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讲好故事比写说明书更重要的年代:哈佛大学把写作课作为全校的必修课;关于写作,也许我们更愿意相信它需要天赋,不可复制。其实不然,写出好故事,是有方法的。未来的广告、营销、游戏甚至更广泛的商业领域,要求人人都必须擅长讲故事;能不能3分钟内打动面试官、投资人或者消费者,讲好一个故事,很重要。
◆3分钟讲好一个故事,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小说课》直接传授故事心法,从小说创作的65个关键词入手,教你看懂故事吸引人的秘密。讲故事不必靠天赋,通过训练,即便是中人之资,也大有可能讲好一个及格线以上的故事。
◆ 罗振宇盛赞本书作者许荣哲是 “适合中国人的故事入门教练”。在台湾,许荣哲被誉为70后超级会说故事的人,每年做300多场关于写作的培训和讲座。本书台湾版上市就进入金石堂人文社会类销售排行榜前十。
◆《小说课》抛弃西方图书中大量编剧理论和陌生素材,采用了中国读者熟悉的经典故事、好莱坞电影、以及许多优秀的华语文学素材。本书不仅是一套有趣好用的创意写作教程,还是一个好看到爆的书单。书中列举的故事,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值得一读再读。
《小说课》是一套关于小说的武功秘籍。它要教给你的,不是怎么写小说,而是怎么讲故事。从招式解密到内功心法,引用古今中外65部经典作品,解读其中的关键点,以浅显的方式带你深入故事的世界:
关于“人物”,它说:描写性格比描写长相重要!
关于“场景”,它说:每间星巴克都长得不一样!
关于“对话”,它说:看得到的对话是水面上的1/8,看不到的对话是水面下的7/8!
关于“故事”,它说:只要回答7个简单的问题,按照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的公式,三分钟就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
《小说课[贰]:偷故事的人》也是一套超级实用的创意写作教材!更是一个好看到爆的书单! 从“全世界好的小说开头”到“一切都是罗生门”,许荣哲带你深入故事的世界──读过,看懂,学到!
许荣哲,1975年生,台湾著名小说家、编剧、导演。台湾大学、国立东华大学双硕士。曾任《联合文学》主编,获台湾时报及联合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台湾新闻局优秀剧本奖等多种奖项。现为台湾某电影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台湾他被称为70后超级会说故事的人。
燃起了我写小说的欲望。
——正念导师赵全宇
很有趣~~看完就想小试牛刀。
——米花花
很可爱的一本书,明明是讲写小说的,写的比很多小说还好看。
——介子砖
我顿时有自己读了很多小说的感觉,平时读小说只管读得爽,不管写作技巧,这本书分析了37种小说技巧,还挺受用。
——呆宝
全书文字并不多,但值得细细咀嚼,反复回味。当然要掌握其中诀窍,还需要实际操练运用。
——jing
某些平时没注意到的地方 读完豁然开朗 附加提供一份可以看好久的书单
——乐卿
技术性拆解小说写作技巧,例子丰富生动,读来有种挖到宝藏的感觉。
——Victoria
惊喜连连,原来小说剖析可以这么玩。
——包子乐园
营销行业待久之后越发的认为说故事的能力堪比任何技巧。所谓好的故事能为营销带来期望,带来读者的想象。《小说课》此书能作为基本说故事的入门教材。此书教会故事的不同技巧。如何引人入胜。一直认为台湾的作家比内地的作家更专注,更有作家的样。
——Vincent
脑洞大开的一部著作,言简意赅却又拍案叫绝,值得反复咀嚼。
——Hansen
序 偷故事的人
80天环游世界
1. 故事/三分钟说一个完整的故事
中外野的天空
2. 原罪/梦想版的故事公式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3. 情节/国王死了,王后因为伤心而死
老太婆希望有一只鹅
4. 想象力/一个吻换来一头羊
美女,还是老虎?
5. 两难/周润发和梁朝伟落水,你要救谁?
Reborn重生
6. 双重的两难/别人不会落水,只有你妈才会
余震
7. 囚徒困境/我是一个被母亲“杀死”的孩子
唐山大地震
8. 结局/第三种选择
圣经·约伯记
9. 叙事者/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
现代鲁滨逊
10. 虚构/不能说的秘密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11. 两种可能/有老虎的故事比较好
东方快车谋杀案
12. 相信/真相从来不等于正义
人间四月天
13. 借题发挥/告白的时候,不可以说我爱你
二舍交谊厅
14. 场景与对象/可是阿徐,现在已经是夏天了
麦琪的礼物
15. 意外/欧·亨利的绝招——相打电
三个忠告
16. 多重意外/地下埋那么多管线,迟早会气爆
俄狄浦斯
17. 悲剧/两次弄巧反成拙
后宫甄嬛传
18. 心机/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打赌
19. 打赌/没人赌一块钱的,一定要梭哈
赌注
20. 赌注/每次都输到脱裤子的赌徒,撒旦
珊珊的月光
21. 层次/洋葱有层次,妖怪也有层次
犹太经典故事
22. 问答/好问题问三遍,烂答案回答三次
血字的研究
23. 好奇心/福尔摩斯的第一次推理
无人生还
24. 悬疑/世界经典推理小说第一名
汤姆历险记
25. 敌人/想当英雄,先去买一条土虱
堂吉诃德
26. 象征/所有追梦者的敌人
爱没有明天
27. 答案/史上最准的心理测验
金银岛
28. 选择/魔鬼藏在选择里
附录 关于《小说课壹:折磨读者的秘密》
故事/三分钟说一个完整的故事
《80天环游世界》
1998年,我就读台大农工所(现改名“生工所”)。那一年,为了从枯燥的硕士论文里逃出来,我到台视编剧班上课,学“编故事”,没想到竟意外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我永远记得,编剧班第一堂课上的是“故事的公式”。当时已经七十多岁、拥有三十多年编剧经验的老师自信满满地说:只要问自己“七个问题”,就可以在三分钟内,立刻说出一个“有开头、有结尾、有冲突、有转折”的完整故事。
三分钟?一个完整的故事?怎么可能?也太神奇了吧!
编剧老师还说,当他教完这个公式之后,每个人都要上台说三分钟的故事,如果说不出来,就直接到柜台去领回报名费,从此不要再来了。
“你想当编剧,我都告诉你公式了,你还不会用,
那我们最好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
随后,编剧老师传授我们,三十多年编剧生涯教会他的“七个问题”的公式:
问题一: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二:他的“阻碍”是什么?
问题三:他如何“努力”?
问题四:“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问题五: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问题六: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
问题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把上面的七个问题简化之后,就可以得到故事的公式:
1. 目标→2. 阻碍→3. 努力→4. 结果→5. 意外→
6. 转弯→7. 结局
不管小说、电影,还是漫画,只要它的核心是故事,大部分都有类似的戏剧结构。
真有这么神奇?真有这么神奇!
不信,我们挑一部耳熟能详的小说来验证一下——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80天环游世界》。
1. 目标:主人公霍格跟朋友打赌,他要在80天内环游世界一周,并以全部财产作为赌注。就这样,霍格从英国伦敦出发,展开追赶时间的目标。
2. 阻碍:(一)霍格被误认为银行大盗,所以沿途遭警察各种阻拦。(二)霍格是个软心肠的好人,常出于各种善意而耽误了行程,例如:他从印度婆罗门教徒手中,拯救了一个即将被陪葬的印度女孩。
3. 努力:主人公用尽各种方法追赶时间。例如:冒着生命危险骑乘大象抄捷径,走进死亡丛林;搭火车强行飞越底下是滚滚江河的断桥……好几次差点丧了命。
4. 结果:环游世界一周,回到英国伦敦。霍格一共花了80天又5分钟,输掉了比赛。
5. 意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根据出发地英国伦敦的日期显示:霍格只花了79天又5分钟。
6. 转弯:情节大逆转——因为地球“自转”的缘故,导致各地时间不一,形成了所谓的“时差”。所以当霍格往东走,绕地球一圈,花费的总天数就会减少一天;反之,如果往西走,则会多出一天。
7. 结局:主人公不只赢得最后的比赛,还因为好心肠而抱得美人归。
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当年创作《80天环游世界》时,肯定没学过“故事的公式”,但何以会有如此惊人的巧合?
其实不是巧合,而是隐藏在故事里的内在逻辑,都有一张大同小异的相似脸孔。
……
偷故事的人
我有一种非常惊人的“脑补”能力——看到黑影就开枪。
最初的时候,我为这样的脑补能力,感到莫名的惊慌。一听到故事的开头,就浮想联翩,最后从我口中说出来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有时还会不自觉地回头修改故事的源头)。我心想,这么一来,我不就成了一个无耻的偷故事的人?
但在我内心深处,我无比喜欢自己的版本,它完完全全往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最后在夜空中开出一朵烟花,再仔细一看,那不是花,而是一张我自己的脸。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2013年,横扫全世界各大影展、最后赢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寻找小糖人》,说的是一个被人遗忘了二十多年的歌手——罗德里格斯的故事。
罗德里格斯发行过两张专辑,但在美国却只卖出六张,然而神奇的是他的歌却漂洋过海,在几千公里外的南非红透半边天,他在南非的地位直逼猫王、披头士,但没有人知道这个歌手是谁。后来,南非一名唱片行老板和一名音乐记者,决定到美国寻找这个传奇歌手。听说他在舞台上演唱到一半时,突然掏出枪,射死自己……
然而,就在《寻找小糖人》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之后几个月,当时才36岁的瑞典导演(28岁开始拍片,这是他唯一的一部作品)就自杀过世了。仿佛他这一生就是为了这部影片,影片一完成,他的任务就结束了。
《寻找小糖人》给我很大的震撼和冲击,不是因为故事本身,而是我也经历过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小说版的“寻找小糖人”。
2005年,我在《联合文学》杂志社担任主编,正苦思如何为即将到来的第十九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做创意宣传,这时有个灵感跑了进来,因为我听到了一个很棒的故事——
有位美国纪录片导演,偶然在自己的书柜上看到一本布满灰尘的书,他随手翻出来看。这一看不得了,怎么写得那么好!看完之后,导演瞄了一眼作者的名字,赫然发现作者默默无闻,大概是个“一书作家”。把书放回柜子之前,心中突然有个念头涌了上来——这么好的作者为什么不再写作了?他的生命中是不是遇到了比写作更重要的事?
这时,他突发奇想——既然我是纪录片导演,不如就拿起摄影机拍我自己去寻找这个作家的过程。
历经一番波折,纪录片导演真的找到这个消失的作家,并且追问他不再写作的原因,整个过程被完整记录下来。纪录片推出后大受欢迎,这个封笔多年的作家,因为受到鼓励,重新开始提笔写作。
这个故事太激励人心了!我决定模仿它,于是我和同事策划了一个专题“小说新人奖之魔戒远征军”,派出五位年轻小说家去寻找消失的小说家,挖掘他为何不再写作之谜。死了?抄袭?外遇?不名誉事件?……每一种可能都让我兴奋到脑血管吱吱作响。
随后,我们锁定台湾第一届小说新人奖首奖得主王湘琦为对象,他被当年的评审白先勇盛赞为“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的接班人”。得奖作品《没卵头家》后来被吴念真改编成电影,由当年最红的影星陆小芬、陈松勇主演,红透半边天。
费尽心力找到王湘琦之后,赫然发现如今的他成了三峡一家精神疗养院的院长,以及一家古董店老板。人生为何有如此大的转折?深入采访之后,才知道当年为了写作,他任由4岁的儿子在门外敲门苦喊“爸爸、爸爸……”而不应声。没想到同一年,他的儿子就罹患癌症过世。深深自责的王湘琦,从此无法再写作,因为只要一提起笔,门外就会响起儿子的敲门声:“爸爸、爸爸……”
采访完王湘琦,两个月后,我收到他寄来的挂号信,打开一看——两篇手写稿。18年没写作的王湘琦,居然克服了心魔,重新提笔写下两篇小说:《抗争协奏曲》、《阿里布达的落日》。从此,小说家王湘琦回来了。5年后,他写出震撼文坛的长篇小说《俎豆同荣:记顶下郊拼的先人们》,荣获台湾文学金典奖第二名、桃园一城一书奖,以及巫永福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以上是刊登在杂志上,不少人知道的故事,但以下是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的故事——当年采访完王湘琦,作为杂志主编的我要帮这篇采访稿写一段编者按,说明这个企划的来龙去脉。我试图回头去找当时给了我灵感的报道《美国纪录片导演寻找消失作家》,但怎么找也找不到。难道,这一切都是我自己幻想出来的?
近十年,我在很多地方分享作家王湘琦重新提笔写作的故事,并且当场播放自己剪接配乐的采访片段。一次、两次……将近百次之后,蝴蝶效应发生了,后来传回我耳朵的是:有一个叫许荣哲的导演,有一次在自己的书架上,看到了一本叫《没卵头家》的书,他看完之后惊为天人,心想:这么好的作家为什么不再写作了?于是突发奇想,扛起摄影机,开始拍摄自己去寻找这个作家的过程。
呵,我有点错乱了。
后来,我常常在各种演讲场合开玩笑地说,那是未来的我,穿越时空去告诉2005年的我:赶快去寻找王湘琦,因为日后他会成为传奇。
慢慢地,我越讲越认真,于是玩笑不再只是玩笑了。
2005年,我是编辑,用文字报道王湘琦的故事。10年后,我开了电影公司,决定自己拍电影,最想拍的题材就是作家王湘琦的纪录片——《漂流人间十八年的小说家》。
未来的我穿越时空,跑到过去告诉当时的我一个动人的故事,于是我展开了行动;而那一年的行动,成了我未来人生的伏笔。
现在,我正着手拍王湘琦的纪录片。片子的开头是一个看不见脸的纪录片导演,他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惊为天人……影片的结尾回到这个看不见脸的纪录片导演。随着光影移动、时光流转,我发现躲在镜头后面的是——我自己的脸。
你过去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成为未来人生的伏笔。
小说因为这样而精彩,人生因为这样而值得活。
我越来越喜欢当一个偷故事的人。
P.S.
直到现在,还不时有读者问我上一本书《小说课》自序里的那一道数学题——
十二袋金币之中,只有一袋是伪币。真币每一枚重十克,伪币重九克。请问最少必须秤几次,才能找出哪一袋是伪币?
我完全不想告诉你答案,我只想告诉你另一件事:《小说课Ⅱ》与上一本最大的差别是:它收录的大部分是我这些年演讲的主题,距离写作近一点,实用感强一点。我敢保证,读完本书之后,你一定会有一种被雷打中、智慧之火从屁股眼冒出来的奇特感受(我知道你不想听这个,但我想讲),人生就要开始往不可思议的意外走去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艺术家的灵动。我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复杂概念时,总是能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比如,他在讲解“视角转换”时,用了“万花筒”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这让我想起我曾经非常喜欢的某位散文家,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诗意的韵律,即使是在写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也能让人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这本书在这方面与那位散文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很少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或者晦涩难懂的句式,这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碍。我甚至会忍不住在读到一些精彩的段落时,停下来,反复品味作者是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营造氛围的。这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学习。
评分阅读《小说课2:偷故事的人》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冒险。作者将“偷故事”这个概念,从字面上的“模仿”和“抄袭”,升华到对“借鉴”、“化用”和“创新”的深刻探讨。他鼓励我们去发现故事的“内核”,去理解故事背后的逻辑,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重新构建和表达。这让我想起我非常喜欢的那位电影导演,他总是能在不同的电影风格中汲取灵感,然后融合进自己的作品,形成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明白,真正的“偷”并非贬义,而是一种高级的融合与再创造。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阅读过的许多作品,原来那些看似原创的故事,很多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巧妙的“偷窃”与“化用”。这种对文学创作底层逻辑的揭示,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技巧指导,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看见”故事的指南,引导我去发现隐藏在文本之下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刚收到这本《小说课2:偷故事的人》,包装完好,迫不及待翻开。第一感觉是装帧设计很有质感,书页触感也很舒服,这无疑为阅读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通常喜欢在通勤路上或者睡前阅读,这本小说的大小和厚度都非常适合随身携带,不会觉得沉重。拿到手后,我大致浏览了一下目录,似乎涉及了许多我感兴趣的现代文学话题。我最近迷上了一些探讨叙事技巧和文本解构的书籍,所以对“偷故事”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不知道书中会如何解析这种“窃取”与“创新”之间的微妙界限。而且,我个人对作者在第一部《小说课》中的表现印象深刻,他总能以一种平易近人又不失深度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所以,对于第二部,我抱有非常高的期待,希望它能延续前作的风格,带给我更多启发和思考,让我对小说创作有更深的理解,也许还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写作上的灵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章节之间设置的那些小小的“彩蛋”或者说是“引子”。它们不像是生硬的理论阐述,更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对话,引着我一步步深入到故事的核心。读到某个关于人物塑造的篇章时,我联想到自己最近读过的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那部作品的主角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在性格的多面性还是行为逻辑的合理性上,都堪称典范。我一直在思考,优秀的作家是如何在字里行间赋予角色生命力的,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些我未曾想过的角度。比如,书中提到的“移情”与“投射”的概念,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令人信服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在脑海中模拟一些简单的情境,看看如果我运用书中的方法,能否创造出更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参与到一场思维的游戏中。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提供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能触及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在读到某个关于“情感核”的讨论时,我突然想起了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关于童年回忆的小说,那本书的叙事虽然平淡,但其中对孤独、失落和成长的描绘,却让我在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我当时就在想,是什么样的笔触才能如此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细腻的情感?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些答案。作者在分析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更会引用大量的经典案例,并且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剖析。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写作时,是否过于关注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忽略了情感的铺垫和挖掘?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让我意识到,真正动人的故事,往往蕴藏在最平凡的情感之中,而如何将这些情感提炼出来,并巧妙地融入叙事,是每一个 aspiring writer 都需要学习的功课。
评分正版图书 手感很好 很喜欢 读书使我快乐
评分顿时有自己读了很多小说的感觉,平时读小说只管读得爽,不管写作技巧,这本书分析了37种小说技巧,还挺受用。
评分还是能引人思考,一口气买了上下册
评分值得一看!!!!!!!!!!!!!!!!!!!
评分这套书很不错!喜欢的书就要买回家!感谢京东发货如此快!
评分一本关于写作创意的书,豆瓣的口碑不错,评分还挺高的。
评分不错,东西可以的,快递速度也很快
评分知己知彼,看看小说家,是怎样写小说的。
评分别人推荐的,还没开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