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讲好故事比写说明书更重要的年代:哈佛大学把写作课作为全校必修课;关于写作,也许我们更愿意相信它需要天赋,不可复制。其实不然,写出好故事,是有方法的。未来的广告、营销、游戏甚至更广泛的商业领域,要求人人都必须擅长讲故事;能不能3分钟内打动面试官、投资人或者消费者,讲好一个故事,很重要。
◆3分钟讲好一个故事,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小说课》直接传授故事心法,从小说创作的65个关键词入手,教你看懂故事吸引人的秘密。讲故事不必靠天赋,通过训练,即便是中人之资,也大有可能讲好一个及格线以上的故事。
◆ 罗振宇盛赞本书作者许荣哲是 “适合中国人的故事入门教练”。在台湾,许荣哲被誉为70后超级会说故事的人,每年做300多场关于写作的培训和讲座。本书台湾版上市就进入金石堂人文社会类销售排行榜前十。
◆《小说课》抛弃西方图书中大量编剧理论和陌生素材,采用了中国读者熟悉的经典故事、好莱坞电影、以及许多优秀的华语文学素材。本书不仅是一套有趣好用的创意写作教程,还是一个好看到爆的书单。书中列举的故事,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值得一读再读。
《小说课》是一套关于小说的武功秘籍。它要教给你的,不是怎么写小说,而是怎么讲故事。从招式解密到内功心法,引用古今中外65部经典作品,解读其中的关键点,以浅显的方式带你深入故事的世界:
关于“人物”,它说:描写性格比描写长相重要!
关于“场景”,它说:每间星巴克都长得不一样!
关于“对话”,它说:看得到的对话是水面上的1/8,看不到的对话是水面下的7/8!
关于“故事”,它说:只要回答7个简单的问题,按照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的公式,三分钟就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
《小说课[壹]:折磨读者的秘密》是一本超级实用的创意写作教材!更是一个好看到爆的书单! 从“全世界好的小说开头”到“一切都是罗生门”,许荣哲带你深入故事的世界──读过,看懂,学到!
许荣哲,1975年生,台湾著名小说家、编剧、导演。台湾大学、国立东华大学双硕士。曾任《联合文学》主编,获台湾时报及联合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台湾新闻局优秀剧本奖等多种奖项。现为台湾某电影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台湾他被称为70后超级会说故事的人。
燃起了我写小说的欲望。
——正念导师赵全宇·
很有趣~~看完就想小试牛刀。
——米花花
很可爱的一本书,明明是讲写小说的,写的比很多小说还好看。
——介子砖
我顿时有自己读了很多小说的感觉,平时读小说只管读得爽,不管写作技巧,这本书分析了37种小说技巧,还挺受用。
——呆宝
全书文字并不多,但值得细细咀嚼,反复回味。当然要掌握其中诀窍,还需要实际操练运用。
——jing
某些平时没注意到的地方 读完豁然开朗 附加提供一份可以看好久的书单
——乐卿
技术性拆解小说写作技巧,例子丰富生动,读来有种挖到宝藏的感觉。
——Victoria
惊喜连连,原来小说剖析可以这么玩。
——包子乐园
营销行业待久之后越发的认为说故事的能力堪比任何技巧。所谓好的故事能为营销带来期望,带来读者的想象。《小说课》此书能作为基本说故事的入门教材。此书教会故事的不同技巧。如何引人入胜。一直认为台湾的作家比内地的作家更专注,更有作家的样。
——Vincent·
脑洞大开的一部著作,言简意赅却又拍案叫绝,值得反复咀嚼。
——Hansen
自序 折磨读者的秘密
三国演义
1. 人物/无边无际的那个人
命若琴弦
2. 场景/每一间星巴克都长得不一样
白象似的群山
3. 对话/除了水面上还有水面下的对话
百年孤独
4. 开场/全世界最好的小说开头
哈姆雷特
5. 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天
6. 形式/小说的人类进化图
赛鸽
7. 故事/偷矛盾与两难的贼
儿子的大玩偶
8. 故事/双重的两难
最后一片叶子
9. 叙事者/谁来说故事最好
母亲
10. 叙事观点/我的三棱镜母亲
鹰溪桥上
11. 有问题的叙事者/真诚可信的谎言
苦恼
12. 聆听者/谁来听他说说话
十八岁出门远行
13. 时间/倒着走的人生
赖索
14. 时间/小说时间的花式跳水
将军碑
15. 时间/无视时间存在的将军
黑洞频率
16. 穿梭时空/挣脱时间的三种方法
你们这些回魂尸
17. 穿越时空/史上最可怕的咎由自取
变形记
18. 自订规则/老子就是想变成虫
七信使
19. 迟滞效应/悲剧发生的速度
小事情
20. 蝴蝶效应/谁是真正的罪人
为什么都没有人相信
21. 想象力/轻功和鬼来电
红玫瑰与白玫瑰
22. 内心景观/万事万物都是活的
倾城之恋
23. 寂寞/墙上的绿手印
东方快车谋杀案
24. 反常/吃错药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三国演义
25. 障眼法/华丽的想象舞台
金色的别针
26. 装神弄鬼/神鬼不是拿来凑数的
青番公的故事
27. 人情世故/比桥和盐更重要的东西
流动的邮局
28. 绕远路/小说的信息传递
我
29. 冲突/三个安安静静的眼神
神雕侠侣
30. 凌迟/折磨读者的秘密
那山那人那狗
31. 三的妙用/两片吐司中间的牛肉
漂泊的湖
32. 留白/消失的时间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33. 附会杀人/用恐怖的传说来装饰尸体
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34. 因果/有各种可能性的小说
竹林中
35. 黑暗之心/一切都是罗生门
第三个河岸
36. 黑暗之心/看不见的第三个河岸
孔雀
37. 黑暗之心/完全不可能的孔雀
附录 一种注目
人物
无边无际的那个人
大作家C :“现在的年轻人啊,都不会写作,他们写的小说千篇一律都是‘两个面貌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对话’。”
当时还是个小说新手的我冷汗直冒,心想那不是我吗?
后来我就根据这句话里的三个关键字:面貌、场景、对话,回家把以前写的烂小说统统拿出来修改。从此,我的小说开始离地起飞了。
正因如此,小说的入门课,我都会从这三个基本元素开始谈起。
第一节课就让我们先来聊一聊小说人物的面貌吧!
每次我问学生,一提到“面貌”你们会想到什么时,几乎没有一次例外,大家的答案都是“长相”,但当我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时,同样也没有一次例外,大家都会补上“性格”。
但问题是……如果我没有追问呢?性格是不是就被忽略了?
事实上,小说创作时,性格比长相更重要,但绝大多数人只看到外在面貌,而看不见内在面貌。
现在我们就把面貌分成内外两种,一是外在面貌(长相),一是内在面貌(性格),并举《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和曹操为例说明。
外在面貌(长相),以关羽为例:
一提到关公,大家绝不可能把他跟其他人搞混,因为罗贯中是这样描写他的:“身长九尺,髯长两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手持青龙偃月刀,胯骑赤兔胭脂马: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经罗贯中这么一刻画,从此关羽的外在面貌明确而单一,因此你绝不可能叫曾志伟来扮演关羽。
内在面貌(性格),以曹操为例:
那曹操呢?一提起他,你会想到什么?
《三国演义》里,曹操出场不久,就因为刺杀董卓失败,和谋士陈宫逃到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里。吕伯奢为了款待曹操特地到隔壁村子买酒,这时,天性多疑的曹操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而且还有人说“先把他绑起来,然后再杀”。曹操一听,决定先下手为强,冲出去见人就杀,直到杀光吕伯奢家人之后,才看到厨房里绑着一头活猪。
陈宫埋怨曹操没搞清楚状况就乱杀人,曹操回道,人都杀了,说什么都没用了,我们快走吧。然而半路上,曹操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了。
吕伯奢不知内情,还热情挽留曹操,曹操当然只能极力婉拒。
正当曹操和吕伯奢分手,各自前行不久之后,曹操突然转头朝吕伯奢而去,并且大叫一声:“看!那边来的人是谁?”然后一刀把吕伯奢杀了。
一旁的陈宫见了,惊骇不已:“刚才杀人是误会,现在你为什么又杀人?”
曹操解释,吕伯奢回去见到家人被杀,一定会带人追上来,到时候我们就逃不了了。最后曹操还补上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正是这一句话,把曹操的内心面貌刻画出来了。
注意!这句话指涉的不只是此刻杀害吕伯奢一家人这件事而已,而是从今以后,曹操所有可能犯下的“恶”。从此,在读者心目中,曹操不只多疑,不只自私, 不只奸诈……还多了那么一点微微的恐怖感—他随时都有可能干出让读者吓破胆的坏事—这一点是外在面貌无论如何都刻画不出来的。
折磨读者的秘密
我喜欢玩解谜的游戏。
举个例子:十二袋金币之中,只有一袋是伪币,真币每一枚重十克,伪币重九克。请问最少必须秤几次,才能找出哪一袋是伪币?(出自漫画书《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
答案是“一次”。
不给读者答案是一种折磨。
给读者答案,却不告诉他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是另一种折磨。
不过说真的,上面的解答真的不重要,因为它是数学,这是一本关于小说创作的专书,所以我想跟你分享
的是有关“文学的谜”(我想你已经开始遭受折磨了)。
文学的谜有很多种不同的样貌,其中一个长成这样:
丈夫和妻子到湖畔露营,在宁静美好的氛围下,丈夫向妻子坦白,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但问题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少爱妻子一些,他还是像以前那样深爱着妻子。当时,妻子没有多说什么,那一晚他们依然同床而眠,一切似乎跟以前一样,他们还是人人称羡的爱侣。隔天清晨,丈夫起床,发现妻子不见了,他里里外外找了好几遍,最后在湖里发现了妻子的尸体。故事最后, 包括丈夫在内,没有人知道妻子究竟是死于意外,还是投湖自杀。(出自电影《幸福》)
马尔克斯说得极好,每篇好小说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谜。
有了谜,就带来了折磨。
然而就像一开始的那道数学谜题一样,折磨通常不止一种。
聪慧的读者选择好的折磨,平庸的读者选择坏的折磨。
平庸的读者像检察官,他把所有的心力,都集中在找出正确答案上。对他而言,“真相”最重要。然而聪慧的读者在意的不是正确答案,他在意的是哪一项选择,才能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度。
死于意外?还是投湖自杀?哪一种选择更具有深度?(折磨持续中。)
选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解谜了。文学的谜千奇百怪,所以解法也五花八门,现在我来示范其中一种,姑且称之为“比例式”的解法。
文学里,最常被拿来设谜的基本元素叫譬喻,下面先帮大家复习一下:何谓譬喻。
譬喻:利用两件事物的相似点,用彼方来说明此方。例如用莲花譬喻君子,因为两者同样出淤泥而不染。
数学里,有一样东西非常神似譬喻,那就是“比例式”。别看到数学就慌,比例式很简单,我们中学就学过了(我知道你对数学有阴影)。举个例子,1∶2=3∶6 就是比例式,够简单吧。现在,我们就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文学的譬喻之谜,以陈黎《小宇宙》的现代俳句为例。
一颗痣因肉体的白
成为一座岛:我想念
你衣服里波光万顷的海
看完这首俳句之后,有感觉吗?如果有,试着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嗯……啊……就是那个、这个……” 事实上,的确不容易,我曾对不同学生做过多次实验, 他们常常对文学有感觉,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然而,只要丢给他们一个简单的比例式,如前面提到的1∶2=3∶6,他们便能轻易地穿透迷雾,看穿俳句里究竟藏了些什么东西。
痣∶肉体(身体)= 岛∶海
作者利用譬喻的手法,将痣和身体、岛和海,两组相似的事物,巧妙地联结在一块儿,创造出这首俳句。
有了比例式的暗示之后,大部分人便能轻易理解, 俳句的重点在最后一句。从身体与海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以轻易推出“我想念你衣服里波光万顷的海”其实暗示了“我想念你的身体”。
当然啦,如果纯粹用数学(或逻辑)来解读文学作品,那么就太小看文学了,用一句《灌篮高手》里樱木花道的名言:左手只是辅助。
然而,正因为有了比例式的辅助,我们才得以继续往下走,看穿比“我想念你的身体”更重要的事。
因为作者加进了岛与海的譬喻,于是这首俳句瞬间从“痣→身体”的小情小爱,变成“痣→海”(痣→ 身体→岛→海)的丰饶之海。两者之间,不管是大小规模、精神层次,还是情感的丰沛度,皆不可同日而语。
是的,理性的思维只是辅助,但有了这样的辅助, 你便能轻易地看得更高、更远、更澄澈,而不再只是盲人摸象。
聪慧的读者,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接受折磨,并且试着解谜吧!一遍、两遍、三遍之后,你就会慢慢变成创作者,最后换成你出谜,折磨下一位读者。
最后:别再想那道数学难题了,你想成为的……应该是小说家吧!
……
折磨读者的秘密
我喜欢玩解谜的游戏。
举个例子:十二袋金币之中,只有一袋是伪币,真币每一枚重十克,伪币重九克。请问最少必须秤几次,才能找出哪一袋是伪币?(出自漫画书《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
答案是“一次”。
不给读者答案是一种折磨。
给读者答案,却不告诉他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是另一种折磨。
不过说真的,上面的解答真的不重要,因为它是数学,这是一本关于小说创作的专书,所以我想跟你分享的是有关“文学的谜”(我想你已经开始遭受折磨了)。
文学的谜有很多种不同的样貌,其中一个长成这样:
丈夫和妻子到湖畔露营,在宁静美好的氛围下,丈夫向妻子坦白,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但问题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少爱妻子一些,他还是像以前那样深爱着妻子。当时,妻子没有多说什么,那一晚他们依然同床而眠,一切似乎跟以前一样,他们还是人人称羡的爱侣。隔天清晨,丈夫起床,发现妻子不见了,他里里外外找了好几遍,最后在湖里发现了妻子的尸体。故事最后, 包括丈夫在内,没有人知道妻子究竟是死于意外,还是投湖自杀。(出自电影《幸福》)
马尔克斯说得极好,每篇好小说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谜。
有了谜,就带来了折磨。
然而就像一开始的那道数学谜题一样,折磨通常不止一种。
聪慧的读者选择好的折磨,平庸的读者选择坏的折磨。
平庸的读者像检察官,他把所有的心力,都集中在找出正确答案上。对他而言,“真相”最重要。然而聪慧的读者在意的不是正确答案,他在意的是哪一项选择,才能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度。
死于意外?还是投湖自杀?哪一种选择更具有深度?(折磨持续中。)
选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解谜了。文学的谜千奇百怪,所以解法也五花八门,现在我来示范其中一种,姑且称之为“比例式”的解法。
文学里,最常被拿来设谜的基本元素叫譬喻,下面先帮大家复习一下:何谓譬喻。
譬喻:利用两件事物的相似点,用彼方来说明此方。例如用莲花譬喻君子,因为两者同样出淤泥而不染。
数学里,有一样东西非常神似譬喻,那就是“比例式”。别看到数学就慌,比例式很简单,我们中学就学过了(我知道你对数学有阴影)。举个例子,1∶2=3∶6 就是比例式,够简单吧。现在,我们就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文学的譬喻之谜,以陈黎《小宇宙》的现代俳句为例。
一颗痣因肉体的白
成为一座岛:我想念
你衣服里波光万顷的海
看完这首俳句之后,有感觉吗?如果有,试着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嗯……啊……就是那个、这个……” 事实上,的确不容易,我曾对不同学生做过多次实验, 他们常常对文学有感觉,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然而,只要丢给他们一个简单的比例式,如前面提到的1∶2=3∶6,他们便能轻易地穿透迷雾,看穿俳句里究竟藏了些什么东西。
痣∶肉体(身体)= 岛∶海
作者利用譬喻的手法,将痣和身体、岛和海,两组相似的事物,巧妙地联结在一块儿,创造出这首俳句。
有了比例式的暗示之后,大部分人便能轻易理解, 俳句的重点在最后一句。从身体与海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以轻易推出“我想念你衣服里波光万顷的海”其实暗示了“我想念你的身体”。
当然啦,如果纯粹用数学(或逻辑)来解读文学作品,那么就太小看文学了,用一句《灌篮高手》里樱木花道的名言:左手只是辅助。
然而,正因为有了比例式的辅助,我们才得以继续往下走,看穿比“我想念你的身体”更重要的事。
因为作者加进了岛与海的譬喻,于是这首俳句瞬间从“痣→身体”的小情小爱,变成“痣→海”(痣→ 身体→岛→海)的丰饶之海。两者之间,不管是大小规模、精神层次,还是情感的丰沛度,皆不可同日而语。
是的,理性的思维只是辅助,但有了这样的辅助, 你便能轻易地看得更高、更远、更澄澈,而不再只是盲人摸象。
聪慧的读者,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接受折磨,并且试着解谜吧!一遍、两遍、三遍之后,你就会慢慢变成创作者,最后换成你出谜,折磨下一位读者。
最后:别再想那道数学难题了,你想成为的……应该是小说家吧!
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我一直以为写小说是件很感性的事情,全凭作者的灵感和情感驱动。然而,《折磨读者的秘密》却像一个冷静的科学实验报告,严谨地分析了读者心理的各个层面,以及作者如何利用这些心理来达到“控制”读者的目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情绪调动”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制造紧张、不安、兴奋、失落等情绪来操纵读者的阅读体验。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部我曾反复阅读的小说,当时只觉得情节跌宕起伏,现在才明白,那分明是作者按照“情绪曲线”精心编排的,每一个高潮和低谷,都恰到好处地抓住了我的心跳。书里还提到了“信息发布”的节奏,作者是如何在一开始就抛出诱饵,然后又在关键时刻“捂紧”信息,让读者抓心挠肝,想要知道真相。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技巧,现在看来是如此的“犯规”又如此的有效。我开始反思,我曾经对某些故事产生的“共情”,是否真的源于角色的命运,还是被作者巧妙地引导了情绪,产生了人为的“移情”。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在玩一场智力游戏,而我,竟然是那个被对方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玩家”,这种感觉既有些恼火,又觉得非常有意思。
评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阅读”的看法。我过去总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信息,以为自己只是在“读”故事。但现在我意识到,其实我一直在参与一个由作者主导的“心理游戏”。书中对“节奏控制”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是如何通过长短句的交替,段落的疏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来影响读者的阅读速度和情绪。我回想起自己读过的某些快节奏的小说,当时只觉得“读起来很爽”,现在才明白,那是因为作者精准地把握了信息释放的节奏,让我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高度活跃的状态。而且,书中还提到了“留白”的力量,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写,来引导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从而产生更强的代入感。这是一种多么高明的“偷懒”技巧啊!让我觉得,我仿佛也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参与了创作。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沉浸在故事中,而是开始主动地去“看”作者是如何“编织”这个故事的。这种从“被动听众”到“主动鉴赏者”的转变,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颠覆了我以往对“阅读”的理解。以前我总觉得读书就是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喜欢就看下去,不喜欢就放下。但这本书却像一把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作者是如何用各种“小伎俩”来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他们欲罢不能,甚至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我回想自己曾经沉迷过的那些作品,突然恍然大悟,原来那些让我废寝忘食、茶饭不思的背后,竟然是如此精心设计的“陷阱”。比如,书中提到的“悬念设置”,我以前只觉得是故事情节需要,现在才明白,原来那是一种多么巧妙的心理暗示,让你对未知充满了好奇,迫使你不断翻页,去寻找那个迟迟不肯揭晓的答案。还有“人物塑造”,我一直以为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但这本书却告诉了我,那些让我们爱恨交织的角色,其实都是经过精细打磨的,他们身上总有那么一两个让我们产生共鸣的点,或是让我们感到愤怒的点,正是这些“点”将我们牢牢地吸引进去。甚至连简单的对话,在作者的笔下都充满了“暗流涌动”,每一个字都可能隐藏着深意,每一次的停顿都可能预示着转折。这本书让我对文学的理解,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我开始学会去“解构”故事,去品味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鬼的细节”。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充斥着各种学术名词。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甚至有些“戏谑”,作者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创作内幕。他用大量生动的例子,比如某个知名作家的作品,来具体说明他所提出的“读者折磨术”。读到那些例子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原来那些曾经让我拍案叫绝的情节,背后竟然是如此“腹黑”的构思。比如,书中提到的“误导性叙事”,作者是如何故意设置一些看起来很合理,但最终却指向错误方向的线索,让读者误入歧途,然后在一声惊呼中恍然大悟。这种“欺骗”的艺术,在文学创作中竟然可以达到如此极致。我还很喜欢书里对“读者的期待”的分析,作者认为,很多时候,读者并不是真的想看到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是想看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局,而作者的任务,就是去满足甚至超越读者这种“期待”。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享受,更像是一种“智斗”,而作者,则是那个永远站在“上帝视角”的裁判。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阅读革命”。我一直以为,好的小说就是写出动人的故事,写出鲜活的人物。但《折磨读者的秘密》却告诉我,这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作者如何“玩弄”读者的情绪和心理。书中对“预期管理”的分析让我感到一阵“后怕”,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在故事的开端就植入一些“暗示”,让读者对未来的发展产生特定的预期,然后又在读者毫无防备的时候,给出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反转。这种“出其不意”的打击,带来的阅读快感简直是几何级增长。而且,书中还提到了“情感共振”的构建,作者是如何通过刻画角色的脆弱、挣扎和成长,来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柔软,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甚至为角色命运担忧。我突然想起曾经让我哭红了眼睛的某个情节,现在才明白,那不是偶然,而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情感炸弹”。这本书让我对“写作”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对人心的洞察和操控。我甚至开始怀疑,我曾经遇到的那些“神作”,是否都是作者在“折磨”我们,而我们却心甘情愿地被“折磨”。
评分看了几页,有点意思,能看进去就是好书
评分包装 袋装
评分开本小,便于携带,不错。
评分一个三分钟的小故事,可以让你有意想不到收获。
评分孩子喜欢的书,可以给孩子想象力的。
评分两本一套一起买的,来学习下如何讲好故事,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
评分京东自营确实不错 非常喜欢 送货上门不错哟
评分深入浅出,不错的写作指导书
评分很好看,而且质量很好,比书店便宜很多,而且包装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