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伤寒论>求是》原著由著名的《伤寒论》研究专家陈亦人教授所撰陈亦人教授,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享誉南北,有“南陈北刘”之称他主编的《伤寒论译释》是当代研究《伤寒论》划时代的巨著《<伤寒论>求是》则是他的另一部精粹之作,融注了陈亦人教授毕生研究《伤寒论》的心悟《<伤寒论>求是》初版出版后,受到众多读青的欢迎与好评,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深刻领悟书中理论的真谛,陈亦人教授的门人在原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撰写了《<伤寒论>求是》(精修案例版)该版重点将《<伤寒论>求是》的丰富理论结合临床加以引申、拓展,使之理论更深刻化、系统化在理论拓展的基础上,更附以精心整理的针对性强、契合临床实践的案例加以说明.从而使读者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
陈亦人教授(1924年7月5日-2004年8月24日),江苏沭阳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内著名的《伤寒论》研究专家,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享誉南北,有“南陈北刘”之称。他主编的《伤寒论译释》是当代研究《伤寒论》划时代的巨著,《(伤寒论)求是》则是他的另一部精粹之作,融注了他毕生研究《伤寒论》的心悟。
目录
一、张仲景与《伤寒论》
(一)张仲景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二)《伤寒论》沿革
(三)《伤寒论》的价值
(四)《伤寒论》的特点
(五)《伤寒论》的辨证体系与方法
(六)《伤寒论》的治疗思想、原则与方法
(七)学习《伤寒论》的几点体会
二、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篇并非都是太阳病
(二)重在辨表里,不必拘经腑
(三)重在辨寒热虚实,不必过分拘于病名,也不必拘于误治
(四)掌握主要汤证,明确配伍意义,不拘何经,随证化裁
(五)关于痞证
(六)关于火逆证
三、阳明病篇
(一)阳明病与温病的关系
(二)阳明病不单是热实证,也有虚寒证
(三)阳明病不都是外感,也有杂病
(四)阳明病为胃肠病变,均属于腑,而非经证
(五)阳明病清法的特点
(六)阳明病下法的特点
四、少阳病篇
(一)少阳病提纲问题
(二)少阳病辨证问题
(三)少阳病治疗问题与小柴胡汤的运用
(四)关于柴胡类方的运用
五、太阴病篇
(一)太阴病是外感病还是杂病
(二)太阴病提纲证性质问题
(三)腹满时痛问题
(四)大实痛问题
(五)下利问题
六、少阴病篇
(一)少阴病提纲
(二)少阴病寒化证证治
(三)少阴热化证证治
七、厥阴病篇
(一)关于厥阴病提纲
(二)关于厥证与厥热胜复
(三)关于下利
(四)关于呕、哕
(五)关于厥阴六方
八、霍乱病篇
(一)为什么不把霍乱病纳入六经病篇
(二)怎样评价《伤寒论》中的霍乱病篇
(三)《伤寒论》中霍乱病的证治特点
(四)关于热多用五苓、寒多用理中问题
(五)关于四逆诸方的运用问题
(六)关于桂枝汤和解其外问题
(七)关于第384条的争议问题
九、差后劳复病篇
(一)劳复机制与枳实栀子豉汤作用
(二)差后更发热的病机与治法
(三)差后腰以下水肿的病机、治法与牡蛎泽泻散的配伍意义
(四)差后喜唾的病机与治法
(五)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的病机与治法
(六)日暮微烦,损谷则愈的意义
十、怎样研究《伤寒论》方
(一)方药类比
(二)方证互勘
(三)临床验证
(四)寻根究底
十一、略论《伤寒例》
(一)对《伤寒例》的几种看法
(二)《伤寒例》对《伤寒论》的影响
(三)《伤寒例》对时病理论的贡献
十二、略论孙编《伤寒》
(一)孙氏编次伤寒的时间
(二)孙编《伤寒》的特点
(三)孙编《伤寒》的优点
(四)孙编《伤寒》的缺点
十三、略论《伤寒论》注家中的气化派
(一)气化派注家立论的思想基础
(二)“六气本标中气”的内容与精神实质
(三)气化派注家以外医家对“六气本标中气”的认识
(四)气化派注家怎样运用“六气本标中气”学说
附:叶天士对《伤寒论》方的运用
(一)对桂枝汤的运用
(二)对栀子豉汤的运用
(三)对泻心法的运用
精彩书摘
《<伤寒论>求是(精修案例版)》:
二、太阳病篇
太阳病篇是《伤寒论》六经病篇的首篇,内容最多,计有条文178条,方剂74个,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临床医学中理法方药等各方面,因此,能否学习好本篇,是能否学习好其他各篇的前提和关键。怎样才能学好本篇,首先应当明确本篇的重点所在,一般认为辨中风、伤寒、温病,辨经证、腑证,辨蓄水、蓄血证,辨误治变证。也有认为主要是辨“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的三纲。这类主张,似乎极有理致,颇得要领,其实并无多大意义,有些纯属附会。由于与临床实际不符,反而引起“学了用处不大”,甚至“学了无用”的错觉。要充分发挥太阳病篇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对于一些不切实际的说法,虽然传统习惯上已成定局,也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重新认识,并予以澄清、修正,不应当再因袭下去。
(一)太阳病篇并非都是太阳病
关于太阳病篇与太阳病的关系,历来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简单化,认为掌握了太阳病提纲证及中风、伤寒等证治,就是学会了太阳病篇,结果是挂一漏万,丢掉了大部分极有价值的内容。一种是复杂化,把太阳病篇的所有内容都当成太阳病,结果纠缠不清,越学越糊涂。王肯堂曾据编写体例加以说明,指出:“由太阳为三阳之首,凡阳明、少阳之病皆自太阳传来,故诸阳证不称名者皆入其篇……后人不悟其理,遂皆谓太阳篇诸证不称名者亦属太阳,而乱太阳病之真。”王氏所析对弄清太阳病与太阳病篇的关系颇有帮助。然而太阳病篇也有寒证、阴证,第7条就是“发于阳”与“发于阴”并提,而且虚寒证的比例不小,可见王说还不够全面。徐灵胎认为“此书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也……盖因误治之后,变证错杂,必无循经现证之理,当时著书亦不过随证立方,本无一定之次序也。余始亦疑其有错乱,乃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伤寒论类方·序言》)又说:“观《伤寒论》所述,乃为庸医误治而设,所以正治之法,一经不过三四条,余皆救误之法,故其文亦变动不居。”(《医学源流论》)太阳病篇叙述误治的条文最多,徐说用于太阳病篇尤为贴切。然而误治仅是导致变证的条件,同一误治而变证各各不同,既可变为阳明证,又可出现三阴证;既可变为虚证,又可变为实证;既可变为寒证,又可变为热证。要在通过讨论,示人以辨证方法与施治规律,今天看来,临床上也决不会有那样多误治,因此,误治仅能作为参考,决不能作为辨证的依据。总之,太阳病篇并非都是太阳病,太阳病本身证治只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太阳病兼证,大部分是误治变证,还有一部分是类似证,如瓜蒂散证、十枣汤证、风湿证等。必须区分太阳病篇有以上四方面的内容,才能避免混淆不清,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
前言/序言
《伤寒论》求是(精修案例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