次会议对21世纪中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的理论讨论极其重要,也对多年来在民族问题研究队伍中持续开展的理论与路线争论进行了回答和总结。由于会议文件内容涉及了方方面面,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侧重,因此会后出现了许多对文件精神完全不同的解读和诠释。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提出个人的理解,认为应当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大致分为“旗帜不变,稳住阵脚”和“调整思路,务实改革”两大部分来解读,两部分内容看似冲突,其实彼此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这也是政治领导人在阐述政策时与学者讨论问题的不同之处,政治家面对的是各方政治势力,必须考虑前进的阻力和运作的策略;而学者必须黑白分明,把道理说透。
第二篇文章是《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政权建设与民族关系》。中华民国的38年是20世纪中国从一个传统多族群封建帝国向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告别帝制走向共和,但是清帝逊位引发边疆部族的效忠危机。外蒙古寻求独立和西藏寻求独立的努力分别得到沙皇俄国和英国的全力支持,一系列内外矛盾使中国实际上处于一个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北伐胜利和东北易帜暂时使中国大部分领土在1928年置于南京政府的统辖之下,但是1931年的9·18事变又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危急时期。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大义,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掀起了全国各族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潮,台湾学者吴启讷称之为“抗战洗礼下少数族群的中华民族化”。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就是强调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今天我们理解民国历史的主线,其他如意识形态、地方利益、文化宗教差异与矛盾都应让位于全国抗战,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第三篇《1940年的盛世才与他治理下的新疆——读〈盛世才上莫斯科斯大林报告书(1940)〉》以20世纪40年代初新疆盛世才策划的“国际阴谋暴动案”为背景,通过盛世才给斯大林的书信和附件中的审讯记录,展示了当时苏联势力全面渗透新疆的真实情景。辛亥革命后,1884年新设立的新疆省面临着一系列政治与社会转型,由于毗邻苏联而远离内地,新疆在经济贸易与人员交往方面与苏联联系密切,境内居住大量俄罗斯人口。在这些书信中盛世才向斯大林的效忠表态和对苏联意识形态的全面吹捧,不仅揭示出这个两面派的丑恶嘴脸,也向读者提供了难得见到的1940年新疆政坛的一个侧面。
第四篇《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演变》 通过历次人口普查数据讨论了我国各民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分析我国人口的跨地域流动及族际交流态势,同时考察了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这三个我国主要少数族群的跨地域流动情况。城镇化是中国21世纪社会与经济转型的重要特征,中国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36.9%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50.3%,但是在这个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各族群并不同步,这必然带来各族民众在就业空间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社会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基层社会的具体表现及衍生出的各类矛盾,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实地调查研究才能够揭示。
第五篇《族群分层、文化区隔与语言应用模式》从西方社会学研究族群关系的核心视角“族群分层”入手,指出中国各族群间存在语言和宗教差异,这与美国种族关系的文化模式有所不同,所以我国学者需要注意避免“路径依赖”,不能简单套用美国种族研究的范式。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族群文化区隔”这一新概念,根据多民族聚居区各族人口比例这一指标提出多种实用性语言组合的“生活语区”。考虑到全国性通用语言在交流学习中的重要工具性功能及其对少数族群成员在学习现代化知识和实现就业方面的重要影响,文章提出了“学习与就业语区”的概念,并以新疆和喀什地区为例说明了这一概念的实际应用。在中国的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个语言—文化转型现象,国家通用语的普及是一条主轴,如何在普及通用语的同时保持族群语言多样性,这将是平稳实现这个转型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的一个中心议题。
第六篇《我国藏区青年学生思想动态调查研究报告》是一篇问卷调查的研究报告。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在校藏族学生的思想状况究竟是什么情况,这是大家都十分关注的。这次调查问卷主要涉及15个方面的问题,包括:被访者对大学学习环境、对自己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及理由,学习汉语和藏语的时间以及语言能力;对“双语教育”和“内地班”的评价;访问过的城市,与汉族同学、同事的交往情况;主要课外阅读和观看影视节目的分类,上学时对老师的印象,对家乡基层干部和汉族市民的印象;毕业后考虑的就业地点和对国家民族政策的建议。在问卷中我们避免涉及敏感议题,但是仍然发现一些学生避免回答多少带有政治色彩的问题。通过对1300份回收问卷的结构性分析,我们还是能够了解到这些藏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情况。这为我们认识新一代藏族学生提供了基础性素材。
第七篇《他山之石:美国种族关系困境症结与启示》是在思考美国近期发生的种族暴力事件后写下的。自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许多人十分乐观地认为美国的种族关系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黑人能够进入美国顶尖大学,黑人精英在各行业崭露头角,甚至2008年全民高票选出一位有黑人血统的美国总统。但是近几年在警察执法中接连发生的种族歧视事件和街头抗议风潮揭示出美国社会依然存在严重的种族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解决的途径又在哪里?这篇文章对美国种族关系演变历程进行了回顾,在分析了族群分层数据后,重点探讨在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美国黑人群体内部出现的阶层分化现象。这种日趋严重的内部分化,不仅阻碍了黑人中下层的向上社会流动,而且使黑人底层社区陷入缺乏精英引导的新困境。
第八篇《民族平等与群体优惠政策》讨论的是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民族/族群平等”原则,以及应当如何历史和客观地认识“族群优惠政策”。近些年来针对国内实行的以少数族群为对象的优惠政策(计划生育、高考加分、社会福利、干部岗位等)是否符合“平等”原则,社会和媒体都有许多讨论。这篇文章比较系统地梳理了相关的理论问题和优惠政策的社会效果,并对今后如何帮助国内的弱势群体尽快脱贫和顺利发展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第九篇是去年翻译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所著《美国生活中的同化》的一篇“译后记”。这本书是美国族群社会学的经典著作,影响极大。在这篇译后记中,笔者简略地梳理了美国族群关系的发展历程并对每个历史阶段主流社会的主导思路进行了归纳,特别指出书中提出的许多思路和观点都可以为我们思考中国族群问题所借鉴。
第十篇是《学术月刊》策划的笔者与关凯之间关于民族问题的一次对话,主题是“国家建设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问题”,涉及中国民族问题的许多方面。中国直至今日,在框架设计和基本制度上仍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换言之,仍没有完成自民国初年开启的“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所以虽然我们经历了中华民国的38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6年,但是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国民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所以笔者在2011年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21世纪中国是否面临国家分裂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还必须讨论“国家建构”。
这本文集包括的其他几篇短文,大多是笔者为其他著作写的序言,笔者在这些序言里结合著作的各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讨论中国的民族问题,还有几篇是刊登在《环球时报》上的短评。对于关心中国民族关系现状和未来走向的读者,这些观点也许还有一定价值,所以也都一并收录进来。总之,收入这本文集中的各篇论文都与“社会转型中的族群关系”这一主题密切关联,希望在这些论文中提出的观点能够引发大家进一步的讨论和思考,在集思广益中逐步促进共识。
马 戎
2015年12月10日于茉莉园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关系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